登陆注册
3273000000012

第12章 资产价格与资产价格泡沫(2)

②产品市场中的经济心理与行为。如有关企业家的经济心理与行为(Clelland,1961;Cyert&March,1963;Simon,1984;Davidsson,1989),有关消费者的经济心理与行为(Van Raij,1984;Andreason,1977)等。被誉为美国经济心理学之父的Katona在20世纪50—60年代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指出消费者动机、倾向和期望是影响周期性经济变动的重要因素,并提出消费感情指标(CSI)这一心理预期指标。此外,Dichter、户川行男分别对人类行为的非理性和商品购买行为的动机进行了研究。

③劳动力市场中的经济心理与行为(Earl,1990;Furnham,1986)。

④家庭中的经济心理与行为分析(Becker,1981;Katona,1975)。

这些心理学研究发现,现实中人的决策行为与经济学的理性假定存在系统性偏差。对于这些非理性心理的研究几乎与市场效率的研究始于同一时间。

与行为金融学关系最为密切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或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它是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来研究、解释人类认知过程和复杂行为的科学。其核心思想是: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该系统的特征是用符号形式来表示外部环境中的事物,或表示内部的操作过程。该系统能对外部环境及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加工。也就是说,人通常被看作是以有意识的、理性的方式来组织和解释可得信息的系统。但是,其他一些下意识的因素也可以系统地影响人类行为。从这一基本的理论框架出发,认知心理学企图研究人类智能的本质、人类思维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和根本特点。

比如,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决策是一个交互式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按自身法则发挥作用的感知,用以解释其发生条件的信念或心理模式;一些内在动因,如感情(指决策者的心理状态)或态度(即某环境下,对某一相应现象的强烈心理趋向),以及对以前决策及其结果的记忆等,也会对当前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并构成特定的认知方程。这一复杂观点将人类行为看作对给定环境的适应过程。行为是典型适应性的,是以对因果关系的判断和短暂的知觉条件为基础的。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除了认知过程之外,还发展到了人格、情绪、发展心理、生理心理等研究领域,对行为金融学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2)行为金融学与行为学

行为学的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有过“飞跃”,后来衰落了几乎半个世纪。1974年,当代行为学大师George Homans发表了一篇演说,收在《当代社会理论》里面,提出了五条行为学原理,而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定律,如“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定律,都可以从中推演出来。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的George Akerlof,在其诺贝尔演讲中以《宏观行为经济学与宏观经济行为》为题,希望把行为学的假设引入经济学分析框架,并在自己的研究论文里大量运用了行为学和社会学的核心概念。自此以后,行为学又开始成为经济学家注视的热点。简单地说,行为学的基本原则有三条:

①回报原则。那些经常给行为主体带来回报的行为比那些不带来回报的行为更可能被主体重复。

②激励原则。那些曾诱发了回报行为的外界激励比那些不曾诱发回报行为的外界激励更容易诱发主体的同类行为。

③强化原则。行为主体在没有获得对其行为的预期回报,甚至为此遭到惩罚的时候,会被激怒,进而强烈地要求实施能够补偿损失的行为。相反,如果某类行为给行为主体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回报,或没有带来预期的惩罚,行为主体将更主动地实施同类行为。

行为学的这些基本原则是与传统经济学不相容的,因为它涉及“非理性”行为:低于预期水平的回报或高于预期水平的惩罚可以激怒行为主体,导致“过火”行为,“过火”行为的价值随行为主体被激怒的程度而上升。这是把人降低到动物的层面进行分析,经济学家认为这种行为是不理性的,因为它“不经济”。这一原理还认为:高于预期的回报或低于预期的惩罚可以让行为主体“高兴”,并上调行为后果的价值,这是情绪波动。凡是感性(emotional)的,都不是理性(rational)的,都不包括在理性选择的范围内。

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人的行为研究,为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中对人类行为实验的设计和行为解释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同时为行为金融学研究投资者的行为特征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思路。

(3)行为金融与实验经济学

经济学在传统上被看作是仅依赖真实经济数据的非实验科学,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受到的羁绊即在于此。如果不能进行可控性试验,经济理论的检验必定受到限制。仅凭真实经济数据,很难判断一个模型是否失败、何时失败以及失败的原因所在。一般科学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理论与可控环境下的观察之间的反馈路径:新的实验结果启发新的理论发现,新的理论发现又要求有用来检验其真实性的新的实验设计。这样的研究原则在经济学中好像非常难得。

于是,当理性人假设无法揭示现实人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时,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尝试用实验和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并试图以此来修改和验证已有的经济学假设。这使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依赖于实验和各种数据的收集,依赖于对人的心理分析和对现实人的经济行为的了解。认知心理学家有关人的判断与决策的分析,以及实验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理论的实验,就是这种研究最有成就的方面。而这些研究成果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方法和主体思路。

实验经济学是在可控的条件下,针对某一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决策者的行为并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目的是通过设计和模拟实验环境,探求经济行为的因果机制,验证经济理论或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因此,经济学的实验方法就是对经济学家给定一种直接的责任,即把可控的过程作为生成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而这些过程也可以在其他实验室中重现。

实验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50年代,有三大标志性的经济实验类别:第一类是个人选择理论实验,试图通过实验手段了解影响个人效用偏好的因素和规律。Thurstone(1931)提出的实验,用来研究偏好的无差异曲线,随后其他学者的设计实验检验了以消费者行为为研究基础的效用理论的正确性,Wallis和Friedman(1942)对此实验提出了重要批评,在该批评基础上,Rousseas和Hart(1951)、Mosteller和Nogee(1951)做了后续实验,Allais在其1953年的著作中提出了“阿莱悖论”(Allais Paradox)和一般效用理论。第二类是关于博弈论的实验。有关博弈的实验已经格式化为著名的囚徒博弈(Flood,1952,1958)。从著名的囚徒博弈为起点,其他还有信誉效应、公共品抉择、议价过程等方面的博弈研究。第三类是关于产业组织的实验,主要特征是构建虚拟市场和组织形式,在不同的信息和市场条件下,研究人的行为和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市场价格的影响。Alvin

E.Roth就曾关注于有关行业结构的早期调查,其后有Chamberlin(1948)以及Siegel、Fouraker(1960)的著作。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今,实验经济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设计和构思不断创新,方法和根据不断完善,结论和证据与传统经济学的结论相去甚远,对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60年代出版了第一部对实验经济学的回顾。60年代末,学者们开始大量思考实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如,Hogatt,Esherich和Wheeler(1969)描述了一个计算机化的实验室。80年代后,更有史密斯(Vernon L.Smith,1982),Plott,Grether(1979)等开创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富有革命性的成果。史密斯的经济实验,包括拍卖、公共品提供、航班时刻表设计、能源市场设计、政府采购、国有资产拍卖、规制设计等,大大丰富了人们对机制设计过程中的经济关系的认识,他因此而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实验经济学对现象与问题的解释依赖如下过程:构造模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统计——得到结果。经济理论的实验是把社会中的人作为被实验者,所要验证的是人的行为命题,自然就需要借助行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一是运用行为理论来完善和改进实验。例如,针对行为人对重复行为有厌烦的心理,在实验设计中运用价值诱导方法,并把实验时间控制在三个小时内;二是运用行为理论来解释实验结果。许多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出现差异,其原因是理论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而被实验者的行为却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因此只有运用行为理论来分析被实验者的非理性行为,才能很好地解释实验结果。

经济实验的重要性,正如Smith本人强调的那样:一项未经实验过的理论仅仅是一种假设,大部分经济理论被接受或拒绝的基础是权威、习惯或对假设的看法,而不是基于概括一个可以重演的严格证实或证伪的过程。但是,实验经济学可以把可论证的知识引入经济学领域,使人们了解真实的市场运行模式。同时实验中的可控过程作为生成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其数据采集的严格标准也受到理论经济学家日益重视。

正因为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过程是可控的,也就可能为这种研究提出数据采集过程的严格标准,它作为方法论为行为金融学研究提供了研究路径,包括:a.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假设模型;b.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c.采用合适的模型对异常现象做出解释。目前,人们越来越多的对金融决策,特别是涉及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的决策内容,如金融市场的定价机制进行实验设计和模拟。

(4)行为金融与行为经济学

行为金融学是由行为经济学延伸出来的众多分支学科中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之一,它的基本观点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大都源自该学科。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复杂的、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投资、储蓄、价格变化等经济现象的学科,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有机组合。

从20世纪50年代起,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迅速地发展起来。行为经济学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a.其出发点是研究一个国家中某个时期的消费者和企业经理人员的行为,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b.其研究集中在人们的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的决策过程,而不是这些行为所完成的实绩;c.它更重视人的因素。研究分析经济活动的心理过程,例如人们在作经济决策时的动机、态度和期望等,因此也可以认为它是管理方面的经济学。

20世纪70年代,以Kahneman和Tversky(1974,1979,1984),Thaler(1980,1981,1985),Shiller(2000),Shleifer(1990a,1990b)等为代表的行为经济学家,基于现代心理学的启示,分别对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的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等三个假定进行了修正,并进一步提出了既非完全理性,又不是凡事皆自私的“现实人”假定。以此为立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如Laibson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讨论宏观经济问题时,加入了一些心理变量;Ernst Fehr在分析劳动力市场经济学核心问题时,将非完全理性融人经济模型;Rabin(1993)把人的非理性引入博弈理论与经济学中,提出混合公平的概念,即共同最大化或者共同最小化的“公平均衡”,而不仅仅是折中双赢的“纳什均衡”。Rabin(1998)则系统地分析了心理和经济的关系,以务实的态度讨论了偏好、信任偏差、认知的选择等,向传统经济学的理性概率分析方法提出挑战。Rabin研究的领域还包括为何有的人会入不敷出、会吸毒成瘾、会三心二意等等,传统经济学根本无法解释人类为何会做出这些不理性的行为。这些为行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Rabin等(2001)指出,当存在自我约束(Self—control)的局限时,人们会出现“拖延”(procrastination)和“偏好反转”(preference

reversal)等行为。Rabin将这些因素纳入传统经济学分析模型,得出了一系列有趣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对储蓄、就业等经济领域具有有益的启示。

同类推荐
  • 湖南物流产业发展研究

    湖南物流产业发展研究

    物流与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物流是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和强大保障系统。物流通过提高流通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提高区域市场、工业企业的竞争能力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湖南省的物流产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对湖南省物流产业的研究特别是定量研究工作开展不多,这些都制约了湖南省的物流产业的发展。
  • 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

    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

    《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目的在于以案例形式进一步解剖新帝国主义的操作手法和技巧,浓缩成了本书的十余场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战争。美国将会如何乘中国之危挑起战争呢?我们的“危”有三,第一、资产泡沫化,第二、经济停滞化,第三、通货膨胀化。而美国无疑将利用三大战争,汇率大战、贸易大战、成本大战,恶化我们的三大危机。
  • 郎咸平说:公司的秘密

    郎咸平说:公司的秘密

    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两位教授合写了一本关于美国股权结构的书。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最终也把股东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化解掉,使成本变成财富。这个转便很重要,这是“公司治理”这一伟大课题的开始。公司治理的目的就是探讨如何监督职业经理人以图利小股东。为了确保经理人能按小股民的意愿办事,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经理人与小股民在事先签订一份“激励合同”。但目前它也几乎只存在于美国及英国,激励合同在欧洲大陆以及亚洲还是不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 迎面而来:从人类文明发展看第三次工业革命

    迎面而来:从人类文明发展看第三次工业革命

    学习和了解历史是探求和掌握未来的手段,而广义的历史是所有人类的生活历程,科学技术的探索创造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人类的生活和其他动物的生活产生本质的区别。科学技术的历史反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变化轨迹,它还同人类精神、思想和世界观的进步密切相关。本书以科学史观,阐述了现代文明的巨大推动力,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了解、探索、思考现代文明赋予我们的使命与价值。
  • 以人为本的中国金融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人为本的中国金融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人为本的中国金融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共9章,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本课题的指导思想、研究目的和意义等,包括第一章“导论”。第二部分论述以人为本的金融,包括第二章“以人为本的金融”。第三部分论述全面协调发展的金融,包括第三章“全面协调发展的金融”。第四部分论述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包括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和第五章“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是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第五部分论述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三个重要内容,包括第六章“完善金融运行机制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开局一把打野刀

    开局一把打野刀

    这是一把可以升级的打野刀。开局一把打野刀,装备妹子全靠打
  • 校园男女生

    校园男女生

    包含几十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故事大多发生在青少年读者熟悉的校园中,娓娓道来,很有情趣。
  • 不过低配的人生:你的努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

    不过低配的人生:你的努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

    我们都曾有梦想,都希望找到喜欢的生活状态,但是,时间长了,有些人就忘记了曾经的万丈豪情,忘记了曾经许下的诺言。不知道有多少人被眼前的困难吓得连连后退,有多少人躲在安逸的生活里不愿探头,有多少人藏在时光的角落里窥探他人的成功而悔恨。在忙忙碌碌的生活里,在逼仄的格子间里,很多人让迷茫代替了坚定,理想变成了无助,笑容扭成了愁容。叫嚷着命运不公,抱怨、吐槽成了这些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的人已经随波逐流,过着低配的人生。
  • 私房养生经

    私房养生经

    40岁前要知道的私房养生智慧,从古至今奉行不渝的养生箴谏。最适合中国人体质的私房养生圣经,集传统中医养生智慧与现代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百科全书。 运用易经思维,阐释天人相应的养生之道;走进身体的内层,一目了然地审视我们的身体;私房养生=外修+内养,健康光晕由内而外散发。
  • 骁年盛夏

    骁年盛夏

    比较简单轻松的青春爱情故事,会写到后期都市。那年盛夏在网吧遇见的他那年盛夏对他表达心意那年盛夏与他重逢那年盛夏……1v1双处
  • 警惕!中国股市虚拟大崩盘

    警惕!中国股市虚拟大崩盘

    中国股市的大牛市没有近忧,却有远虑、因为一旦被过度炒作多年的资产泡沫发生破裂,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如何使每个投资者都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未雨绸缪,做好防范风险的各种准备,正是本书要告诉读者的关键词。本书分为七章,分别是不断创新高的长牛市、金融大爆炸、这个股市有点疯、吹大的泡沫破裂、股市危机的推手、股市危机后果、我们为明天准备好了么。全书从实战的角度,全面论述了大牛市背景下,股市危机的成因、表现和后果及其应对之策,警示中国股民,尤其是要让广大中小投资者明白:股市危机给我们带来的伤害,不仅是财富的严重缩水,其心灵上也会遭受到多少年后都难以愈合的打击。
  • 春秋配

    春秋配

    叙述主角李春发、姜秋莲与张秋联三人曲折离奇、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戏曲《春秋配》据此改编。这是一部以公案情节为主,辅以言情和侠义情节的小说。小说情节曲折离奇,悬念迭起,引人入胜;人物对话生动传神,心理刻画亦颇细微。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轻松玩数字游戏(超级智商训练营)

    轻松玩数字游戏(超级智商训练营)

    会玩的孩子一定是聪明的孩子。思考是人类征服世界的唯一力量,而大脑是思维的发源地。孩子的天性就是玩,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它们的这些天性,让孩子在轻松的游戏充分的开发大脑,在玩中接受全新的知识,让创新思维、想象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书中的游戏融入数字方面的知识,着力于培养孩子想象、观察、耐心、演算等。
  • 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中国特色的养生,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其内容博大精深,古今著述繁多,但完整遵从《黄帝内经》知识体系之作罕见。笔者忠于《内经》的本意,梳理、构建、还原其养生理论,用现代语言构建《原理篇》和《实践篇》,为大众养生提供原理与实践指导。 全书立意在于唤醒世人:现代医学“消灭疾病结果”的思路和把人体当“战场”的野蛮疗法,正在残酷考验人体自身的五行平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