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3300000027

第27章 论坛:中国科技:战略导向与体制改革(3)

回顾整个科技体制改革,我们解决破的问题,没有解决立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很能说明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我们重组了,力度很大,弄了15年的时间,我们没有见到现代企业制度怎样建立。央企是好事还是坏事,不清楚。我们要尊重科技发展规律,但规律是什么不知道?高铁是一个规律,新能源是一个规律,现在落到手机又是一个规律,科技人员创新是一个规律,国家目标是一个规律,规律是什么呢?五花八门,每人摸到的规律都不一样,有各种各样的东西,规律完全不一样,怎样搞法?现在科技界有人写文章,讨论的并不是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本质性的问题,比如科研经费管理,他们对科研经费管理是有意见的,但是大的方面是中国研发经费73%、74%是市场经费,不存在不结合、不转化的问题。剩下的26%,政府占了24%,其他资金占了2-3%,政府的百分之二十几也很分散,八九个部门一起干,国防拿走一块,重大建设拿走一块,863拿走一块,支撑计划拿走一块,都是面对应用项目的,真正不转化的,还有多少钱,最后弄下来没有多少钱了,可能是上千亿里面剩下三五十亿,大事不在这里。大事在什么地方呢?能出来东西,靠谁出来?所谓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我们和科研院所担心的是无成果转化,看问题的本质在哪里?十年前、二十年前真有很多东西放在那里没有转化,搞了十年,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的眼睛像狼一样的,有好成果放在那里不转化,不太可能。但确实有些成果转化有困难,政府不提供好办法,实际上没有想过好办法,只能设身处地转几个弯来算。我们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是面临科技发展到新阶段,面临科技总量提升,我们要干大事情,持续的创新能力没有基础,没有依托,这是我们真正要思考的。中国面临科技管理的问题是有的,最大的问题是潜心研究出东西的问题,这是目前最难的。就跟我们经常批评浮躁、不努力,中国经济浮躁,科技界也浮躁,现在钱已经多了,怎样在这里形成基地,建立好的机制,就是改革,把支撑长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那个东西找出来。我们以企业为主体的经营创新体系,但最根本的东西没有找到,我们讲以企业为主体的东西,就想到科技部有点钱,科技部、财政部钱也不多,一讨论为主体就想分钱的事,肯定不是这个。这个国家的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是不是最后真的体现在企业作为主导力量推到哪一块上去?这是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

我们去年讨论中关村的问题,大家一直讨论中关村现在创新热潮,创新的激情,不如柳传志那代人。你们都是这代人,甚至我们突然发现没那个劲了,我们要深入思考。现在到了一个真正大转折的时候,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旧的东西已经过去了,新的东西建立是极其痛苦的过程。这相当于市场化和国际化战略如何看待的问题,不是钱的问题,不是办几家民营企业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要有一些大的思考。据我所知,科技部在“十二五”有深入的思考和安排,也有很多部署,但难度非常大。

李晓西:以后我们找一个题目,专门搞一个论坛,让大家充分发言。

王奋宇:非常感谢李院长的邀请。这次讨论的题目我也特别感兴趣。从上个世纪末全国科技大会开完以后,我们配合政策法规司做了科技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支撑工作。通过一个例子,我觉得可以说明一下现在谈科技体制改革和十年前或者十五年前甚至更早谈科技体制改革,面临的背景和环境完全不一样了。

2000年还是2001年我去一个院所做调研。这个院所做分子生物学研究。在研究过程当中需要用植物做研究材料,在植物育种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副产品,培育成为新的种子,结果研究所后来基本上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和自己要做的基础研究了,说这是好事,能卖大钱,每年就用那个种子赚钱。当时我们去调研的时候,说怎么能这样做呢?他们说我们现在科研经费不足,一年才几万块钱,能够干什么,研究没有经费,只能靠这种创新研究这些东西。这是当时的一个现实的真实情况,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在改革之初是这样一个情况。

现在看来改革的基础和环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2008年的数字,从97年到2008年这10年间院所的科研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8%,也就意味着从90年代末人均科研经费大概六七万到现在是二十七万、二十八万。过去说钱不够花,现在到院所去,听到最多的抱怨是钱花不完。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我们国家对研发、科研投入这块确实明显加大了支持力度。这代表了我们国家科研体制改革或者叫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由过去单纯的改革到现在改革和建设结合在一起,所以现在说科技体制改革只是半句话,后面半句话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一定要把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放进去,这才是完整的话,是关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完整的表述,只说科技体制改革只是半句话。所以,这个形势完全不一样了。

第二个形势,现在虽然对中国的科技体制和科技产出存在截然相反的判断,我认为是两种极端的评价,一种是捧杀,一个是棒杀。前些年美国说要十年、二十年中国会超过美国,前一段时间说2012年就会超过美国,这是最激进的例子。我觉得这对中国科技的评价不是很客观的。另外一个评价说中国的科技一塌糊涂,说又是腐败,又是靠关系,搞项目,国外是8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中国只有5%-15%,经常会有这样的一些论调。国外的学者从经济学的一种假设来说,首先国有企业没有创新,国有经济对科技资源的垄断实际上对民间的创新活力是一种扼杀和压制,所以中国是没有希望的。这在美国也是一种判断,属于典型的棒杀式评价。这是第二个背景。

第三个背景,国内和国际的形势。前些年国际竞争压力很大,这也是近年来科技成果迅速增加的原因。十七大以来,民生和解决国内的问题、就业、物价等等,内忧已经不亚于外患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企业为主体,市场配置资源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体系,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有国防创新体系,有区域创新体系,有中介服务体系这五大体系,如果分别去调研,会发现五大体系的主体创新动力都很强,只要有足够的资源和好的体制就可以做。但事实上每一个子体系都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就说产学研的事,我们发现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学,尤其是985年和211大学,他们在大学教育当中传授的知识已经是世界上最前沿的知识,他们所做的研究活动、研发活动的领域,或者那些技术水平已经是世界最前沿的了。与此同时,我们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或者吸纳能力,是不是能够真正和高校里面的知识创新所形成的产品能够对接。比如,我们到英特尔和微软做调研,当时调研跨国公司研发的事,突然间我问你们产学结合有问题吗?说没有问题呀,要想做一个软件或者什么东西,马上高校就给我们做出来,非常好,劳动力又很便宜,来的学生到我们这里就业非常好。他们高校的知识和企业的技术水平之间的对接能力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如果谈到我们国家的民营产业部门的技术能力和高校之间的知识创新的水平,实际上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鸿沟,这可能是我们产学研结合当中一个很现实的原因。

周大亚:我将主要从人的角度谈一谈关于科技改革的问题。到2005年底,我们国家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是4200万,去年底科技人员总量达到5800万,仅四年每年要增长400万科技人力资源:一个是具备资格的,大专以上的毕业生5400万,再加上技师和高级技师,在工作岗位是300万,加起来是5800万,这是很大的资源。我们去年组织完成了一个关于科技人员和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研究报告,研究发现,科技人员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相关性并不是很明显,特别是相对于资本而言,很不明显。我们也分区域,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部和西部相关性强一点,但中西部地区相关性很小,这里面可能有一个方法的问题,科技知识和整个区域可能分析产业的接口不一样,我们准备做一个围绕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很多是从国家来讲,财税政策、法律政策,我们想从人的角度,比如人力资源,未来两到三年或者七年这七个战略新兴产业人才的储备情况是怎样的,包括领军的科学家、领军的人才,包括每个战略新兴产业的高级技能人才储备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中央有千人计划,各个省也有千人计划,但是引进人才的难度比较大。我们国家的科技人才怎么样,这可能要研究一下。

科技体制改革做了这么多年了,大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09年我们想研究一下美国的科协社团在美国科技预算当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美国的科技预算,科协会发挥了很大作用,对经费大盘子的拟定和经费的投向,科协的意见很重要,我们想研究一下这种科协组织在美国科技预算的演变过程中地位是怎样形成的,作用和机制是怎么形成的,这对中国的科学经费分配与管理体制有借鉴意义。

第二,我们想请一些有代表性的协会,比如应用学科的协会等,从协会角度来研究一下国家体制,包括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多头投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何传启:我过去对科技界比较熟悉,但从1998年开始从事现代化研究,很少参加科技界的活动。今天来开会,等于重新学习科技界发生的事情。今天会议出了三个题目,我就第一个题目谈一点认识,发言的题目是:从项目管理走向系统管理。

中国科技管理的第一个阶段是部门管理或部门体制,从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技号称是“五路大军”,科学院、国防科工委、部门科技、高校和地方科技,每个部分都是独立的,各个部门的积极性都很高。

20世纪80年代搞科技改革,中国的科技体制变为项目体制和项目管理。科学院当年提出知识创新工程,力图在项目体制里面加上一块基地体制,但是体量不大。项目管理体制,当年的提法是科技面向经济,经济依靠科技,攀登世界高峰。1997年科学院提交了一个研究报告: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六个子系统。然后科技部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提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但是我今天听下来,感觉我们的“创新体系”仍然是以科技体系作为一个主导观念。这种科技体系说白了有三个特点。一是宏观集权,或者说是计划体制,就是搞计划和项目。二是微观放活,让科技人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三是单元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涌现了一批创新企业。我们现在论文的总量大,专利的总量大,单元的创新能力提高。刚才冯部长讲到,美国总统奥巴马引用了中国高铁和高压输电的成功故事,看来,我们的部门创新能力也不含糊,也有成功案例。

创新体系建设已经十多年过去了。目前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看来还仍然是以科技体系为主的阶段,而不是创新体系。我觉得中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下一步是走向第三步,走向系统管理。这种系统管理有三个要点,一是系统优化,二是利益调整,三是创新管理。所谓系统优化,就是按创新体系的概念,来优化和调整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和资源配制。利益调整很重要,涉及科技发展的动力机制。不仅是科学院的利益,科技部的利益,包括大学的利益,企业的利益,科技人员的利益,怎样调整呢?人的行为总是有动机的,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靠政府和命令来创新的,是利益驱动的,需要利益调整。创新管理是关键。创新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创新、不同领域的创新有不同的特点。刚才冯部长说了,战略新兴产业要有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体制创新。我们说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有成功的技术,而且要有成功的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还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才能走向成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核心是提高国家创新系统的能力,从单元的创新能力到部门的创新能力,最后走到创新体系的系统创新能力的建设。这样一来,中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将从第一步部门管理、第二步项目管理走向第三步系统管理。好几位专家提到科技管理体制要有顶层设计,我理解顶层设计就是系统设计,就是系统优化。

同类推荐
  • 智谋与孙子兵法

    智谋与孙子兵法

    人非智不得以独善其身,无谋不足以兼济天下,君子退则格物致知,修身养性以得人生之理;进则迎风斩浪,奋力拼搏而求志向之逞,这一切都缺不了智谋。中国古代论述智谋的书籍,当以《孙子兵法》为高。孙子所著十三篇兵法虽然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但是其中的许多哲学思想和观点却都古今通用,足以为今人之师。而且,《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军事学著作,然而难能可贵的是里面却大量涉及道德修养、社会科学、行为学等内容,并且与很多西方哲学思想不谋而合,甚至更胜一筹。自成书以来,孙子兵法任凭两千五百余年的洗礼,历经无数烽烟战火的磨砺,依旧展现出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难怪被称为“镇国之宝”“兵家之祖”。
  • 学懂弄通基本理论

    学懂弄通基本理论

    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着重说明理论的精髓、特色和关联。在概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貌、全程的基础上,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全体党员干部,要把学懂弄通党的基本理论作为自身良好发展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把理论的力量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和指引,以便更好地观察复杂形势,破解疑难问题。本书注重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旨在说明其中的贯通性,将精深的基本理论通俗化,做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真正做到学懂弄通,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努力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 为了伟大中国梦:红船杯·迎接党的十八大优秀征文汇编

    为了伟大中国梦:红船杯·迎接党的十八大优秀征文汇编

    本书为是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而面向组织的一次征文比赛,收录了各省市基层党员干部写的如何进行党建创新方面的文章百十余篇,里面涉及各个地区不同岗位的不同基层党员干部的心得体会,对于基层党建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践行“三严三实”学习读本

    践行“三严三实”学习读本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做到“六查”常年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承诺很好,关键在践诺,如何践诺,用“三严三实”践诺“做焦裕禄式好干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把焦裕禄作为立身立行立言立德的标杆和榜样,带头学深悟透、深查细照、笃行实改,在教育实践活动每个环节、每个方面都示范到一要查修身严不严。严以修身,就是要向焦裕禄那样,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要把焦裕禄作为自己修身的榜样,当做自己言行的镜子,时刻对照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真正提高自身修养……
  • 共青团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历史考察

    共青团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历史考察

    本书立足于党团关系、团青关系的基本框架,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共青团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进行系统梳理,深刻阐释在青少年群体中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党赋予共青团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理性剖析共青团育人功能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实现程度,开发可资借鉴的工作经验,也对影响共青团育人功能发挥的因素进行了深刻反思。
热门推荐
  • 明伦汇编官常典贤裔部

    明伦汇编官常典贤裔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小姐今日又昏倒了

    大小姐今日又昏倒了

    一朝重生,怎可让悲剧再次重演,一双异瞳,傲世天下,缜密布局,步步为营,前世的仇恨,该还了,死?不可能,会是生不如死。可谁能想到,心思多端的她,却因为重生,换来一副薄弱的身体。“大小姐昏倒了!”“大小姐又昏倒了?”孟家众人看着昏倒在某男子怀里的孟倾城,眼神各异。孟倾城醒来,小手勾着男子的领口,糯糯的开口:“娶我。”男子:“……好。”终究是我一个人抗下了所有。孟家大小姐出嫁,再次昏倒在马车里,往日应该担心她身体的孟家众人,这次却在担心,她能否洞房……孟倾城:“……”(本文以温馨为主,甜虐参半,新手文,需要呵护。)
  • 报告宿主老大

    报告宿主老大

    “爷爷,我是小风,我来看您来了。”林风对着地面不停的磕着头:“最近,孙子我得到了一个系统,神壕系统,现在变得可有钱啦!只是您已经不在了,如果您还在的话,不管是什么样的病,我都会给您老治好的!……”
  • 暖情总监,我的菜

    暖情总监,我的菜

    她是即将毕业的企划新人慕紫荞,一只香蕉皮,误打误撞的丢到了江辰风脚下,从此,一遇到她,江辰风就会倒霉,简直就是自己的扫把星!慕紫荞顺利进入AM实习,英俊潇洒的总裁洛一凡简直就是白马王子下凡,她开始春心萌动。阴差阳错,大导演李云与她偶遇,并执意让她担当微电影的女主角。洛总使出美人计逼她上阵,江辰风温柔如初的外表下有些心酸。拍摄期间,她不幸落水,江辰风舍身救她,慕紫荞以为救自己的是洛一凡,下定决心猛追总裁,为此特意去寻找一本秘籍《桃花宝典》按着秘籍上半部的招数努力,可是一次都没有成功,渐渐地,慕紫荞发现,一直温柔微笑的总监对她无微不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极品神医姐夫

    极品神医姐夫

    神医弟子叶涛下山为柳家大小姐治病,却发现事情远不是治病那么简单。叶涛:生小孩这种事也要我帮忙?
  • 游清远禺峡飞来寺记

    游清远禺峡飞来寺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余生里的浅月湾

    余生里的浅月湾

    我从来不相信缘分,因为那只是留给幸运宠儿的说辞……——三禾列车驶入轨道,忽地漆黑一片,继而传来隆隆隆的声音,没过多久,声音又逐渐消失,光明再次回归时,那股刺眼劲儿逼得旅客急忙用手揉揉眼睛,再微微张开,才能再次适应。此时正是饭点,空气里飘荡着混杂的香味,农家小炒、泡面、牛奶以及松松软软的面包所散发出的香味,在空调的催使下,这股香味不断发酵,变成了一种青春的味道。那是记……
  • 独家宠恋

    独家宠恋

    夏晓迟,标准的三流推销员,别的本事没有只会守猪待兔。“大帅兔”厉连城既不怜香又不惜玉,碰扁她鼻头不说还拿警察叔叔吓唬她。混口饭吃容易吗!丢了饭碗碰巧进了他所在的公司,好嘛,自己撞上的枪口我活该。原以为他冷若冰山,高高在上……谁想到私下里竟是那么地颠覆想象!
  • 青涩回情

    青涩回情

    不同的短片不同的故事,内容值得你们去看哟(*^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