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6800000003

第3章 诞生与发展(1)

时代的脚步迈入21世纪,中国的新闻媒体发展迅猛。国际新闻,越来越多地占据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时段、报刊杂志的版面、互联网的页面,乃至新生的“手机报”的屏幕。仅报纸而言,专门刊载国际新闻的报纸不胜枚举。随意从街头报亭走过,报道国际问题的各种报纸就会赫然映入眼帘。

在中国报业群芳争艳的百花园中,有一朵奇葩——《环球时报》——格外夺目。现在,让我们聚焦目光,回溯这份影响力与日俱增的报纸的创办背景和发展历程,分析它发展壮大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展望它的愿景,感知它的力量。

第一节应运而生

一张报纸的创办离不开它的传播环境,环境因素对一个组织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所谓环境因素,是一个组织的外部和内部各种力量的组合,用系统的观点看,就是管理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1993年1月3日,《环球时报》的前身《环球文萃》诞生。创办这份报纸的初衷,一个朴素的说法是增加主办部门的奖金收入。然而,这份报纸以后的发展却远远超出包括创办者在内所有人的预期。现在,回过头来考察它的创办背景,不仅要看其表层缘由,还要进一步探析其深层原因。简言之,《环球时报》的创办,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共同孕育而成,是需要性和可能性的统一。

一、中国人了解世界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初期,冷战格局被打破,伴随世界格局转换而来的,是一系列新的复杂矛盾与冲突,中国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当时,多数中国人对国际风云的感知十分有限,对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知之不多。中国人迫切需要开阔视野、了解世界。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迈出了新的步伐。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市场经济风行全球,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加速接轨。以综合国力为主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是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国家可以封闭、外部世界的变化对人们的切身利益影响不大;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外部世界的变化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利益,甚至与每一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市场经济的推行,中国社会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寻找商机,发展事业。信息闭塞、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的国人,渴望通过媒体了解世界,了解国外正在流行的新鲜知识和先进经验,了解异国风俗习惯和他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为跃跃欲试的闯荡,为今后在异国他乡的生存发展,寻求指导和帮助。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带来了政治、经济领域的深刻变化,带来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化,也带来了承载上述变化的传播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传播方式,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政治主体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文化同时并存的格局,伴随其中的是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话语体系。当更多的普通中国人萌生了了解外界信息的愿望,当人们所需求的信息来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传播方式——其间的桥梁和纽带——决定着信息的通晓、畅达。此时,用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语言体系来传递那些被视为专业、深奥的国际新闻(包括世界知识),无疑会大大拓展国际新闻的读者市场。而通俗中不乏高雅情趣的追求,在雅俗共赏的阅读中实现对各个层次读者的覆盖。

《环球时报》的诞生,契合了国际国内的各种变化对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的影响,满足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迫切了解世界形势、国际新闻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二、媒介竞争国际化的需要

《环球时报》创办之前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新闻媒介的国际报道,量少面窄时效差。无论报纸版面,还是广播电视节目,为国际新闻报道提供的空间和时间非常有限。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新闻联播》最后几分钟的国际新闻报道,多少年来一直是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少数窗口之一。一些偏爱国际新闻的观众甚至可以不看节目前20多分钟的国内新闻,而决不放过节目最后几分钟的国际报道。对他们来说,这短短几分钟的国际新闻报道,弥足珍贵。

国家电视台的国际新闻报道量尚且如此,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匮乏程度可见一斑。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以国际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报纸,基本上都是以编译外电、外稿为主,如《参考消息》。显而易见,在中国国际新闻报业市场上,缺乏一份以自采新闻为主打的报纸。

世界范围内,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媒介之间的竞争也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美国等西方国家凭借自己在国际关系中的强势地位,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加紧渗透他们的意识形态。苏联解体后,《美国之音》减少了对东欧一些国家的宣传力度,增加了对中国的播出时段。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国际传播环境,依然是西方媒体数量多、影响大、辐射力强。面对“西强我弱”的局面,中国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的声音亟待加强。

中国媒体应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舆论场上努力占领制高点,有力并有效地发出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声音,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

三、《人民日报》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中国三级党报格局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具有长期积累的政治优势、品牌优势和人才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人民日报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人民日报不断推进自身的改革,在内部尝试新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这一时期的改革形态主要是内向型,即在报社内部改革,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人民日报》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创办了《环球时报》等若干子报,目的是对母报进行适当补充和延伸。

《人民日报》在国际问题宣传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传递国际信息,评介世界时事,发表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和观点,解释中国党和政府的对外方针政策,以重大的动态性新闻和言论为主,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庄重严肃的报道风格。但由于版面篇幅所限,国际报道的题材受到较大制约,对一些重大事件难以进行充分和深入的报道。此外,长期形成的报道风格在短时期内也难以改变,不能适应更多读者的口味。这样,一方面报纸的国际报道领域需要拓展,另一方面读者对国际报道内容和形式有着多样化需求。因此,加强国际报道已经成为一种强烈的趋势,创办一份以国际新闻报道为主的子报,呼之欲出。

创办《环球时报》之前,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许多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当时人民日报国际部订有70多种外报外刊,是国内拥有外报外刊最多的媒体部门之一,但是每天去查阅资料的人寥寥无几,采用资料内容的更是凤毛麟角。从采写力量看,人民日报国际部有33个驻外记者站,驻外记者都有很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他们是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记者,是熟知天下大势、洞悉国际风云的专家,不仅对当地情况相当了解,对驻在国语言的运用也非常自如,由于为《人民日报》国际版供稿,能够发表的稿件十分有限,在完成了报道任务后,还有很多能力、精力放空。

报社的运行机制改革后,人民日报下属各部门人员的奖金由部门负责解决。然而,国际部较穷,发不起奖金。一方面记者们有劲使不完;另一方面他们的经济收入比较低。穷则思变。为了增加国际部员工的收入,提高他们的待遇,创办一份新的国际新闻报纸,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有重要的资源保证。当然,无论如何,当时作出这个决定还是需要创办者的勇气和智慧。经过认真考察和充分论证,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决定由人民日报国际部负责推出这份新的报纸,国际部驻外记者兼做这张报纸的特派记者。

从此,国际部的驻外记者有了一个新的创业平台。他们的个人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可以无所顾虑、名正言顺地为自己的报纸写稿,可以通过劳动得到更多的报酬。由于《环球时报》文章采用率高,记者的社会知名度大大提高,业务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会了适应不同报纸的写作风格。在骄人业绩和高额稿酬的双重激励下,驻外记者的工作热情和业务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有效的开发,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空前提高。

依托《人民日报》的权威背景,整合各种新闻资源,利用驻外记者这一独有的优势资源,从诞生之日起,《环球时报》就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它注定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可以有所作为,终将开辟出一片令人惊羡的新天地。

第二节发展历程

《环球时报》创刊以来,一直根据形势的发展、市场的变化、读者的需求,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发展。

一、1993—1997年:实现向以时政新闻报道为主的转变

《环球时报》前身为《环球文萃》,4开8版,每周一期。创刊当年,主要以报道国内外热点人物为主,将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的新动向,以及英国、日本等国的王室生活搬上版面,呈现给读者。红火之中,报纸的发行量逐渐增大,很快就达到了15万份。

1994年,《环球文萃》的视野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相继创办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栏目,“环球大特写”、“史海回眸”、“异国风情”、“热点追踪”、“名人秘闻”、“奇闻轶事、”“明星档案”、“天下大势”、“话说国外”、“生意经”、“衣食住行”等,追求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为读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一年,《环球文萃》被全国民间文摘研究会评为“最畅销和最受读者欢迎的周末报纸”,“全国被转载率最高的十佳报纸”。

1995年、1996年,讲究时效的突发性国际新闻开始登上报纸头版。中央电视台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地区读者最喜爱的报纸”,《环球文萃》名列前茅。

1997年1月5日,《环球文萃》正式改名为《环球时报》,由原来的4开8版扩为4开16版。名称的更换、版面的扩充,标志着报纸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不仅视野纵览天下,还要强调新闻性和时效性,把重心落在时事报道上,显示了办报者要将这份报纸做大做强的勃勃雄心和长远考虑。

从1993年的创刊到1997年的改名,《环球时报》跨出了发展的第一大步,实现了由人物新闻、社会新闻报道为主,向以国际时政新闻报道为主的转变。

二、1998—1999年:二次扩版,时政新闻带动了发行大发展

《环球时报》1997年第一次扩版后,社会效果良好,影响日益扩大。读者纷纷建议:报纸需要扩版,进一步增加信息量。1998年3月,报社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读者调查,结果82.7%的读者支持扩版。

1999年1月1日,《环球时报》扩为24版,改变了过去一直采用的红、蓝、绿轮流套色印刷的模式,将封面、封底及中间两版改为彩色印刷。

《环球时报》创办初期,广告少,收入主要靠发行。当时国内报业市场流行低价销售,1元报纸也不在少数。为了在众多报纸中脱颖而出,环球时报作出一个重大决策:增加报纸信息容量,扩大经营规模,版面从16版扩充到24版,价格从1元提高到1.5元。这是具有高风险的改革动作。但是,由于有高品质的内容和强有力的营销做保障,他们成功了。

到1999年,《环球时报》把时政新闻作为报纸的主导内容。这一变化,带动了报纸的大发展。科索沃战争、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李登辉抛出“两国论”等重大事件发生后,《环球时报》及时、详细、全面地进行了报道,在读者中产生了极大反响,文章被国内外媒体大量转载或引用。发行量从1998年的44.5万份,激增到148.5万份。

从此,《环球时报》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确立了在中国国际新闻市场上的强势地位。

三、2000—2002年:改为周二报,日发行量最高接近200万份

1999年改版及报道取得的成功,在报业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不料,各种假冒的《环球时报》纷纷冒了出来,对报纸的生存环境和市场形象,形成强大的冲击。为了应对盗版报纸的冲击,维护报纸形象,巩固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影响力,2000年在周五版的基础上,推出了《环球时报》周二版(试行),以报道社会新闻为主,每期16版。

周二版面世后,很快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和喜爱,首期发行量达到45万份。之后,持续上升。到2000年底,发行量达到了81万份。

试行一年后,2001年《环球时报》正式改为周二报,每周两期,都是24个版。两期报纸并驾齐驱,都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强调新闻背景的挖掘和深度报道。当年,期发行量达130多万份。美国“9.11”事件的追踪报道,使得期发行量一度达到199.6万份。

同类推荐
  • 班主任男生教育100个千字妙招

    班主任男生教育100个千字妙招

    《班主任男生教育100个千字妙招》是“班主任千字妙招”系列中的男生教育篇。德育专家张万祥从激发阳刚之气、培养责任意识、挖掘潜在能力、抵制种种诱惑、疏导叛逆毛躁、叩开封闭心扉、点亮一盏心灯等七个方面,精选了100个男生教育的实用小妙招,帮助广大一线班主任,尤其是新班主任,巧破男生教育困局,在让男生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学业、人格双丰收的同时,自己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媒体制造

    媒体制造

    本书作者运用媒介责任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新闻实务界近年来大量经典案例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指出当代中国新闻媒体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全书既涉足理论前沿话题,又有实务界鲜活案例,引证详实规范,为新闻学子必读。
  • 沪上观澜,第二届上海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沪上观澜,第二届上海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上海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桥头堡和先行者,是当今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文化基地。这是一本研究探讨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书。
  • 母语传播概论

    母语传播概论

    在人类跨文化、跨国界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存在着一种极为普遍的传播形态——母语传播。由关锐和李智主编的《母语传播概论》从国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双重视角观照母语传播,理论与实践、学理与案例相结合,论述了母语传播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基本模式和作用、语言转换、文化对接及效果评估等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母语传播实践为例,介绍了母语传播的两大发展趋势——新媒体化趋势和本土化趋势。
  •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对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选拔标准、教学大纲编排、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模式、师资队伍结构、教学评估体系等做了全面调查和分析。下调查访问后的研究后果,对播音主持工作、播音主持人才的综合素质、播音主持人才能力需要的新趋势等做了深入的研究。
热门推荐
  • 亲爱的,这世界上本没有对的人

    亲爱的,这世界上本没有对的人

    这本书,将为各位展现中国当代纷繁复杂的情感乱象一隅。最重要的,是给有情感困惑的年轻人,打开一扇窗户,帮助女性更懂爱情,学会经营婚姻,在爱与婚姻里收获幸福。这世界上,本没有对的人,也一定不存在完美爱人。今天的完美,如果放弃经营和制衡,就会变成明天的不完美,那么今天你眼里的“对”,也会成为明天的“错”。婚姻,是亲密结合的最高形态,但是一纸婚姻证书,不是意味着幸福生活的开始,而是意味着“学习幸福生活”的开始。爱需要盖章生效的笃定,更需要携手并行的勇气。
  • 陆先生的闪婚甜妻

    陆先生的闪婚甜妻

    苏墨随便从酒吧中拉了个男人去前男友的婚礼上砸场子,却不想拉到的竟然是前男友的叔叔。从婚礼上下来,苏墨揪着这位叔叔的衣角,“叔叔,你家缺婶婶吗?有名无实的那种。”叔叔看着她,思考了两秒,“缺。”次日看着手中的小红本本苏墨欲哭无泪,喝酒真能误终身啊!拿着本本苏墨凑到男人身边,“叔叔,这事,还能再商量一下吗?”男人系好领带看她一眼,“叫老公。”苏墨......包子在旁边对着男人竖起大拇指,“爸爸,三十多年了,你终于做了一件对的事。”{本文1V1,男女主身心干净,包子出没,很宠,很萌,很闷骚。}有人问陆清泽,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是什么?陆清泽看着不远处跟儿子玩耍的女人,眉眼温和。“丢了二十多年的宝贝,还能再找到,还有比这更幸运的吗?”
  • 愿君未离

    愿君未离

    她名君未离,他名云无寻,未离未离,却终究离去,无寻无寻,有何处可寻,第一次相见,繁花万里,他白衣若雪,恍若谪仙。突生变故,他化为修罗,踏着鲜血,睥睨众生,却流着泪撕心裂肺的问她为什么,她手持长剑,泪水婆娑,转身离去,痛苦并执着。一场由天堂堕入地狱的感情,一场人与妖的爱恋,由白雪开端却终究被鲜血所浸染,她含着泪,笑着问他:“若从头再来,愿君未离,我护你一世,可好?”他却悄无声息,如同当年的她,痛苦并执着……君未离(摔):老娘容貌比不过无寻,医术比不过小凡,毒术比不过阿罗,天赋比不过离歌,花心比不过乔烨,泼辣比不过小若,头脑比不过婉儿,冷静比不过远帆,老娘要这女主有何用?如雪:没事,你全能嘛!虽样样不精,但样样都通啊!沙雕与虐心齐飞,平淡与高潮共存,想要体验刺激吗?过来吧,我带你fly!
  • 星辰皆入我眼里

    星辰皆入我眼里

    她,高冷学霸,眼里只有成绩,没有颜值,有人说,她浪费了她的绝世容颜。
  • 学校心理拓展训练

    学校心理拓展训练

    为了促进全国体育各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为了推进体育专业教材的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为了在这个改革中做出北京师范大学的贡献,也为了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在把握国内外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理论创新能力的优势、利用国内体育专空资源的优势编写体育教材经验方面的优势以及我校率先开设体育经济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在全国体育专业进行全面改革、公共体育教育进行全面等方面的优势,在全国体育专业的特殊机遇和条件下,我们决定编出一套有特色、有水平、有创新的新的体育专业教材,这对我国体育理论的建树,对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欲予争妃

    欲予争妃

    一母同胞,一枝并蒂;西府双姝,色甲天下,以抓阄定王妃。妹妹西虞率先一步却是落空,孤走江南。七年后,山河动荡,起死回生的姐姐西月徒然而至,手中握着两个纸团儿。这次,她们要争的是。。。谁是皇妃!(甜腻腻的狼王争兔妃~~~)(纯洁无公害鲜嫩小白兔x心机小狼王≈自然到了怀里来)(复仇小心计白兔儿x一直懵逼大色狼=。。。。。)
  • 佳音如梦

    佳音如梦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沈佳音以为她终于解脱了,却没想到却从另外一个世界醒来,只愿安逸度过一生,但是接受了沈家女儿的生命就要接受沈家女儿的责任,就要承受沈家女儿的痛苦。百转千回,佳音如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他的ID叫刺客

    他的ID叫刺客

    仲夏的夜晚,知了不知疲倦的歌声伴随着空调机单调的嗡嗡声,让本来就没有睡意的我感到更加的烦躁了。我翻了几个身,头脑却越发地清醒,瞥了一眼床头的时钟,凌晨3点18分。早知如此,傍晚的时候真的不应该喝那么多的咖啡,我叹了口气,索性披衣起身,打开电脑想看看又有什么闻所末闻的八卦。最近半年多,我的日子过得颇为颓废,整日里除了上网聊天看八卦就是抱着DVD看电影。原本以为前些时候的精神不济是工作所累,可是现在辞职不干了,反而变得更加低迷。
  • 伪生物研究所

    伪生物研究所

    我有一个不老不死,一本正经的吃着高冷的五分熟牛排的高冷男友。职业是,打击一切牛鬼蛇神,把一切牛鬼蛇神定性为伪生物。并经营着一家伪生物研究所。
  • 京城四美

    京城四美

    603寝的四位姑娘,占全了火水风土四相星座,26岁的年纪,有的研究生毕业刚参加工作,有的已经生了小孩,有的为找对象苦恼不已,有的游戏人间。理想?当然有。那就是努力生活,活出只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有没有人对你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此生不能和你在一起,他就一辈子单身,在死之后,把骨灰撒在你的坟头。有没有体会过这样的感觉?——加完班,一个人走在回家路上,活动颈椎的时候会扬起脖子望向北京的夜空。——被四周高楼圈出的一块四角的天空,反射着浅浅的霓虹灯光,最深处有一颗光芒微弱的星。你生命里存在这样一颗星吗?——纵使星光微弱,却一直指引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