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6800000030

第30章 人才与文化(1)

人民日报社原社长王晨在“环球时报现象”研讨会上指出:“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是报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在设备和技术这些‘硬件’方面,我国现在与发达国家大致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我们在‘软件’上多下工夫,转变观念,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就能把我们的媒体做大做强。”环球时报突破了传统报业固有的管理模式,突出加强人才、制度、文化等“软件”建设,为报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第一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环球时报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多年来,环球时报对人才的管理、激励、培养、使用,日益走向成熟。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成为报纸在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的法宝。

一、不断扩充和壮大驻外记者队伍

环球时报的驻外记者由特派记者和特约记者两部分组成。特派记者由人民日报在世界各地的常驻记者兼任;特约记者来源广泛,有兄弟媒体的驻外记者,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其他机构的工作人员,访问学者等等。创刊之初只有十几名特派记者,经过多年的发展,截至2008年10月,环球时报已拥有遍及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的508名特派、特约记者。一方面,得益于人民日报强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也是环球时报编辑们自身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报社的指导支持下,编辑们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发展特约记者,并同他们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2005年,《环球时报》1000期之际,报社根据读者的投票结果,评选出十佳记者,其中有一名是驻日本的特约记者张莉霞。她的感受颇具代表性,她说:“成为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完全是被编辑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一个偶然的机会,本人认识了环球时报的一位编辑。她了解我的基本情况后,马上就希望我能给环球写稿。由于工作紧张,我曾坚决地谢绝了她的要求。然而,这位编辑没有放弃,不时地打电话来‘请教’问题。当然,她是有‘预谋’的,她总是按事先设定的思路主导谈话内容。等谈话基本结束后,她便提出要求,希望把谈话内容写成文字给她。多次婉拒都没影响她的热情,我终于被她的执著感动了,只好牺牲休息时间,将谈话内容整理成稿件。没想到,几个回合之后,其他编辑也‘如法炮制’,经常打电话来‘聊天’或‘探讨’。环球时报的编辑非常重视这种沟通,有了‘想法’后总要先‘沟通’,然后再写约稿信。每次收到稿子,他们也会回信感谢。稿子见报后,编辑还会告诉我具体刊登日期。这种负责精神以及对作者的尊重态度,使我‘越陷越深’,最终成了他们忠实的特约记者。我相信,环球时报有这样一支敬业的编辑队伍,报纸一定能办好,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因此,牺牲一点休息时间,力所能及地为环球时报撰写稿件,对我来说,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环球时报近几年的编辑部工作总结中,每年都有编辑“发展驻外记者排名”一列,编辑个人发展的驻外记者少则一人,多则二十几人,加在一起就有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之多。这些不断增加的特约记者,为《环球时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环球时报把驻外记者当作宝贵财富,对他们充满感情:“没有驻外记者,就没有环球时报。他们深入新闻现场,采写一线报道;他们接近中国驻外使领馆,掌握独家信息;他们与各国政要对话,通过本报发出权威声音……驻外记者们用双脚丈量动荡不安的地球,用文章描述纷繁复杂的世界。《环球时报》因他们而精彩,《环球时报》为他们而骄傲。”

二、精心选拔和培养编辑记者人才

新闻工作的任务和特性,决定了编采人员在新闻传播中处于特殊地位,从明确报纸的创办宗旨,到制定采编方针、设计报纸方案;从报道的策划、组织与调控,到新闻素材的润色加工;从版面设计,到最终成品的形成,编采人员处在办报的中心环节,贯穿报纸生产的始末。编采人员的水平如何,影响着报纸的质量,影响着传播的效果。

《环球时报》重视选拔和培养了一支年纪轻、素质高、有奉献精神的编采队伍。主要是把握好了四个重要环节:

(一)创新选人用人机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从高校中选拔各种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是环球时报选才用才的重要渠道。目前,编辑部成员大多是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高校毕业生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基础较好,精力充沛,可塑性强。

社会上以及其他媒体,也是藏龙卧虎之地。环球时报录取的应聘者中,也有意识选拔一些是来自这些渠道的人才。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成熟自信,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环球时报组建了国内最具专业水准的英语新闻采编团队和外籍语言专家队伍,以确保英文版地道纯正的英语和国际化专业化新闻水准,将中国声音准确有力地传达给世界各地的读者。

(二)完善继续教育机制,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

环球时报把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多层次、多种类、多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良好环境。

——举办专题讲座。环球时报经常邀请专家学者举办系列专题讲座,涉及内容广泛,包括新闻业务、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国内问题等。2004年的专题讲座主要有:“如何做中国自己的国际新闻”(人民日报国际部记者丁刚),“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阎学通所长),“新闻与中国外交”(外交部新闻司孔泉司长),“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几个问题”(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前副会长周世俭),“中国当代科学的现状与发展”(北京科学院副院长丁辉),“美国新政府与对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王缉思)等。2007年,请著名作家余秋雨做了“中国文化危机与世界机遇”的讲座,著名军事问题专家彭光谦做了“当代中国军队的发展与军事变革”的讲座,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讲解了中国外交工作中的成就与困难。这些讲座,使编采人员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和思路。

——加强业务学习。主要是邀请高校的教授和业界的资深新闻工作者讲课。除此之外,报社内部经常展开各种形式的讨论,题目具体实用,针对性强。如“文章的层次”、“文章的简练”、“怎样找选题”、“怎样把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写进文章里”、“改进约稿工作、培养与人交流艺术”等等。还走到外面参加学习讨论,如到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就“国家安全海权”问题进行探讨。

环球时报编辑部只有少数人是新闻专业毕业的,报社领导认为有必要组织编采人员进行系统的新闻业务学习,新闻业务知识学习比较集中在2004年。编辑部集中学习了《新闻采访学》、《当代新闻写作》和《报纸编辑学》三本教材,做了大量练习,包括10次改稿,5篇评论,2次编者按和1次改写消息的练习。对学习的结果,还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查和检验,全年共进行了21次考试和讲评,以确保学习的成效。

在抓新闻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加紧提高编辑记者的外语水平。请外教上了10次英语课,大家的口语能力均有提高。这一年,编辑部召开了主题为“分享智慧·共同成长”的编辑工作经验交流会,每一名员工都讲述了自己的工作心得。发言内容包括找选题、约稿、修改稿件等编辑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也包括如何与记者打交道、如何保证报道的公正准确、如何经营好一个领域等等。这样的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会每年都有,对于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增进编辑与记者相互之间的情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师傅帮带徒弟。对于刚刚进入报社的新人,除了专门的业务培训外,还有一个做法就是师傅带徒弟,每一个新人都由一名经验丰富的编辑“传、帮、带”,手把手教会新人干活。这种方法针对性强、见效快,成为编辑部的一个优良传统。一名当上师傅的编辑说:“像当时师傅教我的时候那样,我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拼版、改稿、找选题,约记者,环球时报的风格和传统,就是这样在点点滴滴、潜移默化中传递。”环球时报编辑李佩翰访谈资料。

环球时报还充分利用人民日报国际部退休的老同志,帮助检查版面,为报纸把好政策关、事实关、辞章关等。报纸出版后,通过评报指出文章和版面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张贴在评报栏。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交流,对于提高编辑的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编辑换岗轮训。环球时报的编辑,都有在多个版面工作的经历,与不同的版面一起成长。从一个版面调到另一个版面,实际上是换了一个新的岗位,一切必须从头做起,学习和熟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把握不同版面的特点要求,保持版面在既有风格基础上有所创新。编辑们通过多个版面的实践和锻炼,不仅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对报纸的整体版面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对于促使报纸整体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有了在不同版面工作的经历,编辑们就不只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更有全局观,更能发现适合其他版面的好选题,及时推荐给相关版面的责任编辑。在其他部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如果临时出现某个版面缺人等情况,还可以当作后备力量加以调配。

编辑和记者之间的角色互换也有效地提高了写稿和编稿的能力,出门是记者,在家当编辑,年初写稿子,岁末做版面,大大增强了编辑的记者意识和记者的编辑意识,有利于对具体稿件的操作和整体版面的把握。

——举办文化论坛。为了培养专家型人才,环球时报开辟了“环球青年文化论坛”,这个论坛最初是在何崇元的倡议和支持下开展起来的。他说,好的编辑、记者,同时也应是学者。但大家平时忙着编稿写稿和其他日常工作,做研究的时间不多,更难有机会登上讲台。组织环球时报青年文化论坛,是想给同志们一个锻炼机会。主讲的同志事前要做准备,这是高效率的研究工作,讲的过程则能提高胆量和演讲技巧;听的同志也能在短时间内对一个领域有所了解,比自己看书更容易抓住重点。

论坛活动时间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由一名编辑讲述其擅长的某个与现实相关的话题,再由其他编辑互相讨论、共同切磋,锻炼“编者、记者和学者”三位一体的精英。论坛的话题有《陈水扁与“台独”》、《“中国威胁论”的来龙去脉》、《从东亚地区历史角度讲中美关系》、《伊斯兰问题纵横1400年》、《世界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伊朗与什叶派》、《世界军事变革与中国军队》等。

报社领导对这项活动高度重视,常常亲临现场旁听和讨论。在领导的支持和员工的努力下,环球时报的青年文化论坛日益成熟。

——参加社会实践。环球时报的编辑、记者经常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媒体的邀请,担任嘉宾谈论有关国际问题,还参与连线节目。2007年7月底至8月初,环球时报派记者和编辑前往黎巴嫩采访黎以冲突期间,参加国内各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站的连线节目。一些编辑记者还应邀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北方交通大学等高校作讲座,向大学生们介绍在国外的采访经历、所见所闻,以及编辑工作的经验体会。这些社会活动培养了编辑、记者的才干,锻炼了他们多方面的才能。

报社还为编辑记者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到国外大学进修等。报社学习氛围浓厚,员工学习意识强、自觉性高,他们能够带着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实践。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随着报纸的发展和力量的壮大,环球时报实施“走出去”战略,越来越多的编辑记者被派往国外,其中有些是受到国内外有关机构的邀请,参加活动和采访。他们奔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亲身感受和体验外面的世界。战地记者的亲历式采访,使他们在艰难险阻之中磨炼了意志、经受了考验。由于报道本身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也往往让更多的读者记住了记者编辑的名字。除了在动荡地区感受战乱和贫穷,还能体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情。记者走的地区多,采访的范围广,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有新的收获,这种收获不仅被播种到选题、版面和报道之中,也为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积累了宝贵财富。

(四)实行首席制,通过核心人才带动工作水平提高

从2005年起,环球时报实行首席制。当年有四名同志被聘任为首席编辑,一名被聘为首席记者,一名被聘为首席美术编辑。2006年,又有七名第二批被聘为首席编辑,以后每年聘任一次。

同类推荐
  • 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本书对《环球时报》的发展历程、报道特点、标题、版式、发行、广告、人才、文化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全景展现了《环球时报》的积极探索和丰硕成果,揭示出其成功的秘笈。本书指出,在国内国际新的传播环境下,《环球时报》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报,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本书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材料着实、图文并茂,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叙事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加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书可为传媒从业者提供借鉴,也可为传媒及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参考。
  • 中国“超级”大学

    中国“超级”大学

    本书作者在十余年大学生与大学教师的生涯中,对当今中国大学的一应信息、数据和知识进行了横向对比、纵向解剖的综合分析和思考。在资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上,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真实性、实用性、时新性,加上作者的简要精彩注评,相信能给高三即将高考的学生、大四即将考研的学生、研三即将考博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很好的参考。
  • 中国心绞痛

    中国心绞痛

    本书是著名文化学者、人民大学教授张鸣,以一个中国独立文化学者的良知及社会责任感所发表的随笔评论的集结。书中文章谈及文化、政策、教育、民风等诸多方面。其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更催人省思。
  • 记者的发现力(增订本)

    记者的发现力(增订本)

    “发现”是一种力量。记者善于发现新鲜事物、揭示事物内在的能力就是“新闻发现力”。本书指出新闻记者“发现”的六个着力点,论述了影响“新闻发现力”的十大要素。增订本增加了1999年之后作者对“新闻发现力”的思考成果“对新闻从业和新闻写作爱好者具有启迪意义。
  • 科技与传播

    科技与传播

    科学技术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科学与技术系统得以产生和存续的基本前提,是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基本支持。科技传播是科技和社会的自我发展循环系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在当今社会,科学知识比人类历史上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创新、传播和应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的能力和效率。
热门推荐
  • 前方学院请绕行Ⅲ

    前方学院请绕行Ⅲ

    被千年蛊王夺去意识的习若瑶,成了江湖学院里的危险分子,人人喊打,却又神秘失踪。醒来时,她已经身在苗寨,四周被熊熊烈火包围。危急时刻,一个银发少年冲入刑场,将习若瑶救了下来。他自称独孤遥,对习若瑶非常温柔,却唤习若瑶作“晴儿”。他到底是谁?一场暴雨让苗寨陷入灭顶之灾,小金球背后的真相揭开,原来这一切都是大巫祝的阴谋,蛊王的复活不过是一场戏。终于摆脱了被追杀命运的习若瑶,回到江湖学院后,发现早已人心不再,老师们纷纷辞职,很多同学也转学到了普通学校,南谦泽重伤未愈,在实践课上又添新伤。江湖曾经的乐土,如今危机四伏。是谁在背后操纵这一切?
  • 老协和(民国趣读)

    老协和(民国趣读)

    本书是追忆民国时期协和医学院之文字集纳,作者皆为民国之大家,如邓家栋、吴阶平、叶恭绍、荣独山、王琇瑛等,这些民国大家讲述了当时那些老协和医学院的图书馆、病案室、名师名医、学生生活、校风校纪……片段小文、三言两语,生动鲜活地再现了民国时期老协和的那些逝去的过往。咀嚼这些富有特色和活力的文字,彼情彼景历历在目,那段旧时光也显得华丽而有光彩。
  • 无敌纯爷们儿

    无敌纯爷们儿

    一个堕落的大学生,成天泡网吧,在去网吧的路上发生了车祸,借此打开了异世界的大门,从此就走上了痛并快乐着的路………
  • 机甲霸师

    机甲霸师

    男儿何不驾机甲,横扫星域五十洲?星际时代,我林剑便是那王者!率领那霸王之师横扫六合!霸师归来,谁与争锋!
  • 蜜罐

    蜜罐

    如果《欢宴》会让你流泪,那么《蜜罐》会让你心痛!四年墨小芭,十年花火印记,献礼美好青春……那些成长的躁动与张惶,那些对爱的渴望和偏执,那些期冀又失落过的岁月……你读懂的不仅仅是墨小芭,更是自己整个的年少青春!14个精典短篇+全新虐恋主题小说+答21个读者劲爆问+23张珍贵生活私照+小狮、独木舟、夏七夕、烟罗等花火众大神与你一起镌刻美好花火时光=年度最值得珍藏青春合集:《蜜罐》!
  • 一品小福女

    一品小福女

    推荐新书《今天大佬也是团宠》唔,苏念念怎么都没想到,她穿越了,还是一个小婴儿,嘤,既来之则安之,金手指,我也有哇,一飞冲天,女地主婆,哇,想想就激动。“哎哎哎,前面那位小哥,我有件事想跟你谈谈”“什么事”某人若无其事道。苏念念一脸贼笑道“终身大事”
  • 天道酬民

    天道酬民

    5000多万元就放在面前,而且明确告诉你:这已经属于你了。你将如何?如此巨额财富面前,它的诱惑力足可以让一个高贵的人丧失高贵,而他却淡然一笑:“我不要。”……伟大的时代,创作着经典故事和经典人物。
  • 智商分裂连小姐

    智商分裂连小姐

    她与他原本是两个世界的人,却因着一个普通媒介相识,从此两人慢慢从各自的偏见中出来……爱得深沉……她对他说:“”在你面前的这个人已经千疮百孔,所有的隐私都被撕给所有人看,这样的人,你还爱吗?这样的人,你还敢爱吗?”她眼眶微红,血丝崩出,鼻子红彤彤的。说完后,她见他依旧低着头没有反应,叹了一口气,嘴角勾勒出一丝嘲讽,绝望失望之气也随之流出。他缓缓抬起头,深邃的黑眸如同幽井深不可见,薄唇微启:“在你面前的是个罪犯的孩子,是个被全世界伤害过的人,这样的男人,你还敢爱吗。”他的眼眶已经渐红……
  • 奸妃不是黑莲花

    奸妃不是黑莲花

    生来被预言为祸水命,就意味着总有几个渣想要灭了她。前行的路上,她为了权倾天下,再也不敢奢求良人白首。她怎么也没想到,与皇宫中最狡诈的大狐狸斗智斗勇几个回合下来,竟然还斗出了别样情愫?“喂,你抱我这么紧干嘛?”她一脸厌倦地想推开那张狗皮膏药。“怕你被风吹跑了,被别人捡了去,不肯还。”
  • 中国通史(二卷)

    中国通史(二卷)

    《中国通史(全2册)》以时间为顺序,收录了从盘古开天辟地起,历代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的事迹,全方位介绍了历朝历代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一成就,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等各个领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要理解现实必须懂得历史,借鉴前人得失。《中国通史》正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采用全新的体例形式编纂的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历史的新型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