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8300000017

第17章 娱乐电视的表现与影响(二):社教节目娱乐化(2)

二、“电视说书”,门庭若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讲坛》出人意料地迎来了它的拐点。

阎崇年慷慨陈词《明亡清兴六十年·宁锦大战》本章中的截图主要源自各拦目的网络视频,下文恕不一一注明。

2003年,作家刘心武登上《百家讲坛》,讲说“新解《红楼梦》”,收视率大为改观。从学术上来说,刘心武的“新解”是“旧解”,是把一本文学性的《红楼梦》还原为历史中或曾有过的现实故事。正因为它是旧解,而且仍有牵强附会之处,理所当然地遭到红学界的猛烈抨击。然而,平心而论,刘心武的过人之处和精彩之点,并非对《红楼梦》似新实旧的学术性解释,而在于他用了一种文学性的解说方式。他把解释过程设计成侦探小说般的故事,把一个个的悬念放在那里,吸引观众情不自禁地想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听得欲罢不能。换句话说,刘心武把学术性的知识讲课变成了文学性的电视说书——这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他像一名点铁成金的当代“巫师”,迅速聚集起旺盛的人气。

新解《红楼梦》之所以火起来,张法认为原因有四点:一,作为文学家的说书才能;二,对讲演内容的小说式解释方式;三,讲解的是经典名著《红楼梦》;四,以学术的名义在讲。前两点非常重要,抓住观众注意力是受到欢迎的前提条件——也是他和以前讲课的学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但后面两点对刘心武的成功作用更大。他讲的《红楼梦》,很多人或者读过小说、或者看过电视剧,至少都知道这本书的伟大,当有人来讲这本书的真谛,说明我们以前虽然看了,而且以为懂了,其实并不真懂,这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如果刘心武讲一部大家根本不知道,也不关心的二三流作品,会有这样的收视率吗?同样重要的是:刘心武是站在国内最权威的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的以学术为招牌的《百家讲坛》上,以学术的名义讲演的。当大众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自以为得到的不仅是一种文学性的审美享受,而且以为得到了一种学术的知识——发现自己也听得懂“学术讲座”,普通百姓内心升腾起来的快感,恐怕远远超过了听“说书”得到的愉快,因为他沉浸在“自己也很高雅”的幻觉之中。人们不仅需要观看通俗性的文艺节目来获得感官享受,还要从高雅的欣赏活动中获得“自我提升”的感觉。同样是“说书”,相对来说,这一幻觉只有学术性的《百家讲坛》才能带给他,而非《曲苑杂坛》们。当刘心武把学术讲课变成文学说书的时候,完成了《百家讲坛》“舍鱼而取熊掌”的决定性转折。

2004年5月,清史专家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在《讲坛》刚一播出,便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收视率一路飙升,持续在科教频道一周收视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是什么定格了观众的遥控器”?时任《讲坛》制片人的万卫认为:在“戏说”充斥荧屏的同时,观众探究历史真相的愿望变得更为强烈,而在这时,有魅力的主讲人以不断设置悬念的独特方式“正说”历史,自然吸引了人们的视线。由此,在牢牢守住学术底线的同时,《讲坛》开始了一次针对性极强的调整。调整的方向就是“架桥”——架一座让专家、学者通向大众的桥梁。

如果说2003年的刘心武用“新解《红楼梦》”标示出《讲坛》的转型方向,那么,2004年的阎崇年则以《清十二帝疑案》将这转型又推进了一步——从名称就能看出这是一个说书的题目。有论者指出:《清十二帝疑案》的特色就是它把悬念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个“疑”字带来了关注度;因为悬念的使用会对讲座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带来很大的冲击,使观众始终处在一种探求的心理层面,始终处在选择答案的抉择当中,这点是吸引观众很好的手法。摘引自《央视百家讲坛〈清十二帝疑案〉的热播初步打通电视传播学术的“肠梗阻”》一文中,央视总编室研究处王甫的发言,另一方面,阎崇年先生的演讲虽然依照史实,但只是用史实来说一个个的侦探故事。可以说,在所有的主讲人当中,阎先生较有学者模样,台风端正。而且,在不少章节——尤其有关袁崇焕的几节,宣扬了“大写”的人生观、价值观,慷慨激昂、正气凛然。以《清十二帝疑案》为例,“释疑”是其着力点。在《乾隆帝弘历》一章中,他列出了以下题目:

出生地点之谜

亲生母亲之谜

两后死因之谜

香妃身世之谜

盛世下的危机

在此,主讲人感兴趣的好像主要是“揭秘”,而不是什么国民的思想和精神。简言之,因为人们的看客心理浓厚,对于他人的隐私最好奇,于是,节目组就把这盘“点心”奉上,以迎合他们,赚取收视率。有论者这样质疑:在《百家讲坛》中,难道一部沉重得令人窒息的血淋淋的清史,主讲人就只能够向民众揭秘一些宫闱疑案吗?显然,如此这般地选材和表现,是考虑到商业化运作的需要。

2006年,《百家讲坛》的“电视说书”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完善,收视的效果更上一层楼。如果说,刘心武、阎崇年以“探事件之秘”的说书形式为《讲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那么,易中天以“探人物之秘”的说书形式、于丹以“探心灵之秘”的说书形式,把《讲坛》推向了辉煌。“天下之大,解谜之作多矣,解谜之才多矣,然而谁能在央视舞台上以学术的名义来解谜,谁才能名满天下、利满天下”;“强势的央视、高雅的学术名义、出色的说书人,这三者的因缘结合,终于生成了学术明星:易中天和于丹”。

在一个剧烈转型的社会中,万象杂呈、千人浮现,事各异貌、人各异心,究竟应该怎样去看待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一直是大众心中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刘心武、阎崇年设置了事件的悬念,而又一一去解决,最后道出谜底,这种方式恰恰投合了大众心理。易中天和于丹基本上还是沿着刘心武、阎崇年的成功道路前行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是:更幽默或者说更加口齿伶俐、更加生动活泼,而且借由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世俗化读解(所谓“感悟”、“心得”),以学术探讨或者哲学研究的名义,加入许多个人化、感性化的成分吸引观众、抚慰世道人心,从而,获得更加强烈的共鸣。——于是,曾经标榜为“学术电视”然而门庭冷落的《百家讲坛》,终于演变成观者如堵的“电视说书”。

三、培训主讲人:学术娱乐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说书与学术的差异,反映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传统与现代的差异。说书差了学术,不会如此的辉煌成功,学术差了说书,也不会成功得如此辉煌。《讲坛》正好把说书与学术绞缠在一起,这么一绞缠,正好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无心合道地绞缠到一块,自然就获得了成功。

从文化的含量和学术水平的角度来讲,《清十二帝疑案》之前的片子要比之后的更高一些,但是从传播效果来讲,反而是后面的越来越好。这是因为后来的《讲坛》在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搭起了学者和大众之间的桥梁,将历史知识和大众沟通了起来。也就是说,它恰到好处地“把说书与学术绞缠在一起了”。那么,如何从“学术电视”向“电视娱乐”过渡呢?——把学者改造成为说书人,就是关键所在。事实上,寻找适合的主讲人被主创者称为“最困难的环节”,栏目组“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对主讲老师的培养上”。

《百家讲坛》的一位位主讲人是怎样“淘”来的?——他们大多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学校会推荐一些在学术上过硬的老师,然后请他们每人对着摄像机讲10分钟,这是测试老师的表达能力。通过这关之后,要与主讲人研究选题。首先请他们试讲自己最熟悉的课题,录像之后供栏目组进一步研究”。接下来的关键环节,就是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地对演讲进行“电视娱乐化改造”,电视化而且娱乐化。制片人万卫曾经把这个过程比喻作“培训主讲人”——培训他们的编剧能力,把学术成果转变成“剧本”。从审核演讲稿到录像,编导们对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参照“学术说书”的标准,多大的名家都得“磨”到“合乎尺寸”。

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称《百家讲坛》是一张“魔鬼之床”,这位研究《聊斋志异》20多年的大家,就被狠狠地“磨”了一回:

演讲稿的第一稿学术味太浓,观众根本听不懂。编导把稿子退回去,请马教授修改,要求多讲细节,多说故事。可马瑞芳却认为自己是教授、学者,怎么能讲这些通俗的东西?编导不厌其烦地磨合、劝说,甚至跑到济南给马教授做“思想工作”,最终说服了她用《百家讲坛》“以悬疑始,以悬疑终”的方式讲课,把聊斋说得“仙气十足”。

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马瑞芳自己也大为吃惊。她说,没想到这样讲课,效果会这么好,不光学术界的老朋友们夸奖她,就连她4岁的孙女都说奶奶讲得好。

即使易中天、于丹这样妙语连珠的学者,也都被《百家讲坛》“修理”过。易中天虽然靠《品三国》走红,但他起初并不喜欢这个选题。在《百家讲坛》成功讲述《汉代风云人物》后,制片人和策划人提议让易中天继续讲下去,并选定“三国”这个大题目,而易中天却表示自己对《水浒传》更感兴趣。经不住制片人和策划人反复游说,易中天最终接下了人物个性更立体、内容更丰富的《品三国》。

为央视多个栏目做过策划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深知电视传播的规律,可是初上《百家讲坛》时,一时间也摆脱不了给大学生讲课的架势。栏目组就提醒她,把姿态放低些,再低些。

制片人直言不讳,“我们就是要搭台阶,让那些专家、学者从高高的学术论坛上走下来,下到能蹲在地上,甚至一屁股坐在地上给我们的观众讲课。”从万卫的话里可以听出这样的潜台词:要让最广泛的大众喜闻乐见,必须“祛学术之魅”——主讲人与编导者“合谋”,在“魔鬼之床”上掐头去尾、折胳膊断腿。这种“自我去势”的过程其实就是从学术场移身娱乐场的过程,也是把学术娱乐化的过程。

第二节《经济与法》:以“绿色”吸引眼球

2003年2月,作为一档经济类法制栏目,《经济与法》的开播几乎悄无声息。当时,号称“中国人法治午餐”的《今日说法》已经免费送餐上门4年了,俨然是老字号;在北京,声名鹊起的《法治进行时》凭借着“现场零距离”的优势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重庆电视台的《拍案说法》已经摆了三年的“龙门阵”;凤凰卫视的《文涛拍案》正在掀起“传奇语体冲击波”;《经济与法》诞生三个月后,央视的《法制在线》高调亮相,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打造核心竞争力……2003年,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阵营已经扩容到六七十个席位。“对于《经济与法》这张新面孔,人们似乎并没有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漫游到央视经济频道的视线依然流连于其他老牌栏目,例如《幸运52》,例如《经济半小时》”。

2003年10月,频道改版,把《经济与法》的首播时间从22:50调整到20:30。这次播出时间的调整大大改善了栏目的收视状况,总体收视率提升了70%。然而,因为基数较低,置身于央视二套黄金时段的《经济与法》仍旧默默无闻。于是,栏目组紧锣密鼓地筹划实质性的改版,试图一举超越自我、彻底突围。

同类推荐
  • 珠江论丛(2018年第2辑/总第20辑)

    珠江论丛(2018年第2辑/总第20辑)

    《珠江论丛》是由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主办的人文社科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内容有:研究人文及社会科学主要学科的理论问题、学术前沿问题;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研究探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发展战略问题;对外交流问题;探讨国内外各项研究领域的新动态;开展对中国哲学、历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或比较研究。
  •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是好的学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会见仁见智。上海市黄浦区针对教育时弊,拨开重重迷雾,提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这一朴素的命题,展开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本书就是这次探索的初步经验总结。全书共分“观点”、“调研”、“策略”和“实践”四大部分,主要从课程构建、课堂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与校园环境优化等方面介绍了他们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的思考与做法,既有理性思辨,又有实践探索。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但它需要一个突破口,本书就是以“学生喜欢”这个核心问题作为突破口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希望以此为契机,引发教育界对这一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
  • 国家传播战略

    国家传播战略

    《国家传播战略》在梳理国际传播和国家战略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国家传播战略概念,并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角度展开思路,探讨传播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传播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具体问题。为阐释国家传播战略演变的历史逻辑,《国家传播战略》还对大众媒体发展不同时代的国家传播战略模式作出整理;而作为把握全球传播竞争的横向视野,本书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和意识形态性质国家的宏观特征对国家传播战略进行比较研究,进丽阐明了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新格局这一命题。
  •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续编1集)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续编1集)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两年前已经出版八卷,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一辈学者的回忆文章。该书为之前八卷的续编第1集,值得一提的是,主编还搜集了当时学术活动的照片,使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当时的情景,无疑这些照片是宝贵的历史资料。
  • 传播与文化

    传播与文化

    本书是作者2005年出版的《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一书的延伸。《跨》奠定了从事跨文化传播必须解释清楚的后殖民“文化语境”,本书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传播和新媒体(新媒介)语境,以“文明演进”为横轴,以“文化变迁”为纵轴,探讨传播科技和新媒体为世界和中国的文化变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书梳理和重新界定文化与文明的含义和关系,建构了一个二者的逻辑函数关系模型,提出了“新媒体成就中国”的理论假设并作了论证。这本书也是为作者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建构一个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学科所需要的理论体系一一在解决了研究语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概念问题之后。
热门推荐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寒门萌妹的职场攻略

    寒门萌妹的职场攻略

    讲述一群九零后女生从大学开始为未来职场一步步谋划,最终走向人生巅峰的故事,都说现在人生难,职场难,被性别歧视的女生要如何混职场,没有一点家庭助力的她怎么获得爱情和事业的双丰收。一群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家庭背景的女生们会有怎样的故事?让我们来一起揭秘吧。PS:现在网络上五零后六零后创业的故事实在太多了,八九十年代开始逆袭的小说太多了,为什么就不能说一说90后呢?我不但要说90后,还要说90后女性,看职场鄙视链最底端人群是怎么逆袭成功,爱情事业双丰收的。
  • 白玉扇骨

    白玉扇骨

    江湖传言,吴王王府丢失皇上御赐白玉扇骨,引得江湖各大高手争相进入杭城搜寻,却由此牵扯出一个惊天秘密。
  • 概念碎片

    概念碎片

    这是一本建立在多元宇宙,多维度宇宙的轻松搞笑故事。故事内有修仙者,高维生命,神话人物,超能力者,游戏GM,英灵,魔法师,人工AI,克苏鲁神话系,美食家,动漫同人,电影同人...不同的宇宙,连物理规则都不一样,还有各种不遵守宇宙规则的论外级少女主角们。人与神的区别是什么?智慧生命体三疑问:我是谁?我在哪?我今天吃什么?游戏管理员vs量子掌控者修仙者vs外星人魔法少女vs巨大怪兽vs高达狼人小姐vs虫群魔王魔神vs修魔者高维生命体vs英灵.....不断持续增加中。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三宝太监西洋记

    三宝太监西洋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是神婆苏燚燚

    我是神婆苏燚燚

    女主苏燚燚,从小由于家里人“职业”特殊,从而小时候便能接触奇异之事。从“那件事”后,我便偷偷学习奶奶的本事........但一切事情并未是我想的那么简单
  • 穷人穷什么

    穷人穷什么

    打开《穷人穷什么》,改变就已经开始!审视你的现状,改变你的观念,增强的你品位,摒弃你的弱点,就能找到你自己的出路。你知道穷人与富人间的区别吗?《穷人穷什么》从心态的角度,给予说明。看看《穷人穷什么》,你就可以知道你与富人间到底差距在哪。然后从中吸取教训,说不定,下一个富人就是你。《穷人穷什么》立足于让穷人认识自我,尤其是认识自己的弱点,知耻而后勇,它不想让穷人沉溺于一种假想的贫穷快乐中,而是以直面人生的笔触唤起穷人改变自我的勇气。
  • 三年K班

    三年K班

    曾几何时,少年和少女们不知忧惧地穿梭在夏日校园,升学率、排名等词汇只是生活的镶嵌,真正连绵成广阔世界的是真实、单纯与爱。
  • 夺命巨浪:海啸灾害的防范自救

    夺命巨浪:海啸灾害的防范自救

    本系列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火场危害”、“交通事故”、“水上安全”、“中毒与突发疾病”、“突发环境污染”等,书中主要针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灾害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并全面地介绍了防灾减灾的避险以及自救的知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青少年迅速掌握各种避险自救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