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9100000043

第43章 尴尬之境,农村小学何以自处?——以安徽绩溪南都希望小学为例看农村小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2)

(二)父母外出打工,与祖辈一起居住

和祖辈一起生活的孩子比其他孩子面临更多的问题。

外出打工的父母一年半载才回一次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由于受城市教育氛围和所从事行业的影响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如五年级的胡文协,父亲在杭州打工,非常开通,平时会给她买一些课外教材,还有复读机等学习工具帮助她学习。对于小文协的学业,叔叔的态度是全力支持她读书,叔叔说:“必须好好上学,只有读书将来才有出息,希望他以后能考上大学。”而对于小文协将来的发展,爸爸除了希望她能考上大学以外,还希望给她更多的空间让她自由发展。“我不希望过早地给她定位,毕竟人生是她自己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她创造更多自由的空间,提供她发展的一切条件,将来的人生就要靠她自己去创造。”但是因为外出打工,大部分孩子的父母也无暇顾及孩子学习的具体事项。

孩子的祖辈多数为文盲,对于孩子的教育没有很明确的了解,在家庭教育、学习辅导等方面都存在弊端。再加上年龄差异问题,会产生溺爱孩子放任自由或是沟通不足的问题。因为年龄和身体的问题以及自身限制,他们即使知道问题的重要性也多半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我们所接触的此类型家庭中,这些老人对孩子的学习相对而言比较关心。

黄锦辉的奶奶对学校的英语教学不太满意,她另一个外孙女儿5岁在浙江读幼儿园已经会说很多英语了,可是南都到六年级都没有英语课,上电脑课还要去别的学校;一年级小女孩宋紫萱的爷爷一直在照看小紫萱的学习,他说他就是希望紫萱能够读书读下去而不是像父母那样打工挣钱,也有想法将紫萱带到县里小学去上。

在他看来,县里的小学比农村的小学条件会好很多,提供的教育质量也会更高;周鑫宇的伯父,原南都校长,对待农村教育和越来越少的农村小学很无奈。他认为读书全是自己的事情,在哪里上小学其实不是个问题,孩子要在一个阶段之后才能知道适合学习什么,而不是像中国普遍的应试教育完全靠考试来衡量教育水平。五年级宋东菲的外公和吕璇的爷爷也有着类似的观点。老人们口中的学习自觉性我们非常赞同,不管是在哪里上学、硬件软件条件怎么样,如果一个孩子不愿意读书,那么他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的成绩,取得教育应该到达的目标。有趣的是,我们所接触到的周鑫宇的伯父是原南都校长,五年级吕璇的爷爷也曾是长安中心小学教了三十多年语文的老师,这些老教育者都强调在哪里上学、条件怎么样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努力,老师只能引导学生学知识,真正成才还是要靠自己。只要自己用功,在哪个学校上学都没有关系。

这类家庭基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或家庭经济等客观条件,一般会选择让孩子在附近的小学读书,且没有中途转学的打算。周鑫宇的伯父提到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带出去上学,带走的大约是留下的两倍。而学生流失在周鑫宇的伯父看来也是自然现象,一方面南都自身的条件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外界有着更好更全面的教育体系。对于很多父母不满意学校的教学活动老人没有考虑很多,他所说的“在农村读书不管怎么重视素质教育,最终还是看成绩好不好”的现象相当普遍的。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这也是近阶段很难改变的。

但是像南都这样的小学在农村总归有它存在的价值,因为一个农村要是连小学都没有,孩子们无疑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跟随父母到打工地上学,而这样不仅加重了父母的负担。孩子们因为没有打工地的户籍,也只能选择高价或者根本就上不了学,这显然不是解决农村儿童上学的好方案;二是到户籍所在地的规模大些的小学,如县中心小学去上学。然而这样遥远的距离无疑会加重留守家中老人的负担,而且孩子上下学中的安全问题也有着忧患。所以,通过对比我们认为,农村小学的生存是很有必要的,把村里小学建好建强才是解决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佳途径。同时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也是个大问题,不管学校规模有多小,老师的数量是一定要保证的,老师的质量更是重中之重。

(三)时代背景下的新理念

一年级的冯雨晴的外公十分健谈,他的教育理念也很令我们诧异。一直以为农村家长,尤其是老一辈家长,对待教育的态度应该刚刚开化。然而雨晴的外公出人意料地对于教育问题比很多学生的父母都深入和看重得多。人生阅历和经验使然,他看待学校现状的观点更成熟,对孩子的将来有着更严密的规划。小雨晴明年去县里上小学一年级,然后一直读下去,将来很有可能考大学,摆脱打工的道路。

计划生育,人口变少,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跟随外出打工的家长去外地读书,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问题,直接关系到以后的存亡。冯雨晴的外公对于现在农村的教育体制抱有怀疑,教学质量不够好,没有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老人眼里,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术业有专攻。而现在孩子所面临的就是读书或打工两条路。老师为人师表,需要有活力、有想法。目前的状况则是农村老师老化,年纪大的老师没有干劲,只想着教完书退休。

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代沟越来越明显,教育中的困难也会越来越明显。学校的师资亟须新鲜血液。然而外公对农村教育制度的改革措施现实中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果真能像他说的那样,人太少了就分开上课,一个学校只开几个年级的课能保证教学质量么?显然这不是办法。原因有几点:一、距离真的是个很大的问题。每个村之间的相隔距离比较遥远,孩子家里又不可能提供劳动力接送他们上下学,毕竟这些留守儿童家中一般只有爷爷奶奶等年纪较大的家属;二、将小学分年级教育很有可能导致教育的脱节。因为一个完整的六年制小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也有很多是高年级和低年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高的,如果一个小学内只有几个年级,那么整个教育过程必然会不完善,各年级之间也没有了互相沟通的环节,这是不合理的;三、其实这种方法说到底还是有些治标不治本,因为学校办不下去的原因在于留守儿童的减少和教育质量的下降,所以最根本的办法应该是研究如何将学校的教育水平搞上去,人数多一些是方便于形成规模,但就能保证质量么?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四)生源流失原因总结

总结以上学生家长对于学校现阶段存在问题的看法,生源流失无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客观原因,行政区划,计划生育,适龄入学儿童人口变少。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跟随外出打工父母去外地读书。这是目前无法避免的。

二是学校在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方面的严重匮乏,以及英语、计算机和音体美教育的缺失。

三是农村小学的教育体制问题,没有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术业有专攻,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才艺或技能也能为孩子的将来提供更多的选择。但现状是,农村孩子除了上学,只有外出打工。

农村小学的尴尬处境,个案还是普遍现象?

在前期的家访中南都小学的学生家长提出了很多问题,并对学校的老师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我们探讨出了南都生源流失的原因。但南都仅仅是一个个案吗?还是说它恰恰是当今农村小学的典型缩影?为此我们走访了附近大源村大源小学的周卫国和六年级的班主任胡远红以及坦头小学的老师,希望可以通过谈话从他们的角度发现另一方面和更深层次的问题。从中我们发现,生源的流失已经是类似南都这样的农村小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而南都在师资和教学方面存在的尴尬处境也是各农村小学共有的问题。

据坦头小学周老师介绍,现在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很严重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县三小成立,大部分学生就到县三小读书。他的孩子就在县中学。现在县三小近一半的生源来自农村。

与南都相比,坦头小学的师资并没有很大差别。且老龄化更为严重,十个老师中有七个五十岁以上,平均年龄五十左右。坦头的教学活动较为丰富。从三年级开始教授英语,开设美术体育课。运动会、六一晚会、出黑板报等活动也使得学生的课外时间更充实。坦头小学要求每个老师定期要上一节公开课,老师间互相听课。坦头有十个老师,安排较为方便,但庄川只有六个老师,每人带一个班,不好解决听课的问题,需要停课。坦头小学一直按照这样的教学秩序在教学,新鲜的调整想法很多,但是并不能实际解决。学校搞活动需要资金,老师数量少了,必须解决教学问题,还要注意学生安全。例如坦头小学去年组织学生去绩溪县的鄣山大峡谷,师生共五十多人。早晨出发中午一点多才到县城,中午的吃饭的问题也不方便解决。

现在转学的学生多为三四年级,一般都是成绩好的。农村的发展水平提高了,天资好的就转走。但是总体来说学生转到县城的很少。农村大部分家庭在县城没有房子,县城月租是三百,一年则需三千,再加上水电费和日常的开销,很多家庭无法负担这笔费用。

关于学校间的老师调动问题,周老师也不甚明白,说可能是乡镇根据各校老师数量和教书水平,平衡学校教学情况。最大的问题是造成部分老师生活上的不方便,如他家距离坦头小学较远,步行需35分钟。小学老师比较敬业,但是教学水平不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如坦头有很多老师都是非科班出身,在父亲退休之后接班,也不用普通话授课。而纵观全县,绩溪县城的小学老师年轻的都是大专毕业,本科生少,师范生也少。整个绩溪县从2000年开始都没有招进过新老师。

今年坦头小学的生源增加。因为上庄中心小学把寺后小学的四、五、六年级撤销,就近入学,到坦头近,到上庄远,所以坦头人数增多了。村小学学生数量少就撤销高年级,这种现象从2002年、2003年就逐渐开始了。所以并不是每个村都有小学,现在有的小学只设教学点,是以复式班的形式存在不完全小学。周老师说这样的不完小教学点没有意义,小学将来肯定是撤编再撤编。他认为,农村小学现在已经没有多大的生存空间了,不如撤掉村小学,学生到长安镇中心小学读书,老师也一同并入,统一教学资源。

大源小学

大源小学去年全校学生68人,9个老师。今年6个老师,学生已降至40人。

一、三年级合班,二、五年级合班,四年级和六年级是单班。复式班上课很累,老师上课像打仗。上课上得累,教学质量差,老师也没有精力和体力备课,只是勉强能开课。音体美、科学活动这样的“非必要”课程基本没有。

和南都一样,大源小学每个老师带一个班,年年调动。调动过于频繁且没有理由,时间也从不和被调动的老师商量,直接开会宣布。这样的调动缺乏人性化关怀,有些老教师家离学校距离很远,但是从没人考虑过他们的自身情况。周卫国老师说自己是鸡蛋,政策就是石头,鸡蛋不敢去试碰,都是乖乖去,不去的老师自动下岗。但是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人心惶惶,老师没有教学积极性,造成普遍的情绪问题,完全就是靠着良心和职业道德在教学。

计划生育和打工流失的学生比较多,生源的减少和师资的匮乏形成恶性循环。

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九年没有进年轻教师,最年轻的老师29岁。而32岁的胡远红老师已经教学11年了。在各方都反映老师的专业素养不过关时,老师反映平时村中各学校间也有教研活动,组织老师到中心小学和县小学听课。但是因为上课人数不足,每年只有一两个老师有机会去听。

另一方面在我们的家访中家长都表示自己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就老师方面的了解,家长对校方的教学工作不够支持。学生的家长认为既然孩子交给学校了,学校和老师就该全权负责孩子的学习。家长不仅不督促孩子学习,也很少跟孩子们谈心聊天,沟通不足。政策方面的条条框框很多,没有合适的教学环境,学生老师都没有动力。

同类推荐
  • 如何做田野笔记

    如何做田野笔记

    近几年,许多人类学家开始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而众所周知,民族志写作的起点和基础是研究者的田野笔记。那么,如何做田野笔记呢?为此,三位具有丰富田野实践和教学经验的人类学家,给出了一系列实用而又指导性的建议。本书通过大量的正在撰写的、“未完成的”田野笔记实例,考察了田野研究者如何将亲身经历和观察写成田野笔记的过程,讨论如何运用田野笔记来讲述民族志故事的方法,以及帮助研究者基于田野笔记撰写民族志的关键步骤。本书致力于提出一套实用的田野笔记写作指导,以帮助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口述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因为田野研究和人类学方法在以上学科中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于政治学、商业管理、传播、社会福利及公共卫生等学科,田野研究和民族志也可以作为次一级的辅助研究方法。《如何做田野笔记》系美国当代知名人类学家罗伯特·埃默森等撰写的一部有关人类学研究专著。田野调查是当代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环节,而其中的关键之处,就是如何作田野笔记。此书结集的数位人类学家的经验谈,对此项工作作了详尽、清晰的阐述,也是该学科基础方法的指导之作。
  • 舆梁:新语堂舆论引导手记

    舆梁:新语堂舆论引导手记

    王汝堂编著的《舆梁》所界定的“舆论”,就时代而言,更多的是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社会;就事件来说,主要聚焦的是“非理性舆论”事件。力寻的也是针对当今时代“非理性舆论”的破解之道。此书在写作中尽可能不引用或少引用各种参考资料,力戒纸上谈兵、空谈误国之弊。虽使用嘈嘈切切之假语村言,但轻拢慢捻的皆为新语堂处理或研究过的本真之事。
  • 韩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研究

    韩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研究

    进入2000年,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可以看到的电视娱乐节目越来越多,欧美、日韩、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自然也包括我国几十家电视台的众多节目。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不同节目的论坛,会员数量惊人,帖子数量更加惊人,有些评论一针见血,有些观后感悟则令人不由得怦然心动。于是,传播学毕业的自己也渐渐萌生了写点儿什么的愿望。这一想法几经沉淀,到2009年底开设了“电视娱乐节目赏析”这门选修课后才终于动笔。
  • 哲言智语

    哲言智语

    《哲言智语》主要介绍了知识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成功之路在自己脚下、态度决定一切、没有朋友的人将一无所有等内容。《哲言智语》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热门推荐
  • 弹幕大神请护体

    弹幕大神请护体

    展易是部比较受欢迎的剧的男三,现在已经是这部系列剧的第四部了,可是某个日常蹲点任务中,莫名其妙的剧情杀,被一个脸都露的小混混秒杀在巷尾,而按说虚构的角色没有灵魂,可是这个飘浮的虚化的身体是什么,还能看见一行行飞过的颜色各异的文字,[编剧脑残],[我的小展啊,眼泪,眼泪],[别慌,我觉得还能抢救一下下]…………
  • 女配修仙劫

    女配修仙劫

    人生本坎坷,仙路亦多磨。首要目标:避免被炮灰;终极目标:问鼎大道、得道成仙。苍茫世间,浩瀚天地,她执剑而立,以身问道……
  • 光怪陆离的世界民俗

    光怪陆离的世界民俗

    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世界民俗,就是关于世界各地的民俗。全书给大家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民俗风情、风俗独特的世界民俗、世界少数民族部落的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 不惑四十

    不惑四十

    改革开放四十年,使中国走向繁荣走向世界。计划生育,改革开放,下岗下海,不包分配,港澳回归,奥运世贸,地产暴富,网络电商,中美贸易……在飞速发展的改革洪流中,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进入四十不惑,却比谁都更迷惑。
  • 无上祖地

    无上祖地

    江湖有令,名曰至尊令,传闻至尊令,号至尊,天下莫不从。
  • 中短篇小说选(狄更斯别集)

    中短篇小说选(狄更斯别集)

    本书收录了狄更斯的12部中短篇小说。狄更斯的中短篇小说与他的长篇小说一样,体现了大文豪独有的创作思想、美学追求褐文学造诣,同时深刻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极力宣扬了他一生倡导的人道主义思想。就创作技巧而言,其中短篇小说更为注重形式的灵活性和情节的趣味性,在《一个穷人谈专利权》等中均有所体现。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慕初记

    慕初记

    身为商户长女,唐寅初的目标很明确:护母疼妹第一;掌管家业其二;励志做第一皇商为三。这嫁人之事,从不在她的计划书上。既然不嫁人,你看我做上门女婿可还行?唐府招婿榜一发,这府内顿时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