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0400000002

第2章 如何理解青年心理健康(1)

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是讨论网络对青年心理的影响和改变的大前提。

尽管很多人在说心理健康,但是说法的角度不同,理解以后对自己的有用性就不同,谁不希望得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呢?

笔者的思路是,通过疾病和健康比较分析,用平衡的观点理解青年心理健康含义,为后面的展开分析做准备。

这一章内容是对理解和分析青年心理所做的基本观点储备。换句话说,即探讨青年心理的观点从何而来。

第一节 健康和疾病的相对认识

如今,在同事与朋友聚会闲聊中,你要是问一问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大概多数人会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精神、心理活动的,或者是研究行为的,甚至会说是猜测心理和活动的。不错,这些感觉和认识都有道理。

一、理论定义

看看现代心理学对于健康和疾病的关注。在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浦·津巴多著的《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对心理学的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在Phillip L.Rice著的《健康心理学》一书中,对健康心理学的定义是:“是对促进和维护健康、防止生病、辨别健康、生病和相关功能失调的病因和诊断联系,以及对分析和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政策形成的融教育、心理学等学科贡献为一体的结合体。”同时,该书引用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将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都完好的一种状态,它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些定义比较复杂,化繁为简地理解,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体健康和疾病状态的精神过程的科学研究。它通过医学心理学告诉人们如何保持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是原来的预防医学的内容,后来与心理学走到一起。国家设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际上就是从医学和心理学中介角度,通过体检、发放预防药品、疾病普查等手段监控、干预大众健康状况的。在2003年“非典”那样大范围的疾病干预和监控中,对于没有染上疾病的诚惶诚恐的大众人群,他们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心理学研究的应用领域和手段,已经超过了单纯医学或医学心理学角度理解的健康和疾病的范围。

二、理论与行为

大学里学习《心理学原理》的时候,只是涉及一些理论观点,基本不涉及实际社会行为,对于生理疾病的心理整合处理,也基本不涉及。

因此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学内容和他们的现实需要联系不起来。笔者也是在学习临床心理咨询技术以后,才知道健康和疾病是通过心理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心理学和医学结合起来促进健康的思想,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只是近几年来,一些专家按照个人的理解做了一些努力。

我们能够明白这样的概念:疾病是身体功能失调引起的躯体症状,它可以是身体器官的机械崩溃或系统功能失调,也可以是中毒或微生物侵入体内,导致身体组织改变,出现病症,而生病不过是人们承受疾病的状态。

感觉身体不舒服,一般体会是这样的:疾病的症状出现,大概判断知道自己生病了,你会对家庭成员或朋友说出来自己不舒服,会要求家庭成员和你一起去医院检查,向医生描述你的症状,接受医生的分析和安慰、接受治疗措施,并且会得到家人的精神关怀和支持。你还可以和家人叙述自己的痛苦和不安,甚至大声喊叫,发泄自己的疾病痛苦。这一系列过程,就是生病行为。

当医院诊断出现明显病症的时候,生病行为是适度的,正当的。

但是当缺乏可诊断的症状的时候,生病行为至少是偏离的,不恰当的,它包括了自己对疾病和被家人关照的期望,这是一种寻求安全感的心理角色期待,是焦虑和压力之下精神变形的反应。满足这样的企盼,就会得到关照、同情、抚慰,比如休假、免三天上课、保外就医、免去处分等额外的宽容。这些具体例子证明心理因素如影随形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改变人的相互关系。

很多大众健康普查或讲座,一方面可以检查出来潜在的疾病,但是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强化那些心理脆弱的人的生病行为,这些人很有可能因为对生病行为的期望,不断强化自己对疾病状态的心理体验,从而导致实际疾病反应更加严重。像这样借助他人之手满足自己的心理不良愿望的人,心理因素是他们沉溺在生病行为中、并且得到关照的主要借口。对于他们来说,心理因素更多的是引起生理疾病,破坏健康。

这本不奇怪,人天生就有寻求安全、害怕被抛弃、逃避矛盾、规避责任的本性特点,而这样的特点构成了不同个体行为中最基本的共性。逃避矛盾规避痛苦,就意味着依赖别人,意味着自己甘愿处于附属地位,像幼儿依赖成年人一样,甚至依附于主观假想的权威的保护,而不自觉地放弃自我,客观上看就是放弃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本主义思想家爱里·佛洛姆在讨论**主义和极权统治的时候,认为人在这样的压力面前,表面上是逃避灾难,本质上是逃避自己的自由,因此将自己写的一本书命名为《逃避自由》,见解非常深刻。由于人们普遍借助这些不正当的行为掩盖生活矛盾,用一种看不见的痛苦替代另一种能够感知的痛苦,因此,它是个人心理疾病的根源之一。

如果从疾病的角度看,人们每天就类似这样在生病行为中生存,每个人都有病,都不够健康,而所谓健康,不过是与疾病比较而言、相对平衡而舒适的心身状态。这种健康平衡一旦被打破(实际上很容易打破),人就立刻陷入真正的疾病中。

从心理学角度关注健康与疾病,到底如何体现、并且体现在社会哪些场所呢?根据1993年美国的资料,47%在医院,23%在社区服务机构,12%在学术界,18%在商业和政府机构。假如这个分布在我们身边也是成立的,那么,起码说明两点,一是健康与疾病密切相关,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二是这既是理论问题,也同时是实际行为问题。

我们每个人从自身的生活需求出发,应该关注健康和疾病的理论研究与社会行为表现。

第二节 对心身健康的理解

(一)心身与身心

大约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人们开始接受身心疾病的概念,认为生理疾病和心理因素有关系。但是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却没有很多的关注,而且对于“心身”的说法也有不同理解。笔者曾经在很多次教学实践中提到“心身”,大家都觉得这是多余增加的一个词,用“身心”就可以了,于是笔者就专门与大家讨论这个词的含义,但是得到的回答依然多是无奈而迷茫的微笑,大家感觉没有什么意义。大多数青年未必说得清楚“身心”和“心身”的关系,所以,有必要在此探讨一下这个概念及其意义。

“心身”一词,是精神病学家J.C.A.Heinroth(1773~1843)首先提出的,心,重点是指心情和情绪,泛指心理。身,当然是指身体,侧重是指生理。用一句话说,心身疾病是特指心理情绪因素改变,引起的躯体生理疾病,也叫心理基因疾病。1747年在希腊有一个医生叫Gaub,他说,身体有病或者病体康复,经常有赖于心情和精神。这是历史上比较早地认识到心理因素对生理疾病的影响的描述。在后来,人们越来越发现传统的医学中,应该增加研究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因此心身医学的思想和实践逐渐被更多的人发扬光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现以后,疾病分析中的心理因素被格外重视起来了。

在弗洛伊德以后,西方社会的人们开始普遍关注精神因素、行为因素、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的复合影响。这个进程在中国要晚一些。

(二)心身疾病

人的疾病有两大类:生理病和精神病。生理疾病又可分为心身疾病和非心身疾病;精神疾病又可分为精神病、非精神病性精神发育迟滞。

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是两个不同的小学科,对疾病的研究处理也是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身心疾病是因人的生理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而引发了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异常。例如,老年性痴呆、经期精神紧张、更年期综合症等等。这些是由于生理变化而导致的心理、行为的变化,与当事人社会认识无关,其心理、行为的变化不受自我意识的控制。

心身疾病发展过程与身心疾病相反,是由于当事人对发生在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中的各类事件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包括恶性事件的不良刺激,而对自身的自我意识发生改变,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影响了身体的生理变化,出现了心身症状。较为典型的有癔病、心因性阳痿、口臭、口吃、过敏性皮炎、偏头痛、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十二指肠溃疡、肠道功能紊乱、月经不调等等。

同类推荐
  •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本文主要讲述了:管理心理学概述、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个性与管理、激励与管理等内容。
  • 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

    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

    《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以大家常见的行为动作为例,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思维模式解读各种情境下行为的心理含义,让你通过行为掌握对方的心理。
  • 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

    紧张、焦虑,这成为对当今中国人心理状态最贴切的描述。其实,中国人一直过度紧张,供奉中庸与和谐的中国人一直没能学会淡定平和《过度紧张》作者臧一民从国民性出发。从历史典籍和当今社会现状中寻找分析的素材,深挖中国人过度紧张的心理渊源,总结七种造成中国人过度紧张的心理基础。
  •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

    为什么有些人有自残倾向?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难以面对人生?是什么使人脱离现实?很多人,要么本人、要么通过家人或朋友,都曾经有过这方面的体验。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离我们关不遥远,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 你,会回来吗?——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

    你,会回来吗?——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

    本书以对话或自述的方式记录了不同的人群对生死的不同想法和做法,分三个部分:第一篇:儿童篇:主要谈论儿童在面对父母和亲友死亡时的困惑和我们的处理方法。第二篇:青年篇:青年期是自杀的高危期。每个企图自杀的青年都有自己痛不欲生的理由。第三篇:成人篇:生死是所有人迟早会面对的事实。
热门推荐
  • 顾竹侯灯窗漫录

    顾竹侯灯窗漫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方与圆全集

    方与圆全集

    方是为人之本,是做人的脊梁。圆是成功之道,是处世的锦囊。为人没有方,则会软弱可欺。做事不懂圆,则地处处受敌。为人做事太方正太圆滑则寸步难行。只有方圆相间,方圆并用,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进退自如,营造良好的人脉和生存环境,享受快乐惬意的人生,成就功名和大业。
  • FBI心理操控术

    FBI心理操控术

    在多年的实战经验中,FBI越来越重视心理操纵的作用。FBI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心理控制,在生活和工作的种种场合中,心理操控术都可以使人在人际交往中胜出。在社交场合中,懂得并且运用心理操纵术可以使人们笼络更多的人呢新白妍可以有效驾驭他人,如此自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书便是为读者揭开心理操控的密码,让心里操控成为人人能读懂的东西。
  • 权少偏偏要娶我

    权少偏偏要娶我

    一纸百亿合约,被三出局,被夺家族继承权。转身,找上他,神秘财阀大少:“江斯权,我们做个交易,各取所需。”他冷嘲热讽:“你配吗?”她浅笑嫣然,死缠烂打。一年前众人皆知林雪落是弃妇,一年后权少面向全国人民高调表白,艳羡全城。(甜宠文,求支持、求打赏、越多加更越勤)
  • 亭亭之时再爱你

    亭亭之时再爱你

    对殷谨来说,过去的一切她都不想再经历一遍,人生只有眼前和未来。她有冉冉上升的事业,丈夫是千挑万选定下,女儿是自己的心头肉,生活完全按照想象的在进行,与其说不相信重生倒不如说她不想重生。所以当得知自己重生后,对她来说一切就像噩梦一样。她要再高考一次,再遇到那个最终没有走到一起的少年,再被绿茶同学陷害一次,在经历一遍那狼狈的青春……等等,狼狈?哈!当她还是当年那个小姑娘吗?
  • 元史纪事本末

    元史纪事本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侠养成录

    大侠养成录

    简介:“相公,喝了吧,喝了就不痛了。”楚凡挟大武侠系统穿越到疑似古代武侠的平行世界,但他发现这个世界和他想象的有些不一样,一边是妖魔横行,一边是煌煌天威,阴司潜行,女帝镇国。在这个超凡降世,鬼怪横行的世界,楚凡开始了融百家武学于己身的大侠(魔头)之路,修仙?不存在的,看我武破虚空!
  • 太空神探鲁文基

    太空神探鲁文基

    鲁文基系列的时空背景被设定在并不遥远的近未来,故事的主角是长年住在空间站上从事科学研究的天文学家鲁文基教授和他的助手、年轻漂亮的梅丽小姐。两位主角都个性鲜明,彼此映照:鲁文基教授德高望重、态度严谨、学养丰厚,但脾气有些古怪,甚至有些不近人情;而梅丽则是个性格外向、语风犀利、活力十足的年轻女性。这一老一少虽然性格迥异,但又配合默契,是忘年之交,可以说是一对颇具喜感的搭档。而这对搭档在面对各种谜团、危险和挑战的时候,总能靠科学智慧解决问题,化险为夷。可以说,作者把“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景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 诸天里的大BOSS

    诸天里的大BOSS

    龙虎山巅,老天师拂尘一摆,忽见紫府八卦炉紫青之气弥漫,万千天花垂落,龙凤齐鸣于天,庆贺仙丹炼成。悬空寺中,不动禅师枯坐千载,一朝顿悟,证菩提果,成罗汉身,虚空法界显圣,万佛庆。天上天上,剑仙青亭折枝作剑,抬手一点,破灭万法,泯灭一切。我叫董平,荡平天下的平。说话更是言而有信,说杀十个,绝不杀九个。提三尺剑,跨五尺刀,走遍万界,踏破诸天。这大千红尘,可曾迷了眼?PS:本文属穿梭流,从武侠世界开始,美少女、一拳超人、火影、海贼、圣斗士,仙神洪荒奇幻志异,都有,不虐主,不降智,求支持。
  • 会说话 会办事 会做人

    会说话 会办事 会做人

    人生在世,无非是做三件事:说话、办事和做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吃得开,就必须掌握立身处世的三大技巧: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具备了这三者,别人就容易接纳你、尊重你、帮助你、满足你,你的愿望就会达到。从三者关系的角度来看,会说话是会办事的前提,会说话的人,办事能力就会相应提高,在这个社会上求人办事就会游刃有余,做人也就一定很成功。会办事是会做人的必要条件,只有善于办事,你才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会做人首先要学会说话和办事,成功总是垂青于善于说话和巧于办事的人,因为人离不开说话和办事,这是会做人的基本功和必修课。掌握了说话、办事、做人这三大技巧,也就掌握了成功的金钥匙,必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