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0700000019

第19章 译制的政策性(1)

影视译制不仅仅是一个艺术问题和技术问题,它还是一个系统管理问题。因为译制不仅是个产业,也是文化事业。译制活动的本质是语言转换。

语言转换不仅仅是工具。用罗兰·巴尔特的话说:“语言结构(lalangue)……

说话(parler),不是像人们经常强调的那样去交流,而是使人屈服:全部语言结构是一种普遍化的支配力量。”

由此可看,译制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不是一般的商品,所以要在市场之上,另有政治、文化的管理政策。跟国际主流影视文化相比,我国的影视文化还有一定的差距,处于弱势地位,“输入”远远多于“输出”。其实,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不是均衡进行的,看一国的译制政策是否成功,要看它在促进国际影视文化交流的同时,是否可以有效地维护本国文化的认同。我国的译制政策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具有系统性、计划性等基本特征。

第一节 译制政策的系统性

在我国影视文化系统的三个子系统(本土系统、引进系统、对外系统)中,译制文化涉及引进系统和对外输出系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译制系统的信息传播是一种群体传播过程。传播理论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我国译制系统的把关人不是一级,而是三级,是由政府部门、译制机构和译制人员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一、第一层把关人:政府部门

我国的译制管理体系、各管理层级的角色及其相互关系,是受国家政策体制所制约的。从总体趋势看,是从高度集权式向有限管理式演化。

在计划体制期,影视作品的基本定位是政治宣传品,那么,为确保引进作品服从政治文化目的,政府部门严格控制引进的内容、数量和译制的质量。

在市场体制下,文化开始成为产业开发的资源,影视的定位从政治宣传品向文化产品发展。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的要求,政府部门的全覆盖式管理体制开始向有限管理体制转变。译制机构也跟其他影视机构一样,既保持计划性,又逐步向市场化伸展。这样,我国的译制系统就处于看似矛盾又相互交融的双重管理体制之下。

作为第一层把关人,在政府层面,国家文化部、广电总局职能变革体现了国家影视政策的演变趋势。在一切为政治服务的年代,国家文化部几乎包揽全部职能,从制定宏观政策,到规范具体制作、发行和放映,对各个环节都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式管理。这种全包揽式过于僵化,不能有效进行市场配置。从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电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启动,文化部逐步放权部分管理职能。

1986年,电影管理职能由文化部划转到广电部,但地方电影管理职能仍归属文化部,没有从文化部门划归到广电部门,这样,管理上下分离,以致形成“上合下不合”的现象。

1996年,地方电影制片管理职能划归广电部门,但发行放映管理职能没有随之划转,由此形成在地方由文化部门管理电影发行放映,而电影制片则由广电部门管理的体制,发行放映和电影制作管理脱节。

2008年,电影行政管理职能进行重大调整,将文化部承担的指导地方电影发行、放映的工作职责统一归口划入国家广电总局,实行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等统一归口管理。这在我国电影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同一归口从根本上为解决电影管理体制上下错位的问题找到了出路,使制片、发行、放映相连,促使电影产业在市场经济下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电影电视的直接单位,电影局最初于1986年从文化部电影局划分出来,与广播电视部合并成为广播电影电视部,后于1998年,由广播电影电视部改组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广电总局下设电影管理局、电视剧管理司和传媒机构管理司、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分别负责电影、电视和网络视听管理,主要职责可分为政策制定、指导和监管制片、发行和放映、审批等几个方面。

中国电影集团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中影集团)是国内指定的唯一具有引进外国电影资格的机构,行政归中国电影集团公司领导,业务受国家电影局直接管理。中影集团的管理制度体现了我国译制管理的双重性。一方面,它代表政府对引进电影报关和管理(包括新影片内容和素材质量的把关);另一方面,它又以企业形式运营,进行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

总之,我国的译制管理政策具有计划性和市场性的双重特征,这是由影视产业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外来的影视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因而国家不能放手不管。同时,影视文化的国际交流必然进入全球市场,这样,译制产品的经营也要与国际接轨,所以,对译制的管理也必须满足市场的运作规律。正是由于这种双重性,国家从宏观上对译制业实行计划性政策管理,包括进口和发行,但在微观上采取适当放开的灵活性管理,这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译制环节上。

二、第二层把关人:译制部门

在第二层的“把关人”是引进、发行和制作的具体执行机构,包括引进机构、发行公司、译制片厂(单位)和经授权的各电视台译制部等。

引进机构。中影集团控制着进口影片的尺度。自1994年,开始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最新的外国影片。最初每年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俗称“大片”。同时,每年谨慎地买断发行海外影片50部左右。题材不冲击政治,以娱乐和道德片为主。但受经济所限,引进影片还多局限于国外的老片,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个限定为每年度20部分账加上20部买断片,实行大片分账制和小片买断制。如《007:大战皇家赌场》和《变形金刚》为进口分账片,《帝企鹅日记》和《火线战将》为买断片。

另一方面,中影集团在文化输出系统中也起着“把关人”作用,每年通过举办“北京放映”,向国外展销国产影片。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国产影片的国际展销市场,成为海外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重要窗口。

译制组织。进口影片要在国内市场公演,绝大多数要经过译制。我国的译制单位是前章所说的四个: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制中心、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分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

获得许可的电视剧译制机构比较多元化,除了中央电视台,其他省市地方电视台以及一些具有实力的电视制作公司也从事电视节目的引进和译制工作,如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新疆电视台和西藏电视台都设有译制片组或者译制部。

随着电影电视市场化,译制机构属性也随之演变,译制的产业属性开始凸显,有译制资格的四家单位,有计划经济时期成立的,也有在市场经济时期脱颖而出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电影第一老厂(长影)就努力向企业转型,变成“事业单位企业管理”。2006年,全国唯一的专业的电影译制厂——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也从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属的译制中心实行的就是市场制生产模式。该中心成立于2003年5月,受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委托,由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负责行政管理,所译制影片署名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

发行组织。我国能够发行进口分账大片的只有中影集团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两家。但中影集团在引进和发行的垄断地位受到了美国人的非议。2009年8月12日,针对美国的起诉,世贸组织就保护美国图书、音乐以及电影对华出口问题上裁定中国败北。

三、第三层把关人:译制人员

在大众传播中,人人都是把关人。译制工作者,从制片人、导演、演员到录音师等,他们在生产译制片的过程中既是传播者又是把关者。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配音工作者都是单位职工,接受的是单位行政上的约束式管理。在传统分配制度下译制作品,译制人员在译制时,一般不是以为个人效益为目的,而是当政治任务去完成,制片管理相对容易些。但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后由于从业人员多元化,除包括单位职工,还包括随聘任制或明星制实行带来的众多兼职者、自由职业者等,制片管理具有契约式的特征。

在网络时代,许多作品可能通过网络渠道流通,不管译制质量水平如何,只要上传到网上就可以被阅读、下载或转发,即开始传播。而且,网络上也活跃着自发组成的译制群体,他们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国家在这方面如何进行管理目前是一个空白。现在网络上大量未经过官方授权引进的美剧、日韩剧和外国动漫即出自他们之手。

由此可以看出,在第三层面的把关人,即译制人员,已经从原来单一的“单位职工”演变为多元身份的工作者或组织者。这样,不管是责任感还是职业素质,都不可能完全统一,也不可能形成具有约束力的标准化行业规范。这一点最明显地反映在译制质量上。从大量的舆论来看,译制片的整体质量下滑,翻译、配音等环节经常出现不如人意的差错,尤其是网络字幕翻译,远远达不到专业的水准。

四、三级把关体系中的问题

由于市场因素的作用和全球传播的影响,我国译制片政策的三级把关系统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从第二层来说,译制机构无影片来源决定权,不参与院线分成。在译制片领域,制片、发行、放映三个体系分离,不符合市场经营要求。近年,译制片制作也在进行市场化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僵化模式,节省了制作成本,但是因为结构性政策和法律原因,在实施的过程中难以逾越译制制作与整个影视市场相互脱离的局面。

译制机构被从市场上隔离出来,不管译制片在市场上收效如何,于己无关,这不利于调动译制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影响其责任感。

这个问题的症结之一是译制体制的限制。一是关于译制属性的判断,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译制是不是“艺术创作”。如果承认译制属于二度创作,那么,台词翻译、声音产业等属于创意,那就应拥有创意版权,译制方就应该受版权保护,享受版权保护利益分享。但我国的惯例是,译制劳动是一次性买断制,译制方不享受市场分成。目前,一些译制机构也开始这方面的尝试。如上海电影译制厂由以前没有任何版权的制品配音,向拥有创意版权的声音产业转型。但这些产业化措施措并没有取得版权法的保护。

在第三层是把关人管理上,目前译制人员多元化,大都不受固定单位的束缚。国家和机构缺少对译制人员进行必要的管理规范。在译制业发达的日本,是通过经纪公司和演员工会对译制人员进行规范。在欧洲等其他地方,多数国家都有相应的行业协会。这些协会既有保护个体成员利益的功能,同时也发挥规范个体行为的职能。我国有译制学会,但其性质是学术性,因而并不对个体从业者具有约束力。

在迪斯尼做创作总监的张云明说:“中国当今译制队伍‘参差不齐’,太松散。应该赶紧规范,成立‘公司’或‘演员工会’,制定‘工资提成标准’,以公司而不是个人行为签约(详见‘译制的生产管理’章节)。”总之,行业规范和法律是市场化管理的体现,需要进一步发展健全。

第二节 译制政策的计划性

如果把译制文化事业中的管理层次看成一个倒金字塔,那么政策法规无疑是处在最上面一层,是第一关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关。我国的译制政策具有高度计划性,国家通过许可制和审查制,从源头和内容方面限制电影进口和发行渠道,从而发挥保护民族语言文化的功能。

一、许可制的意义

无论是对通过电影、电视还是新媒体传播的外来视听节目,我国政府一直实行许可证制,从制度上对影视译制品的文化倾向性加以引导和规范。

许可证的范围也不仅仅是对引进的许可,在传播的整个过程中,从引进,到制作、发行、放映,层层都需要经过许可。

引进许可。电影是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阵地。《电影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42号令)强制规定对电影作品引进实行许可制度,并规定许可条件、范围和许可管理部门。中影集团被指定为决定引进指标的机构。目前对电影进口的数量限制是,在与中国电影管理条例相一致的情况下,中国允许每年以分账形式进口20部外国电影,用于影院放映。这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在中方坚持控股权和进口审批权的前提下双方达成的协议。

文化产业涉及意识形态,开放的同时需要加以保护。美国利用其发达的文化产业将美国式文化推及到世界各个角落,对其他地方的民族文化观念形成强烈冲击。所以,发展中国家采取电影引进许可不仅是为了保护民族电影,而且更重要的是文化安全的考虑。

在电视方面,《境外电视节目引进、播出管理规定》(2004年广电总局令第42号)中同样明确规定,对电视作品引进实行许可制度,并规定许可条件、范围和许可管理部门。

同类推荐
  • 中国当代舞台美术论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当代舞台美术论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舞台美术应属于相对偏远的学科,却又有悠久的历史。曹禺先生指出,“没有舞台美术就没有戏剧”,通俗地对其作了艺术定位,又辩证地建构了与戏剧舞台的关系。本书以不同的学术视角,对当代舞台美术的创造,进行了整体性的剖析、读解,折映了当代舞台美术的生命状态、生存空间和未来前景。全书基于作者的创作实践,有论有述,史论并举,对当代戏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艺术教学有很强的互动性。一个角色的塑造、一首歌曲的演绎、一幅作品的构图、一个画面的捕捉等,往往都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有过踌躇,有过烦恼。更有过欢乐,有过向往。学院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本书所收文章便是教师们朴实无华的肺腑之言,是建院十年教学工作最生动的佐证。
  • 画道精义

    画道精义

    《画道精义》是一部着力于中国画体系构建的理论作品。作者毕建勋从中国古典哲学中提炼精华,构建出中国画背后的哲学思想体系,统合“知行合一”“体用合一”“道艺合一”等概念,将“画道”视为一种修心养命的“践形”方式,体现中国画优秀的、特有的内在价值。本书是作者基于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而出,即首次将“画道”进行系统地梳理。“画道”是一种画学理论的创新,但画道的说法并非凭空而来,其基于中国画古代画论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画论传统中,一直都有“画道”这样的说法,但未见有对于画道内涵的深入论及及系统性的理论表述。本书极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学画者既可以把本书当作画道的理论简明,也可以把本书当作工具书使用。
  • 杨宪益中译作品集: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

    杨宪益中译作品集: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

    历史戏剧《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讲述了罗马帝国时期凯撒征伐过程中与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发生的种种故事,杰出的剧作家萧伯纳在《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里塑造了鲜明复杂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他们妙语连珠的对话,以寄托萧伯纳的政治理想,讽刺当时欧洲帝国主义蔓延全球的动荡现实。《卖花女》里,伊莉莎应允了语音学家息金斯的实验,摇身一变,如出名门。萧伯纳借《卖花女》抨击了当时英国社会腐朽保守的等级意识。《卖花女》在1912年出版发行之后,立即获得成功,于1956年改编为舞台剧在百老汇上演,于1964年改编为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窈窕淑女》,并获得八项奥斯卡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奖。杨宪益译本充分还原了萧伯纳犀利而诙谐的语言风格,表现力极强。
  • 中国艺术经典2

    中国艺术经典2

    本书从书法、绘画、建筑、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热门推荐
  • 骑着粉猪的白马

    骑着粉猪的白马

    其实这个故事是这样的:苏素最大的爱好就是一家三口快乐的“数钱”;在她眼里能白吃的东西绝对不自己买她想当然以为:花花同学这么友爱,一定很大方!以至于后来,大方的花花同学将自己也打包成礼物送给了她。
  • 无限穿越之特种兵

    无限穿越之特种兵

    穿越特种兵世界,成立超强特战小队。教导火凤凰。入住爱情公寓。时不时的再去其他世界逛逛。
  • 搬空武道世界

    搬空武道世界

    “大帝秘藏、剑神遗宝?搬搬搬!异世界是咱后花园。”林浩风骚跨界而来:你有神功,我有科学!这是武道繁衍到极致、凶兽纵横的蛮荒世界。“猛将手抓子弹?导弹招呼。谋士多智如妖?人工智能吊打你!”“武者一掌劈山断海?一颗原子弹够不够,一颗不能解决的事那就一百颗!”“大神通者背擎苍天、脚踏青冥?”“喂,妖妖灵吗,外星人入侵地球啦,请求歼星炮支援!”“是,二向箔打击预备!”biu~世界终于安静了……林浩:不管你信不信,其实我只想搬点东西……
  • 一纸休书遗江南

    一纸休书遗江南

    【女主版】师父说过:男人看女人看的是外表,在她看来颇有几分道理。可她那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师父,偏偏在认为男人不靠谱的情况下非要她去履行过世父母在儿时为她定下的婚约,所以她决定试他一试。试好了,她嫁了素有江湖第一美男子之称的玲珑公子,成为众女子嫉妒的对象。要是不好,大不了一拍两散,她也不亏。当林妙彤给自己变了张脸,扮成举止粗俗又花痴的丑女,找上未婚夫家时……瞧瞧眼前这男子看她是什么眼神,只差没当场把她轰出去。还好她早有准备,不然嫁给这以貌取人的伪君子她可就亏大了。他不喜欢自己刚好,无拘无束,且看她如何闯荡江湖!【男主版】眼前这一脸麻子,闭着嘴时牙齿比眼睛露得要多得多的女人竟然是他指腹为婚的未婚妻?这也太扯了吧!旁边随行的丫鬟都比她美上千百倍,鬼才会娶这样的女人为妻。可父母之命不得不从,只能硬着头皮娶回家,当晚便留下一封休书游走江湖。想想他江湖第一美男子怎能随随便便娶一个丑女为妻,传出去不让人笑掉大牙。是他错了吗,眼前这清秀雅致、美丽动人、医术高超的妙龄女子竟让他感觉似曾相识……
  • 天字锄奸

    天字锄奸

    奸臣弄权,屡犯天威,皇室一片风雨飘摇。皇族内的有识之士秘密成立锄奸组织,欲一举拔除奸臣及其党羽,重固皇权。锄奸行动第一步,是要翦除奸臣身边最得力的助手,断其臂膀。邵非便是被派去执行刺杀任务的人,但是他失败了,此时的他正如丧家犬般被追杀于暗夜之中,幸得今夜星月全无,在漆黑一片中他钻进密林,成功逃离了敌人的追踪。一切归于平静后,邵非咬牙拔出左肩所中飞镖,伤口毫无痛感,他暗呼不妙,看来镖上有毒,方才一阵运气飞掠,毒行全身,自己今日恐要毙命于此。
  • 旧坊子

    旧坊子

    你猜我这坊子都存在什么,人类,鬼魂亦或者这天地万物间的方圆,其实什么都没有,你只有进来了,才能体会到它到底存在什么,欢迎来离云坊......
  • 校花的贴身高人
  • 郡主日常

    郡主日常

    穿越之后的阿瑾面临以下情况。1、成为刚会爬的小婴儿,大小便不能自理外带需要吃奶2、有浑不吝的王爷爹和外表白莲花内心霸王花的王妃娘3、有谪仙般的病弱哥哥和天天戳小人的神棍姐姐4、有拎不清身份的姨娘和不作不死的可疑庶姐5、最主要的是,有个腹黑的青梅竹马。多年后的阿瑾看着镜中的小美人说:好像卖卖萌,抱抱大腿,坑坑人,斗斗极品,吃吃喝喝就快乐长大了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女配修仙:重修宝典

    女配修仙:重修宝典

    穿书后逃离女主主线,宋落落还是死了。再次归来,重生在完美弟弟未死之前,还绑定了宝典系统。剧情大量推翻……——她不是女主,她只是见证一个个女主角诞生的旁观者。
  • 某科学的终结者

    某科学的终结者

    泱泱星河百亿年,英雄辈出,能担得起反派二字的却寥寥无几。韩青,宇宙万灵的共同敌人,终焉审判者。晓乾坤,算因果,巴掌大的罗盘便叫一颗星球分崩离析。当清算日来临,他必降临,审判万灵与诸神。“修仙者?你的时辰到了,去死吧!”“克苏鲁邪神?你的时辰也到了,吃我炎爆弹!”“道,道祖……能麻烦您老人家移步墓园吗?小的为您准备了上等的昆仑神木棺椁,希望您不要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