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0700000023

第23章 译制生产管理(1)

译制不仅是一个艺术问题和技术问题,它还是一个生产管理问题。从不同的功能看,译制是一种文化事业,也是一种经济产业,所以它兼具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完全可以划归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作为产业,译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生产管理的问题。译制片的生产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演变。

第一节 早期的译制生产

外国电影最早进入我国是在1896年。早期的电影都是默片,开始没有声音,主要通过演员夸张的表情以及肢体语言来传达信息,后来默片有了字幕,再后来逐渐发展为有声电影,有声语言成为电影内容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此时引进的外国电影一开始还是原文放映,由于语言不通,观众在对影片内容理解上出现了一些障碍。1922年外国影片开始译配中文字幕,到1939年译配有了较大的改进,这就是“译意风”(Earphone)的应用。虽然“译意风”还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译制,但是它已经是一种译制的早期形态,或者说是萌芽状态,其管理模式相对来说还比较简单。

从宏观上讲,从国外电影开始引进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这一段时间内中国身处乱世,“译意风”的产生正处日本侵华战争时期,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又陷入了国共内战,因而所谓译制片的管理基本上处于一种松散无序的状态。1942年年初,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进驻上海租界,一个多月后,好莱坞电影在上海沦陷区遭到日伪禁映,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种禁映才被取消,“译意风”又在市场上活跃起来。从微观上说,“译意风”涉及的资源配置问题比较少,盈利模式也很简单,在管理上也很好实现。

“译意风”的工作模式很简单,在影院的座椅背后安装一只小小的方匣子,里面有电线连接发音机。观众如需要翻译服务,只需在电影票之外再购买一张“译意风券”,凭这张“译意风券”就能领到一副可以戴在头上的听筒,并把听筒上的插头插进方匣子,等“译意风小姐”开始翻译时,观众耳中听见的便不是莫名其妙的外语,而是清脆悦耳的国语。

“译意风”的经营由影院包办。人力上,影院只需聘请一名现场翻译即可。这种现场翻译一般为女性,在当时被人们称为“译意风小姐”。当时招考“译意风小姐”的要求很严格,大致有这样三个条件:①具有良好的英文基础,能完全明了影片中的对白。②思路敏捷,口齿伶俐,说得一口标准流利的国语。③嗓音悦耳清晰,声调舒服动听。当时这种口译的要求并不太高,译者的任务只是为观众讲解影片的大意,省略情节、添加或删除语言等情况都比较常见。物力上,影院只需配置一套声音的收发设备即可运作。当时也会运用到一些广告手段,如当时上海最豪华的“大光明”影院启用“译意风”就通过海报的形式进行宣传来吸引消费者。从盈利角度讲,“译意风”的成本只是译者的工资加上设备费用,收益就是出售“译意风券”的所得。

总体来看,“译意风”时期的译制片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模式,当时影院是以盈利为目的、为满足消费需求而引进“译意风”这种形式的,它由影院进行生产管理并自负盈亏。

第二节 计划模式

1949年5月,由袁乃晨担任译制导演的苏联电影《马特络夫》,由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完成,该片正式定名为《一个普通的士兵》(后来改为《普通一兵》)。1949年8月,《一个普通的士兵》的公映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第一部译制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该片的译制也开启了计划时代译制片生产管理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译制片生产管理都采用计划模式,甚至直到现在上海电影译制厂仍在基本沿用这一模式。

一、计划模式下的译制片生产管理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独立发展自己的电影事业,在拍摄放映大量国产片的同时也进口一些外国影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文化上还是相当开放的,进口电影的范围很广。为了方便广大观众能看懂电影,克服语言上的障碍,中国电影工作者对外国电影的音响录音进行了重新加工,把人物的原话对白置换成了大家熟悉的汉语普通话。配上了与画面同步的中文对白,这便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电影。当时我国陆续出现了几家从事电影译制的单位,其中历史长、产量大、艺术成就最高的有三家,即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八一电影制片厂。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这一段时期是我国译制片生产计划模式管理从建立、巩固到成熟的一段时期。

“文革”期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被卷入这场空前的政治风暴当中,外国影片的进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的影响。另外,国际上对中国的孤立围困更加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产生了敌视外国的心理,当时,中国身边只剩下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几个小兄弟,这一时期的译制片也几乎全部来自这几个国家。“文革”期间的译制片生产管理无疑也是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只是在政治审查和政治控制上较以往更为严格。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期的与世隔绝使得国人对国外电影的娱乐需要空前旺盛,广大译制工作者也终于扔下了思想包袱,放开了手脚,创作热情高涨。在这种环境下,译制事业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很多优秀的作品都在这一时期诞生,如《王子复仇记》、《简·爱》、《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等。

在计划模式下,生产译制片所需的人、财、物都由国家统一配备。在生产管理上采取导演负责制。这种制度的特点是译制片的艺术质量由译制导演全权负责,但是资金和设备都由国家统筹供给,导演无须操心成本及投资回报率等问题,无论片子挣钱与否,导演与其他译制组工作人员都按月领取工资。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制度是与市场脱离的。在人员管理上采取职工制,所有的配音演员都是译制单位的职工,按月领取工资,配音只是日常工作,与酬劳不产生直接联系。

二、计划模式面临的困境

首先,计划模式不利于控制成本。在传统的计划模式下,译制片不是按照市场回报率来考虑成本的,在不挣钱甚至赔钱的情况下,投资与用人成本也不会受到多大影响。以前,国家对译制厂投入较大的情况下,译制厂无须担心成本问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的资金扶植已远不如从前,如果一味地按照以往的模式经营,译制厂将面临难以为继的问题。

其次,用人机制僵化。由于计划模式采取的是职工制,配音演员都是单位职工,虽然这种制度有利于培养素质较高的专业配音演员,但也带来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造成了声音资源的限制。几乎所有的影片配音都由这些配音演员完成,久而久之,就容易让观众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另外,由于声音资源的限制,也不利于根据不同的角色寻找合适的配音演员。

总之,译制片生产管理的计划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传统的译制厂也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局面,以下将以上海电影译制厂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三、上海电影译制厂模式

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于1957年4月1日,是我国唯一一家拥有独立建制的译制外国影片的专业译制厂,隶属于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它的前身是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翻译片组。1950年6月,翻译片组迁至万航渡路618号。他们将一间十五六平方米的旧汽车棚权当放映间,一台20世纪30年代的老放映机,墙壁刷白加一木框就成“银幕”,又在大楼的楼顶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墙改装成一间录音棚,并安装了一台放映机和一台苏制光学录音机。“上译人”就是靠这些装备,在陈叙一同志的带领下,开始了漫长而艰巨的创业之路。1976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搬迁到永嘉路383号。在这里的一栋小楼里,缔造了80年代译制片的辉煌。《佐罗》、《追捕》、《虎口脱险》等一批译制片经典在这里诞生。2003年4月,上海电影译制厂又由永嘉路迁往虹桥路广播大厦,拥有了国际一流的录音棚和数字录音设备,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和生产环境。2004年上海电影译制厂又顺利地完成转企改制。

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市场化运作中,上海电影译制厂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重视人的作用,保留独特的地域文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上海电影译制厂很好地利用着这一体制的优势。

设备、人员集中,而且在国家为主要经济担负者的前提下,译制厂不需为经济成本和效益等市场因素作过多的考虑,从而可潜心追求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益。因此,在译制方面得到资金、设备、人员和调配等多方面政策支持,理所当然地成为译制大户。在其高峰期,如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整个80年代,每年要承接30部左右的影片的译制任务,作品也获得很高的赞誉。

上海的地域人文特点赋予上海电影译制厂“洋”味,在译制欧美片时具有地域文化优势。据资料显示,在80年代中期,当时长春电影译制厂译制了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七百余部电影,而上海却译制了来自四十多个国家的六百余部电影。可以说,长春和上海“二分天下”,长春电影译制厂译配苏联、朝鲜的影片多些,上海电影译制厂则更侧重于欧美影片。

同时,上海译制厂老厂长陈叙一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行当化。在组建队伍的过程中,他采取先特约、试用,然后根据需要有计划地把各种行当——犹如京戏里的生、旦、净、末、丑,逐个配齐。在这样配置下,上海电影译制厂邱岳峰(已故)、李梓、毕克、赵慎之、刘广宁、丁建华和乔榛等人因其各具特色的音色,为特定类型配音,传神到位,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赏。这种行当化模式的优势是按照演员分配角色类型和角色贴切,但弊端是如果过于行当化,使声音固定,创造力难免会丧失。

据上海电影译制厂资深演员回忆,由于当时电影系统的垄断性,上海电影译制厂不需要参与市场竞争,有足够的翻译时间保证。通常一部影片翻译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每人一年翻译四五部片子,再精雕细琢也来得及。有时一部影片好几个人同时翻译,最后从中选出最好的作为定型本。

如上海电影译制厂苏秀老师在《我的配音生涯》中就详细介绍了老厂长(通常也是导演)是怎样控制译制片质量的。当时确立了一个翻译制度,一个人翻译的本子,等到了对口型的时候,让另一个人来做编辑。这叫初对,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独创。而且,这个译制过程分为初对、对口型、复对、配音、鉴定、补配、混录七道严格而完整的工序。每部戏排完了有个鉴定,全厂一块看,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

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发展模式,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影译制单位的成长轨迹。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体制和需求的原因,传统的计划性管理模式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发展。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变化,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开始显现。就上海电影译制厂来说,计划经济中的工资分配模式,不利于培养和保留人才,更不利于发挥工作人员的创作积极性。此外,受到市场化的冲击,上海电影译制厂也在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而计划性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了。

以前译制厂由国家养着,每年完成分配的译制片,不管译制片市场效益如何,单位职工照常领工资。改制为企业后,首先国家对译制厂不再负有“供养”关系,而且每年分配的译制片数量有限,如自2001年起,每年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的影片不超过20部。仅靠分配的影片,显然无法满足译制厂运行。而且,长期依赖有限的分配也使市场越来越萎缩,甚至与市场脱离,译制产品无法获得良好的市场效益,这些都使其面对资金难题。

面对困境,上海电影译制厂尝试通过全面开发声音,进行产业化运营实现发展,用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刘风的话说就是“把声音当做产品来运作”。

在这种情况下,2004年,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探索和挣扎后,上海电影译制厂终于完成了转企改制。

改制后的上海电影译制厂似乎找到了新的活力。新一代的“上译人”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译制精品为品牌,大胆创新,不断开发,围绕声音做市场,抓住市场求效益,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除“主打”的电影译制外,上海电影译制厂把与电视台合作视为开拓的重要领域,如和电影频道签约,为其提供译制片。另外,上海电影译制厂把目光也投向新媒介,抓住新兴而且利润很高的网游市场,为游戏人物配音。此外,借鉴声音行业发达的日本和美国的做法,重视配音行业的重头戏——动漫,近几年先后为多部动画片配音,如2005年的《加菲猫》、《怪物史瑞克2》和《超级赛车》,2006年的《加菲猫2》、《冰河世纪2》,2007年的《多啦A梦大雄的恐龙》,2008年的《功夫熊猫》、《尼斯湖怪·深水传说》均获得不错的市场反响。

同类推荐
  • 画出来的生命:走进影视动画艺术的殿堂

    画出来的生命:走进影视动画艺术的殿堂

    本书主要从历史与社会、人文与生态方面对动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动画的组成元素进行理论分析,挖掘其蕴藏的艺术内涵。让读者逐步跟随作者的脚步进入动画的神圣殿堂,去探索这种独特文化带给我们的无与伦比的动画艺术之美。其次,在动画影片的实践研究中,讲述动画艺术的人文与生态,评述在动画作品中存在的生态伦理观,从而让艺术作品体现深切的社会意识和高度的人文关怀。在本书的最后,对当前动画技术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意见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美术基础理论及其运用研究

    美术基础理论及其运用研究

    美术是艺术的一个重要部门和主要部门,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既有自身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又与其他部门艺术如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有着共同的艺术规律。所以,本书以美术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考察美术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同时也注重在特殊中寻找一般,在个别中显示普遍,力求阐明艺术的一般原理和普遍规律,从而进一步的探索美术艺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作者通过撰写这本《美术基础理论及其运用研究》,希望有助于促进和推动一般艺术理论的发展。给美术爱好者和学习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 艺术创造工程

    艺术创造工程

    本书是余秋雨的一份课堂讲稿,是余秋雨先生多年前在艺术教育的前线进行了探索的成果之一,篇幅不大,却把古今中外对艺术的至高认知溶于一炉,既有奥义,又有实例,既是入门性文本,又是归结性文本,极有重量却又十分好读,足以切实指导艺术创作,也足以细致引领审美。
  • 音乐史学探求录(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音乐史学探求录(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以新的史料与视角对中国的音乐教育、新音乐运动、左翼音乐、抗战音乐、秧歌运动,萧友梅、黄自、黎锦晖等老音乐家,田汉、聂耳、冼星海等革命音乐家的业绩,《国歌》、《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哀乐》等的创作与演出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新的解读。作者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在书中贯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努力发挥音乐史学研究的正能量。
  • 画系:国画方法体系

    画系:国画方法体系

    中华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物态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表现。
热门推荐
  • 医家秘奥之脉法解

    医家秘奥之脉法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宿主是司命

    宿主是司命

    封:我老婆怎么还不找我?系统:“老大!男主要死了!别掉线了,求你了◎(╥﹏╥)◎”阿回:“别打扰本司命看电视”(ー_ー)!!系统:“帅气迷人,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司命老大……”阿回:“嗯——,本司命勉为其难的答应了,不用谢!”
  • 爱情买卖

    爱情买卖

    如果结婚只为了找一个长期饭票,那卖笑是零售,是批发……生活富有富的开心,穷有穷的开心,重要的是开心,而不是富穷。
  • 囧囧少女穿越:抗旨王妃

    囧囧少女穿越:抗旨王妃

    本文讲述一个嘴巴毒辣、奸诈搞笑的女子抗旨当狗皇帝的老婆,却最终沦为某王爷的囧妃。此女恶作剧百出,调戏美男,捉弄奸妃,怂恿丈夫出墙,闹得风国人仰马翻,美男为她大打出手,被誉为史上最牛公主。最牛公主的愿望其实很简单,但求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可那却是世间最难的事!
  • 带着淘宝混古代

    带着淘宝混古代

    爹是将军?娘是富二代?自己是独生女?还有个金大腿傍身?!太棒了!如此高配,不搞点事情怎么对得起穿越大神的厚爱?!来,一起喊口号,我们的目标是?!搞事情!搞事情!搞事情!搞出一个星辰大海,搞出一个煌煌盛世!!新书《我靠种田成仙了》已上传,延续本书种田基建的风格,只是将法术灵力当成了动能,求大家支持哈!
  • 重生之嫡女不从良

    重生之嫡女不从良

    纳兰悠悠醒来,发现自己回到了十四岁的年华,闭上眼就能想起自己前世悲惨的经历:意中人的残忍,多年的欺骗,出生便夭折的孩子……再睁眼时,她已经不是那个懦弱的纳兰悠悠,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她要将所以背叛她伤害她的人全部踩在脚下!脚踩庶妹,智斗家主,一招翻身,那个什么渣男皇子,通通滚蛋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四大名捕大对决(又名四大名捕走龙蛇)3:大阵仗

    四大名捕大对决(又名四大名捕走龙蛇)3:大阵仗

    江湖多年无事,“武林四大家”暗流涌动。“西镇”蓝元山约战“北城”周白宇:于谈亭一会,决战胜负,确立主从。周白宇以必胜信念,白衣赴会,却只是拉开变局序幕……美人计,谁为谁筹划?九宗名媛奸杀案,出自谁手?什么样的阴影推动作恶?两河武林第一世家习家庄庄主习笑风神智失常,伤妻屠子、狎妓逐弟,一时间人人侧目。
  • All Roads Lead to Calvary

    All Roads Lead to Calvar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