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0700000036

第36章 民族语译制(1)

前文已经讲过,在我国,译制片是个宽泛的概念,既包括电影译制,也包括电视译制。而从引进和输出的角度看,既有把外国的电影、电视译制成汉语的情况,也有把国产的影视剧译制成外语的工作。其实,除了上述情况外,我国的译制工作还包括把外国以及国产的影视剧译制成少数民族语的情况,这就是本章要讨论的民族语译制问题。所谓民族语译制片就是将汉语电影分镜头剧本翻译成蒙古语、维吾尔语、藏语、苗族语等少数民族语,配音演员在译制导演的指导下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感情色彩进行语言艺术的再塑造,把民族语对白与影片的音响效果重新录制合成到影片的磁性声带上。少数民族语影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其语言范围面窄,所以一般会制作成双语片,这样既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放映,又可在汉族地区放映,可谓一举两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为了增进民族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政府在全国范围积极推广普通话。但是,普通话不能取代民族语和地方方言,所以,为了使不懂普通话的同胞欣赏到电影艺术,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少数民族语电影的译制工作,并在各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建立了专业的译制单位,培养专业的配音演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译制技术不断进步,译制艺术不断成熟。随着国产电影的发展和数字电影技术的进步,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也走上了数字化制作的道路。

民族语译制为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人们对民族语译制的意义缺乏充分的认识。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相关的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的需要。本章初步探讨民族语译制的几个基本问题,以期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

第一节 民族语译制的意义

少数民族语译制工作者将许多优秀的影视剧译制成各少数民族地方方言,让广大少数民族同胞欣赏到优秀的影视作品。发展少数民族语译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保证地方稳定、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繁荣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民族语言和方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约30种文字,共有八十多种彼此不能相通的语言和地区方言。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民族的共同语,除占总人口91.59%的汉族使用外,部分少数民族也转用或兼用汉语:回族和蒙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其余53个少数民族均拥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内部不同支系亦使用不同的语言,当然这些民族内部也有许多人转用或兼用汉语。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言不通必定会妨碍人们的正常交往,也就必然会限制经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这项指示认为,许多严重分歧的方言妨碍了不同地区的人们的交谈,造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许多不便。为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的进一步发展的利益,必须有效地消除这些现象。按照这项指示的要求,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各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在各地区的汉族人民中大力推广普通话。各少数民族学校中的汉语教学,应该以汉语普通话为标准。

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台的汉语广播应该尽量使用普通话。各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以便统一领导在各自治区的说汉语的人中推广普通话的工作。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3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推广普通话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从政治上看,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从经济上看,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促进现代化建设;从科学技术发展看,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普及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从精神文明建设看,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们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中国目前的语言应用状况尚未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中国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的普及率仍然较低。根据国家语委近日开展的一项调查,我国仅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可以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普通话推广工作仍需重视并加强。调查同时显示,民众使用普通话的频率与受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有很大关系。未接受教育的人仅有0.36%可以使用普通话,拥有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学历的人可以使用普通话的比例分别为4.69%、56%、75.76%和86.77%。虽然普通话在城市里已成为校园语言,在农村地区已基本用作教学语言,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学校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要求既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也学习普通话,但农村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仍需提升。由此可见,我国多语言、多语种的现象将长期存在。

当然,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不能操之过急,我们可以从“世界语”的普及吸收一点经验。世界语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它的初衷是实现世界的“语同音”,交流第一。它本想取代英语、汉语等,但却失败了。目前,世界语的使用人数超不过2000人。文化学者裴钰认为,语言教育的核心功能不是交流而是文化传承,只要地域文化存在,方言一定存在,普通话是一种交际性的语言,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语言。我们讲汉语的语言有两大块:普通话是交际语言,方言是文化传承加上生活语言,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汉语语言。我们应当把普通话推广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2006年对香港居民5岁以上人口的生活语言统计,91%的人说广州话。作为生活交流,仅有9%的人用的是普通话、英语和其他的方言。而对交际语言的统计发现:使用普通话的占40%,其他占60%。1997年回归之后,我们在香港推行的语言政策是无为而治的政策。香港是一个标准的普通话推广的典范,它正确推广了普通话,把普通话当做交际语言来对待,生活语言还是广州话。香港的例子说明,我们的方言教育和普通话教育是可以保持平衡的状态,是可以和谐并行的。既注重母语保护,也能保障普通话的推广。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是汉语和方言并存的语言文化,普通话一统天下的局面还为时过早。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在语言存在隔阂的情况下保持民族的团结和高度统一;如何将党和国家的政策传达到每一个国民心中,让他们真正了解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同等关注的态度,而不受敌对势力和妄图分裂分子的挑拨和教唆,民族语语言的译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政治捍卫的作用。

二、民族语电影译制

民族语译制电影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电影形式,有着“使祖国的电影事业更好地发挥它的宣传教育作用,并且为少数民族人民服务”的重要使命。

电影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历史赋予我国电影的重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电影要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党和国家的重要精神传达给广大人民,激发人们与祖国、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炽热感情,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由于语言的隔阂,许多少数民族同胞无法欣赏到汉语的电影(以及外国电影)。加强民族语译制可以促进民族地区观念的革新,激发广大人民学习科技、与时俱进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与14个国家领土接壤,分别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这些国家中,哈萨克斯坦与我国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蒙古与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印度与西藏自治区都有相通相近的语言。由于语言的互通性,我国这些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的往来甚至多于与内陆地区的往来。以藏语为例,藏语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种语系,其中安多语为藏族历来的贵族语言,它流行的地域除我国青海外,还流行于印度北部等藏民居住地(包括十余万生活在海外的藏民居住地),特别是达赖所在地达兰萨拉,以及不丹、尼泊尔、锡金的藏民区。我们通过对印度等地的调研了解到,在印度等地区的藏族群众也有通过视听媒体获得我国发展状况的迫切需求,而大多数长期受到达赖分裂集团蒙蔽的生活在海外的藏民不懂汉语,因而无从获得正确的舆论引导。因此,对境外上述地区加大宣传中国的力度,进行有关中国发展变化真实情况的宣传将是长期的和必要的。在这方面,电影的藏语译制工作显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拥有本民族丰富的语言和文化。然而,由于汉语的局限性,广大少数民族同胞在聆听党中央的声音、接受大众媒介信息方面处于“被分隔”的状态。因此,开展少数民族语译制这项工作,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少数民族的团结和稳定,繁荣和巩固祖国的边疆,粉碎“西化”、“分化”的图谋,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增进同周边国家之间友好往来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节 民族语电影译制的发展

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译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最早译制的一部故事片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金银滩》,它在1952年由青海省配合译制成藏语,受到广大藏族人民的欢迎。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是我国最早从事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的单位。1953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帮助下,就培养出了一批专业的蒙古族配音演员,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60年代发展较快,“文革”期间被迫停止,70年代重新恢复,8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广大牧民译制了优秀的影片,丰富了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对于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及维护民族团结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语译制工作。先后颁布了多个文件进行指导规范国家民族语译制的相关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9号)明确指出:“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电影译制工作的扶持力度,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看懂、看好电影。”

目前,国家已经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十个民族语译制中心,现在平均每年提供几十部影片和上千集电视剧的版权,免费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译制。

民族语译制单位承担着全国的少数民族地方电影译制工作,年译制量约为45部。民族语译制的工艺和技术也不断与时俱进,越来越达到现代化的水平。随着国内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也进入了数字化的制作新阶段。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民族语电影译制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创立期:1955~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个时期的代表译制单位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司、延边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

创立期的民族语电影译制由于刚刚起步,在技术上采用片环式录音。

工作条件也十分简陋艰苦。但是,译制工作人员的热情很高,他们带着民族语译制的电影拷贝和放映机,深入基层,无偿为边远地区农牧民放映电影。

一听说要放映电影,人们奔走相告,有的在百里之外驱车或骑马来看电影,兴奋不已。电影给他们带来了奇妙的享受。

第二阶段,发展期:1975~2009年。这个时期的代表译制单位:云南省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四川凉山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青海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贵州省黔东南电影公司、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甘肃兰州电影制片厂藏族语电影译制中心。

文化大革命后,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大方向指引下,少数民族译制工作不断发展起来。译制单位从几家增加到十家,其中广西和云南都有许多个分支,全国的民族语电影译制十分活跃。

第三阶段,数字化时期:2009年起至今。

从工艺来讲,民族语电影译制是根据《关于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片和素材供应办法的通知》中的方案来执行的,乐效素材和配音采用VHS1/2HiFi录像带,工作拷贝使用16mm拷贝,前期配音混录在录像带上进行,后期转录到16mm涂磁拷贝上。这样的工艺一直沿用至2008年。

随着16mm胶片放映即将退出市场,根据广电总局的指示精神,农村放映也开始由胶片向数字化转化,农村流动放映将执行0.8K(线)的放映标准。民族语译制工作是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西新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跟全国的电影技术进程一样,也要进行技术改革。

同类推荐
  •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本书以作者二十余年来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和研究为基础写成,其所面向的读者群主要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学生。
  • 中国十大古曲

    中国十大古曲

    《中国十大古曲》介绍的这些古曲经历了由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末年,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历久弥新。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专题学术著作。全书以五章篇幅和大量传世之作及考古出土珍贵文物资料,系统而又简明地阐述了工艺美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等中国美术的各种形态自原初社会至明清时期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全书收入水的多幅串文图照,系各种美术形态在不同大力历史时期产生的精品力作和传世之宝,对于充分展示这些美术形态发展轨迹和艺术成就,具有相得益彰的作用。本书观点新颖,方法独到。
  • 名辨艺术与思维逻辑(修订版)

    名辨艺术与思维逻辑(修订版)

    本书主要研究名辩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名辩学之名与逻辑学概念理论,名辩学之辞与逻辑学命题理论、名辩之说与逻辑学的推理理论,以及名辩学之辩与逻辑学的论证理论等。
  • 对白:文字、舞台、银幕的言语行为艺术

    对白:文字、舞台、银幕的言语行为艺术

    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继《故事》之后,时隔二十年再一次深度创作。横跨四个领域,为影视、戏剧、小说的对白编写甚至日常生活的对话解读搭建出新的理论高度。在这本书里,对白的完整定义扩展至“对别人说”、“对自己说”、“对读者和观众说”三个维度,其戏剧性和叙事性的两种类型也在不同故事媒介的分析中得到了清晰的特质呈现。通过揭露“对白是带着特定目的的言语行动”,麦基进一步指出常见的对白谬误,并以详细的案例示范出精心设计的对白如何构建人物、引爆冲突、推动场景和实现故事设计。就像一幅藏宝地图,《对白》将带领你在影视、戏剧、文学的领域进行深度探索,仿佛戴上一副3D的透视眼镜,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立体的思维方式和故事架构能力。
热门推荐
  • 名誉领事

    名誉领事

    巴拉那河岸的一座小小的港口城市中,一场阴差阳错的绑架行动过后,所有当事人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无辜被绑的名誉领事,骑虎难下的游击队员,备受良心煎熬的英国医生,在情人与丈夫之间犹豫不决的年轻妻子,还有冷酷无情的政客……宗教教义、社会理想、人性底线,在这场阴差阳错的混乱中,他们各自究竟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1:龙兴辽东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1:龙兴辽东

    本书叙述了自努尔哈赤出世(1559年)至顺治二年(1645年)史可法困守扬州86年问的历史。此时正是清朝崛起、明朝灭亡之大动荡、大变革的非常时期,其问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既精彩纷呈,又血腥惨烈。作者娓娓道来,虽然嬉笑怒骂,但却谑而不虐;看似散漫随意,实则用心良苦;看似如小说家言,实则以信史为本。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大英雄熊廷弼、袁崇焕、努尔哈赤、皇太极,抑或是大汉奸吴三桂,不论是具有悲剧性格的崇祯皇帝,还是雄才强悍的多尔衮,都一改往日严肃、刻板的面目,泼皮似的调侃使其人物形象陡然生动起来。
  • 卿生吾已老

    卿生吾已老

    第一国企首席执行官黎卿,背后却是M国地下佣兵团里的金牌佣兵!黑白通吃的人生赢家却输给了一场来自至亲的背叛!“呵!看上了我的未婚夫?想要杀了我顶替我的身份?我看不上的永远是你最想要的,啧啧,还真是可悲呢!你就一直顶着我的名字,活在我的影子里吧!”黎卿含恨说出最后一段话闭上了双眼,再次醒来重生在一个架空王朝的将军府里!上面八个妹控兄长!一个嗜女如命的老爹和一个温柔贤淑的娘亲!“哥哥…我走不动了!哥哥…我想吃……哥哥…有人说喜欢我…”“老三快背上妹妹!”“老四,老五,老六去给妹妹买!”“妹妹,是谁呀?哪家公子?老七快去查!”前世的遗憾,老天这一世都补给了她!闲暇之际还调戏一个大叔:“公子,给小女子笑一个!”白面书生恼怒道:“这位姑娘!请自重!”
  • 易经的预测

    易经的预测

    据史籍记载,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学习过《易经》:伏羲、周文王、孔子、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苏轼……更令人称奇的是,足巨今30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菜布尼茨看到了一本《易经》,通过研究卦爻,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二进制计算机;瑞士心理学家古斯塔夫.琼认为《易经》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内尔斯。波尔甚至把太极图印在自己的衣袖上……通过一代代密室暗传下来的易经预测学,被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运用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人生的计划怎样才能成功?怎样增进与我所爱的人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工作能给我带来最大的满足和经济收入?
  • 不要冷冰冰

    不要冷冰冰

    我喜欢吃棒棒糖,有玩的好的朋友,也有人喜欢我,也有好多讨厌的事,但是妈妈说不要冷冰冰。
  • 重生之天下为棋

    重生之天下为棋

    武破虚空?只是一个梦?还是真的是轮回转世?消失的百年记忆究竟隐藏了什么惊天秘密?且看一代强者重生后,如何一步步揭开迷雾,重回巅峰!每天三更,火热连载中!!!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改变,直到这个世界为你让步

    改变,直到这个世界为你让步

    人生就是一条数轴,我们只知道它的原点和正方向,当我们站在一个点上,总是容易向后望。殊不知,人生有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点,我们站在“现在”这个点上,才能看清楚过去和未来的界限。
  • 英雄的抉择

    英雄的抉择

    艾拉西亚帝国的内战愈演愈烈,中土世界的各个势力、种族纷纷被卷了进来……随着旷日持久战争的延续,亡灵族的介入终于让人们清醒,这场战争竟然是亡灵族的阴谋……当死亡的阴影在中土世界的上空不可阻挡地蔓延,纷争中的各大势力、种族终于逐渐团结,共同抵御末日阴影的蚕食,但为时已晚……
  • 乱世猎人(7)

    乱世猎人(7)

    他来自山野林间,他是一个普通的猎人,但却有着一位极具传奇性的父亲!他无意名扬天下,他不爱江山只爱美人,但时势却将他造就成一段武林的神话!他无意争霸天下,但他为了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而成为乱世中最可怕的战士!他就是——蔡风!北魏末年,一位自幼与兽为伍的少年,凭着武功与智慧崛起于江湖,他虽无志于天下,却被乱世的激流一次次推向生死的边缘,从而也使他深明乱世的真谛——狩猎与被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