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1000000001

第1章 绪论(1)

一、研究概况

1866年,《形态学大纲》在德国面世,在这本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首部教科书中,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提出了“生态学”(德文为“Oikologie”)一词,并将其定义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关系的一般学科”。作为专门研究生态现象的生态学自此起步。后来,在生态学定义中又增加了生态系统的观点,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归纳为物质流动及能量交换。时至20世纪30年代,已有不少生态学著作和教科书阐述了一些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论点,如食物链、生态位、生物量、生态系统等。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现代生态问题愈发醒目。20世纪初的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危机引发了西方知识界、理论界的深度反思,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乃至哲学、神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开始逐步加入到生态问题的探讨中来,生态学开始了它的“人文转向”,而“生态”与媒介的结合最终培育出“Media Ecology”(直译为“媒介生态学”)这一媒介研究的分支学科。

1934年,技术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出版了其代表作《技术与文明》,在“技术与文化”关系的论述中最早包含了“Media Ecology”的思想。由于芒福德的研究涉及了对整个科技文化体系的批判,因此我们倾向于将其看做是整个媒介生态学的奠基人。

《媒介生态理论:人类传播系统研究理论集成典范的规划化》(另译为:《面对媒介生态理论:人类传播系统研究理论范式集锦》)是关于媒介生态学这一领域的第一部主要文献。在这份1973年的博士论文中,作者克里斯汀·尼斯纯(ChristineL.Nystrom)将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的论述作为媒介生态理论的基础。在威廉·昆斯(William Kuhns)1971年编纂的“主要媒介生态学者名录”中,也将芒福德名列首位。

继承芒福德的基本思想,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发展了“技术决定论”。他认为,媒介是技术的主要代表,媒介的产生会极大地改变人们感官的均衡状态,从而产生一个新的环境,影响社会的发展。由此立意,麦克卢汉与英尼斯共同创建了传播学的“媒介决定论”。

“Media Ecology”这一术语由麦克卢汉首创,而真正衍生成一个学科则要归功于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许多学术著作在波兹曼的领导下得以整合,形成了媒介生态学的经典理论基础,并在纽约大学设立研究学位课程,最初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对传播的影响。

近年来,这一学科引入国内,代表作品主要包括: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保罗·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思想无羁》、《软边缘》和《手机》,约书亚·梅罗维兹的《消失的地域》,詹姆斯·凯利的《作为文化的传播》,等等。

在引进之初,我国学者将“Media Ecology”直译为“媒介生态学”,旅美学者林文刚亦同。但这一“媒介生态学”与国内学者首创的“媒介生态学”在研究取向上可谓大相径庭。

从整体上看,西方学者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或者说是以媒介为代表的技术力量对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影响。二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反思技术理性,企图恢复人的本性和人类与社会各子系统和谐健康的关系;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互补关系。两种研究都以人为中心,同时都围绕着技术或者媒介技术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媒介本身作为一种生态环境,是整个文化系统的一个部分。在他们眼里,“媒介生态”概念实际上就是将“媒介本身视为一种环境结构”。也就是说,“Media Ecology”等同于“媒介环境”,这与波兹曼定义媒介生态学是“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从上个世纪中期至今,日本学者在指称“Media Ecology”时长期使用的亦多是“媒介环境”这一概念)。此类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比较深厚的学术根基,也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基本上属于宏观研究和文化研究。

我国媒介生态学的研究起步于传播学者的主体自觉,与美国学者发起、延续的媒介生态研究和日本学者开展的媒介环境研究并无内在渊源。从研究伊始,中国学者们的关注点即不谋而合,侧重于媒介生存发展的环境方面。邵培仁关于媒介生态研究的开山之作《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等,张国良的媒介生态的实证研究课题“关于上海市民媒介接触情况的调查研究”,童兵的《入世一年的中国传媒市场新格局》,张立伟、李之侠、杨飚、邓斌的《入世一年四川传媒生存环境的变化与基本对策》等文章都是类似的研究意向。甚至台湾学者臧国仁在1987年提出的社会相对论,也是探讨传播生态环境中政治、经济等因素对传播媒介的影响的。崔保国在《媒介是条鱼——关于媒介生态学的若干思考》一文中对当前国内外媒介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比较,并得出结论:“中国学者的媒介生态研究意识是原发的,而不是引进的,从一开始学者的关心就侧重在媒介的发展生存环境研究方面”;“我们国家的媒介生态学研究目前的切入点,主要立足于媒介,方法上接近政治经济学和媒介经营管理学。”

尽管目前国内媒介生态学的研究思路和学科框架尚显模糊,但从本质上,我们已可以把它视作是“从生态想象介入传播研究,在负责的社会生态体系内,透视人、媒介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共栖关系,以期望达到生态平衡”的一个领域。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深圳大学的何道宽、李明伟和丁未三名学者考虑重译北美“Media Ecology”学派的中文名称,在与台湾政治大学的陈世敏和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的林文刚两位教授经过几个月的切磋后,决定根据该学派的根本性质和主要追求——强调人在媒介研究中的作用,研究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将译名替换为“媒介环境学”。2006年,林文刚在其编撰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一书中,正式启用此名。2007年8月,在中国传播学高端学术研讨会上所做的主题讲演《三代学人的薪火传承》中,何道宽谈到“Media Ecology”学派的历史传承,也统一使用了“媒介环境学”这一译名。

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的时候,“生态”一词系指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在这里,环境是“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外界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的总和”。至于媒介生态,与媒介产生互动关联的环境则可以被看成是媒介生存的外部生态因素,比如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这些因素和媒体的互动构成完整的“媒介生态”。

长期以来,西方的媒介生态研究将论述集中于技术或者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忽视了人类社会中诸方面生态因素对媒介所施以的作用力,尤其对起决定性作用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分析十分薄弱。而这些被忽略的部分恰是“媒介生态”构建和发展的重要凭依。这显示出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不足:没有体现“媒介生态”的互动性,仅专注于技术理性的批判和人文主义的反思,而忽视了社会控制因素对媒介的反作用,在“诠释现实时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雷蒙德·威廉斯曾经批评过这种倾向:“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忽视控制和使用媒介的机构和人,断言媒介的技术特征决定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避而不谈社会意图问题。”

由于起步很晚,中国在媒介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与西方相比显得薄弱得多,特别是对理论的本体进行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很少。但我国的媒介生态研究是以媒介为中心开展的,这与西方媒介生态研究形成了互补——如果说西方的媒介生态研究关注“作为环境的媒介”,国内的研究则侧重“媒介的生存环境”,两相契合则能完成“生态”原初意义上的“互动”。我国的媒介生态学主要研究影响媒介存在和发展的一系列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等,这种取向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和媒介状况联系紧密,更符合国情。

同类推荐
  •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转移是这一趋势和规律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加快,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数量将持续而快速地上涨,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 人体怪象博览

    人体怪象博览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使孩子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从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至关重要。为此,我们精心编辑出版了本丛书,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的知识,启迪孩子的智慧,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从小培养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世界各地的人们创造了各种各样辉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世界遗产,也留下了众多至今尚未得到圆满解决的“世界之谜“。
  •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

    本书从四个方面出发,通过调查问卷和文献研究的方式,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和概括。
  • 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

    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

    产学研结合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书着力于以高校为中心的产学研结合机制的研究,分析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和问题、国外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经验和启示。
  • 美国种族简史

    美国种族简史

    罗永浩倾力推荐!为什么今天还要回顾一个国家的种族历史,反思各种族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生存状况,即使在建国已有两百多年的美国,在种族已经实现了“平等”的今天。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追求集体感和身份认同是自然的选择,在种族繁多的美国,因为融合、改变带来的矛盾冲突尤其突出。一个少数族裔融入的过程伴随着各种痛楚,常不为外人道,而在美国,德国人、日本人、法国人、华人、西班牙人、波多黎各人走过的成为“美国人”的道路也各有辛酸。也许,你认为自己了解种族的问题,理解文化震撼,但读完本书,或许你会发现对种族的误解还深深存在,急待改变。
热门推荐
  • 华尔街金融真相

    华尔街金融真相

    人人都说华尔街是玩阴谋的地方,他们制定游戏规则,通过金融工具上演一场合法的赌博,而结果输的总是你。陈思进说,华尔街就是吃你钱的地方,而且是冠冕堂皇地掠夺财富。
  • 安徒生童话(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安徒生童话(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85短篇小说卷)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85短篇小说卷)

    本书共选取了1985年度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二十多篇,其中包括史铁生、阿城、张承志、韩少功、莫言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在每篇小说后面,均附有专业文学评论家的点评,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小说,令人回味无穷。
  • 读点经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读点经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美国的一个影评人大卫·邓比,在48岁那年重返大学校园。起因就是当年发生在美国知识界的一场争论--如何对待西方传统“经典”?我们国内也有关于“阅读经典”的争论,几乎就是多年前发生在美国的那场论战的翻版。无论是支持或反对阅读经典,尤其是国学典籍的,都在实际上离他们所讨论的那些书--文学、哲学、历史的作品--特别远。比如四书五经,它们毫无疑问既是国学也是经典,但它们真如某些人所言是邪恶的根源,或者如另外一些人所言,是民族精神的源泉或21世纪的希望吗?得到真实答案的最好办法,就是带着今天所遇到的问题,把这些书认真地读一遍。
  • 宫倾玉碎舞轻尘

    宫倾玉碎舞轻尘

    有人说,七年是一个轮回。舞轻尘用七年时光,自以为修成正果,终于嫁给心爱男人,却不料,新婚夜,他将她狠狠踏入尘埃。七年后,她携滔天恨意归来,一步一个血印,他的万里江山,他的如花美眷,她要一样样给他揉碎了!
  • 良婿

    良婿

    一天,男人强行的掳她上车。并在三天后强行把自己的姓氏,冠在她名字的前面。盛世婚礼上,面对外界的纷纷质疑,和母亲的强烈反对,当着全场宾客乃至全国军政要员的面。男人拼弃任何颜面,单膝跪地,执起她的手,深情的对她告白:“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心儿,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会用身躯为你遮挡风雨,用生命为你撑起一片蓝天。嫁给我,许你一世无烦忧。”这情深的一幕,悍动了全场所有人的心。可是谁能想到,这一切却只缘由那一年的惊鸿一瞥。竟让这个天性冷淡的男人甘愿屈尊降贵的放下身段,纳她入怀,给予她毕生极至宠爱当那世界仅有的“我中有你”套入女人的手指时,同时也套定了,何心心那颗漂泊不定的心。在看过那个狠心抛弃他们母女,亲手送自己狱的恶毒父亲,何心心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不相信世上还会有真情与真爱,年少的心也就随之封闭多年,在她心中一度认为婚姻不过是让遵循人类的正常繁衍罢了。但毕启胜的出现,就仿如她是人生里的一叶方舟。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纪元,激励鼓舞着她运用自己的天赋和毅力找回自信。最后,她得到众人的认可,同时也找回了失散的亲人。就这样,他耐心的用自己的深情和真诚,打开了她幽闭已久的心门,教会了她如何去爱。而且心甘情愿的与身边的男人同享乐,共风雨。一个是天上云,一个是地下泥,莫道情深与缘浅,终敌不过姻缘天注定。这是冰彬儿为大家全力倾心打作的一本全新的军婚宠文,有宠有虐,有爱有恨,品味人生百态的酸甜苦辣。佳片赏欣:登记当天:面对婆婆的坚决反对,小姑的肆意嘲讽,何心心勇敢的走上前,以坚定的语气对着众人宣:“虽然我没有很高的学历,没有靓丽的容颜,更没有雄厚的家世背景,但我很爱他。”语毕公公拍案而起:“敢爱就好!丫头,毕家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男人对怒目圆睁,死也不同意婆婆。坚定的说:“她留我留,她走我走,她生我生,她死我死。”…………新婚夜:“你干什么。”何心心大喝“什么干什么?”毕启胜皱眉“我没有同意,不可以。”何心心再坚持。“这还用打报告?这是行使权利。反对无效。”毕启胜再反对。“你不能退一步,好好的求求我?”何心心看硬的不行,来点软的。“退,在我的眼里没有退,只有进”。“啊,----禽兽”何心心怒了。“天将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毕启胜一脸得逞的说着。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满天飞沙:沙尘暴灾害的防范自救

    满天飞沙:沙尘暴灾害的防范自救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成长过程中应受到各方面的特殊保护;同时,青少年自身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一些必要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技巧,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对于防范自然灾害来说,居安思危才能处变不惊,防患未然才能游刃有余。青少年必须学会自我保护,树立防范意识,知道防范的方法,逐步培养自我防范的能力。本书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常见的自然灾害的防范常识,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同学们如何面对突然的灾难,保持冷静、勇敢,及时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 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藏地密码8

    藏地密码8

    一部关于西藏的百科全书式小说!了解西藏,就读《藏地密码》!十年经典,强势回归!火爆热销10周年!数千万粉丝的真爱之选!喜马拉雅雪人出没,请注意!这是一个西藏已经开放为全世界的旅游胜地却依旧守口如瓶的秘密——公元838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登位,随即宣布禁佛。在禁佛运动中,僧侣们提前将宝物埋藏,随后将其秘密转移,他们修建了一座神庙,称为帕巴拉神庙。随着时光流失,战火不断,那座隐藏着无尽佛家珍宝的神庙彻底消失于历史尘埃之中……1938年和1943年,希特勒曾派助手希姆莱两次带队深入西藏;上世纪66年代,斯大林曾派苏联专家团前后五次考察西藏,他们的秘密行动意味深远,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目的。多年之后,藏獒专家卓木强巴突然收到一封信,里面是两张远古神兽的照片……不久后,一支由特种兵、考古学家、密修高手等各色人物组成的神秘科考队,悄悄出发,开始了一场穿越生死禁地的探险之旅,他们要追寻藏传佛教千年隐秘历史的真相……西藏,到底向我们隐瞒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