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1600000027

第27章 文学研究会的文学论争与批评制度(6)

通过文学批评,一方面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桥梁,帮助读者认识作品的意义;另一方面,由感性的批评上升为理性的认知,形成文学理论,对创作进行适时的调整,引导文学发展动向。文学研究会的批评标准更偏重文学的社会功能价值,提倡文学要反映社会人生,将社会思考和人生探索视为文学必备的内容。这反映了文学研究会以文学进行文化思想启蒙的初衷。

社会思想意识就是这样借助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和作家进行着有效的控制和规范,社会功能价值成为衡量作品价值最有力的权力话语。这种社会意识以文学批评介入文学秩序的方法,及社会功能价值至上的批评标准都对日后的文学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如三十年代末关于“暴露与讽刺”的评论,四十年代关于话剧《清明前后》、《芳草天涯》的评论,都是社会(政治)意识借助文学批评参与设计文学价值,确立文学秩序的典型例子,都超越了纯文学立场,包含着更多的社会政治的动机。这种批评制度的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

二、茅盾与文学批评体制

当我们在讨论文学论争和文学批评如何参与作品和理论的规范的时候,往往容易流于空泛,因此需要落实在一位批评家身上,具体分析文学批评如何介入文学秩序。茅盾是一个适宜的选择,无论是批评成就还是社会影响,他都是现代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他不仅在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偏重社会功利性的批评理路,为社会—历史批评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而且“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对文学现象作阶级分析,形成了‘作家论’的批评文体,对左翼批评乃至整个现代文学中的社会—历史批评的建设都有典型性的意义”。

茅盾的批评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影响了我国现代文学主潮的形成和文学作家的生长,规范了文学创作,对确立现代文学新秩序有过独特的贡献。

茅盾写过很多作家作品论和文艺思潮论,涉及很多作家。

如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叶圣陶、臧克家、王统照、吴组缃、夏衍、周作人、康白情、田间、罗烽、曹禺、老舍、萧红、赵树理等。

茅盾撰写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评论,意在鼓励、规范创作与把握文学发展的时代潮流。虽然他的文学批评不是全部都对后世文学发展发挥着导向作用,但是,毋庸置疑,他的很多批评方法及批评结果在今天仍然主导着很多人的文学思维,他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在很多方面仍然是文学史的结论。

作家论是茅盾文学批评中的独特景观,是其文艺批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意义的完整的作家论有七篇:《鲁迅论》、《王鲁彦论》、《女作家丁玲》、《徐志摩论》、《庐隐论》、《冰心论》、《落华生论》等,此外的一些类似的作品,因为写作时间关系,这里不再论及。

茅盾在选择批评客体时,有意选择五四以来的作家创作,目的在于对新文学发展进行总结,寻找新文学更切实的发展道路。

选择鲁迅作为第一个考察对象的意图非常明显:对于这位现代文学开山鼻祖的研究无疑可以确立新文学最基本的立足点。当时的茅盾正处于大革命失败带来的压抑情绪之中,这种研究不仅可以适当转移他的情绪,而且能够深化对自我和社会的双重思考,使他从文学与政治两个领域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社会发展进行审视。除鲁迅之外,对其他六位作家的选择也基本服务于这种目的。

作为人生派代表作家,王鲁彦较好地体现了新文学开创期文学研究会的主张;丁玲虽然起步较晚,但贡献较大,而且能够集中体现出左翼文学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她的变化,可以看到蒋光慈、洪灵菲等“革命文学”作家以及“革命+恋爱”模式的演变。在对徐志摩的评论中,虽然他早年就加入了文学研究会,但茅盾对他的论述中反复提及的却是“英美自由主义者”,显然,是用他代表了胡适、梁实秋等一类人。作为新文学开创期的代表作家,庐隐的早逝使其创作发展历程带有了象征意义——代表了五四落潮期那些最终未能走出个人情感天地的文学青年。

而冰心则代表着五四落潮期的另一类作家倾向:在爱与美的咏叹中,追求心灵的超然与宁静。与这种超脱相比,落华生的佛教意识则使茅盾看到了人生派作家的另一面,这与他希望多角度探讨人生的目的不谋而合,因此,得到了他更多的赞誉。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茅盾的作家论基本上围绕于文学研究会所倡导的人生派作家的创作上,他将对于新文学发展的总结盘亘于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中,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他心目中,由文学研究会开创的文学传统才是新文学发展的主流,而对于徐志摩创作的总结也正从另一个角度论证着这个观念。

透过这种批评实践,茅盾不仅要梳理、总结新文学的发展,而且试图确立一种方向,以使文学发展更适合于自己理想的状态和样式。当然,这种理想不仅是属于个人的,而且是属于文学研究会群体的。通过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确立,对具体文学创作的剖析和总结,最终实现对未来文学发展方向的导引,这是文学研究会群体的文学批评理想,茅盾,正是他们最有力的实践者。他的作家论很长时间内都是非常成功的批评文本,很多结论都成为文学史的定论,由他所确立的一系列文学批评模式,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这种借助文学批评介入文学秩序的做法也成为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一种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茅盾的创作有一个从注重艺术性到注重政治性的变化过程,在他的文学批评中也有相应的体现;从艺术性走向政治性,从宽容走向苛刻,从细腻感受走向理性思维。他的这种批评理念的变化,不仅标志着其个人的逐步成熟,还体现着文学研究会文学批评发展走向,更代表着中国左翼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

在早期的《鲁迅论》、《王鲁彦论》中,他对作家笔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历史巨变时期的心理变化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同情,对作家的评价也是印象感想式的,更个人化:

或者有人要不满意于作者之缺乏积极的精神和中心思想。这个缺陷,自然是显然的,但我以为正亦不足为病。文艺本来是多方面的,只要是作者忠实于他的工作,努力要创造些新的,能够放大了他的敏感的感觉,那么即使像如史伯伯那样平凡的悲哀,也是我们所愿意听而且同情的。

到他1933年写作《徐志摩论》和《女作家丁玲》时,他已经开始自觉从意识形态角度来分析作家了:“我以为志摩诗情枯窘和生活有关系,但绝不是因为生活平凡而是因为他对眼前的大变动不能了解且不愿意去了解!……这是一位作家和社会生活不调和的时候常有的现象。”切入点是诗人创作上的困惑,评判的基点却是作家与生活的关系,而且,这种判断所代表的是批评者所尊奉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评价。

类似的变化在《庐隐论》、《冰心论》里也有鲜明的体现,在对庐隐创作停滞原因的判断和对冰心创作三部曲的发现中,批评者所传达的都是群体意识形态的评判。

《女作家丁玲》在对作家生平及创作进行简单介绍之后,就开始进行代表集体意志的理性评价:“《水》在各方面都表示了丁玲的表现才能的更进一步的开展……不论在丁玲个人,或文坛全体,这都表示了过去的‘革命加恋爱’的公式已经被彻底清算!”与其说这是批评者茅盾对丁玲的评价,不如说是左翼文学阵营藉此发出的声明。

显然,他的作家论逐渐由宽容走向了苛刻,从艺术性走向了阶级性。到1936年推出《谈〈赛金花〉》时,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已经几乎完全从政治角度出发了。但是,茅盾仍然注重对作家的理解,注重于材料分析中寻求对作家创作动机的剖析,不是一味拘泥于阶级分析。如他对徐志摩的分析就非常真诚,也较为客观。司马长风就曾对其予以这样的评价:“茅盾在政治立场上虽是左派作家,但在许多场合颇能表现艺术家的良心。”

综观茅盾的文学批评体系,我们不难发现,该体系的建立并非完全按照自己的个性与感受,而是常常将个人感受与集团整体的感受相融合。在充分重视文学艺术性的同时,更注重它的功利性,一定程度上忽视个性在批评中的作用。这不仅充分说明茅盾对于努力实现群体目标——确立现代文学新秩序——的自觉意识;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种文学批评规范的逐步成熟:艺术性让位给功利性,细腻感受让位给理性思维,个人化角度让位给群体立场,文学批评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延伸。这种批评模式不仅能够体现文学研究会在文学批评方面的成就,而且代表着左翼文学批评发展的方向,并且对日后中国现代文学(甚至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选择茅盾作为个案来论述文学研究会在文学批评体制建设方面的贡献,不仅可以更生动地认知社会意识借助文学批评参与文学建设的过程,而且还能够梳理一种文学批评规范逐渐确立的过程,这种规范对中国现代文学以至当代文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虽然分析的立足点是批评者茅盾,但是应该看到,这里的茅盾实际代表着文学研究会群体对于文学“现代性”的想象,他通过批评所传递的主要是该群体的新文学建设观念。

因此,与其说是茅盾推动了注重社会文化功利性的文学批评规范的发展,不如说是文学研究会集体努力的结果。也正是因为经过了这样一种集体性的努力与积淀,更加明确了偏重社会功利性的批评理路,为社会—历史批评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左翼批评乃至整个现代文学中的社会—历史批评的建设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批评建设的发展走向更直接影响着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向与具体面貌。注重社会文化功利性的文学批评确立了自己的文学价值标准,直接影响到了文学创作走向。社会功利性批评经过茅盾及文学研究会群体的努力逐步成熟并具备了重要影响,因此,拥有启蒙救亡主题、社会文化批判意识的文学作品也逐渐成为现代文学发展的主流,而这与文学研究会群体的新文学建设观念是符合的。

结语

从文学制度角度重新认识文学研究会,深入探讨它与中国新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许多原本被忽略的文本之外的文学现象都得以被再度发掘。作为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非文本现象的探究无疑可以丰富对文学史的认识。通过本书的努力,不仅对文学研究会在新文学发展初期所发挥的综合性效应可以有更全面的认知,而且这种尝试还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制度研究的特点和意义。作为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兴领域,制度研究为我们的学术探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可以开拓研究思路,发现许多值得深入的话题。

比如,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文学研究会对新文学发展做出的努力得到了更全面的阐释,那么,是否可以由此找到社团研究与制度研究的某种联结点,重新认识现代文学发展初期广泛存在的其他文学社团,对它们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位置和影响进行新的观照与梳理?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社团由初期的繁荣到后来的逐渐消歇,其原因是复杂的,文学制度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中国现代文学最初的基本格局,是以文人团体和文学社团为单位的,因此,不仅要对文学研究会这样的重要社团给予学术关注,还要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社团与新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究文学社团的出现与消亡所体现出的新文学发展的某种规律性。在对上述领域的探索尝试中,制度研究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现代文学的制度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社团研究与制度研究的联姻更属尝试之举,本书的探索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广阔的领域有待研究者的深入。

学术研究是一件喜悦与遗憾交织的事情。本书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深度与广度的开掘,努力避免理论模式的呆板套用,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立足于对史料的扎实积累,力求使各个问题的探讨都有翔实的材料作为支撑。

但是反观书稿整体写作,还存在着太多未能充分展开的问题,例如,本书更多阐释了文学制度的形成发展过程,未能对制度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

作为一种约束和规范性的力量,文学制度对文学生产影响的双重性,特别是文学制度的理性化和工具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与制度形式之间的矛盾,都是值得深入探究而尚未充分展开的话题。

洪子诚在《问题与方法》中提到对文学的体制研究需要具备的条件:一是资料的问题,另外就是研究者知识和研究手段的准备。诚实地讲,这两方面在我都不具备充足条件。在资料的积累上,虽然自觉非常努力,但仍有许多重要资料(比如具体策划活动时的文字记载)无法找到,因此很多问题只能停留在对相关材料分析基础上的猜测,这无疑会使研究的力度受到很大削弱。而知识储备和研究手段的薄弱匮乏更是此书最大的缺憾。

制度研究近年来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毕竟仍很稚嫩,具体的研究手段、研究方法都处于摸索尝试的阶段。制度的构成是复杂的,有些是可见的,有些则是不可见的,比如有的规范并没有形成文字,也没有相应的实施机构,仅靠成员之间的“默契”去施行,所以,对制度的把握与分析往往会有悬空感,这给研究方法的选择也带来极大的困扰。

而笔者自身理论基础的薄弱更使这种尝试困难重重,对问题的把握和分析也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好在学术研究具备可延续性,希望在以后的岁月里,通过加倍的辛勤和努力,可以在这一方面有所推进。

同类推荐
  • 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描述了理查三世短暂的执政时期,该剧本被认为创作于大约1591年。这部戏剧有时被分类为悲剧(早期的四开本),但是更准确的分类应为历史剧,如《第一对开本》中作品分类。作品从《亨利六世第三部》展开故事情节,成为从《理查二世》开始的系列历史剧的结束。该作品是莎士比亚第二长的剧本,仅次于《哈姆雷特》,由于《第一对开本》中收录的《哈姆雷特》版本短于先前的四开本,因此《理查三世》是其中最长的剧本。剧本的长度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缺点,因为太长而很少被完整地表演,一些不重要的人物常常被删减。
  • 四世同堂:足本(全三册)

    四世同堂:足本(全三册)

    《四世同堂》系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是老舍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表现了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争,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部足本,由翻译家毕冰宾(黑马)据浦爱德与老舍合作翻译的《四世同堂》英文稿回译补全了已经散佚的第三部《饥荒》的最后十六节;在信达雅三重标准上,对已经面世的版本又有所超越。
  • 中国文学发展历史大纵览(中国文学知识漫谈)

    中国文学发展历史大纵览(中国文学知识漫谈)

    《中国文学知识漫谈》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民族与民间文学、香港与台湾文学、神话与传说、诗歌与文赋、散曲与曲词、小说与散文、寓言与小品、笔记与游记、楹联与碑铭等内容, 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 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 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山响

    山响

    《山响》收录了民国时期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经典美文,如《万物之母》《春的林野》《再会》《疲倦的母亲》等文章。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一个在读者心目中代表着乐观积极、永不放弃形象的伟大的名字,她的人生经历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她的自传和散文在国内有诸多译介,传播广泛,但相比之下对凯勒的信件翻译较少。本书除了凯勒的自传、散文之外,还保留了她写给朋友、家人的信。本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自传《我生活的故事》,凯勒用细腻动人的文笔回顾了自己的生活,讲述了她患病之后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克服生命中的种种困难并取得卓越成就的过程;第二部分是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凯勒想象自己拥有三天光明的日子,设想自己该如何利用这宝贵的三天;第三部分是凯勒在1887年至1907年之间写给亲友的百余封信件,她交友十分广泛,信中记录了不少与社会各界著名人士交往沟通的轶事,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兴趣爱好广泛、内心世界丰富、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独立见解与思考的凯勒,为读者了解这位传奇女性的一生做了真实而全面的补充。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天降萌妻:邪王孽宠

    天降萌妻:邪王孽宠

    本已是一缕幽魂的她,上天又给了她一次机会,让她重生成为了艾家大小姐。他一国君王,冷酷无情,专制霸道,唯我独尊,视女人为玩物,他的心,任何人都要不起。本没有任何交际的他们,却因一场指腹为婚的闹剧,展开了一场你追我逃的戏码。美人哪里逃?“哼,想抓住她,门都没有,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真是太幸福了,本小姐要包养好多好多的美男,赚好多好多的银子,你有美女,我有美男,这才公平。”
  • 论穿成反派女配后如何自救

    论穿成反派女配后如何自救

    因嘴贱,韩锦穿越到了一本自己喷过的女频废柴流玄幻文里,并且附身该文中的反派女配,最后会被主角干掉的那种。为了自救,韩锦决定丢掉节操,和女主、女配都搞好关系,并在洗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有一天……女主、女配双双黑化了![注:穿书文。企鹅裙:六三七五六八五一六。]——另,附赠大家一句人生箴言:作大死……其实真的有可能生不如死。(滑稽~)
  • Letters on England

    Letters on Englan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随身携带一座科技城

    随身携带一座科技城

    【你穿越了,被乘阳宗第九山山主收为弟子!】【你努力修炼八年,进度屡屡打破乘阳宗的最慢记录!】【你的师傅外出逍遥快活去了,而你则继承了师傅的光秃秃的第九山!】【你生活有点艰难,开始坑蒙拐骗!】【又一个八年后,你觉醒了脑海之中的科技城!】【你这时才发现,原来自己要做的根本不是什么狗屁修炼,而是用科技制霸异界!】
  • 紫薇星明

    紫薇星明

    三年前,天机老人在隐阳城创建天机阁,随后在江湖上逐渐声名鹊起。尽管他既不会武功,又不愿过问江湖世事,但还是被迫亲手剿灭黑虎堂,卷入江湖纷争之中。世道艰难,人心叵测,武林纷扰,江湖险恶,天机阁在乱世风雨中又该何去何从?
  • 快穿之你是大佬惹不起

    快穿之你是大佬惹不起

    苏玖一个不知自己活了多久的人,为了打发无聊的日子和一个‘单纯无知’的系统一起玩遍三千平行世界~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染梦江湖

    染梦江湖

    古人以博弈二字形容人世间的阴谋,算计,较量。博,乃六博棋,奕,即为围棋。漫漫云端之上,曾有两位翩翩公子,下了一盘天外之局。围棋,十九横,十九纵,三百六十一位,便阅尽了世间纷争离愁。江湖,在于国与国之间,在于人与人之间,在于,你我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