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2000000101

第101章 春蚕(选场)/夏衍(2)

看见多多和女人们胡闹,就把脸色一沉,对多多:

(字幕)“阿多!空手看野景么?阿四在后面收拾蚕房,快去帮他。”

老通宝用火红的眼睛盯住阿多,看他进屋子去了。

老通宝掮着蚕台从家里出来,将蚕台放在溪边。

老通宝由溪边回来站在廊下,望着屋里挂在竹竿上的三张蚕种。

(特写)三张蚕种:一张改良种,两张余杭种。

在廊下糊“蚕箪”的四大娘。一张鹅黄的桑皮纸,糊得很平贴;然后又照品字式糊三张小小的花纸——中央一张是“聚宝盆”,另外两张是手执尖角旗的骑马的“蚕花太子”。

蚕箪的特写。

老通宝走近四大娘身边,气喘喘地:

(字幕)“四大娘!你爸爸作中人借来的三十块钱,只买了二十担叶,将来吃完了,又怎么办?”

四大娘将糊好了的蚕箪晒在太阳里,生气似的:

(字幕)“现在就着急买叶,象去年一般的多下来又怎么办?”

(特写)老通宝听到“去年”两字,把脸一板:

(字幕)“什么话?你倒先发利市!自家地上不到二十担叶,能养三张纸的蚕吗?”

四大娘气愤愤地站起来,满脸反抗的神气。

(字幕)“噢,总是你的不错!我只晓得有米烧饭,没米饿肚!”

老通宝气紫了面孔,要发话,又忍住。(淡出)

(字幕)几天之后。

(淡入,特写)旧式历本。老通宝手指指在“三月二十六日”这一天上;下面,两个木刻的黑地白字:“谷雨”。

(退后至中景)戴着老花眼镜的老通宝;在洋灯下做针线的四大娘;阿四正拿了蚕纸在灯光下看。

(特写)黑芝麻似的细蚕子,没有一点孵化的征兆。

多多望着蚕纸。四大娘放下针线,对阿四说:

(字幕)“六宝家快要窝种了。他们看的是洋种。”

多多站起身来,随口道:

(字幕)“今天荷花说,她家昨天已经窝了。”

(特写)老通宝听见荷花两个字,就把眼睛一睁,合拢历本,指着多多骂道:

(字幕)“那女人是晦气星,谁惹了她就得败家,下次再和她开口,我就告你忤逆。”

四大娘禁不住笑了出来;多多满不在乎地跟着笑。(淡出)

(字幕)瞧!他们怀抱了十分希望和恐惧,来准备春蚕的决战!

(淡入)六宝家正在稻草做的“切叶板”上细细地切叶。

阿土家正在向“蚕花太子”焚香祷告。

荷花家。根生将叶理成一叠;荷花踮起脚尖将蚕箄放到蚕台上去。

老通宝家。四大娘将蚕纸用“肚兜”包好,缚在贴身小衫上。

(溶入)老通宝左手拿了一个大蒜头,将右手的一些烂泥涂上。

(特写)涂了泥的大蒜头。

(镜头退至中景)老通宝的手索索地抖着。虔敬的表情。

(全景)老通宝手拿涂泥大蒜头,手索索抖着,虔诚的走到蚕房的墙脚边,放下;嘴唇象默祷一般地动着。

老通宝家灶房

(字幕)在期待和紧张中过了三天。

四大娘心神不定地正在烧饭,时时看着饭锅上有没有热气冲出来;老通宝拿出预先买了的香烛,点起来,恭敬地放在灶君神位前面;阿四从外面采了一把野花回来;小宝帮着将灯草剪成细末。

(特写)小宝将灯草末和揉碎了的野花混在一起。

只有多多站在旁边张着嘴笑。

(特写)饭锅上水蒸气直喷!

四大娘立刻跳起来,把“蚕花”和鹅毛插在发髻上,往蚕房去。老通宝从柱上拿下秤杆,跟在后面。

老通宝家内连蚕房

(溶入)老通宝拿着秤杆;阿四拿了野花片和灯芯末;四大娘揭开了“蚕纸”,从阿四手里拿过野花和灯芯末,撒在上面,又接过老通宝手里的秤杆,将蚕纸挽在秤杆上,于是拔下发髻上的鹅毛,在蚕纸上轻轻的拂。

(特写)鹅毛将花片、灯芯、“乌娘”一起拂到蚕箪里,又轻轻地将这些拂成小小的一堆。

喂叶,将拂好的一箪放在蚕台上,又拂第二张。

(字幕)这是一种千百年来相传的仪式!今后一个月,他们便要整日整夜地和恶劣的天气以及不可预测的运命进行搏斗。

(特写)蚕箪上的乌娘,正在蠕动。

(中景)老通宝和四大娘放心地透了口气;阿四将理好的叶子交给四大娘;老通宝悄悄走到墙边,将那“预兆命运”的大蒜头拿起来看。

(特写)大蒜头上只有两三茎叶。

(特写)他的脸色立刻变了!

(选自《五四以来电影剧本选集》(上),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出版)

作品导读

在中国现当代剧作家中,夏衍对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有着与众不同的热情。《祝福》、《林家铺子》、《憩园》、《二月》等小说,都是经由他之手而呈现于大银幕。至于何种作品适宜于改编,夏衍有自己的一套见解:“要有好的思想内容,作品对广大观众有教育意义,这是先决条件”;“要有比较完整紧凑的情节,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即有矛盾、有斗争、有结局”;“要有几个(至少一个)性格鲜明、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他认为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好的内容,剧本就没有灵魂;如果仅有情节而缺乏性格鲜明的人物,“那么片子拍出来,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部所谓‘情节戏’,不仅容易概念化,而且不能感人”。(夏衍《改编问题答客问》)

基于这种一以贯之的理念,茅盾的小说《春蚕》刚发表不久,便引起了夏衍改编的兴趣。原著通过老通宝一家养蚕破产、丰收成灾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内外交困中农村日渐凋敝的严峻局面,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夏衍的改编既做到了忠实于原作,同时又按照电影艺术表现上的特殊要求,恰到好处地作了必要的改动和发挥。例如剧本开头的“序曲”,用一组画面和统计数字,点出了当时丝绸工业出现危机的原因和现状,预示了老通宝家的悲剧故事难以避免。而为了突出老通宝固执、迷信的性格,剧本反复运用他以大蒜头占卜吉凶的典型细节,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为了与原著沉郁的风格相一致,夏衍还尝试使用了“非戏剧化”的手段,淡化情节线索,以近似纪录片的写实手法,表现了蚕农修蚕台、糊蚕单、窝种、育蚕花等劳动过程。在忠实于生活和原著的准则下,整部影片处理得朴实无华、真切感人。

1933年,明星影业公司将夏衍改编的《春蚕》拍成影片,由程步高担任导演。这是新文学作品首次登上大银幕,尽管在票房上不算成功,但引起当时文艺界的普遍重视,被赞许为“制作者大胆的、进取的一种尝试”、“在电影界里,这样的题材根本不曾有过”。同在上海的鲁迅也以《春蚕》为例,表扬国产电影终于在洋片的垄断中“挣扎起来”,取得了可喜的进步。(鲁迅《电影的教训》)

而1933年也是左翼电影走向繁盛的一年,《铁板红泪录》(阳翰笙编剧)、《女性的呐喊》(沈西苓编导)、《压迫》(洪深编剧)、《香草美人》(马文源改编)、《三个摩登女性》(田汉编剧)、《都会的早晨》(蔡楚生编导)和夏衍编剧的《狂流》、《上海二十四小时》、《脂粉市场》、《前程》等剧本,都在这一年摄制完成。这些影片大多直面社会,在内容上“尽量利用大众的真生活”,形式上则强调“多动作,少对白”,镜头语言简洁明快,使之前被商业电影左右的影坛,一时充盈着真实而新鲜的时代气息。在新文化人的参与之下,电影终于和小说、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承担起了“救世”和“启蒙”的社会功能。

拓展阅读

程季华主编:《夏衍电影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夏衍:《懒寻旧梦录》,三联书店,2005年。

(颜浩)

同类推荐
  • 红唇与领带

    红唇与领带

    本书系台湾当代知名作家、东海大学教授周芬伶的散文自选集。作者的作品以女性书写闻名,文字间既有感性的流动,亦有精细的修饰,诗一般的语言令人读起来有忧伤,有畅快,有愉悦,有悲戚,有坚韧……
  • 大家评大家

    大家评大家

    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文学领域涌现了一大批散文名家——鲁迅、周作人、林语堂、老舍、丰子恺、郁达夫、朱自清、徐志摩、沈从文、郭沫若、茅盾、曹聚仁、钱玄同、郑振铎、施蛰存、聂绀弩、邵洵美、林徽因、俞平伯……他们的文学成就,如一座座高峰令后人仰止。本套丛书汇集了这些名家的散文经典,从他们优美而富于深意的文字中,我们将体会大家的情怀,品读他们生活的那个民国时代。
  • 人间食粮

    人间食粮

    《人间食粮》是诺贝尔奖获奖者纪德的代表作品,象征着人类在大地上谋取幸福的精神食粮。作者结合在北非和意大利的漫游经历,借助对神话中女神的倾诉,将异国风情用细腻的文笔,如诗如画的描绘了出来。《人间食粮》以文学的形式表达真实的感受,作者表现出来的那种情感处处体现着,生命和自由是人的一生中珍贵的财富,而这种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就是宝贵的精神食粮。通过阅读《人间食粮》,我们不仅能够重新定义生命的意义,而且对自由也有了崭新的认识。《人间食粮》的主旨为对自由的讴歌、对生命的赞颂、对真理的追求,在认识自我和解放自我的过程中,摆脱身上所有的束缚,去拥抱世界万物。
  • 昨日集

    昨日集

    《昨日集》收录作者曹波在青年时期创作的各类型诗歌八十余篇,其中长诗一篇,囊括了较多题材,展现了诗歌的丰富性。古体诗部分涵盖绝句、律诗、乐府等多种体式,是作者多年探索和研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心得和成果,总体来看用律齐整、字句斟酌、真情实感、注重意境、摈弃虚浮、内容生动有趣,一改当代人创作古诗的违和与生硬。现代诗部分作者挑选了关于他青春生长时期各类题材的典型篇章,他笔触敏感,语言朴白,深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青年的真实内心,生动再现这段历史时期的实际,客观而真切地反映了这一代人普遍经历的生活,以及快乐、痛苦、彷徨等,富有时代气息。
  • 犹抱琵琶

    犹抱琵琶

    本书收录了《老广的感悟》、《张保庆怎么了》、《老了也不可能无所谓》、《保而不安与监而不控》、《修正主义是什么主义?》、《不要打死“机会主义”》、《也来说狼》、《感恩絮语》、《祖坟上的青烟之类》、《说饮酒》、《母亲以及老人的生日》、《母亲的拐棍与自立意识》、《洋酒与我》、《域外华人的团结问题》等文章。
热门推荐
  • 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语

    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回门礼

    回门礼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评价父母育儿成不成功的一大标准,就是看孩子长大后是不是能够独立自主、能否学会解决各种绝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难题,是不是活出特别有意义的、精彩的人生。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需要为人父母者科学地培养孩子。这种“科学的培养”,其实就是为孩子所做的“远虑”。一步步做好了,孩子往后的每一天都不会有“近忧”。本书从10个方面详细阐释了为人父母者应该为孩子“远虑”的事,相信这些简单而又实用的教育方法会令您与您的孩子都从中受益。书中每个方法都来自作者教育儿子的亲自体验,或是来自作者身边的朋友、亲戚、同学的亲身经历,实用性很强,愿助您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 诸圣临

    诸圣临

    古老的仙殿回荡亡者的悲切,神的王朝一朝崩塌……传说在无尽虚空之中,有座名为诸圣临的殿堂,世人皆渴望进入,寻到最稀有的神魔宝藏。直到有一天,第四种进入其中的方法,悄然流传开……
  • 在劫难逃之透风的墙

    在劫难逃之透风的墙

    怀揣美好一心想要疼一个人,哪怕人家离过婚,偏偏神秘的影子挥之不去。当纯情热辣辣地拨开心中的迷雾时,还在死心塌地守候那一份没有着落的痴情,注定机缘巧合的背后必有阴谋一步步靠近。
  • 双穿之泽爷宠我当邪女

    双穿之泽爷宠我当邪女

    [古言+君主立宪制+现言,女强逆袭正剧]初遇,她是金融精英,他是街头浪子。他说:我叫尹翔泽,记住了!她听了话,只因那双美得璀璨的眼睛让她想不记住都好难。再见,她是一国长公主,他是纨绔世子爷。她问:为什么助我?他说:你是注定凰图天下的长公主,助你,也是为我。她说:好!你若真心扶持,本宫许你一世荣华!再度轮回,她是任人欺凌的孤女,他是富可敌国的贵族商爷。她说:为什么帮我?他说:因为你是我命定的女人,除了我,谁也不能欺负你!回归现代,她终于知道,他就是那个最初遇见的他。她说:白莲花还要害我,你说怎么办?他说:我只听你的,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她说:好,先剐了她的双眼再说!本文男女主一起两次魂穿,既有古代宫斗权谋,又有君主立宪制国家的贵族争斗,还有现代的商斗。正经是总体基调,霸宠是必须的,作者抽风时偶尔会有小白,不喜者慎入!
  • 风雪饮苍狼

    风雪饮苍狼

    致敬金庸先生的传统武侠作品——孤山寺天行剑被盗,瀛洲派门下史飞雄成最大嫌疑人,他西行寻剑途中救下齐无逸并将其安排在欲摧城学武。齐无逸因撞破欲摧城的隐秘被打下狼谷后奇遇连连。出谷后卷入一系列江湖纷争,慢慢揭开三十年前的武林秘闻和天行剑被盗的真相。
  • 谈判的语言艺术

    谈判的语言艺术

    合作而非对抗,是符合大众利益的现实选择。不同的利益诉求助长了谈判技巧对各方的需求,本书从战略高度总结谈判技巧,从战术层面详解谈判陷阱,理路清晰,深受好评。
  • 拐个王爷回山寨

    拐个王爷回山寨

    上京来了个女土匪,身长八尺,面相丑陋,肩扛九孔大刀!屠娇娇其实不太明白,别人穿越是公主小姐,她穿越居然是个土匪头子。而且那山寨的名字也很拉风,叫“黑风寨”!哈哈,她是寨主,听说上京有回去的办法,她告别了一众兄弟,去了上京,办法没找到,却救了一个小崽子,他爸是摄政王。救了摄政王的儿子,惹怒了皇帝,还被王爷认为是奸细。恩,一夜之间她的小命就像小草一样在风中摇摆,大刀悬在她脖子上了,还是传说中她扛着的那把九孔大刀......
  • 盛唐剑气

    盛唐剑气

    这是一个以诗命世的时代,也是一个追逐美与意气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无数的诗人用他的妙笔谱写着时代的华章。他不仅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剑客。他常常游离于建功立业与退隐山林双重矛盾,但却时时惦记百姓安危,忧心天下兴亡。他经历了和平与动荡,做了无数令人敬佩的大事。他为了百姓,同恶人展开较量,为了苍生,与天意相抗争,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一个注定漂泊的灵魂,独自接纳了所有的寂静,在黑夜中爆发最美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