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2600000021

第21章 开放中的迷失:1976年后的现实主义电影(4)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周作人等提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目标其实更多的是精英知识分子们的平民精神的体现,而绝非真正“民间的”、“平民的”文学。它是精英知识分子改造和启蒙民众的手段。所以当时真正的乡土民间文学,甚至都市民众的通俗文学像“鸳鸯蝴蝶派”等,都被挡在了“五四”精英们的文化视野之外。19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提出了走向大众的“普罗”文艺主张。毛泽东的《讲话》里“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就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定义,则以政治权威的方式将“工农兵”大众提升为文艺的服务对象和精英文化必须“俯就”甚至融入的对象。但这里的大众和大众文化,实际上是主流政治文化所命名和改写的“大众”,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了主流政治文化的一部分。1949年后的中国社会,精英文化几近销声匿迹,主流政治文化和“工农兵大众”文化合而为一,决定着社会和文化的走向。

1976年后的中国社会,最先是精英的复归。知识分子的解放和精英意识的重新觉醒,让他们义无反顾地成为民族国家的代言人,引领了整个民族的文化反思和文化前行。但随着1980年代后期以来的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和商业文化、市民文化的崛起,精英文化的领地渐渐失守。大众文化真正成为与它和主流政治文化一起共同影响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

“鉴于当代大众文化已与现代通讯手段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电影的诞生标志着一个关键的文化转折点。它奇妙地将技术、商业性娱乐、艺术和景观融为一体,使自己与传统文化的精英显得格格不入,并对其造成重大的威胁。”

对新中国电影来说,它所经历的也正是一个电影的大众文化本质逐渐凸显并最终获得“合法性”的重要转变。某种意义上,1976年以前的新中国电影,属于主流政治文化和“工农兵大众”文化;1976至1980年代后期,是属于精英文化的;而在此后,则更多的是属于大众文化的。当然,在这一演变表象后面,主流政治文化实际上从未退场过。

中国电影大众文化本性的崛起和合法化,借助的是“娱乐”的名义。

改革开放后,电影的商业性被提高到一个重要位置。1983年,邵牧君就提出了电影的商业性也意味着娱乐性的观点。1984年,谢飞更提出要重新认识电影的商业性,认为电影应该具有“娱乐、宣教、艺术欣赏三个不可分割的作用”,电影的观念“应该包括商品、交流工具、艺术三个部分”。1988年,时任广电部副部长的陈昊苏明确提出“要确立娱乐片的主体地位”。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国加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这一背景下,1993年1月,广电部下发《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1949年后建立的中国电影政治一体化体系终于被撕开口子,中国电影公司统购统销的模式不复存在,制片企业作为独立实体被推入市场。从这开始,到2002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新的《电影管理条例》,次年9月又同时颁布《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中外合作拍摄电影片管理规定》和《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片审查暂行规定》。中国的电影生产、管理体制全面向商业化、产业化转型,时代的变迁让中国电影的大众文化本性有了合法地位。

也许,从这一角度,我们更能明了1976年后的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纷繁多变的面貌。明白由政治、艺术、文化主导的1980年代中期以前的新中国电影在商业大潮来临、大众文化崛起之际,面对严峻的商业市场机制时所经历的断裂。实际上对整个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来说,他们所经历的中国社会从1980年代中期以前的理想主义不可阻挡地走向商业化、物质化、世俗化这一进程无法避免地带来了文化和心理的巨大断裂,他们甚至还来不及从充满激情和理想的追寻和反思中回头,就已经被抛进了一个世俗化的、以实用为主导价值取向的新时代。这让他们不得不经历一次痛苦的“思想改造”,只不过这一次改造是借市场和大众文化之手来进行的。

断裂在1987年出现。这一年,张艺谋拍出了为他赢得巨大声誉的《红高粱》。

在对《红高粱》的诸多毁誉中,郑洞天的看法显得格外冷静和理性:“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始终感觉到一种分裂。我时而从某种意义上把它等同于已有的探索片;时而又明白它现在要讲故事搞传奇,要搞直观地和观众交流,使观众像看商业片那样来看那些好玩的激越的场面。这两方面的感觉始终在打架。”

郑洞天所感受到的这种分裂,实际上也正是张艺谋等“第五代”和“后五代”精英们的文化断裂。《红高粱》的出现,标志着他们在承受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化撕裂”状态下向大众文化新时代的艰难转身。《太阳雨》(1987年,张泽鸣导演)、《给咖啡加点糖》(1987年,孙周导演)、《霸王别姬》(1993年,陈凯歌导演)、《红粉》(1994年,李少红导演)、《四十不惑》(1992年,李少红导演)、《站直喽,别趴下》(1992年,黄建新导演)、《背靠背,脸对脸》(1994年,黄建新导演)、《埋伏》(1996年,黄建新导演)、《谁说我不在乎》(2001年,黄建新导演)、《生活秀》(2002年,霍建起导演)……在这些“第五代”和“后五代”在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的“转型”之作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他们对大众文化的“俯就”,又能看到他们在这种“俯就”的姿态中勉力保持的精英面目。而这一“华丽转身”对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来说,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个人性”、“日常性”书写的新形态的出现。

《红高粱》讲的是一个“英雄故事”。实际上“英雄主题”对现实主义来说并不陌生。“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实主义文艺尽管承袭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面向底层、关注小人物的传统,但随着“启蒙”和“救赎”意识向社会政治意识的转变,“小人物”的“阶层性”逐渐被单一的“阶级性”所替换。对“工农兵”的仰视导致浪漫主义的“英雄主题”在强调理性批判的现实主义中出现。但《红高粱》中的“英雄”们显然不同于那些被纳入主流政治文化话语,体现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英雄”。他们是个人化的,他们与体制、与社会无关,思想和行为上的自由是他们所追求的最高价值。

如果说《红高粱》的“英雄故事”更接近于“浪漫主义”,在孙周、张泽鸣、黄建新、李少红和霍建起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

这些影片以超乎寻常的冷静和细致展示着普通人们琐屑的日常生活,展示着他们的感觉、情绪和生存状态。《太阳雨》中亚曦忙碌而又落寞地过着日子。她的恋人亚东成天为事业而东奔西走;朋友阿媛嫁给了外商,孔令凯则彻底的背弃了亚曦所信奉的生活准则。正像亚曦自己说的,周围一切都这么乱。而生活就这样平淡、宁静、无可奈何地继续着。《给咖啡加点糖》则几乎是不动声色地记录了都市中一个个体户青年和来自农村的修鞋女之间相爱而又无奈分手的过程。还有《四十不惑》里的中年记者一家和他突然出现的另一个“儿子”;《站直喽,别趴下》里身陷琐事里的人们失去平衡的生活;《生活秀》中为生存而奔忙的小市民们……在这些作品中,创作者们始终只是平平淡淡地讲述着一件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戏剧化的大风大浪,也没有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生活就这么进行着,没有创作者的颂扬或贬损,甚至也没有什么明确的、不容置疑的道德评判。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原色的生活和原色的人,是对这种日常生活状态的感性体验和呈现。

这种“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个人化”的书写方式。正如李少红所说,他们的这些“电影正向描写《霸王别姬》剧照个体转化,比如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1992年)为什么跟《菊豆》(1992年)完全不同,他注重了秋菊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经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从一个戏子的眼光出发,讲他们的生活历程,他们把对集体的关注转变为对个体的关注……电影的镜头语言转向描述个体的存在,以及个体的精神状态。以个人化的视角去解释已经被解释过的历史……镜语从对个体状态的描述开始”。

在更年轻的“第六代”那里,这种“个人化”的书写方式变得更加明确:“我不知道我们将会是怎么个活法,我们将拍什么样的电影。因为‘我们’本来是个空洞的词——我们是谁?我只知道,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在《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姜文导演)、《头发乱了》(1994年,管虎导演)、《周末情人》(1995年,娄烨导演)、《苏州河》(1998年,娄烨导演)、《十七岁的单车》(2001年,王小帅导演)、《爱情麻辣烫》(1997年,张扬导演)这样的作品中,明确的对“我们”的拒绝让他们的影片更多地关注于个体的“我”,甚至是边缘的“我”以及“我”的未经“诗化”的生活、生存状态。

这些作品中的“个人性”、“日常性”,与其说是现实主义的反映生活,不如说更接近于左拉的“如实地接受自然,不从任何一点来变化它或削减它”的自然主义观念。当创作者们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英雄美学和社会政治视角,转向关注和呈现人的自然状态;当他们冲破了“我们”式的集体想象,用个人化的视角来展示生活原色;当他们回避甚至鄙弃理想主义的价值,将既有话语体制和传统意识完全解构时,我们看到了对旧现实主义“干预生活”的功利性的反拔。但他们却也因此而仅是生活的“记录者”。

对现实主义文艺来说,贴近现实始终是它的出发点却并非终极目标。现实主义不是简单地复制现实,它更要求创作者的主体介入;要求他们用人文关怀和历史理性来审视现实,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要求明确的审美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这些受文学“新写实主义”影响的创作中过于关注日常个体生活的本原价值,而不对之加以价值判断和理性批判的走向,实际上是对艺术的社会责任的淡漠和逃避。这种现实主义精神的迷失让它们实际上背离了现实主义。正如“新写实主义”作家刘醒龙自己所说:“不少标记为‘现实主义’的作品,只能算做‘现时主义’”,因为“‘现实主义’需要某种精神,‘现时主义’只是某种情绪”。

同类推荐
  • 元杂剧本体论

    元杂剧本体论

    本著作是一部关于中国戏曲发生、发展、形成、成熟以及元杂剧演出体制、脚色扮演、唱腔声律等方面的专论,通过对元杂剧的发生、发展、生成以及体制、音律、演出等方面的论述,旨在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对元杂剧文化与艺术的重新思考,揭示元杂剧艺术及传统文化的内涵,希望能为古代戏曲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并能够成为古典文学、古典音乐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参考书目,同时也希望能为广大爱好者与研究者提出一些新的研究空间与思路,从而达到对传统戏曲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刻与全面的认识
  • 动画艺术论

    动画艺术论

    众所周知,以创意经济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支柱,而在这个产业队伍中,动画产业异军突起,已成为和通信等高科技产业并行的极具发展潜力和蓬勃朝气的生力军。相比之下,曾经一度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并筑就一大批优秀经典的动画作品使之成为世界动画长廊中的瑰宝,还被国际同行誉称为“中国学派”的中国动画却显得步履蹒跚。
  • 私人电影典藏·成长电影

    私人电影典藏·成长电影

    有句话流行了很久,看电影,不如看影评。作者在本书中用独道的眼光和语言诠释了N个超级电影,这其中,或许有你格外熟悉的,也有你格外陌生的。比如《街区男孩》《不伦之恋》《爱欲之果》《大逃杀》《年少轻狂》《我偷窥所以我存在》《一个都不能少》《赶尽杀绝》等等……就如《赶尽杀绝》真正满足了男人内心狂野的YY,杀杀人,做做爱,杀的是坏人,上的是美人,夫复何求?作者解析的或许不是很经典,但话少,不啰嗦,一针见血。
  • 拉斐尔艺术(全集)

    拉斐尔艺术(全集)

    1520年4月7日,拉斐尔在罗马病逝.年仅37岁。他的身后留下了尚未完成的《圣容显现》等画作以及梵蒂冈宫殿的装饰工作。然而,大师死后一百年里.他的艺术作品越过阿尔卑斯山脉,跨过浩瀚的地中海,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艺术风气。从拉斐尔留下的数封罕见的书信中,我们得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师的性格。从后人对他的追随和批判中,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拉斐尔的一生对世界艺术的贡献与影响。而在大师的诗作中,我们更能领会他对生命的感悟:“…日夜轮转,太阳总在西沉之后重新升起,而在无言之中,我的死亡悄然降临。”
  • 艺术美学讲演录

    艺术美学讲演录

    本书共分四讲,主要通过介绍世界各大文明圈不同时代的重要思想家、美学家对艺术不同的阐释,帮助读者更深入广泛地理解“艺术是什么”、“美学是什么”,以及对艺术与美学的定义与理解的许多种可能性。古典艺术美学到当代艺术美学,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到弗洛伊德、荣格;从老子、孔子、钟嵘到王国维,作者所注重的,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那些卓越的大师们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以及自身的领悟和解读,并由此为读者提供不同的思想路径。这些理解,与中国当下的艺术与文化语境相关,与我们每天面对的艺术现实相关,因而,这些抽象的理论就获得了回应现实的活力。
热门推荐
  • 邪帝你家夫人黑化了

    邪帝你家夫人黑化了

    她,本是天命之女,出生时却遭姨娘暗算,母死,父残,自己不仅身中剧毒还无法凝聚魂力,终日受族人欺负,自幼胆小、懦弱、坐实废物之名。十七岁,一个强大的灵魂自她的心灵深处苏醒,从此废物变天才,虐姨娘、戏渣妹、阉太子、火烧皇宫,将天下搅得天翻地复。他,天外天少主,一双灵眸,洞察天地,窥万里机缘。两条平行线突然相遇,意外还是阴谋。逃不掉,甩不脱,某女无奈咆哮:“战皓辰,你到底想怎样!”“我缺个夫人。”“我们不合适。”“合着合着就适了。“滚-”“好呀,我们榻上滚吧。”一夜过后,某人手扶着那快要断掉的腰枝双眸含泪:“邪帝,求放过!”
  • 神秘刘家

    神秘刘家

    故事很精彩,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这都是从这一个一个自己写出来的,非常不容易啊。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本书分为塞万提斯·萨维德拉、威廉·莎士比亚、约翰·弥尔顿等部分。
  • 喜欢你啊厉先生

    喜欢你啊厉先生

    在蓝城,厉南臣,慕靳川,霍斯乔,温程许,姜少锦,君梓然,是路人皆知的人物。
  • 大佬对我恃帅行凶

    大佬对我恃帅行凶

    【1v1甜宠酥,每日互撩撒狗粮】苏杭半夜出勤,却上错邮轮踹错了门,把方大少堵在了房间。方大少怒了,让她停职。后来她惨遭家人陷害,沦落成小保安,天天替方大少看门。日渐相处,方大少对她情到深处。他说:“我允许你对我有非分之想。”苏杭摇头拒绝:“你跟美女影后暧昧不清。”方大少薄唇微漾:“她是我表姐。”“你还有未婚妻。”他凤眸轻扯,拿出一纸订婚协议,“那个未婚妻是假的,但想娶你为妻是真的。”*苏杭:你知道雪花酥吗?可好吃了,又甜又酥。方衍之:你比雪花酥还甜。
  • 马拉松

    马拉松

    许多人历尽一生都不曾有过这样一个早晨——醒来便醒来了,不需要打着哈欠做早饭,挤着公交上班,背着沉沉的书包上学,或者,蹬双运动鞋气喘吁吁地跑步……反正没有一件事情在等着你,不需要迫切地去做什么。范宝盛过了40岁便开始感恩,他几乎每天都拥有这样的早晨。他通常凌晨4点就醒了,从从容容在床上回个神,让脑袋完全亮堂再起身洗漱完。他会走到阳台上,这阳台不是敞开的,用透明的铝合金窗封起来了,留着两扇敞开透气,视觉上成了一间狭长的小房间。有只木架子,高几层摆放几盆花草,矮处堆着些书和纸张。紧挨架子的是一张低矮的红木案台,案台上有只茶壶没有椅子,地上搁着一只香草蒲团。
  • 网游之兵伐天下

    网游之兵伐天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剑指四方,马踏天下!
  • 陌染夏殇

    陌染夏殇

    她——一位帝国公主为了江山社稷从古代穿越到现代,第一天就认识了他,她对他一见钟情。他——现代社会的一个贵公子,偶然的机遇认识了她,第一次看见她,就对她一见钟情。家族的恩怨,让他在一次战斗中重伤,不久就离开人世。她为了让他复活,她牺牲他千年精华。醒来后的他发现竟然在一个不知的国度,而他却失去在原有社会的能力,从此为了找寻她,也为了他在那个世界生存,他从那个社会最底层做起,一切的一切只为她和他。
  • 无尘之境浠洛心

    无尘之境浠洛心

    这是由朋友告诉我的传说,我加以改变成为你们现在读到的故事。做好准备了吗?欢迎来到,无尘之境。GardeniaAn你说你幼时钟情于一人,长大后娶她为妻,你又怎知,枕边人是心上人?母亲说,看不得我有情人不能在一起,所以,我来了。你母亲毁我母亲容貌,你夺我夫婿,冒我姓名,怎能饶你?这是一个年少一见钟情,后面分开,遭别人顶替,原主回来报仇的故事。注:本文纯属虚构,且会开个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