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3100000029

第29章 他是一棵大树——记华罗庚教授

华罗庚是一棵数学大树。那长须般的树根,扎在知识的沃土上和人民共和国的土地里;那粗壮的树干,交错的枝丫和浓荫密盖的树顶,正是华罗庚和他的学生在数学领域里开拓、奋斗、胜利的象征。

创新精神和勇于攻关

华罗庚19岁时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

从那个时候算起,他在数学领域里整整纵横驰骋了半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发表论文两百余篇,专著十本。他是我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个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研究成果,挂满了数学的大树。

1950年,华罗庚率全家从美国回到北京。那时候,关于解析数论的研究在我国还相当薄弱。华罗庚立即在数学研究所举办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他首先预测到解析数论中赛尔贝格筛法及列尼克方法可能有发展前景,并鼓励学生去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所长王元,当年正是这个讨论班的学员。在华老的指导下,王元选择哥德巴赫猜想为主攻方向。那时,他已写了一两篇论文。华老知道以后,非常高兴。

有一天,华老对王元说:“你有了速度,很好嘛。但还要有加速度。”所谓速度,就是能够做出科研成果来;所谓加速度,就是研究成果的质量要不断地提高。

年轻的王元,当时对华老的话并不完全理解。他又围绕着原来的问题,写了一两篇论文。这下,华老可生气了!他把王元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严厉地批评说:“不但要有速度,还得有加速度。如果你只在这个水平上工作,那你就永远不会有更好的成就。”

王元明白了:这是华老教他不断去创新。

1955年,王元证明了“3+4”;次年又证明了“3+3”;20世界60年代,他和潘承洞各自证明了“1+4”;后来,陈景润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用筛法证明了“1+2”,获得国际数学界的高度赞扬。

对于华罗庚勇于攻关的精神和毅力,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哲先是体会颇深的。

40年代,华罗庚就着手研究典型群的问题,获得一些漂亮的结果。与此同时,国外一些数学家运用与华罗庚不同的方法,也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他回国以后,这个数学领域里留下的仅仅是一些难题,一些“硬骨头”。要不要啃这块“硬骨头”呢?华罗庚的答复是肯定的。他在数学所又举办了一个讨论班,带领学生攻关。开始,他自己讲课;后来,就由他的学生万哲先讲课。万哲先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继续发展与丰富了华老的工作。60年代初,他和华老合著了《典型群》一书,囊括了师生两人的全部研究成果。国际数学界称赞他们为“典型群的中国学派”,而这本专著就成了“中国学派”的代表作。

律己严,律人也严

华罗庚谆谆教导学生要欢迎别人的批评,而对于吹捧则应该警惕。他说,总之“一句话,包括我在内,对严格要求我们的人,应该是感激不尽的。对给我们戴高帽子的人,我也感谢他,不过他这个帽子我还是退回去,请他自己戴上”。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举办的讨论班里,他常常让学生在黑板上做题。谁做不出来,就挂谁的黑板,让你下不了台。平时,他常到学生的宿舍去检查。有时,清晨五点钟他就来了;有时夜深了,他也来敲门。不是检查学习情况,就是布置新的思考题。他对学生是从来都不放松的!

对于那些或急功近利,或企图一蹴而就的年轻人,他很生气。有时,他的表现就显得有点儿“不近人情”。

一天,华老正与他的学生龚升讨论问题,忽然进来一个年轻人。

年轻人递过一篇论文,说这是他“一夜未眠的畅想曲”。

华老沉默了片刻,脸上浮起了严肃的表情;说:“把论文拿回去找找问题,找出问题来可以进步,找不出来就没有长进。论文哪有一夜就突击而成的呢?我就不信!”

年轻人走了,望着他缓缓离去的身影,华老深情地对龚升说:“对于幼苗,不能浇温水、热水,应浇冷水。我从来就是对青年泼冷水的。”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许多年,可龚升教授在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后的今天,仍然记忆犹新。近日,他在给记者寄来的回忆华老的文章中,深有感触地说:“看上去华老是对青年‘泼冷水’,其实这‘冷水’的背后,正有着一颗火热的慈父之心!”

也许,华老曾经退过一些青年同志的学术论文,也许有些同志至今仍心存芥蒂。那么现在应该明白了,理解他了。

提携学生的美谈

20世纪80年代初期,华罗庚和他的学生陈景润在英国伦敦偶遇。当他们与英国数学界朋友交谈时,一位英国数学家问陈景润:“陈,你能取得1+2这么重大的成就,又有这么好的英语,一定在哪个国家留过学。你的老师是谁啊?”

陈景润含蓄地笑了,答道:“我是在中国上大学的,并没有留过学。我的老师就坐在这里,就是华罗庚老师。”

不大会说笑的陈景润,此时却说出了一句使大家哄堂大笑的幽默话。

20世纪50年代初期,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向塔内问题发动了攻势。他写了一篇论文,得到了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李文清的欣赏。李教授把他的论文稿寄到北京,来到了华罗庚的桌面上。

正如当年熊庆来慧眼识英才一样,华罗庚发现了陈景润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断定这个青年助教是可以造就的人才。从此,书信在北京和厦门之间频繁来往。第一步,请陈景润到数学年会上宣读论文;第二步,干脆把陈景润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陈景润像鸟儿扑入山林,得到了施展才能的天地。而华罗庚却因做了这件好事,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说他重视“只专不红”的人。对此,华罗庚沉默着,忍耐着。他毫无怨言。

在半个多世纪里,数学界受华罗庚教益的,早期有他的合作者段学复、闵嗣鹤、樊畿与徐贤修;新中国成立后,受华老直接影响而后颇有成就的学生就更多了,有赵民义、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王元、许孔时、陈景润、吴方、魏道政、严士健与潘承洞等。华罗庚对自己的要求特别严格。他希望学生对自己的讲课和论文提建议,哪位学生提得越多,师生的关系就越亲密。师生之间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也常见,有时正因为这个不一致的“碰击”而冒出火花,在科研上燃成大火,获得显赫的成就。

50年代末的一天黄昏。王元拿着一篇文章去找华老。恰巧华老刚从外面回来,一天的思考和奔波,使他累极了。王元把自己的文章递给华老,说:“请您看看。”

华老说:“今天太累了。我不看了。”

王元坚持地说:“您就看一行,好吗?”

华老说:“好的。”看完第一行,他就因这有趣的数学而激动了。他高兴地说:“啊,蒙特卡罗方法不就是一致分布吗?咱们来搞搞。”这就开始了他俩长达20年的合作。

在华老的指导下,王元边干边学,终于把二维数值积分问题解决了。1960年,他们合写的第一篇文章问世,师生一道踏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964年,他们发表了用分园域计算多重积分的方法,并在电子计算机上加以实现。1972年,他们又恢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提出方法的理论证明。国际数学界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称为“华—王方法”,并认为“这些工作对整个理论是价值连城的贡献”。

(写于1985年8月)

同类推荐
  • 从红中社西安分社到新华社陕西分社·上卷:分社简史

    从红中社西安分社到新华社陕西分社·上卷:分社简史

    本书共分两个部分,上卷是陕西分社简史,依照国家重大历史时期和分社发展的不同阶段,按时间先后或专题进行叙述,上限由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红中社西安分社成立写起,下限至2016年12月,时间跨度为80年。80年来,新华人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奋勇向前。下卷为“作品集萃”收入陕西分社多年来采访的新闻作品近200篇,作品记录了陕西省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以及科研成果和建设成就等。
  • 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本书详细分析了民族地区经济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原因,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同时,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独有的特点及当地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在国内外典型案例及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探寻适合民族地区经济与职业。
  • 我和学生的故事: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育人工作手札(一)

    我和学生的故事: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育人工作手札(一)

    开放改变了观念,思想解放了社会,繁荣造就了住房,住房大庇了天下。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房地产业风云际会应运而生,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毫无疑问的支柱产业和中国主体经济腾飞的历史推手。回首30年中国老百姓的住房变迁,就会发现,房地产业记载的既是一部中国30年的建设史,又是一部浓缩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开放史。
  •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佛教研究权威,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考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全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体现的思想和文化观。
  • 弱传播

    弱传播

    没有人会忽视舆论的力量,然而舆论是什么?如何产生?有规律可言吗?可以被预测甚至左右吗?长期以来,舆论学研究曾经是哲学家对话的天空,现在却沦落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边角料。而大众对舆论的认知,还普遍停留在公共事件、明星热点等范畴。《弱传播》打破了这种局限,把研究视域扩大到了与现实世界共存的舆论世界。作者酝酿二十年,写作四年,试图像牛顿总结物理世界的运动定律一般,去构建舆论世界的完整体系。全书由舆论的弱原理、“四大规律”、“三论三律”及一系列的舆论工具组成,富含大量生活日常、政治选战、商业推广、社会事件等真实案例。因此,《弱传播》既是传授面试、公关、谈判、恋爱乃至夫妻之道中传播技术的实用书,又是处理舆论危机和打舆论战的实战工具书,也是所有媒体人、公众人物和公务员的案头书。见解独到,论述缜密,体系完整,堪称国内首部“舆论世界的哲学”。寄望每一个通过舆论改变人生或摆脱困境的人都能从《弱传播》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热门推荐
  • 婚深入骨,陆氏夫妇有点甜

    婚深入骨,陆氏夫妇有点甜

    “所有晦暗都留给过往,从遇见你开始,凛冬散尽,星河长明。”乔南爱过一个人,丝丝入浸,深入骨髓。但她却不知道,他是否爱她。时光流转,恩怨跌宕。在他一次次的救赎中,她终于明白他的情深意长,命运百转千回,只有他的怀抱,才是她命中注定的港湾。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那一片土地

    那一片土地

    恨他们,恨那二十八位光棍的当众凌辱,更恨乡村的无动于衷。淼淼最终选择了放弃,因为目标实在太模糊了,跟那些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东西较劲不值得。报了警无非是让他们进去几天,又有何用,损失名誉的是自己,进去的还要捎带宇鹏,可悲的是老支书,从此后地里的庄稼不会安安生生生长,说不准夜晚院子里会迎来半头砖,土坷垃,至于生意就更别提了。淼淼有些不知所措了,她感到累,又说不出累在哪个部位。她不允许自己伤心,不允许产生难受的念头,她不想为父母增添负担。
  • 关于自知的格言(经典格言)

    关于自知的格言(经典格言)

    名人名言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精辟妙语!名人名言,集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简练的语言于一身。读名人名言,如同和名人名家做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就好像聆听圣贤智慧的谆谆教导。《关于自知的格言》道出理想与信念间的关联,叙说了爱国与报国的美德,感悟那治国之雄才,成竹在胸的谋略,教你如何建功立业,以及看待成败的那份淡然的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

    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叔,你敢不负责

    大叔,你敢不负责

    砰的一声巨响,只见一辆黑色的豪华房车冲破了公路上的防护拦,横穿了一条马路,直直撞上了一旁的绿岛,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上的两人脸上、身上全是触目惊心的红色血液。“啊……不,爹地,妈咪……”两只纤细的小手在空中挥舞着,像是要找到某一种依靠似的。“滢小姐,您醒醒。”佣人刘妈听到了她的尖叫声,快步地走进了她的房间,握住了她的手。黎语滢睁开沉重的眼皮,眼角泛着一层湿意,微微迷……
  • 花落灵水岸

    花落灵水岸

    一念成神,一念成魔。念善念善,以善为念。“她成不了神,势必成魔。”可她做错了什么?明明不是她,明明都清楚,却为何这般对待她?“你放心,我会救你出来!”无论付出任何代价。你若成魔,我也为魔。“青”为青丝,情字心隐。
  • 邪王神妃:医手逆天

    邪王神妃:医手逆天

    可怜现代女医生穿越来便捡烂摊子,为自己性命,妙手回春,诊病无数,终成神话。
  • 穿成影帝的小辣妻

    穿成影帝的小辣妻

    男人太凶怎么办?没关系,武力镇压。堂堂女尊战神穿越成一个追星的小丫头,明明该娶进门的夫郎,却变成了她要嫁给男人。这怎么能行,她的女人尊严怎么能被践踏!某影帝:“嫁不嫁?”从追星女成为影后的某战神委屈的摇摇头:“不嫁,我娶你啊。”某影帝呵呵一笑:“行啊,嫁妆给我我嫁。”某影后一脸得意的赶紧点头:“好啊,好啊。”“嫁妆就是:第一。第二:对外公布我是你老公第三:你以后只准对我温柔。”某影后:“可是他们是男人,女人就得宠着男人呀!”某影帝:"..."好想咬死面前的女人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