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3900000027

第27章 触摸虚无主义的脉搏(2)

三、虚无与哲学

如果说施特劳斯的看法是对的,那么,所谓尼采的“新发现”,只是重新发现了一个“不新的东西”,一个被隐藏了两千多年的东西,一个让人烦恼和惊恐的东西,一个被称之为“虚无”的东西。

虚无意味着根基的缺失,或者说,根基的非自然性,意味着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意味着时间性的空洞和历史性的深渊,更进一步说,意味着永恒的不可能性,意味着存在成为了问题。回顾西方哲学史,我们不难看到,哲学就是伴随着这个问题产生的,泰勒士之所以提出“水是万物的本源”,可能就在于他意识到,如果世界没有一个本源,没有一个灵魂,那就不知道它源自何处,又归向何处,一句话,存在就是令人疑惑的。因此,世界必定有其本源,有其灵魂。这或许就是泰勒士把水和灵魂或神灵并举的原因,他说,“神就是宇宙的心灵和理智(nous),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并且充满了各种精灵(daimones),正是通过这种无所不在的潮气,一种神圣的力量贯穿了宇宙并使它运动”。

如果说泰勒士的存在之惑与永恒之思还略显模糊和粗糙的话,那么,在巴门尼德那里,问题就显得更加清楚,立场就更为坚定了。巴门尼德坚决否定虚无,将其称为非存在,把思考它的道路称为意见之路。在巴门尼德看来,意见之路是要坚决予以否定的,尽管它就是人们亲眼所见和亲耳所听,是他们每天接触和感受到的。然而,巴门尼德为何要否定人们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呢?原因在于,他不愿人们因怀疑存在而落入虚无。因为,如果承认了这个生灭变化的世界,那么,存在就成了问题,就会落入从何而来和向何而往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烦人和恼人的,是人们无法回答的。在巴门尼德看来,哲学不是去思考回答这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而是思考如何回避这个问题,把这个问题消解掉。思考如何回避掉虚无的道路,就是思考存在的道路,或者说,把存在放入思考中的道路,也就是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才会理解巴门尼德的初衷,才会真正读懂他那段既有道理又违背常识的高论:“仅仅剩下存在这一条途径可以通行。这上面有许多标志表明:存在的东西无生无灭,它完整,不动,无始无终。它既不是在过去,也不是在将来,而是整个在现在作为‘单一’和连续性;因为你在哪里寻找它的来源呢?它是怎样生成,并在何处生成呢?绝对不能这样说,就是思想存在不在也不行,存在的东西不在是无法言说也无法想象的事情。为什么它一定不更早或更迟些开始于虚无之中呢?所以要么永远存在,要么根本不在。信念的力量将不允许,从非存在中有什么东西生出;因为正义并不把它的锁链放松,任凭生成或消灭,而是把它牢牢捆住,要么存在,要么不在,问题的全部结论就在此处。所以可以断定,一条途径不可思议,无可言名,因为它并不真,另一条道路才是实在的途径,由此看来,存在的东西怎么能够灭亡呢?又怎么能够生成?它如果在过去或在将来生成,那么它现在就不在,所以生成是子虚乌有,灭亡同样不可言名。”

我们看到,区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就是区分可思的和可见的。巴门尼德看到,可见的是不可思的。可见的是生灭变化,可是,这些生灭变化却是不可思议的,人们无法回答“它是怎样生成的,并在何处生成的呢”这个问题。而如果人们无法解释何以有生灭变化,又何以能肯定生灭变化呢?也就是说,肯定不能建立在无法肯定之上,或者说,在人们谈论生灭变化时,已经以肯定它们的存在为前提了,否则,人们就无法谈论它们。因此,可以这么说,对生灭变化的谈论以对存在的肯定为前提,在谈论生灭变化时,已经在谈论存在了。或者说,对存在的肯定就是建立在对生灭变化之谈论的基础上。再或者说,人们谈论生灭变化就是在谈论存在,因为这时,“作为思想的和作为存在的是一回事”。这里的微妙之处在于,一切都从可见的转到可思的之上了,而进入可思之中的前提是对可思之物的肯定,也就是说,可思的就是已经被肯定了的,就已经是存在了的,哪怕所思的是生灭变化。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一切皆流,无物存在”也已经是一种肯定了,已经是在言说存在了,因为它已经处在可思的天平之上,而非处在可见之中。正因如此,海德格尔的这一判断是有道理的,“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站在同一个立足点上”。

虽然站在同一个立足点上,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气质还是非常不同的。

套用现代哲学的话说,巴门尼德是存在论的,赫拉克利特是现象学的。巴门尼德以肯定存在为前提,或者说,他指出了存在的肯定性本质,这种存在的肯定与现象无涉,存在是现象显现的前提;而赫拉克利特则以怀疑论为前提,他的切入点是流变的现象世界,是“万物皆流,无物常在”,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要从流变的现象中找到不变的“逻各斯”。如此一来,我们就能理解他的如下说法了,“虽然这里所说的‘逻各斯’永恒存在着,但是人们总是不留意,无论是在他们所见以前还是在最初听到它之时。尽管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而我又按其本性划分每一事物并说明它为什么是这样,但是,人们却像毫无经验一样,虽然他们对我所说的话和所行的事有所体察。另外的人则根本没有注意他们醒时所做的事,犹如忘却了他们梦中所为一样”。

很显然,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都在思想和言说存在,但在方式上差异很大。巴门尼德是直接言说存在,赫拉克利特是言说到存在中去。对于巴门尼德来说,无论说什么,总已经是在言说存在了,存在是显现在那里的,是明明白白的,人们要做的只是守住真理之路,不被现象欺骗,走到意见之路上去;而对于赫拉克利特来说,存在并不总是明明白白的,它总是和生灭现象密不可分,总是忽隐忽现,用赫拉克利特的话说就是,“自然惯于掩盖自己”,因此,只有洞悉了现象,知道了现象的“逻各斯”,才能思及存在。用一句概括性的话说就是,在巴门尼德那里,只要守住了存在,就能洞悉现象;但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则相反,只有洞悉了现象,才能进入存在。

仔细分析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巴门尼德走的是曲线,赫拉克利特走的是直线。但吊诡的是,在思想的道路上,巴门尼德的曲线变成了直线,而赫拉克利特的直线变成了曲线,何以这么说呢?让我们来稍做分析吧。我们看到,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所言说的存在是建立在一种从可见到可思之转向的基础上的;没有实现这种转向的人,永远都无法理解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因为他们只生活在可见的世界中,对于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他们会感觉莫名其妙,会认为那是奇谈怪论。因此,巴门尼德很难为一般人所接受。与巴门尼德不同,赫拉克利特的言说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着手的,他所着眼的是“火”,是流变的万物,是可见的东西;但是,这些可见的却都是流变的,是不可捉磨的,一旦去琢磨它,就触及了“逻各斯”;而这个“逻各斯”却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除非发生一个转向,从可见转向可思,否则,“逻各斯”总是神秘的、不可理解的。正因如此,人们才会感觉赫拉克利特怪异、晦涩,甚至神秘,因为他居然从一般的现象拐入了一个与之幡然有别的非现象的“逻各斯”理论。这种转变让留在可见世界中的人感觉怪异,甚至难以接受,所以,赫拉克利特才以“晦涩的哲人”闻名于世。

我们看到,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都在其思想中实施了转向,都从可见转向了可思。所不同的是,巴门尼德的转向是一开始就提出来的,是明明白白地告知了的。所以,巴门尼德给人的感觉是难以理解,而非神秘;如果接受或理解了他的转向,接下来就是会感觉明白晓畅,如果不能接受或理解他提出的转向,就不会去理会他。与巴门尼德不同,赫拉克利特的转向是没有提前告知的,是突然的。他带领别人在现象的道路上行走,走到一定的时候,突然拐入了一个非现象的角落,这会让跟着他走的人来不及反应,感到“神龙见首不见尾”,故而让人感觉神秘、不可理解。

哲学处在从虚无到存在的拐角处,或者说,哲学是超出虚无而落脚到存在的。无论是巴门尼德的直接转向,还是赫拉克利特的间接转向,转向都是存在的,都是必要的和必须的,没有这一转向,就不可能有哲学,没有实现转向的人,就不可能是哲人。一般人没有实现这一转向,他们只生活在流变的可见世界中,他们每天看见的、与之打交道的,都是看得见和摸得着的东西,他们也只相信这些东西,但是他们并不理解这些东西。用赫拉克利特的话说就是,“人们不知道如何听,不懂得怎样说”,因为“许多人并不留心思考自己所遇到的事情,即使教导他们也仍不理解,尽管他们自以为理解了”。用巴门尼德的话说就是,“生成、灭亡、存在和不在,位置的转移,色彩的变化,这些常人信以为真的东西,不过是人为的名称”。对于这些人,巴门尼德的看法是,他们“又瞎又聋”。

当然,明明白白地说出“转向”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在柏拉图的《斐多》和《理想国》等多篇对话中,苏格拉底都直接提到了灵魂转向问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告诫人们,要学会用灵魂的眼睛看,而不只是用肉体的眼睛看,这样才能看到真相,他说,“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我们得甩掉肉体,全靠灵魂用心眼儿去观看”。因为“人的灵魂就好像眼睛一样。当他注视被真理与实在所照耀的对象时,它便能知道它们了解它们,显然是有了理智。但是,当它转而去看那暗淡的生灭世界时,它便只有意见了,模糊起来了,只有变动不定的意见了,又显得好像没有理智了”。不难理解的是,用灵魂的眼睛看就是进入可思的世界,摆脱事物的生灭变化,看到存在本身,看到一个被绝对肯定的世界。惟其如此,人们才能摆脱生灭世界所带来的“从何而来和向何而往”的折磨,才能摆脱死亡的恐惧,找到真正能够安身立命的处所。也正因此,苏格拉底才说,“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在练习死,在一切世人中间,惟独他们最不怕死”。

通过讨论哲学开端处的几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哲学是一项思考存在和拒绝虚无的事业,或者说,是一项通过思考存在而拒绝虚无的事业。因为有虚无的侵扰,有生灭变化充满人们的眼帘,人们无法回避“从何而来和向何而往”的问题,无法回避时间性的烦恼和焦虑,无法回避“何处是家园”的根基性追问。而这些疑问总是表明存在出了问题,表明人们无法完全信任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表明在现象世界中安身立命的极度艰难。正因如此,一个绝对肯定的世界是人们内心所渴望的,但是这个世界却又是人们看不见和摸不着的,虽然它令人向往,但很难让人相信,因为它总是超出“实际”,显得缥缈。但是,如果人们不能相信那个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世界,他们就永远无法安心于这个看得见和摸得着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虽然看得见和摸得着,但它总处在流变之中,生灭变化、生老病死,让人无法琢磨,感觉不可思议。

也恰因如此,哲人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可不可以把问题颠倒过来,先相信一个绝对肯定的世界,再去观看那个生灭变化的世界?这样一来,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了,“从何而来和向何而往”的问题消失了,生灭变化的世界变得不再重要了,不再那么折磨人了,生老病死也不再显得那么可怕和令人恐惧了,或者说,一个奇迹出现了:哲学抗拒了虚无。很显然,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哥白尼式革命”,通过一种颠倒或一种转向,一个安身立命的世界产生了,事情就这么简单,简单到让人感觉难以置信和不可思议。

然而,正因为事情是这么简单,所以人们感觉难以置信,或者根本不能相信和不去相信。这样一来,哲学家的这个伟大尝试,总被看成一种奇谈怪论或胡言乱语,哲学家的这个伟大发现总被置若罔闻,哲学家也变成了“该死的”或者“疯子”。正因为人们不能和不去相信,哲学就变成了一项艰难的事业,一项不断被误解的事业。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总是最艰难的事情。哲学所提出的“灵魂转向”问题就是这样一件事情,好心的哲学家总是被误解,而一般的人又总是深陷不断被虚无化的可见世界而不能自拔。哲人和民众之间出现了一条巨大的鸿沟,民众骂哲人“该死”,是“疯子”,哲人对民众则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说他们是“瞎子”、“聋子”,是“常人”,是“群氓”,或者用赫拉克利特之带有蔑视的话说,“猪在污泥中,而不是在洁净的水中取乐”。

同类推荐
  • 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对于语言,我们既可以作历时的研究,也可以作共时的研究。在作历时研究时,我们常把所要研究的对象语言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段。比如,对于古代汉语的历时研究,常区分为上古、中古、近代这样几个时段;而上古、中古、近代则还可以再进一步区分为更小一些的时段。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整个古代看做一个时段,对汉语作一种泛时的研究。我们在作共时研究时,似乎也存在跟历时研究类似的情形。所不同的是,历时研究区分出的是不同的时段,而共时研究则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语体;前者是历时的、纵向的切分,而后者则是共时的、横向的切分。
  • 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

    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

    本书站在时代高点,总揽新世纪传媒领域出现的新案例、新技术、新理念,荟萃高端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将广播电视与新媒体领域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加以系统归纳,进行趋势研究,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广播电视理论体系集大成之作。
  • 花雨满天

    花雨满天

    季羡林先生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在此过程中参悟到许多佛家思想的精髓——人一死就是涅槃,不用苦苦追求。那种追求是“可怜无补费工夫”。在亿万斯年地球存在的期间,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这一次生命是万分难得的。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关于佛教研究的经典文章,共分三辑:第一辑,佛教研究;第二辑,佛教与文学;第三辑,佛教人物。
  • 跳出教育看教育

    跳出教育看教育

    可以说,一档财经对话节目《冬吴相对论》激发了作者的灵感。作者发现,这虽是一个经济节目,却涉及大量关于社会和文化的新信息,两位主持人新颖的见解吸引着作者“追”下去,从而产生了与教育相关的听后感、读后感。这是一种“跳出教育看教育”的思维方式,适合教师、家长,以及中学以上学生阅读。
  • 私人生活的变革

    私人生活的变革

    《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地下城养成攻略

    地下城养成攻略

    扑街地下城主林莽绑定最强地下城系统,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当然我们走路上的巅峰,没开车。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火鹤(短篇小说)

    火鹤(短篇小说)

    花卉买卖不好做,闲三天忙一天就算好生意了。闲下来时,我就翻看相册,盯着和辛敞的合影能看一大晌。今天刚翻开相册,就有人找上门要做花篮。说自己是久久婚庆大牌主持的斜眉瞪眼的西服男说,他们公司不计成本,正在筹办一场富二代的婚礼。扔下一千元定金后,乜着眼强调,婚礼各个环节,谁搞砸谁负责。说我既然接了花篮的活,这个环节就由我负责。转身离开时,带着提醒的口吻警告我,出了事,富二代绝对不客气。雀斑嗑着瓜子,站在旁边听闲话,倒不像往常,一句话也没有。这活若放在老家,算不了什么,那时有辛敞帮忙。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白首不分,痛爱过后

    白首不分,痛爱过后

    她遇到他的第一面,是一名女子对他以死相逼的时候;他遇到她的第一面,却感觉是一个静默的让人冷颜的女子…“我们在一起吧”“我们结婚吧。”对于女子来说如此重要的句子在那个男人嘴里却感觉不到丝毫的温度。他宠着她,却不给她爱;她爱着他,却清楚的知道对他来说她不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只是他那么多女友中的一个,普普通通,没有任何的特别。但至少,她努力过,她不想放弃…
  • 快穿:懒癌宿主请走心!

    快穿:懒癌宿主请走心!

    顾卿否死了。离开是另一种重生。她,又活了。路漫漫其修远兮,顾卿否将上下其求索。(简介啥的都不可信。)无cp!无cp!无cp!请记住哦。不喜欢看就别看。我抗压能力不行。
  • 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

    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

    该书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从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出发,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主线,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职业教育的主体性教学体系进行了架构。这是国内职业教育界一本颇具原创性的有关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专著,既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论建设作出了贡献,又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和职业院校一线的同仁们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借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 当平行世界全是我的时候

    当平行世界全是我的时候

    平凡大学生陆九颜,有一天突然做了一个清醒梦,本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但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梦里学的东西居然可以被运用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