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3900000030

第30章 触摸虚无主义的脉搏(5)

这样一来,神灵开始从造物主慢慢蜕变为被造物式的研究对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中世纪为现代性思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或者说,为上帝之死准备了条件。因为他们对上帝的逻辑研究实在是为上帝制造了一条桎梏死他的镣铐。当然,关于这一点,我们不能详细解说,或者说,我们只能以将其纳入现代性问题的方式解说它,也就是说,纳入对存在者之存在的研究中去解说它。

概言之,柏拉图主义的传统就是研究存在者之存在的传统,或者说,把对存在的思考转变为对存在者之研究的传统,再或者说,是一个从存在者之上通达存在的传统,进一步说,它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开花结果的传统。当然,这种柏拉图主义的传统之所以能在现代社会开花结果,除了其历史的内在发展之外,现代思维的形成是其最为重要的原因,或者说,这种传统发展到近代,思维与物质,或者说,词与物的完全分离开始变得可能了,一种对物之完全数学的或逻辑的谋划开始变得可能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将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上详加解说。

在一篇名为《现代科学、形而上学和数学》的文章中,海德格尔考察了现代科学、形而上学与数学之间的关系,他的基本观点是,“现代的认识要求是数学的认识要求”。当然,海德格尔这句话中的“数学”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之自然科学学科意义上的数学,而是指以数或逻辑的形式规定物的方式,或者说,指柏拉图主义的传统,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数学不是一门自然科学,恰如‘哲学’不是一门精神科学。就本质而言,哲学不属于哲学系科,一如数学不属于自然科学系科”。

正是因为数学在其本质上是以数或逻辑的形式规定物,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数学不是自然科学的,而是“哲学的”,或者更为确切地说,在柏拉图主义的传统上,它是哲学的,是“形而上学的”。也正因如此,从这种以数和逻辑的方式规定物出发,我们才会很好地理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理解这一命题之柏拉图主义传统的实质,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之关于物的筹划,理解现代性的物质化追求何以可能。

笛卡尔处在中世纪与现代世界的交接点上,他源出于中世纪,又背叛了中世纪,他把中世纪对上帝的逻辑研究变成了对现实世界的逻辑研究。正是这一研究对象的替换,笛卡尔开创了现代思维。依照海德格尔的描述,笛卡尔及其哲学所面对的最初景况是,“在中世纪,哲学——如果它根本上是独立的话——受神学的独一权能的支配,渐渐沦为对传统观点和命题的枯燥的概念分析和阐释。它沉溺于一种与人世不再有任何关系的、不能揭示现实整体的学院知识”。很显然,由于上帝之无法对象化的特征,中世纪对上帝的对象化研究变成了纯粹的概念游戏,源出于柏拉图主义传统的“词”与“物”的关系变得有名无实。正是看到这一点,笛卡尔重新开始了他的哲学谋划,一种重新确立“词”与“物”之真实关系的谋划,这就是他提出的“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奠定了从思维出发谋划物的基础,确定了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就此而言,笛卡尔可说是现代哲学的奠基人,黑格尔恰当地说到了这一点,“勒内·笛卡尔事实上是近代哲学的创始人,因为近代哲学是以思维为原则的。独立的思维在这里是与进行哲学论证的神学分开了,把它放到另外的一边去了。思维是一个新的基础”。确如黑格尔所说,由于确立思维的现世原则,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真正把上帝推向了彼岸。思想的基础不再是超验的上帝,而是先验的思维,思维成为了思考和确定一切的基础,或者说,一切存在都只有经过思维的确认才变得合法,包括上帝。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笛卡尔走出了中世纪,重新确立了“思”与“在”或“词”与“物”的现世关系,成为了近代哲学的英雄,恰如黑格尔所言,“他是一个彻底从头做起、带头重建哲学的基础的英雄人物,哲学在奔波了一千年之后,现在才回到了这个基础”。

然而,历史总是很吊诡的,伟大的英雄总是极大的罪人。就“我思故我在”对“思”与“在”或“词”与“物”的重新谋划而言,这一对立的评价也都可以落到笛卡尔的头上。我们看到,通过“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一方面,笛卡尔重新确立的“思”与“在”或“词”与“物”的现世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思”与“在”或“词”与“物”又被截然地对立起来,存在变成了广延性的存在,变成了物质世界。关于笛卡尔哲学的这两个方面,黑格尔都已经看到了,只是囿于其现代哲学的立场,他对这两面都做了积极的评价,他说,“笛卡尔对他的时代以及整个哲学文化所起的作用,主要在于他以一种自由、简捷而又通俗的方式,撇开一切假定,从通俗的思想本身出发,从一些十分简单的命题开始,把内容引向了思想和广延(即存在)上,给思想树立了它的这个对立面”。

当然,如果坚持从数或逻辑的方面规定物,黑格尔对笛卡尔的评价毫不过分,或者说,在这里看不出笛卡尔有什么罪过。不但如此,由于笛卡尔把思维与广延截然分开,一条从思维出发谋划物的道路被开辟了出来。现代哲学的思维,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现代社会的物质成果,大概都要归功于笛卡尔的这一哲学命题。在这一意义上,笛卡尔确实是伟大的,甚至是非常伟大的。但是,就笛卡尔所创造的思维把柏拉图主义的传统极端化而言,即仅仅通过谋划存在者(物)去思考存在,或者说,仅仅把存在规定为存在者(物)的存在而言,现代哲学完完全全地抛弃了“真际”,走向了“实际”。

因为,如果把这一思维贯彻到底的话,就会出现这一结果:唯有指向物的思维才是恰当的,唯有物质性的成果才能证明思维的恰当性。或者说,一切都变成了唯物的,物质原则变成了唯一恰当的原则。也就是说,唯有“实际”是真实的,其他一切都是不确定或不可靠的,一切都应当转向物质,拷问物质,归于物质。正因如此,我们看到,现代社会中,人们一方面坚持不懈地拷问物质,研究物质,分解物质,把一切物质变成可以在理论上规定和在实践上利用的物品;另一方面,他们又尽可能地攫取物质,消耗物质,用物质去支撑自己的存在;同时,又害怕失去物质,失去物质性的生命,害怕身体的死亡,害怕失去了物质性的存在就失去了一切。总之,物质变成了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础与中心,一切理论和实践活动都指向物,或最终都指向物,或者说,一切都变得很实际,唯有“实际”才可信和可靠,一句话,出现了一种彻头彻尾的物质主义。

由于这种彻头彻尾的物质主义的出现,或者说,由于这种彻头彻尾的物质主义变成人们的基本生存信念,现代社会中,事实性存在之外的存在就都变得特别艰难:审美性存在、价值性存在和信仰性存在,不是变得不可信,就是变得奢侈,或者顶多变成一种物质之外的装饰或掩饰。如此一来,世界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乏味,厌倦成了一种普遍的情绪,心理问题成了日常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虚无主义问题被日常化了。

当然,具体去论述现代性与哲学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我们在此无法详细地去关涉。但是,通过对现代性思维特质的提示,我们可以看到它无限趋向“实际”的逻辑可能性,或者说,现代性思维制造了一条无限趋向“实际”的理论逻辑。在这一逻辑的末端,“实际”就变成了一切,物质主义变成了基本的信条。可是,如果事实真是如此的话,一个古老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个“实际”的世界是处在时间中的世界,是个生灭变化的世界,是一个不断被否定的世界。也就是说,这种被认定为可信和可靠的“实际”总是不可信和不可靠的,或者说,“实际”的世界是个“一切皆流,无物常在”的世界,再或者说,是一个虚无或不断趋向虚无的世界,这样一来,在这个世界上如何安身立命,或者说,如何让人们去肯定和热爱这个世界,就成了问题。

我们看到,由于坚持以思维为基础,从数或逻辑上去规定物,现代思维最后所能承认的只能是物,物之外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这样一来,上帝是虚幻的,有审美、价值和信仰关怀的人是虚幻的,“真际”是虚幻的,哲学思考是虚幻的。因此,毫不奇怪的是,现代哲学喊出了“上帝死了”,“人死了”,“哲学死了”等等,总之,凡是不符合物质原则的东西都应当死去。由此,现代性的否定本质,或者说,其虚无主义本质暴露无遗,其反哲学的本质也暴露无遗。

如果哲学思考的是如何去肯定这个世界的话,或者说,如何哲学地去肯定这个世界是哲学家思考的主要任务,那么,现代性思想都是非哲学的,或者说,都是旨在消灭哲学的,再或者说,它是以哲学的形式破坏哲学本身。之所以如此,其要旨在于,它所力图肯定的世界是生灭变化的世界,或者说,它力图从生灭变化的世界去肯定生灭变化的世界,再或者说,它不是站在绝对肯定的立场上肯定世界。因此,它对世界的绝对肯定是不可能,最终只能是不断地否定世界,并走向绝对的否定。我们看到,由于笛卡尔之“我思故我在”力图把一切存在都变成理论性的,而“我思”却是建立在“我怀疑”的基础上,这种对物的理论谋划一开始就缺乏绝对的肯定性基础。故此,当理论对物的谋划得以完成,存在就完全被掏空,变成为理论化的空中楼阁,最终坍塌为一堆让人感觉莫名思议又无可奈何的物质,沦落为彻头彻尾的物质主义。关于这一点,黑格尔之后的历史表现得非常明显。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最终完成了从思维出发对物的谋划,他的“实体即主体”的命题挑明了这一点。他说,“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而当实体被表述为主体时,一切存在就变成为主体的在了,主体对物的谋划在理论上就终结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主体如何对待和处置物的问题了。也因如此,思考如何从数或逻辑出发规定物的任务完成了,也就是说,哲学终结了,剩下来的任务属于具体科学。或者说,剩下的任务是如何具体地把物变成为我的物了。就此而言,黑格尔之后,物质主义的时代真正来临了,或者说,虚无主义的时代真正来临了。

(作者系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讲师)

同类推荐
  • 女性·婚姻与革命:华北及陕甘宁根据地女性婚姻问题研究

    女性·婚姻与革命:华北及陕甘宁根据地女性婚姻问题研究

    婚姻家庭既是一种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又是一个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本书在大量原始档案资料检索和整合的基础上,以“女性、婚姻与革命” 之关系为研究视角,以华北及陕甘宁根据地女性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女性经验、经历与两性关系发展变化为研究主线,对根据地婚姻新政下女性的具体生活实践进行了考察,研究内容关涉婚姻习俗调适、两性关系冲突、新婚姻家庭形态、妇女组织机构、军婚保障机制、婚案司法审理、女性英模建构、抗属形象塑造、女性社会日常、妇女生育卫生、妇婴身心保健、婚姻关系中的女性财产权等诸多层面,并注重作为婚姻主体的女性本身对婚姻的切实体会和内在感受。这对于进一步深化革命根据地史,特别是根据地婚姻家庭史和女性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 西点军校公开课

    西点军校公开课

    西点军校为美国培养了无数的优秀人才,在这些精英人物的身上无不闪耀着顶天立地的种种可贵品格。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这些超级精英呢?本书全新角度、无盲区揭秘西点军校培养成功人士的独特秘诀,力求用经营理念超越传统教育理论为你揭开西点军校的神秘面纱,详尽还原西点军校优质管理秘诀,迅速提高你的领导力、执行力、人格魅力,10单元70课最详尽的介绍让你全面解读成功需要的意志品质。接近成功,从《西点军校公开课》开始。
  • 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

    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

    本书对教育问题做出的深度剖析,按照教育挑战的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结合实际指出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 乔治·斯沃德的勇士叙述

    乔治·斯沃德的勇士叙述

    古代游吟诗人是如何将冗长的口头叙述作为史诗进行记忆的?这是一本人类学、语言学和世界文学专业读物。是斯坦福学者关于印第安口述历史的研究专著。长期以来,口头传统就是任何知识代代相传的单一途径。乔治·斯沃德,一个印第安部落的勇士,在与白人的历次战争中,屡受挫败,接受了白人的任命,担任负责维护部落日常治安的警察队长。目睹了部落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位后来做了教堂执事的印第安勇士,执意要将周遭事实与自己的想法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我将为你们介绍古老的习俗与仪式,我将写下所知的一切。”
  • 王国与权力:撼动世界的《纽约时报》

    王国与权力:撼动世界的《纽约时报》

    作者特立斯从1953年开始在《纽约时报》工作了十余年。当他离开时报后,立刻就是回过头去采访自己曾经的同事,试图以时报不鼓励、不允许的方式刻画描述这个庞大的、能影响全美乃至全世界局势的机构。特立斯眼光犀利,笔触细腻,不仅在书中回溯了《纽约时报》的历史,还生动地再现了近百名时报人,以及他们在时报这个大机构中的庞杂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流媒体从业者的群像。《王国与权力》初版于1969年,至今仍是关于《纽约时报》历史及运作方式首屈一指的参考书,开启了当时写作、出版媒体著作的潮流。
热门推荐
  • 珞珈兰台文集

    珞珈兰台文集

    本书收录39篇论文,主要围绕武汉大学的档案工作,展开专题研究。内容涉及到档案馆的基本建设、人员的管理,档案的监督指导工作,档案的安全保管工作,档案的信息化工作以及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等。
  • 超级版图:蒙古帝国的鼎盛荣光(下册)

    超级版图:蒙古帝国的鼎盛荣光(下册)

    下册蒙哥上台后继承祖辈事业,发动西征和南侵,兵锋波及整个西亚、大半个欧洲及北非,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实现了最大的一次民族融合。不过,蒙哥在发动征伐的同时,汗位却受到了来自二弟忽必烈的巨大威胁;同时,他的亲征又遭到了弹丸之地合州钓鱼城长达七个月的阻击。蒙哥能否突破重围,再展雄风?蒙古大帝国的超级版图能否保持完整?
  • 玄影冥录

    玄影冥录

    万千世界,强者为尊;修炼之路,三支分隔;仙灵众修,魔独混沌;因影灭门,因影入魔;师尊指教,晋升丹药。达魔将,入虚空;签契约,获鬼镰;开魔眼,悟影技;入混沌,战群魔;天魔醒,万魔苏;斩恶灵,诛邪仙;改定则,魔平等。
  • 题秦州城

    题秦州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地域景观之迹

    地域景观之迹

    地域景观之迹本书编写精良、引人遐思,是一套开拓眼界、促人思索的好书。
  • 找个boss好过年

    找个boss好过年

    左唯在好友苏敏敏的婚礼上于昔日的男神容淮相逢。对于时隔多年的再次相遇,让她回想起一些不愿再想起的过去。大学时遇到的渣男,家里因姐姐而发生的一系列噩梦,再加上容淮身边陪伴了他十几年的好友罗月,她感到自己已经太过疲惫的时候,容淮却拿着红色的丝绒盒子向她单膝下跪,她该何去何从……
  •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这是一本展示北京地域文化的知识性写实散文集,也可以说是《修志人眼中的北京——志说北京》的姊妹篇,是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北京晨报合作,由晨报编辑记者撰写,陆续在晨报《志书撷英》专栏发表,经两年多的辛勤劳作,在专栏刊出100期后,集结而成。
  • 早晨从中午开始

    早晨从中午开始

    茅盾文学奖得主路遥的自传性散文集,一部在病榻上坚持完成的随笔,路遥生命中最后的心血。路遥说: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作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他以真挚深情的笔触,记录了自己潜心创作的往事和追求梦想的历程。这本书是了解路遥、倾听路遥,阅读《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的必读书。追梦的人会在这本书中清晰地看到自己。
  • 真理求索历程

    真理求索历程

    作者在充分的事实和说理的基础上,论证了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并提出建设天堂般地球的数点构想。作者提出了宇宙科学和哲学新理论。并能很好地认识和解释世界。作者的散文、诗歌辅助佐证着以上理论。这样,我对取消型唯物论还是很敬仰的。但反过来,我认为我的二元中和理论也许没错:(1)灵魂不朽从来没被反证明;(2)即使灵魂随肉体消失而消失,但灵魂不朽作为一种信仰,可让人们的心灵慰藉和道德规范于此生世界中。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