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5000000032

第32章 大戏剧:作为视听艺术的电视剧发展观——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华斌教授(1)

■受访者:周华斌

采访者:杨乘虎

本次接受采访的电视艺术理论名家是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华斌教授。周教授坦言自己是“吃粗细搭配的杂粮长大的,干起文学艺术来也喜欢吃文化杂粮”,他的学术视野贯穿中国戏曲、古典小说、通俗文艺以及广播电视戏曲,多年来不仅著述甚丰,而且见解独到,创作了大量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广播电视作品,在业界和学界颇有影响,是广播电视艺术学这一学科的主要论证人,中国戏剧艺术理论研究和批评的重要人物。

大戏剧:艺术本体与载体

杨乘虎(以下简称“杨”):在学界的视野中,您一直是中国戏曲研究专家,坦白说,在当下电视艺术研究的喧嚣氛围中,这确实是边缘的领域,寂寞的一角。但是,近几年来您一直倡导的“大戏剧”的戏剧美学观念,引起了学界的争鸣和关注。作为一种戏剧艺术的新观念,“大戏剧”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周华斌(以下简称“周”):“大戏剧”的观念没有理论来源。没有人明确提出过。但谁都知道电视剧是戏剧,电影跟戏剧的关系很密切,木偶戏、皮影戏也是戏剧,不过我把它理论化地提出来了,这叫返璞归真,找到影视艺术真正的本体。

我认为对于电视剧、话剧、木偶戏、皮影戏等等来说,戏剧才是它的本体。而不是把电视剧、电影的媒介特性作为本体。对于戏剧这个大的概念,电影和电视应该算是一种载体,一种形态。同一个艺术本体,因为不同的载体,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比如,电视剧和电影就是因为借助不同的载体而呈现不同的形态,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属于戏剧。在19、20世纪各个学科的分类越来越细的时候,我却觉得,在文艺领域,包括某些交叉学科,不要忽略宏观上的研究,不要忘掉“本”。以戏剧为本,涉及多种戏剧形态的“大戏剧”的研究宗旨,就是提倡相关学科专业的总体研究和专业交融。

这一理念提出的动力与我身处的中国传媒大学有关,如果我在戏曲学院、戏剧学院,那么我可能在搞《西厢记》、《牡丹亭》,在研究契诃夫,在讲话剧是怎么形成的,哪些方面有哪些欠缺,我来补补空。正是广播电视艺术研究的这个大环境,给我提供了新的研究文本。

杨:我们提到了本体、载体和形态,这是一些相当重要的理论元素,但是您的这种论断显然对现有一些电视艺术理论构成了冲击,您如何论它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呢?

周:那我们要来看戏剧的理论概念是什么?戏剧有四个要素,演员、观众、剧本、剧场,这是国际公认的,核心就是“演员扮演故事”。我80年代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讨论戏曲的几个发展阶段:广场戏曲、厅堂戏曲、剧场戏曲。广场上的戏剧是全世界戏剧最原本的样式,是在广场上当众表演的;当它走入到私家宅院的时候,就变成了“厅堂戏剧”,专供某些人欣赏;当它进入到专业性剧院的时候,商业性使它成了一种行业。但是,作为戏剧,叙事性表演自古至今始终是它的艺术核心,不同的舞台和演出场所只是载体的变化。

电视剧不过是将戏剧从舞台搬到了屏幕上,以屏幕面对整体观众,当然,由于载体的变化,带来了屏幕语言、视听语言的变化,区别于舞台语言。但是,戏剧的要素和戏剧的因子在电视剧中一个也没有少,它是戏剧在借用现代科技手段、现代媒体、现代载体的过程中产生裂变和蜕变的。如果说,那些假面剧、木偶剧、皮影戏属于戏剧范畴的话,那么以银幕、荧屏为载体,以电子声像为手段的电影、电视剧也可以纳入到戏剧的范畴。

杨:难道形态的差异还不足以说明影视艺术的相对独立性?这样似乎忽略了媒介本身的特性差异对于影视艺术本体构建的重要作用。

周:回过头来我还要说,载体的不同不可小看,载体的不同不仅会影响整个艺术风格的不同,而且还会造就不同的艺术形态。比如电影之所以成为艺术,在于它有自己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是舞台戏剧所取代不了的,也是其他戏剧形态都取代不了的。这就像版画不能取代油画,油画不能取代国画,虽然都是美术,都是绘画,由于载体不同,便有了独特的面貌。我的“大戏剧”观念侧重于形式的角度,包括工具、手段、方法、技巧和手段,当然还有载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戏剧形态是一个母系统,而各个剧种就是子系统,戏剧作品又是一级子系统,只要同时具备了上面我说到的戏剧四要素,不论是剧种,还是作品,都属于“大戏剧”的范畴。我强调用“大戏剧”观念来把握影视剧,是期望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在戏剧共同本体的基础上,促进戏剧不同形态之间的碰撞和交融。

杨:问题是从电视剧产生之初起,它一直在努力证明自己与传统艺术形态的独立性和与众不同,就像当初的电影一样。这种建立在电子技术基础之上的综合艺术,已经使它产生了新“质”,截然不同于以前的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所以才有“第九艺术”之称。难道电视剧所作的努力与创作上的不断累积还不足以证明自己吗?

周:虽然,20世纪以来视听技术的发展为戏剧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媒介,但是在影视剧中作为戏剧四要素的演员(包含表导演)、观众、剧场(包含银幕和荧屏)、剧本其实一样都没少。当然,本和支之间是可以变化的,有源有流,这个流也可以变成新的源,就像一棵大树,可以枝繁叶茂,旁逸斜出,但不能忽略它的根,根是基础,是养分的源泉,动摇不得。我把戏剧当作一个本体,电视剧就是其中的一个支,分支的支。如果电视中的戏剧以戏曲的手段去表现,还产生了一个新品种,就是“戏曲电视剧”。后者对于电视剧来说就是一个分支了。在某种意义上,电视剧是独立的,而且支流也可以成为一个很强的力量,变“流”为“源”。但这些不等于把“本”扔掉。可见,戏剧是一个博大的母体,尽管各种戏剧形态风格各异,但是都没有脱离戏剧的总体规律,不能完全摆脱母体赋予的营养和遗传因子。

杨:今天,传统戏剧的步履日渐艰难,这情形在中外大体相似。按照您的理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历史上依次出现的传统戏剧、现代戏剧、直至活跃于眼下的电影、电视剧,都是戏剧的某种变体,变的是外在形态,不变的是内在灵魂,即所谓戏剧的“灵魂不死”。而每一种新的戏剧形态的产生,不过是又一次的“灵魂附体”。

周:我的说法是,戏剧本身是动态的,不管何种载体的戏剧,何种形态的戏剧,都有它发生、发展、沿革、变化、甚至消亡的历史过程。但是戏剧是一种文明,是人类所有民族的一种共生现象,它不会死,永远不会死,只是存在的形态不同,这是戏剧形态的多样性。所谓“戏剧”的魅力,就在于它传达出了某种“人生境遇”,它表现的是人生的本质,生命的本质,而不仅仅是现实生存的本质,这是戏剧生生不息的内在原因,是它的灵魂所在!任何时代的人都需要这种艺术的滋养,这是戏剧形态的同一性。戏剧形态的“同一性”和“多样性”是“大戏剧”观的基础。而艺术形态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艺术精神必须借助于艺术形态的外壳来呈现,犹如“道与器”的关系。文化艺术的传播尽管有一个历史进程,但是艺术形态并不因为传播途径的拓展和媒介载体的革新而全然变异,艺术形态的多样化必然带来艺术传播的多元性。

大戏剧:影视合流

杨:您提出的“大戏剧”观念,让人联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先生发表的一篇名为《电影的锣鼓》的文章,在分析电影与戏剧的密切关系基础上,他的结论是:电影要扔掉戏剧的拐杖。

周:这个提法是有道理的,我认为对电影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钟先生的言下之意就是“电影要走自己的路”,因为在当时,新中国的很多电影基本上还是舞台戏剧的翻版,相当于用胶片记录的舞台剧,电影技术为创作提供的可能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认识和很好的挖掘,电影的特性和优长还没有充分彰显。后来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创作都证明,电影确实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那就是“蒙太奇”叙事。从最初观众看不懂电影到后来熟悉并很容易地读解电影这个事例,可以说明“蒙太奇”确实是电影发明的一种艺术语言。

但是这个视听语言体系并没有脱离戏剧的根基和本体。回过头来看,今天的屏幕上的不少电视剧,包括电影,由于戏剧根基的柔弱,由于创作者不了解戏剧本身的艺术规律,往往失败在起点。因此,搞电影的人、搞电视剧的人不要一味新潮,要回过头来了解戏剧本身,研究它的规律、它的经验、它的经典作品、它的文化与思想底蕴。换言之,没有戏剧根底的电影不会是好电影,电视剧同样如此。

杨:在电视强大的影响力下,电视剧也日渐成为主流的戏剧形态,“电视剧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电视剧要摆脱电影的影响”的声音渐渐浮出水面。

周:我觉得电视剧没有必要扔掉电影的拐棍,也扔不掉。一般认为,电视剧跟电影的区别在于收视环境,一个是家庭观看,一个是电影院观看。但是我不这么看,两者整个的艺术语言没有变。收视环境属于传播学研究范畴,并不是本体的问题。现在更不存在这样的矛盾,我既可以在电影院看大屏幕,也可以在家看DVD的版本。有人又说影视的差别在于屏幕的大小,其实,大和小的问题不是艺术本质的问题,为什么小屏幕不能表现大场面呢?还有观点将它们分别归入“精英艺术”和“通俗大众艺术”之列,即便果真如此,艺术品格的雅俗、高下之分也不能僭越艺术的本体属性。所以我把电影和电视剧看成是一体的“影视剧”。或曰“影视方式的戏剧”而已。

杨:但是在提到电影时,大家会觉得它更像艺术,更有品位。而电视剧显然不在此列。

周:现在有种说法,电影是精品艺术,电视剧是大众艺术,这种说法是对电视剧的一种调侃,也是电视剧的一种自我解脱。有的创作者就此认为,既然电视剧是大众艺术,所以不必追求艺术性,稀里糊涂讲一个故事算了。这样电视也就真的在逐渐地变成一个大众娱乐匣子了。所以,我希望影视创作者要好好看看戏,了解一下戏剧当中的经典作品,从中吸取营养。因为戏剧有自己的规律,有自己的经验。戏剧文明的提高,就在于不断借鉴已有的经验,吸取经典的东西。分析成功的电视连续剧,你会发现,完全是戏剧的经验在起作用。一部戏中的情节的等待、悬念、转折、高潮等等规律,在连续剧中得到了延宕;高潮之下有兴奋点,一个悬念化解成若干悬念。那些用得好的艺术手段还是戏剧规律之内的东西,不过是常用常新。实践证明,正是因为踩在戏剧的肩膀上,电影的发展才那么快,才生发出来这样一个很强的分支。对于电视剧来说,电影是它首先吸取的成熟的戏剧形态,同时,电视剧还要吸收其他的戏剧形态的经验和成果,才能日渐成熟壮大。

杨:强调影视技术层面的差异,是许多持有“影视分立”观点的人的基本论据。而您一再强调的戏剧本体,由于媒介的本性使然,电视剧这一戏剧形态的艺术性正在不断地缩小。

周:这是大众传播学范畴的内容了。作为一个传播工具,电视迎合的是大众,这个大众又是普遍的大众,在规律的行进当中,精品不完全适应大众传播。收视率是什么,那不是戏剧本体的内涵,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英国、法国、美国,阳春白雪的艺术精品同样收视率比不过通俗的大众文艺,于是大投入、大制作来吸引大众的眼球。但是从另外一个方式来考虑,精品不是不会赚钱的,英国曾经投巨资拍的二次大战纪录片,在全世界卖的时候,回报是很高的。

同类推荐
  •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是好的学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会见仁见智。上海市黄浦区针对教育时弊,拨开重重迷雾,提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这一朴素的命题,展开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本书就是这次探索的初步经验总结。全书共分“观点”、“调研”、“策略”和“实践”四大部分,主要从课程构建、课堂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与校园环境优化等方面介绍了他们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的思考与做法,既有理性思辨,又有实践探索。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但它需要一个突破口,本书就是以“学生喜欢”这个核心问题作为突破口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希望以此为契机,引发教育界对这一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
  • 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

    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介质,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媒体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网络媒体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工具。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对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 大学开放天地新:一位百年学府校长的思考与探索

    大学开放天地新:一位百年学府校长的思考与探索

    本书是作者在担任具有百年历史的福建师范大学校长期间对中国大学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内容既包括大学的本质、使命、特色、发展方向这类探讨大学“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抽象理念问题,也包括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开放办学和学校管理这些旨在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具体办学实践问题。本书融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于一体,综合应用于作者所任职大学的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体现了知与行的具体和历史的统一,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大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本书对各类学校管理者,特别是高等学校的领导者以及高等教育的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一些大事,从年初的冰雪灾害,到拉萨“3·14”事件,奥运圣火传递,到“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世界各国甚为关注,也引起世界传媒广泛而强烈的复杂反应。从众多而繁杂的媒体声音中,我国民众识别了友好、善意的朋友,也看到了西方仇华、反华舆论的猖獗;识别了西方某些媒体虚假报道后面的反华心态,看到了我国面临的外部舆论形势的严峻,领悟到媒介教育的刻不容缓。
  • 心语

    心语

    本书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收集和整理一些具体的资料,并通过一些较为典型的学困生案例尝试对学困生存在的现象、形成的原因、解决的办法进行探讨。
热门推荐
  • 何处不倾城

    何处不倾城

    她是他新娶的皇后,却被养在狗圈里,与畜生同吃同住。大婚当夜,他将她扔进浴池狠狠占有,可心心念念的,却是另一个女人的名字。“北冥渊,求求你,放我走。”“苏倾城,你是朕的皇后,这辈子都不要想朕的手掌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万域无双主

    万域无双主

    凌傲,万域神帝,本该受万族朝拜,却遭人暗算,一朝陨落机缘巧合转生至一位经脉天生异相的后辈之身,再踏征途,成就真正的万域神帝。一山不能容二虎,万域苍穹无双主凌苍穹之上,傲万域英豪(本书群号:555483245)
  • 邂逅你,是我今生最美的遇见

    邂逅你,是我今生最美的遇见

    涨薪无望、女友劈腿,陷入“青年危机”的张远决定和女同学尚澜创办“幸福馆花店”。期间,张远遇到“甜蜜蜜婚庆公司”的80后女老板兼单亲妈妈卫蜜,两人从“敌人”到“合伙人”再到“恋人”的过程中,误会重重,状况百出,最终事业爱情双丰收。同时也写到“伪破产富二代”孟博洋和“真破产富二代”尚澜、“上班族”程清和“继承者”蓝珊等80后青年之间趣味盎然的爱情与奋斗。
  • 山河道宗

    山河道宗

    一个宗派的建立,源自于一份承诺。深埋在心的热血,朴实、憨厚的人,在尔虞我诈、贫德贪物的世界里,他和他的兄弟们会变成怎样?他们的宗派又会是怎样?时间在改变,同时所有的一切也在改变。
  • 阿拉德之虚空秘典

    阿拉德之虚空秘典

    一方已知的位面,一本未知的魔法书,一个来自魔界的少年。在好奇心的指引下,踏入次元学的大门。神秘的仪式、从未见过的魔法,深藏的混沌……还有,召唤出来的娇俏少女。“在你接触次元学前,你应当知晓,你的所知比起宇宙是何等渺小。你的过往,你的感官,你的知识——乃至你所有的一切,既是助力,也是阻碍。”“你要时刻保持对未知的好奇,虽敬畏,但无畏。”“你的恐惧总是来自于你的无知,真相往往脱离常理,但它无法被谎言所改变。”“若你将要探索那思想的彼端,那么不要忘记——”“当你注视深渊时,深渊也在注视你。”
  • 超级IP养成术:互联网时代的新商业法则

    超级IP养成术:互联网时代的新商业法则

    本书是一本讲述新媒体时代IP化生存方法的图书。而本书是在基于不可逆的新媒体营销潮流下,从IP产生的背景、原因入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IP化生存的实质、内容和方法,对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红模式进行剖析,结合案例介绍具体模式的利弊及运用技巧。书中避免了晦涩生硬的专业术语,用比较通俗轻松的笔法,结合丰富有趣的案例阐述了IP化生存的方方面面,对于想运用新媒体营销的商家,以及新时代的IP人来说,都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 The Wealth of Nations国富论(II)(英文版)

    The Wealth of Nations国富论(II)(英文版)

    Adam Smith was a Scottish moral philosopher, pioneer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a key figure in the Scottish pgsk.com Wealth of Nations Published in 1778, was the firstbook on economics to catch the public's attention. It provides arecipe for national prosperity that has not been bettered since,based on small government and the freedom of citizens to act intheir best interests. It reassuringly assumes no knowledge of itssubject, and over 200 years on still provides valuable lessons onthe fundamentals of economics.
  • 水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凤凰琴

    凤凰琴

    发现家有上古祭礼大器伏羲凤凰琴,是钟成十三岁发生的大事件——那时节,钟成正沉迷于历史研究。钟成的父亲钟磬声是历史老师,不过他并没有因为儿子历史学得好就让他当历史课代表。钟磬声认为,官员是钟家忌讳的职业,他不想培养儿子这方面的才能。眼看着儿子买回了一大堆纸张泛黄的历史书籍,钟磬声只能借故压缩儿子的零用钱。可钟成很快就学会从爷爷那里讨钱。钟老爷子是个老兵,月月有工资和津贴,加上侍弄二儿子钟磬伟的几亩薄田,身上没怎么缺过钱。孙子喜欢看书,钟老爷子看着喜欢,一听孙子要钱买几本旧书,自然是心甘情愿把兜里所有钱都拿出来,还直夸钟成节俭,花小钱买大书,是了不起的读书人
  • 老乡

    老乡

    姚小帅的运气是从他35岁这年好起来的。之前他的日子不但过得捉襟见肘,而且有些凄惶:来京城工作七八年了,住的房子还是老婆单位提供的一间宿舍,刚开始那两年,宿舍还显得宽敞些,前年儿子姚郑又迫不及待地来到人间,一家三口挤在一起,屋子里简直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