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7600000027

第27章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母语传播的人才培养战略(3)

三、调频播出对受众调查和节目推广的要求

在母语传播过程中,内罗毕调频播出不仅对节目本土化有要求,对受众调查和节目推广也提出了要求,以便应对国际挑战。

(一)加强受众调查

截止到2010年,内罗毕调频台已开播4年多了,但始终没有对肯尼亚广播和媒体市场的占有状况以及听众需求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斯瓦希里语部在节目制作和调整节目内容时,缺乏科学论证依据,影响了对节目调整方向和力度的准确判断和把握。

因此,应尽快在肯尼亚开展受众调查。由斯瓦希里语部的节目制作人员和内罗毕节目制作室的人员组成调查组,与中国专业的媒介调查公司合作,请媒介调查公司在问卷设计、调查流程等方面提供专业咨询。此外,应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尝试与肯尼亚专业的媒介调研机构或市场调研公司合作,开展日常收听率调查。

(二)加强节目推广力度

媒体的竞争除了内容之外,还在于自我推广。内罗毕调频台开播以来,除在节目中的自我推介外,几乎没有开展过其他任何形式的推广活动,严重制约了调频台受众的增长。而该台的竞争对手,如英国广播公司、美国之音、德国之声等,每年都不遗余力地在当地举办形式多样的推介活动,或在肯尼亚平面媒体上刊载广告推介,或与当地社团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或举办奖品价值不菲的有奖收听活动等。

国际台也曾设计过各种活动,特别是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推广活动,例如在当地大学举办汉语角,或者举办与中国相关的听众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这样可以提升国际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苦于缺少经费来源而尚未开展。

因此,国际台应在调频台的运行费用中,拨出广告推广费。一方面,用于支付在肯尼亚的电视、网络、平面媒体上推介内罗毕调频台和节目的费用;另一方面,用于在肯尼亚举办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每年大型推广活动应不少于一次。在拥有一定数量的稳定的听众群之后,可考虑建立听众俱乐部。

案例2:开辟母语传播的人才本土化新路径——苏珊加盟国际台带来的启示

2009年12月,苏珊还没有飞离伦敦,就触动了《泰晤士报》等英国和中国主流媒体的敏感神经。这不仅仅因为这位新闻主播尖锐地批评了她的前雇主英国广播公司对她的“年龄歧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她即将飞往北京,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中心履新,主持一档早间新闻直播节目。苏珊的“跳槽”引起了一些主流媒体的关注,可见其在英国业界并非等闲之辈。2010年11月11日,如果在谷歌中输入英文“Susan Osman”和“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进行搜索,即可获得47300个搜索结果。

2010年1月25日,苏珊担任主播的一档新闻节目The Beijing Hour(中文名“新闻纵贯线”)正式播出,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第一档在对内频率和海外落地电台同步分频播出的直播新闻节目,也是国际台进行节目内容改革、使新闻节目更贴近海外受众的思维和收听习惯的重要举措之一。

每周一到周五,当人们还在凌晨熟睡当中,苏珊就已经和她的中国同事一起,为早7点版的“新闻纵贯线”忙碌起来,从新闻编辑到串词撰写,从新闻选择编排到受访嘉宾选择,每一项工作,她都一丝不苟,与当班的中方制作人进行协商、讨论,为节目播出充分准备。而进入直播间后,苏珊更加游刃有余,表现出一个国际水准新闻主播驾驭不同类型稿件和不同领域受访者的从容镇定、机智应变;在她的“气场”感染下,整个栏目团队,甚至是直播连线的嘉宾都经常是状态极佳,充分体会到做新闻的快乐。

“新闻纵贯线”播出后,国外听众好评如潮。美国的Mike Peraaho发来电子邮件:“我很喜欢听你们的新节目‘新闻纵贯线’,它的主创人员都是专业人士,新节目的开播表明CRI正在成为东方的BBC。”苏珊主持风格自然,播报速度适中,采访节奏明快,问题言简意赅,体现出她一贯的权威性与亲切感。许多听众听出了苏珊的声音,来信表达惊喜之情。英国的Ted Major说:“能在广播里听到苏珊那熟悉的声音,太好了!你的节目很好,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新闻报道。我个人认为它与BBC国际新闻相比,并不逊色。通过你向你的团队致敬。”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语广播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档节目或者是一位主持人能受到如此积极正面、持续不断的评价和关注。

由于“新闻纵贯线”节目内容翔实、编排严谨、形式活泼,一些国际知名媒体对其表现出特别兴趣。旗下拥有《华尔街日报》的道琼斯新闻社主动跟栏目组联系,表示愿意与节目在财经报道方面进行合作,为一些重大财经事件提供点评和深度分析。

每每谈到“新闻纵贯线”,苏珊嘴里总爱引以为豪地将它称为“我们的节目”。她的融入以及她对节目的突出贡献,体现了外籍专家和外籍员工在中国对外母语传播事业中正在发挥愈来愈积极的作用。

苏珊虽然极具特色,但她只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益壮大的外籍专家和外籍员工队伍的一分子。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传播走出去工程的不断扩大,随着国际传播实效日益受到重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新华社等对外传播媒体在外籍员工招聘的力度上不断扩大。仅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例,截止到2010年11月底,该台聘用的外籍员工接近200人,他们与本部门中国同事的人员比例达到1∶4。目前外籍员工的总数几乎是一年前的两倍,是十年前的四倍。

随着中国和世界的日渐交融,外籍员工在中国对外传播事业中开始扮演更多的角色。回顾上世纪90年代,外籍员工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要承担稿件文字的修改和润色工作,即使有极少数外籍员工参与主持播音,但那也只出现在音乐类或者非直播、非新闻类节目中。

进入新世纪,过去一直在中国媒体从事幕后工作的外籍工作人员,已经走向新闻前台,他们不再仅是“语言老师”,而是已经成为非常活跃、代表媒体形象的新闻记者、播音员、主持人,他们采写和录制的节目大量出现在录播和直播节目中。许多在几年前难以想象的运作,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外籍员工参与重大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的直播活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游行阅兵活动,不同语言的外籍主持人和他们的中国同事一起,坐进了视频直播间,为海外受众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描绘盛况,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场面蔚为壮观。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一些曾经在西方主流媒体工作并且有一定知名度的新闻从业人员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像苏珊一样,已经加入到中国对外传播机构,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

早在多年以前,英国广播公司、美国之音、日本放送协会以及澳洲广播电台等西方国家的对外广播机构,就已经大量雇用来自节目对象国的移民或者学生,使他们成为日常节目编辑和主持队伍的主力军,用他们的母语向节目对象国和相关地区播音,而在这些广播机构中,只有语言部门的少数负责人由本国公民担任。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一是很难在本国公民中选拔出熟练掌握非通用语言的外语人才;二是外国人或者是外来移民语言能力强,工资水平远远低于本国公民,具有很高的性价比;三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这些外国雇员了解其所属国听众的需求和收听习惯,可以制作出听众喜闻乐听的高质量节目。

中国的对外传播,由于长期受到思想观念和用工制度的束缚以及工资经费紧张的限制,外籍员工在人员数量和工作岗位上多年来没有根本性转变。近十年来,通过不断总结和摸索,国家有关部门调整了对外传播媒体外籍专业人员的用工比例,各单位在外籍员工的使用上打破常规,从原来只是进行外文稿件修改润色的单一角色,发展到可以直接进入产品生产的一些主要环节。不论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还是《中国日报》、英文版《环球时报》,都聘用了大批外籍主持人和记者。

外籍员工在母语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层次:

(一)文字润色和编译

在中国国际传播媒体中,文字编辑和语言润色仍然是外籍员工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工作任务。这是因为,在很长时间里,绝大多数的国际传播从业人员还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即使他们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海外留学、生活和工作的经历,但对外语的把握和使用能力仍无法满足国际传播工作需求,尚需要那些作为母语使用这一语言的外国同事协助,将他们想要表达的思想和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受众。

一个在我国国际传播媒体工作的外籍员工,他的语言工作效率通常达到一个普通中国员工的若干倍。目前,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的外籍员工来自五十多个国家,他们大都有着良好的英文基础,于是英语逐渐成为这里的又一工作语言。近几年来,为多渠道开辟稿源,弥补人员不足造成的工作压力,深度挖掘外籍员工的潜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国际台鼓励外籍员工尝试一种新的工作内容:直接编译稿件。也就是说,外籍员工在正常修订中文译稿之外,将本台的英文稿件、国内外英文通讯社稿件、国内外英文报纸杂志文章,直接编译成自己的母语稿件,在广播中播出和网络上刊登。这一工作方式简化了传统的翻译、编译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广播和网络的发稿量,其成稿效率远高于一个中国员工将新闻中心编发的汉语稿件编译成外语,然后再由外籍人士打磨加工成稿的生产工作模式。

(二)文化解读,沟通桥梁

每一种语言都脱胎于一种或几种文化,缺少文化背景的支撑,语言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仅仅凭借从书本学到的语言,而不考虑语言自身的变化规律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风俗或者是政治含义,对外传播必然会遭遇尴尬。外籍员工在他们母语的使用上有着绝对的优势,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对于一个单词或短语往往有他们独到的见解,而这种语感上的细微差别,往往是学习外语的中国人难以企及的。外国人通过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的修改,往往会折射出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语言运用的魅力,而这种天然能力恰恰从事外语翻译的人所欠缺的。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Propaganda原本是一个中性词,意思为“宣传”,中国相关官方机构的正式英文译名就用到了这个词。多年来,甚至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很长时间里,Propaganda还一直被使用,这让来华工作的外籍专家大为不解。这是因为,**德国由戈培尔指挥的“宣传部”利用片面信息蒙蔽公众,所以在二战期间臭名昭著,Propaganda这个词也随之在欧美许多国家“变色”,成为带有负面意义的词语。在西方,一提起这个词,人们马上想到的是**德国的“宣传机器”。在外国员工的强烈建议下,这个词在翻译中国官方机构名称时终于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Publicity或者Public information等没有任何歧义的词语。

由此可见,外籍专家和员工在母语传播中还要承担文化使者的角色,缺少这种角色,对外传播的精准性、针对性就会打折扣,甚至会闹出笑话。

(三)推广新闻理念和实践

在“新闻纵贯线”栏目的策划过程中,苏珊女士广泛参与,给节目的编排设计带来一些国际媒体的新理念。在她的建议下,栏目打出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世界”的栏目标语。节目秉承了大信息量与深度报道并重的宗旨,在新闻的编排和设计上除重点新闻报道外,其他新闻如天气、财经、报摘、体育、生活、文化娱乐等,都以板块形式出现;这些板块播出的具体时间固定,从而更接近国际媒体的惯常做法;在直播节目过程中穿插新闻事件音响、新闻当事人以及特约评论员的连线点评,令人耳目一新。苏珊还提议,早间节目在第一时间通过主持人和读报评论员的对话,将一些在新闻里没有涉及,但又被国外受众关注的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内容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作为背景材料介绍给海内外听众。正如西方听众反馈所说,这样的栏目设置信息量大、可信度高,而且容易被海外听众接受。

同苏珊一样,其他外国专家也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朝着专业化迈进的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鉴于中国的语言和传统,中国的新闻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报道格局与方式。这种“新华体”稿件植根于中国政治文化,但如果将它不分对象和地域生硬地移植到对外传播中,就有可能得不到目标受众的认可,影响国际传播的实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马来西亚语的新闻广播多年来一直是中文新闻惯用模式的翻版,尽管新闻编译人员早就意识到这种新闻写作方式与马来西亚本国媒体不同,但他们一直沿用着过去的习惯做法。2007年,50多岁的扎哈鲁丁正式加入国际台。扎哈鲁丁是马来西亚国家广播电视台的资深新闻记者,他的专业能力很快得到中国同事的认可和赞叹。他通过不断举例、对比,指出了照搬中文“新华体”来翻译马来语新闻的不妥之处,并说服了中国同事与他一起进行改革,最终成功实现了该语言新闻广播与马来西亚当地新闻广播的对接,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收听效果,也让马来语部的许多新闻人感到豁然开朗。

同类推荐
  • 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

    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介质,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媒体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网络媒体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工具。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对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 大国之道

    大国之道

    本书共分15讲,内容包括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历史变革的开端、儒教的社会功能、21世纪的世界与教育、现代大学与人文精神等。
  • 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

    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

    该书是当前我国传统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所选的案例基本上是近几年体现转型与融合发展实践的代表性案例。全书八篇,聚焦新闻生产、新媒体平台、全媒体采编、媒体融合、传播效果及其测定、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成功案例解析等问题。在对“总书记赞的12位优秀党员”的特别策划、“东方之星”救援报道带来的过亿、湖北随州二中校长演讲刷屏朋友圈、微博直播市委书记讲话等一批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的典型案例行全面解析的同时,作者还对网络时代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的转型行了探析。
  •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本书通过对古代教育家思想剖析,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现状。
  •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被歌德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的历史,尽显人物的关键时刻,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闪耀着光辉,普照着人类自身。以抽象、简练的线条在由三个圆圈代表的镜头组中间嵌入77两个阿拉伯数字,这个精妙的创意来自一枚由“31”个人秉持的群体信物——班徽。三十年轮流转,“77”卓然而立,精致而简洁,协调而神秘,深沉而隽永。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寓意?
热门推荐
  • 校霸今天吃醋了吗

    校霸今天吃醋了吗

    魏岩辰这人桀骜不驯,再一次和自己的父亲打过一架之后,终于被温和的母亲给赶到了一个偏远的城市独自生活。*百灵一直以为自己在警门口遇上的男生只是一个不能再普通的富家子弟。没想到,他竟然会是酒吧老板,并且在高三的第一学期直接转到了她的班级。一个多月之后,学校唯一的土豪班级,全班同学纷纷过来给他送爱心早餐。一直不见人影的校长也频频在身边出现。他休学的那两年竟站到过世界巅峰……百灵突然觉得,她的这个男朋友似乎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般简单。【点烟.jpg】
  • 迈进

    迈进

    请看一个普通底层青年如何从最底层一步一步踏向巅峰活出自己的风采。彻底反转自己的人生从一个底层踏向一代枭雄本书会带给你一个全新的惊喜。带你进入另一个精神世界。有请!主人公宁萧带你走进新的世界
  • 长安古意

    长安古意

    世事一场冰雪,花间几度红棂。一个妇人,一个稚童,一卷书。一场残忍酷烈而又温情脉脉的江湖追亡。一个人要经历怎样的磨难才能读懂这个江湖?要拥有怎样的爱才能依然对这个江湖抱有信心?江湖险恶,世事冰雪。但总有那么一股风骨在――那肝胆相照的风骨。纵使江湖上再也没有人可以承担“肝胆”两个字的重担,何妨裙钗与登坛!
  • 从岛主到国王

    从岛主到国王

    经营海岛,将海岛变成国家!大海纵横,大海是他的乐园,海底有无数沉船宝藏,......!加勒比海盗的宝藏,南中国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地中海威尼斯商人的沉船宝藏,波罗的海维京海盗的沉船宝藏,.......丛林冒险,发现失落的文明,......。印加帝国的宝藏,埋藏的夏墟,传说中的大西洲,地球史前的文明,地心的世界,.....。夏后氏之璜,传国玉玺,圣物金约柜,草剃之剑,佛舍利,.....。从陈锐获得孕海珠开始,一切变成可能。这是一个从岛主到国王,一个冒险者的故事。剧情合理,适度YY,绝对爽文.
  • 一生三万

    一生三万

    这本《一生三万》阐述了以人为主旋律的世界,在家有亲人缘,在校有师生缘,在外有朋友缘,在单位有同事领导缘,在陌生的环境里,有萍水相逢缘……面对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人缘,我们怎能不懂一点观人之法、识人之道呢?正所谓“人海茫茫,各有各的心肠”;又有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还有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爱人乎?防人乎?避人乎?交人乎?……其尺寸把握皆源于一个“识”字。识人方能鉴人、方能交人、方能用人、方能远人……识人之用大矣哉!
  • 校园用电安全管理与教育

    校园用电安全管理与教育

    从历年发生的触电死亡事故来看,不懂用电知识,发生的触电死亡事故占二分之一。因此当前安全用电的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安全用电应从学生抓起,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学生,可以依靠学生宣传安全用电常识。
  • 请叫我太子大人

    请叫我太子大人

    太子每每差些抓到凶手时总是有猪队友在捣乱。不是“等等皇兄!”就是“别走!我害怕……”太子一阵心塞:“能不捣乱吗?”
  • 将门狂妃,傻王戏妻成瘾

    将门狂妃,傻王戏妻成瘾

    前世,她欺他,辱他,笑他,轻他,贱他,恶他,骗他,讥讽他,为了另—个他,诡计用尽,背叛痴爱她的他,最后却换得心爱男人—碗堕胎药和阴毒庶妹囚禁凌辱百般折磨。生死之间,那个几次三翻差点死在自已手上的傻子夫君却紧紧护着她,挡下了飞向她的无数只利箭······一朝重生,她感激上苍!既给她—次重来的机会,那她必定要将前世的帐算清,定要让恶人有那恶报,护他傻夫君一世周全!只是,谁能告诉她,眼前这货真的就是痴傻爱她,纯洁无害,善良小白的前世夫吗?这货是傻,傻的肚里阴险狡诈,行事高调猖狂,十足街头小恶霸。这货是痴,痴到除他外任何男子敢靠近她三步以内便明里秒残了人,暗里直‘废’了人。这货是单纯,可以着一双纯洁无害的善良小眼神诱/惑她。这货也真的很小白,因为他在她面前的自称一直是小白······***点点新文,男强女强,重生爽文,旧文完结会来填坑,喜欢的朋友可以先点个收藏哦!
  • 轮岸

    轮岸

    彼岸花有花无叶,有叶无花的传说是人人都心知肚明的真理,可忘川河边有个倔强的丫头,她偏不信这个邪,花叶相依,便如男女相惜,缺了这道甘甜的滋味,人生岂不是平淡无奇。不顾孟婆婆的叹息,小迷糊闯入尘世,在被纸醉金迷堆砌起来的宫阙之中,她的娇俏单纯,是一股清流;初尝情爱滋味,从勇敢到珍惜到疯狂,几世轮回,究竟何处是岸,又或者谁才是岸?
  • 夜天孑

    夜天孑

    没有人看啊,好烦躁啊,兄弟姐妹,小姐姐,大哥哥,走过路过,也不要错过,进来看一眼,不要久久八,只要轻轻一点,就是一点,进来的都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