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8500000011

第11章 黄金时期(4)

另一个方面在于观众的宽容度。那个时候当然有批评,而且有的时候非常尖锐,但是没有现在这样的“刻薄”和“另类”。我翻出来一叠当时的草稿,看到当时我在直播时对观众说的话,感觉到我真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换到现今我是不会再这么说的了。

我们这些做体育报道的人,都知道“一荣俱荣”的道理。说到底,因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在1992年奥运会上表现出色,老百姓高兴,这些“老百姓”里面也包括国家的高层领导。一般老百姓高兴了给电视台打个电话、写封信,总编室会转给各部门,各部门的人员会觉得很有底气;而这些大领导高兴了打电话给台领导,会在高层会议上提起来,那影响就不一般了。

1992年奥运会的报道其实有很多缺陷,和后来的精致无法同日而语。但是正是由于这两头的高兴,特别是从最高层来的称赞,使得一切都变得那么的美好。

“奥运沙龙”

报道结束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我与“奥运沙龙”,照录如下。

我想到过“奥运沙龙”的出现会给电视体育报道带来一点儿新鲜的东西,那是在当初设计1992年奥运会报道方案的时候。

中央电视台大规模报道奥运会这是第三次了。在这之间还有亚运会,还有世界杯足球赛,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体育转播。电视在体育报道中已经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这里边还缺少一点什么。以往电视的成功主要在于现代化科技,而节目制作者的再创造往往被“第一时间”的画面传递所代替。与报纸杂志相比,多了“快速及时”,却少了深层次的思考。

在体育报道中搞评论很难,报纸上可以刊登很好的文章,但这些文章若是由播音员正襟危坐着朗读出来,恐怕不会有几个人会听得下去;由解说员在比赛进行之中讲出来又会干扰观众看球;最好的办法是编辑大量资料,辅以精辟的解说词,形成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但这是空中楼阁,在每天十几个小时的播出量情况下,没有一家电视台可以做到这一点。

但是总得做一点什么,总得有人用什么方法来填补这个空白,“奥运沙龙”这种谈话式节目是唯一的选择。

谈话式节目在先进国家的电视台已经有了多年的历史,是电视评论的主干,它费时不多,场景不大,花销也少,最关键的是它受到观众的喜爱。因为观众总是越来越成熟,他们除了希望从电视中得到新闻,得到娱乐之外,还希望听听电视台对某一个问题是如何解答的。

这种谈话式节目成功的基础有两点,一是要有观众感兴趣的话题,绝不能是泛泛的空论;二是要有观众感到亲切和自然的主持人。

在奥运会期间,话题是不难找到的,成功、失败、丑闻、狂喜,在这明星汇聚的十六天,在这代表国家荣誉的十六天里,有着许许多多的事情值得向观众表述。但谁来表述?实在是一个难题。当“奥运沙龙”的构想提出来之后,我就一直在思索着:谁来当这个主持人?他应该是懂体育的男性,因为在世界各地的绝大多数体育观众是男性;他应当35岁以上,只有到了这个年龄,观众才会觉得他成熟可信;他应当是一个记者,因为这个节目需要反应敏捷,并体现出驾驭事件的能力;他还应该熟悉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能够在直播过程中化险为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找到了张武斌,他是中国体育杂志的记者,35岁,在《中国青年报》上经常发表杂谈,和体育界有着较为广泛的联系,适合当这个节目的客座主持人。

还差一个“主人”,一个驾驭这个节目的人。挑来选去,我最后选定了自己。除了我符合以上的条件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当时又不能透露给别人的原因:这个节目是一个尝试,可能会在各种环节上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很可能会失败。与其让别人坐在失败面前不知所措,不如由我第一个吃螃蟹,出了事故我反正都是要承担责任的。

在7月25日奥运会开幕之前,我当然不能把任何的悲观情绪带给大家。

我没想到,“奥运沙龙”会获得如此之大的成功。在奥运期间我收到了几千封来信,绝大多数是赞誉之辞。在一位黑龙江的观众写给中央电视台的信中,是这样评价的:“在这次奥运会的专题报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奥运沙龙”节目,这种以议论为主的节目,加强了同观众情感上的交流,缩短了与观众的距离。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马国力在画面中的表现,他在屏幕前给人以最好的感觉就是放松和自然,而一切言论和表现又在这种良好的状态下自然地流露出来,他给人以交流的欲望,在他看似平静、平凡、冷淡的外表下,给人以内涵丰富、深邃凝重、亲切真诚的印象……“

谈论自己的优点是一种忌讳,但是谈起“奥运沙龙”我又实在不能置身于外,只好犯此天下大忌了。

我没有主持过节目,但十年的电视节目制作经验使我比主持人更加了解观众的需要。记得在1986年,我执导《新春体育晚会》时,就告诉宋世雄和孙正平要参与进去,和观众在一起,结果当时出镜很少的他们两人获得巨大的成功。1990年时,我筹划报道第14届世界杯足球赛的专题节目——《意大利90集萃》,一再叮咛韩乔生要当“主人”,而主人的目的是引导客人说话,而不是自己夸夸其谈。一时间,韩乔生的名声大噪,这个节目也成为了那个时期收视率最高的非娱乐性节目。更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的亚运会,我把并不十分情愿的宁辛强推到“亚运赛场”的直播室里,告诉她一个原则:错了没关系,但要真心地对待观众。

真心地对待观众,这是我十年电视制作生涯中最深的一点感受。每到晚上,每到重要的比赛时,全国上亿的老老小小眼巴巴地盯着同一个屏幕,你有什么理由来哄弄这些人呢?

我常说:电视记者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几亿双眼睛。

“奥运沙龙”成功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把观众想知道的事情真心实意地告诉他们,把我们对于这一事件的看法也真心实意地告诉他们。为什么观众讨厌说教?因为那是由华丽辞藻堆砌起来的空洞无物的词句,连宣讲者也不相信它。其实,无论在社会的哪一种形态,道理都是需要的,社会越是发展,人们也就越是需要理性的思索,但这必须是真实的道理,而不是虚伪的形式。

我还记得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的报道。在比赛开始之前人们听到的都是“誓夺金牌”等慷慨陈词,但中国队失利几天之后,充斥在报刊电视之上的却又是大讲“重要的是参加”的道理,颇有一种吃不到葡萄才说酸的味道。这种报道与评论当然不是国人所需要的。

在此届奥运会之前,我们定下了一个原则:不能说服自己的道理绝对不能强加给观众。当然这不等于去媚俗,而是要用真实可信的语言去感染观众,使他们和我们一道来思索。例如击剑选手王会凤遭到裁判员不公正待遇之后,我接到了许多电话和来信,观众表达了他们的不满,并要求电视台对此作出解释。我也感到了裁判的不公正,但是如果我代表观众在屏幕上发泄这种不满,不仅于事无补,反倒表现出一种狭隘的气度,所以我决定实话实说。记得开场时我是这样讲的:“许多观众希望我能够代表他们向国际奥委会提出抗议,但实话告诉大家,我没有这么做。”然后给大家讲了不能用部分的丑恶来掩盖奥运会这十六天辉煌的道理。另外一个例子是中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批成员回国后的那个晚上,我们的话题不是胜利的喜悦,而是对失败者的思考。我们真心地认为,在体育之中正确地对待胜与败,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成熟。在为胜利者欢呼的时候,一群成熟的观众不会发出对失败者的谩骂。但是失败者也必须明白,对他们的理解是由于他们尽了力,并且还会尽力去争取胜利。我知道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够满意我讲的道理,但我是真实的,这种真实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当我国敞开大门之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就是电视。人们对于电视的了解已经迅速地接近了发达国家中老百姓的水平。十年前,人们对于“电视人”普遍怀有一种神秘的尊重感。播音员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被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党和国家。这样的事情今天再也不会发生了。观众对于主持人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电视人”不再被人们当成头顶光环的神圣,而是希望成为促膝相谈的朋友。假如哪一个主持人露出一点神圣的高傲,马上会引来一阵嘘声。但同时观众又希望面对着的这位朋友有着较高的品味,而不仅仅是一个背稿子的“机器人”,他们虽然不像孟母择邻那样苛刻,但绝不愿意看到一个他认为“还不如我”的人坐在电视机里。因此,电视主持人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一定要有某些特点是常人所羡慕的,而不仅仅是你的职业令人羡慕。作为客串的“沙龙主人”,我知道有许多不足,但也知道有一种别人比不了的优势,即我是中央电视台奥运报道计划的制定人,我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表达,于是就有了一种非常自然的成熟与自信,再加上这种自信而产生出的幽默,就形成了我自己的风格。记得有一天我对观众说:有人来信建议‘清晨奥运报道’换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来主持,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漂亮的面孔会更提神,但是没有办法,大家还得忍受我的这张脸。这是由于我知道绝大多数早早爬起来看电视的观众绝对不是在乎坐在他面前的是谁,而要听的是从他嘴里发出来的消息,所以我敢这么调侃。不想,我马上就接到了许多来信,纷纷为我打抱不平,有的观众大书:“就爱你这张脸!”有趣的是,在“中国电视报”举办的“我看奥运报道”征文活动中,以最高分获一等奖的文章是“主持人的新纪录”,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是不是奥运会太令人兴奋了,于是也让那些节目主持人忘记了屏幕前的‘架势’,无意中袒露出个人性格中的全部真率和坦诚,从而首创了一种主持人的崭新风格呢?马国力不知,当他毫无虚荣自我剖析的时候,我以为他就在我的膝前,我跟他已经交上朋友了。”

谁都喜欢听褒扬的话,尽管我也受到过无情的指责。我非常欣赏作者的那一句“节目主持人忘记了屏幕前的‘架势’。”因为“无定式”正是我的长处。当我坐在镜头前面,我想的是观众要听些什么,是节目的进展情况。而全然不去考虑从哪个角度看我才“最美”,正是这种“无我”,才使得观众记住了我,才有了节目的成功。

奥运会结束了,辉煌也已经完结,我希望在“奥运沙龙”中的表现,或许可以给电视工作者,给观众一点启发,即主持人首先应该是记者、是专家,这样做下去,我国的电视或许可以和国际标准离得更近一些。

跑马圈地

我常把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的发展比作“跑马圈地”,是我带着体育部同仁们搞的原始积累。在当组长的时候是《体育新闻》,当副主任的时候是1990年亚运会的报道和1991年的《体育大世界》,当主任的时候是体育频道。

我这一生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在1995年创建了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它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最有实力的体育频道之一。当然这是我的职务行为,而且如果不是我在那一个特定的时期担任体育部主任,这个频道还是会诞生的,还可能也这么强势。不过历史却安排了我担任这个时期的中央电视台体育部主管。

说起“主管”,我想先说一下1989年和1999年的两次被人事部门询问对于体育部门主管的意见,十年之中,人事部门的变化之大,令我啼笑皆非。

前面说过:若不是发生了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意外,从常理上看本来绝不会轮到我当政——当时的体育部主任接近五十,副主任才四十不到,至少有十年的稳定发展期,所以我连想都没想过我会很快执掌体育部。如果没有意外发生,中央电视台体育部虽然一定会发展,但是绝对不会像后来的十多年中那样打着如此明显的我的烙印。

然而历史真的是人创造的,这里也包括由于人的失误对历史不同程度的改变。谁也没有想到,体育部主任和他一手提拔的爱将之间在短短两年之后便产生了几乎不可调协的矛盾。其中的原因大概只有他们两人可以说得清,或许他们两人也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我当然有自己的观察和理解,但是我的原则是从不介入与工作无关的人际关系和矛盾,看法与观察只是留在自己的心里,现在也是如此,所以我不会公开对这两个人之间矛盾的看法。

古人还是聪明,早在几千年前就想出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么个故事来警示后人,可惜的是后人却往往忘记了前人的教诲,在他们的争执中受益的是我这只“野鹤”。由于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台里决定将两人同时调走,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情况。

1988年底,人事处到体育部摸底,征求各人对体育部未来领导人选的意见。在问到我时我来了个直截了当:我看只有我合适。闹得两位人事干部半天没说出话来,之后的几年里他们还是很欣赏地提起我的这个不同于常人的回答。但是我真的认为我最合适,而且事实证明我的确是最佳人选。

到了1999年,人事部门又一次找我谈话,我又主动地“要”了一次官,不过几乎就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局,假若不是台领导的帮助,我可能早就不在中央电视台干了。

事情要向前追溯两年,体育部在1997年升格为体育中心。

同类推荐
  • 给老公诊断

    给老公诊断

    作为女人,能够准确地诊断男人是成为幸福女人的堂入门课,希望《给老公诊断:妻子爱情读本·女性幸福手册》能帮助女性读者们在生活中快速而准确的对男人做出诊断!不同年龄阶段的男人有着不同的情感和心理。与女人的精细相比,男人的情感世界如矿藏般深奥和丰富。那么,各个年龄段、各种各样的男人,其感情世界各有哪些特点?他们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 东宫·西宫(王小波作品)

    东宫·西宫(王小波作品)

    本书包括王小波《他们的世界》——第一本中国男同性恋研究的专著,王小波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和其他四部未竟稿。电影《东宫·西宫》由张元执导,胡军、赵薇、司汗等人主演,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 周有光百岁隽语

    周有光百岁隽语

    周有光先生一生工作有三个阶段:五十岁前是金融工作,期间也教书;五十岁后,是语言文字工作;八十五岁之后是研究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理念是:“语言使人类有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有别于野蛮,教育使进步有别于落后。”这三句话可说是他生命的纲领,核心是启蒙。而作为启蒙思想家,第三阶段无疑是最亮的亮点。因为,还在延续的第三阶段,老先生已经达到了横扫中外,贯通今古的境界,并且仍在扩展和提升。他的历经前清、北伐前民国、北伐后民国、人民共和国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百科全书式的厚重的知识结构,加上惊人的终身学习的毅力和效果,经过疏理、锤炼、融合、升华,使他当之无愧,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被歌德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的历史,尽显人物的关键时刻,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闪耀着光辉,普照着人类自身。以抽象、简练的线条在由三个圆圈代表的镜头组中间嵌入77两个阿拉伯数字,这个精妙的创意来自一枚由“31”个人秉持的群体信物——班徽。三十年轮流转,“77”卓然而立,精致而简洁,协调而神秘,深沉而隽永。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寓意?
  • 胡适说:社会与文明

    胡适说:社会与文明

    《胡适说:社会与文明》精选胡适先生的著作或者演讲整理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围绕社会展开,下篇主要围绕文明展开。
热门推荐
  • 三国3:谋事在人

    三国3:谋事在人

    《三国》是吉川英治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气质交融的极致作品。在日本,受《三国》影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企业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不胜枚举,他们把《三国》奉为历史巨著、政略大全、商战宝典和励志奇书,从中学习历史文化、成功之道、处事方法、领导理论等。《三国》系列共五部,这是第三部,内容包括全十卷中的孔明之卷和赤壁之卷。孔明之卷:刘备从徐庶口中得知了隆中贤人——卧龙先生诸葛亮,便带着关羽、张飞二人三次前往草庐拜访,终于得见。二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畅谈天下大事。赤壁之卷:诸葛亮前去东吴与江东众谋士展开舌辩,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将战船连为一片。诸葛亮先凭借地利草船借箭,后利用天时巧借东风,黄盖假降乘机火烧赤壁,大破曹军。三足鼎立之势便成。
  • 大唐第一纨绔太子爷

    大唐第一纨绔太子爷

    新书《我在大唐收快递》已上传,同样的主人公,不一样的快乐,欢迎书友们移步新书。“???”无厘头爆笑大唐之旅,我们的口号是,让古人一脸懵逼,二脸懵逼,三脸懵逼……这个故事,要从一场科研事故说起……企鹅群:702941542
  • 半笺娇恨寄幽怀:李清照

    半笺娇恨寄幽怀:李清照

    她是婉约词宗,一生为爱枯荣。爱之繁花,绽放心头,她“半笺娇恨寄幽怀”。相思无处,她唯有看尽“花自飘零水自流”。她绚丽的人生,婉转如歌, 她在寂寞的深处浅浅吟唱。她就是——李清照。朱丹红编著的《李清照(半笺娇恨寄幽怀)(精)》为“倾城 才女系列”中的一本,《李清照(半笺娇恨寄幽怀)( 精)》评述了宋代才女李清照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
  • 我又从宗门跳槽了

    我又从宗门跳槽了

    掌教:“你能不能不要走?”兰星河:“承蒙好意,去意已决。”掌教:“既如此,我也不能强求,不过我能不能求你一件事?”兰星河:“什么事?”掌教:“如果有人问起你的出处,一定要说是在观世正宗!我们宗门不怕麻烦!”兰星河:“。。。”我特么这句话已经从之前的东家那里听了几百次了好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曾照——彩云归

    曾照——彩云归

    姚姑娘,在下乃是江湖浪儿,你跟着我,是不是有些委屈姑娘你了。我笑道你那伤,世上没几人能治得了,就算委屈,但是古话说的好救人救到底。你不反驳,只是低下头,酷似宠溺的笑了。----------------------------------------------我拽着你的衣袖苏梓寒,你说,你心里可有我你皱着眉甩袖,背过身道没有,至始至终,不曾有过-----------------------------------------------我,姚晴,立下绝誓,要你,苏梓寒,尝一次心如刀割之苦叶落彼岸时,落日映霞天。东隅不复现,日照彩云归。
  • 蚍蜉(中篇小说)

    蚍蜉(中篇小说)

    小武练了十年的长跑这项运动在关键时刻救了他的命。那把西瓜刀裹挟着风声劈头砍来时,他下意识地歪了一下脑袋。他正庆幸保住了脑袋,第二刀落在他的肩上。他用手一摸,昏黄的路灯下,血呈黑色。小武转身就跑,惊恐的路人纷纷闪开,他像一个石头投入了水里,水花四溅,耳旁风声呼啸,身后的脚步声乱了节奏。小武跑过了三条街,终于甩掉了后面那个提刀追他的小贩。他像条夏天的狗,张着嘴,吐着舌头,累趴在了路边。肩上一阵剧痛,之前他以为是汗的东西,其实全是血。小武脱下衣服,缠住伤口,兜里的手机响了起来:“马上给老子滚回来”刘队在电话里咆哮。
  • 恶毒女配日常

    恶毒女配日常

    丈夫和妹妹合谋把晏安推下深井溺死,父亲在旁冷眼旁观,最后只道一句“万般皆命”。老天垂怜,晏安得以回到15岁那年,母亲车祸去世那天。重新回到那个家,道貌岸然的父亲,见财眼开的继母,一双阴险狡诈的弟妹,人人都算计着她。晏安不信命!上辈子她软弱无能人畜可欺,最后落一个惨死下场。这辈子,她必披荆斩棘无所畏惧,让手中利剑带着簌簌寒光,劈向所有披着人皮的豺狼。--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帝战苍天

    帝战苍天

    吾生伴异象,终乃不凡人。帝兵九天落,定当破苍穹。诸神无主,邪魔天降。以我帝躯,踏世为王……
  • 造神工厂

    造神工厂

    神创造了一个新的位面,如流水线般从无数位面中选择出无数“勇者”,在如游戏般规则下打怪升级,被选中者在这个世界中快速获得强大力量,大规模的生产出拥有接近神的力量的伪神,这被称之为“造神工厂”的世界,大规模生产神灵的真相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