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8600000101

第101章 试论党报的民生新闻

关淼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宣传的重要阵地,“硬新闻”历来是党报宣传的重头戏。而在转型期,党报谋求发展,如何使“硬新闻”“软着陆”,体现“三贴近”,成为党报工作者不断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民生新闻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出路。

一、何谓民生新闻

随着民生新闻的走红,学界专家和业界人士也纷纷将目光投向这里,并试图从各种角度明确民生新闻的定义。例如:

“民生新闻就是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及其所思所想所感的新闻。”[1]

“所谓民生新闻其实并没有明确指向性。民生新闻,与其说是一种新闻样式、新闻体裁,倒不如说是一种新闻操作的理念,是在操作上对新闻本质的回归或还原,即‘它是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记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2]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对最新的有关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事实的报道。”[3]

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的区别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其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与百姓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新闻都可以是民生新闻。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自然要顺应时代潮流,与之呼应,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民生新闻现在十分走红,但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些问题不可回避,必须正视。

1.片面理解“三贴近”,定位低俗

目前的某些媒体的民生新闻只是一味地报道群众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居民区垃圾长期堆放无人清理,冬季室内供暖不好,公共设施不健全等。报道不同,事件相似。虽然民生新闻始终贯彻“三贴近”原则,但却只停留在浅层次,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这使得民生新闻的报道偏离了正面报道的轨道,使一些毫无意义的垃圾新闻和格调不高的低俗新闻充斥版面,内容肤浅,可看性不强,无法吸引社会主流人群。

2.忧喜比例相差悬殊,造成消极社会氛围

一些都市报、小报的民生新闻“报忧”要远远多于“报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舆论监督和呼吁社会的作用,但往往收效甚微。负面报道集中会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造成消极的社会氛围。民生新闻应该本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原则,做大做好正面宣传。对“好人、好事、好政策”的报道能够反映社会新风尚,使群众对社会充满信心,激发斗志,并从中得到启迪,增强社会责任感。

3.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

新闻的时效性无疑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把最新鲜的资讯第一时间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种经济利益驱动。一些新闻工作者对事件的采访往往是草草了事,只听一家之言,不去与另一方核实,或只是事后听“知情者”娓娓道来,没有找到当事人证实事件原委,这严重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猎奇新闻时有出现,对新闻事件断章取义,不报前因后果,只把最“精彩”的部分呈现在受众面前,置自身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以“利”取“义”。

4.城乡报道比例失调,区域兼顾意识不强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使民生新闻落脚于城市当中,尤其是大城市,中小城市次之,农村报道最少。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是数量上的第一群体,丰富的新闻素材孕育其中,等待着新闻工作者去挖掘。把新农村建设搞好,农民问题解决好,国家才能得到根本的发展,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和谐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应该把城乡报道比例协调好,谱写民生新闻的“和谐之音”。

三、民生新闻——党报宣传新理念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党报最根本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因此,“硬新闻”历来是党报的主体和重点,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报纸的根本标志。“硬新闻”主要是对党的重要会议、重大事件以及领导人重要讲话的报道,经常采取全文(或摘取主要部分)刊发的形式,领导人的讲话结束了,新闻报道也随之结束了。

大部分的党报对每年的会议报道都大同小异,毫无新意可言,年年岁岁“报”相似。事实上,岁岁年年“会”不同。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一年的变化都是巨大的,党的重要会议年年按时召开,可会议的内容和精神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群众不仅关心会议进程及决议,更关心的是这对他们的切身利益和今后的生活有何影响,这才应该成为报道的重点。只单纯地报道新闻事实,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

可读性和亲和力较强的民生新闻,群众容易接受。让权威与民生牵手,使“柴米油盐”的民生新闻走进党报,成为群众的“贴心小棉袄”。加强党报与群众的联系,关注群众日常生活的疾苦,成为群众的“意见领袖”,并引导群众关心时事,使群众的思想得到不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党报民生新闻任重而道远。

四、做好党报民生新闻的几点建议

1.加强新闻策划,提高新闻质量

党报民生新闻应求“新”、求“变”以对抗同质化严重的现象,现在的民生新闻往往只是等待新闻发生,然后及时地加以报道,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要求“新”、求“变”就要改变这种现状,主动出击,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进行周密、具体的策划,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把最新最好的新闻报道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民生新闻的质量有所提高。

2.加大新闻评论力度

评论性文章可以明确地表明党报的态度和立场,尤其是事关国家利益、民族荣辱的重大事件,更应发挥党报优势,恪守党报职责,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准确到位、切合实际的新闻评论能成为一张报纸的点睛之笔,给人以启迪,使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不是生硬地说教,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党报的新闻评论也可以民生化,以新闻事实为基础,紧扣主题,结合当前形势,挖掘深层含义,使新闻评论不搞“空”、“虚”、“浅”,做到“实”、“真”、“深”。

3.内容更广泛,报道更深入

党报民生新闻不能只停留在“投诉信息,家长里短”的新闻中,与群众日常生活相关的新闻都应该纳入报道范围,比如经济、科技、教育、医学等等,而这些方面的新闻往往专业性过强,读者在阅读时感到生涩难懂。不妨加大解释性报道的比例,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给以最通俗易懂的解释,实现其为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功能。

目前民生新闻大多只是一事一报,别无其他。民生新闻不仅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揭示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本质,更要挖掘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以及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而干预社会生活,引导社会舆论。

4.“硬新闻”要“软着陆”,走进百姓生活

“硬新闻”表面上看远离群众日常生活,但实际上这些新闻都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过去因为过于追求报道的形式,而没有将其挖掘出来。民生新闻可以利用自身的特性完成这个任务,不仅使“硬新闻”“软着陆”,还要“着陆好”,既要增强“硬新闻”的可读性和亲和力,又要坚持党报的权威性。这就要求党报工作者真正地沉下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进实实在在的平民百姓生活中,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想。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将党的政策和精神吃透,掌握其内涵,成为党与群众联结的纽带,使宣传报道生动现实、有血有肉,让群众感到贴心、实在,创出党报民生新闻的品牌。

参考文献

邢映纯:《简论党报的民生定位》,《新闻传播》,2006年第11期。

韩雅琴:《民生新闻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推波助澜》,《新闻传播》,2006年第11期。

张良君、赵新云:《落实科学发展观 做好电视民生新闻》,《新闻界》,2006年第3期。

郑梦熊:《坚持党性原则 牢记“以人为本”》,《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4期。

(关淼: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硕士生)

注释:

[1]薛国林、牟晓伟:《民生新闻的叙事观念》,《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1期。

[2]高贵武:《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走向》,《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3期。

[3]辛文:《民生新闻》,《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4期。

同类推荐
  • 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研究

    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研究

    本书从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是市民社会理论的核心这一议题入手,进行系统分析和阐述。作者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模式是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二分架构模式发展和演化到民族和主权国家形成、市场经济得以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才形成的,市民社会应该是对个人生活发展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并获得独立性之后,对所有个人生活领域的概括性表述。国家则代表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公共生活。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市民社会和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国家相伴而生。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是对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二分架构演变到一定阶段对整体社会状态的新概括。市民社会和国家分别体现了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一般人生活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等不同的活动原则,表现出严格的区别。
  • 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

    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

    民国小学生日记PK当代小学生日记。继“开明国语课本”之后,再现民国语文教育风采!101篇民国小学生优秀日记,展示不同的少年中国!给当代语文教育一面镜子!给当代青少年一面镜子!全面展现民国小学生所思、所历、所感、所悟。在民国老课本引起广泛关注,并火热畅销之后。近日,民国小学生作文又被媒体疯狂转载,同时与当代小学生作文进行了比较,引起了热议。民国小学生作文多数语言功底扎实深厚,视角高远,思想深刻,最可贵的是,较少虚假套话。
  • 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一些大事,从年初的冰雪灾害,到拉萨“3·14”事件,奥运圣火传递,到“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世界各国甚为关注,也引起世界传媒广泛而强烈的复杂反应。从众多而繁杂的媒体声音中,我国民众识别了友好、善意的朋友,也看到了西方仇华、反华舆论的猖獗;识别了西方某些媒体虚假报道后面的反华心态,看到了我国面临的外部舆论形势的严峻,领悟到媒介教育的刻不容缓。
  • 成功社交72法则

    成功社交72法则

    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依赖于外力的,要想倍受瞩目,要想创建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必须得注重内在人格的修炼。正所谓:肚中有货,不骄不躁,不怕没有伯乐寻不着千里马,气宇轩昂,平易谦逊,不愁身边不环绕仰慕的群众。
  • 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

    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

    最伟大、最高尚、最科学、最有力量的思想。本书是对经典的浓缩,是对大师的一种怀念。精心选取了人文类、宗教类、管理类、哲学类等各个领域的思想经典,记录了世界思想史上的每一个脚步,是大师智慧精华的缩影。内容精彩,版块丰富,值得每一个人用心去品读。
热门推荐
  • 何处不倾城

    何处不倾城

    她是他新娶的皇后,却被养在狗圈里,与畜生同吃同住。大婚当夜,他将她扔进浴池狠狠占有,可心心念念的,却是另一个女人的名字。“北冥渊,求求你,放我走。”“苏倾城,你是朕的皇后,这辈子都不要想朕的手掌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田园小事:贫女翻身

    田园小事:贫女翻身

    穿越成偏远山村骨瘦如柴的十岁农家小丫头,家里有善良的娘亲,热情的兄长,温柔的姐姐,都将她当成珍宝疼爱,处处疼惜。谁知天降横祸,懦弱好赌的爹爹欠下巨额赌债,赌坊竟要将她姐姐卖入妓院还债。表面护家实则贪财狠毒的祖母对姐姐更是无情算计,叔可忍婶不能忍,程欢决定分家,创业,赚钱三手抓,必要将这破烂的家焕然一新,她一怒之下一脚踢墙,谁知钻出一只老鼠,叉腰瞪眼,骂骂咧咧的指责她。卖嘎的,天才了,她竟然听懂它说话了……
  • 体感交互技术

    体感交互技术

    本书提出了体感计算的研究,探讨了基于体验性认知的个性化电子学习方式,并且分析了面向儿童的艺术创造体验,在体感虚拟化身的帮助下,用户可以通过身体运动,促进情感心智的全面发展,
  • 神话宠物

    神话宠物

    宠物流,卡牌流大灾变两百五十年后,人类诞生了名为魂卡师的职业,驱使魂卡与天地异变、异界入侵的怪物进行抗争。王小雄带着前世自己制作的作弊器抽卡大师来到了这个世界。即便是再垃圾的魂卡,经过抽卡大师抽到的极品卡魂融合,也会被赋予强大的天赋。当金尾猴融合了【孙悟空】,当史莱姆融合了【独孤求败(仙化)】一切已然不同……
  • 战族传说系列(四)

    战族传说系列(四)

    段眉道:“不愧是我的女儿!嘿嘿,牧野静风也太低估我了,若是他真的以为刀诀是真的,岂不早已杀了我们灭口?又何必多费心思,派众多属下看守?风宫势力遍布天下,我们此刻离他们不过二十余里,他们怎么可能迟迟追寻不到我们?牧野静风想借杜柏的人头,骗取真正的刀诀,真是痴心妄想……
  • 在无声的时光中前行

    在无声的时光中前行

    这是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暗恋故事。初见她时,他6岁,她7岁。她为他赶过流氓混混,他也带她去看过满山的萤火飞舞。月色清朗,星河璀璨,他与她躺在小船上看流星划过,也在开满蒲公英的山坡上许下了诺言,她说:“阿墨,我会回来的。”墨时年等了十年才等的他心爱的女孩,又等了十年才等到了与她白首偕老。可他不知道的是,严意等了他两个世纪。6岁时,他家就在我家对面,相隔了一座桥,走过去要55步,16岁时他坐在我前面,只要我一伸手就能碰到他,26岁时她回到了与他初见的地方,这一次她拼尽全力跑过去,只用了20步。路尽头有个人在等她,她高兴的扑进了他的怀里,“阿墨,我回来了。”少年终于等到了他的女孩。
  • 校草的保姆恋人

    校草的保姆恋人

    希望你们不嫌弃,我会努力写的,蟹蟹啦大家
  • 有女为姝

    有女为姝

    莲步轻移,越过重重红杉锦屏,清泠笑意传入人耳,是难得的佳曲。京中人人皆道薛家二女是个玻璃人物。实则她看见死人时比看财神爷还亲。别人幽会花前月下,薛傅二人命案现场。新人新书、“清汤寡水”,男女主身心1v1,携手度过风雨的感情往往更珍贵。
  • 我家学霸超暖

    我家学霸超暖

    别人眼里的叶浅笑,画风清奇,神经兮兮,超级倒霉,爱钱如命,还把陈默带歪了。别人眼里的陈默,高冷清贵,是个品学兼优的学霸,众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叶浅笑眼里陈默其实是个性格多变的神经病,还有个被人都没有的优点,超暖。陈默眼里的叶浅笑,美美美,是他生命中的小仙女。然而就在某天,叶浅笑和陈默公布了。众情敌纷纷现身搞破坏。后来的后来,叶浅笑做了陈太太。众情敌却躺在医院,咬着小手绢直播婚礼。
  • Trans-Siberian Express

    Trans-Siberian Express

    An epic tale about a land and a people Winston Churchill called "a riddle wrapped in a mystery inside an enigma."American cancer specialist Dr. Alex Cousins is on a covert mission to the USSR. He is tasked with prolonging the life of Soviet Politburo Chief, Viktor Moiseyevich Dimitrov, who is suffering from advanced stage leukemia. But the tenuous confidence between the unlikely colleagues is shattered one night as Alex accidentally discovers Dimitrov's diabolical plans for a nuclear strike on China. Alex soon finds himself dispatched, homeward bound, on a six-thousand-mile journey aboard the Trans-Siberian Express; long enough, Alex realizes, to silence him from alerting the U.S. of the imminent de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