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8700000023

第23章 调研(8)

4.5短暂的革命者:《1860新闻眼》

如果回溯至“公共新闻”的实践与学理源头,公共新闻的根本效用在于滋养普通公众日渐淡漠的民主制度,强调公众与民主政治的密切关系。考察实践“公共新闻”理念者的工作绩效,也将以是否完成“公共交谈的放大者和改善者”职能为标尺。

《1860新闻眼》“公推公选”直播得以实现是来自特殊背景下栏目的主动请缨。这多少有些偶然的成功,模糊了许多人对于当下新闻所处社会环境的判断。

因此,当“公共新闻”争取更深的试水时,力图运用设想中的承担公共责任的两大具体手段——充分的信息公开和密切监督公权力时,侵入了政府主导的“第一文化”领地,即与国家和政权直接相关的政治公共领域,就会变得为谨慎的中心管理者难以接受,这也正是“公共新闻”不能再提的深层背景。

2003年11月28日晚6时,总时长60分钟的《1860新闻眼》在江苏卫视频道播出。在节目播出4个多月后,江苏省广电研究所在内部撰文认为,《1860新闻眼》“用公共新闻的几个要素去套,发现很像是公共新闻,但也不确定”。到了2004年9月27日,在《1860新闻眼》栏目直播了部分江苏厅级干部“公推公选”的现场之后,“公共新闻”就成为《1860新闻眼》区别于其他新闻栏目的标识,并且得到了许多“第X次新闻革命”的评定对中国电视新闻到底发生了几次“革命”,学界意见并不统一,一时引风气之先。

那么,这是否是一次真正意义上“公共新闻”的“革命”,“革命”又是怎样发生的,“革命”成功了吗?“革命”之后现在如何,其中又给我们理解当下新闻改革提供了哪些启示?“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组于2004年底和2005年初两次赴南京,对《1860新闻眼》的主创人员和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期接近这些疑问的答案。

两次调研表明,江苏卫视开播《1860新闻眼》的初衷在于开发晚间6~7时的收视“空白”时段,以拉升整个频道的收视份额,增强创收能力。也因此,考核标准变得非常简单:开播三个月收视率达不到1.8即让出时段(原本这个时段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为0.4)。

开办之初,栏目主创借鉴兄弟频道《南京零距离》的成功经验,同样定位于“民生新闻”,并采取了下述“矫枉过正的办法”:吸引观众短信参与抽奖,奖品为一辆12万元的汽车,而“这是在全国没有的”;新闻题材也选取“越过道德底线的,用杀人、放火,用离奇,甚至用低俗”来吸引观众;甚至邀请因拍摄人体写真而闻名一时的汤加丽客串资讯主播。结果是“立竿见影”:收视率上升至2.0。看来,也许不高估观众的口味,与不低估观众的脑袋一样重要。然而这样的收视率表现仅仅维持了一个多月,就被广电总局的监看制止,认为“卫视频道不能这样做”。于是“通报之后比较‘有看头’的东西就不能再做了”,收视率立刻掉到1.1。马上,“整个栏目几乎崩溃了”,因为“我们的收入是和收视率挂钩的”。

这里有一个应该注意的事实,《1860新闻眼》第一阶段的收视“努力”,是被广电总局终结,而不是被江苏卫视频道,或者是江苏广电总局出面制止的,尽管他们作为“内部人”更容易发现那些“越过道德底线”的部分。从中可以看出,在电视台的所有收入都是和“收视率挂钩”的现实下,既然观众争夺战已经激烈到让处于垄断地位的央视也开始在《新闻联播》《新闻联播》2005年7月24日播出。中用近半分钟的时长,来专门号召全国观众为《梦想中国》发送手机短信,那么对于资源相对有限的地方电视台,其内部节目把关者无暇顾及那些面目模糊、难以触摸的“社会效益”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实在的经济收益面前,“经营者”的角色可能会轻易地脱壳而出。之所以用推测口吻以“轻易”描绘内部把关者(同时也是经营者)的心理状态,是基于我们对现有体制下行事特征的认识:地方电视台只要尽可能满足地方党政要求的“宣传任务”和“宣传纪律”,那么在市场中的寻利行为上,双方可以达成相当有弹性的默契。因为,对于电视台的核心领导层来说,这样的市场行为,对上,并不会受到“上级”的申斥,而且很可能会因为年终上缴更多的财政收入而获得嘉奖;对下,下属们也会因为获得的实际收入而更加拥护自己。这一点对许多施行“双向选择”用人制度改革的电视台中层领导、制片人更加重要,因为一线员工中绝大多数人的要求是很实在的,在“(有限)理性”之下,“收入”往往是决定多数选票方向的关键因素。

也正因为维护新闻社会责任的力量在目前生产者内部如此之小,对新闻生产的“双轨制”改革倡议,我们持保留态度,而更倾向于经营权与把关权分离、制作经费“混合制”的体制改革。新闻的编辑权交给“经营者”角色占据上位的“把关人”,“新闻责任”很容易被经济效益收编,这一点已经被国外现实多次证实。如“社会效益第一”的类似要求,在基督教原罪信仰占据意识形态主流和新闻专业主义达成共识的欧美,在与商业利益的较量中尚处于下风,更何况若由目前“有限商业运作”转至“双轨制”的制度,在信仰与职业精神稀薄的当下本土,施行的结果很可能是即使在时政新闻上达到了倡议者一定程度的预期,而在新闻的娱乐化、低俗化方面将付出更为惨重的交换代价。

《1860新闻眼》的主创人员不得不改弦更张,重新确定的理念是增加服务功能以求更加亲民:首创在一个栏目里两次播报天气,而且在节目一开始就请“小美女”“用外景”;增加非新闻性的《生活新词典》讲解生活小窍门;《今日聚焦》,“一个小时的节目如果没有一个舆论监督,没有一个重磅炸弹是不行的”;《我爱我家》,“纯粹正面,讲百姓家庭温馨故事”,并评比周奖、月奖;《律师在线》,为观众提供法律援助。而在所有板块调整中,后来被证明最为《1860新闻眼》带来品牌效应的是增加的《绝对关注》,这个板块在整档节目的10分钟左右出现。而这个板块出台的动机,是因为“当时我们意识到省级卫视新闻应该搭建一个公共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来进行整合,然后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声音,或者公共的声音”,并且在“整合过程中要有我们分析,归纳,判断和批判,然后把这个东西展现出来”。

而此时《1860新闻眼》所理解的“多元声音”和“公共平台”,还不是后来明确的概念。课题组访谈时主创人员举了在当时被认为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个案,从中我们可以管窥从业者对“多元声音”和“公共平台”的另外一种理解:

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来南京读博士,他的结发妻子供养他,从硕士一直到博士。博士毕业后到江苏省最好的医院做主任医生、做课题带头人,也有了小情人。他妻子很伤心,来找我们。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搭建平台的好例子,而且有人情味。之后我们就带着她去找他丈夫,结果丈夫不见,打电话报警,说骚扰他工作。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我搭建这个平台让各种声音出来以后,让观众来决定新闻的走向。我们设置选项,下面这个妻子应该怎么办。选1,就是找单位领导;选2,就是找派出所。一下子两万多条短信就进来了,选1的占了70%。看她同意不同意,同意就去找他们单位领导。单位就调解啊做了很多工作。他说不行,没有感情了。然后怎么办呢?第二天我们再出一个选项,第1找妇联,第2找社区。观众选的是找妇联。她同意,我们找省妇联,也做工作,又不行。第三天再设置选项,找家里人还是打官司了结算了。观众选择是打官司。我自己策划一个律师团,无偿帮她打官司。

当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新闻的走向是由你观众来决定的。观众决定的意愿决定了新闻的走向。当时一炮打响,一周后收视率又变成2.0。

这个“一炮打响”的个案,具备了吸引普通观众的一些元素:婚外情;道德评判;维护正统的责任感与扶助弱小的同情心;以及隐藏其后的新闻连续剧悬疑和坐观其变的操纵感等等。但这显然不是现在许多人标识《1860新闻眼》的“公共新闻”与“公共平台”概念。在后者的概念里,“公共新闻”的所指来自于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新闻观念变革尝试和实践。有关于此,国内学者已有相关介绍。但以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徐贲教授的译介分析,从Civil Journalism和Public Journalism的词源来看,确实译作“公民新闻”或“公众新闻”更妥,也更为吻合这一理论的价值指向。但我们为行文统一,依然使用旧译。

这一概念的创立者卡雷(J.Carey)认为,“公共新闻”的根本效用在于滋养美国普通公众日渐淡漠的民主制度,强调公众与民主政治的密切关系。卡雷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关于“公众有权集会,公开而自由地言论,并通过书写和印刷将他们所有的言论传播于世”的条款入手,论证民主制度不应仅仅是用于公共选择这样的功利目的,而应该成为一种普通公民的基本生活态度,这样美国的民主制度就能良好地延续下去。这一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罗森(Jay Rose)也强调,“公众应当与政治相联系,首先是经由选举,但也经由(普通人)发表意见,参与游戏,成为表演者和讨论人。”这样,公众的新闻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涉入’政治生活。”

当然,“民主”在广义概念上包括任何公共话题的自由讨论,甚至可以附会如“超级女声”的短信海选。但从美国上世纪末有关“公共新闻”的实践看,显然是把选题集中在从大至选举、小至社区治理的公共管理领域内。因此,这里指涉的“民主”更多的是集中在国家、社会中公权力如何运用的狭义概念。所以,当下认同的“公共新闻”概念,在其肇始地的根本意图是与政治民主建设、公权力运用紧密相关的工具性价值,即罗森所说的公众新闻的关键在于帮助“人们介入自己社群的事务,帮助他们有兴趣参与政治讨论,不做旁观者,做积极(参与)的公民。”而这一点也正是与类似《实话实说》等谈话节目内容所搭建的以公民的日常生活态度、社会交往公德为主题的“公共空间”相区别的界限。同时,这也是理解“公共新闻”的“公共性”的重心所在,即公共的话题并不必然是“公共新闻”在选题上的核心内容,或者说,“公共新闻”是以公权力的选择、运用为其识别的终极标签。而考察实践“公共新闻”理念者的工作绩效,也将以是否完成“公共交谈的放大者和改善者”职能为标尺。

真正使《1860新闻眼》与目前外界理解的“公共新闻”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报道,是2004年9月27日对江苏省厅级干部“公推公选”的现场直播。厅级干部的选任,公众的投票有了1/3的决定权(另外2/3的权重由专家和上级领导的意见决定),无疑是以媒体为平台实践民主参与功能的一次尝试。这次直播引起了观众积极热烈的回应,“直播期间电话都快被打爆了”。这表明了转型期民众对政治参与的欲求,这也正是此类新闻能够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取得制作部门认可的经济动机。同时,这次直播在当时也得到了中组部、广电总局的一致肯定。一段时间内,一些具有“公共新闻”特性的报道开始涌现。在2004年11月17日课题组的访谈中,得到了主创者这样的反馈:

我觉得一个主流媒体,如果你不关注中国的政治,不关注中国的大政方针,不关注中国的政治民主进程和经济改革进程、社会发展进程,这个媒体是没有公信力的。你作为卫视新闻,你都不敢于去触及,那么这个媒体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

这样的自觉意识和收视市场的潜在份额,促使栏目开始明确新的选题理念,在开播一周年(2004年底)时,“省内的专家帮我进行了一次理论上的概括,提升。仔细论证了有半个月,说可以。等到一周年的时候提出这个(公共新闻)口号”。然而,这个口号仅仅存在了一个多月,就在2005年1月20日课题组第二次访谈栏目制片人时,被告知“现在中宣部的口径,‘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都不要提了”。

那么,在一片喝彩声后,是什么因素导致“公共新闻”的理念在刚刚提出后就被叫停?我们有必要重新回看2004年9月27日的“公推公选”直播,从曾经的辉煌中开始寻找答案。“江苏这个地方很好玩,它有一个特殊情况,前一任组织部长被双规了,在全国没有的。接替他的部长急于想表明他跟前任是不一样的,走的是一条公正、公平、透明的路”。于是,主创者藉此提出卫视频道直播。“请示省委领导,同意。但还得请示中组部,中组部不反对,然后我们就干这个事”。“9·27”直播得以实现是来自特殊背景下栏目的主动请缨。课题组对其他相关人士的访谈,也印证了这并非是《1860新闻眼》主创者的自我感觉。于是,这多少有些偶然的成功,模糊了许多人对于当下新闻所处社会环境的判断。

同类推荐
  • 悦读MOOK(第十七卷)

    悦读MOOK(第十七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主持人提高与进修指南

    主持人提高与进修指南

    从初入主持行当要注意的问题到提高与进修的路径指南;从化妆上镜到吐字发声;从口语表达到临场应变;从参与节目策划到现场调度驾驭;从工作配合、关系处理艺术到走出声屏、主持各类文体活动等,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是一套关于主持艺术的百科全书。
  • 媒介形象

    媒介形象

    事物的形象往往比事物本身还要重要。媒介形象就是一种延续历史、承载当下,更指向未来的力量。全书首次提出了媒介形象系统的设想,分析了媒介形象的内涵和认知规律,探讨了媒介形象的结构和功能,打通了“媒介的形象”和“在媒介上再现的形象”。给读者提供了媒介形象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可以帮助一些读者深刻理解媒介及媒介再现问题。
  • 新中国民族教育理论概论

    新中国民族教育理论概论

    本书是在2006年12月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引入了新中国民族教育理论,并依据我党领导全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活动以及各个时期的突出特点以及民族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内在联系,将新中国民族教育理论划分为创立期、完善期、发展期、创新期四个主要发展阶段,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是国家民委社会科学项目“我党第三代集体领导对民族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的最终研究成果。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本书稿是一部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专著;书稿内容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问题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等。
热门推荐
  • 总裁他又又又吃醋了

    总裁他又又又吃醋了

    一觉醒来,叶蜜蜜穿书了,穿成自己刚刚连载书中的恶毒女配,呵呵,叶蜜蜜表示,自己写的书,跪着也要把它演完!于是叶蜜蜜决定重新做人,且看她如何逆风翻盘,将一个恶毒女配成功洗白,不仅成为励志人物,还获得小狼狗一枚,从此,叶蜜蜜画风如下:“叶蜜蜜!你是我的人!”“是是是!你长得帅,你说了算!”“昨天是不是和那个当红小鲜肉拍吻戏了?!”“没有,没有,那是借位!借位!”“听说有国际巨星要和你探讨剧本?”“……没有,没有,国际巨星没你帅!”“比我帅就要探讨了?!”“……苍天啊,总裁他又又又吃醋了!!”叶蜜蜜哭,狼狗是醋王,这谁顶得住?!
  • 富二代,你别跑!

    富二代,你别跑!

    田小暖的座右铭是: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直到她遇到又酷又拽的向开阳,才发现她的生活居然被这个富二代给改变了,但,不是奔向阳光大道,而是被他拉进一个又一个的麻烦。田小暖还不信了她这暴脾气,富二代,你别跑,看姐如何修理你!
  • 腹黑毒后宠成瘾

    腹黑毒后宠成瘾

    【全文无误会,无虐点,1v1,宗旨:一生一世一双人。天下重,重不过一个她!】 空有一身宫斗的本领,奈何后宫就她一人,整天除了和宫女们打打麻将,种种花草,无事儿可做。急报。“陛下,皇后想看舞蹈。”“去把丞相府的歌姬叫去跳舞给皇后看。”“陛下,皇后想逛街!”“派御林军跟着!”“陛下,皇后想看花美男!”某人脸色一僵,摆驾椒房殿,随手摘起一朵蔷薇,“皇后,花、美、男看着可还满意?” 她是21世纪金牌毒师,一朝穿越,成为被太子退婚的丑女,让人看了害怕,只有他,不在乎皮囊表象,告诉她,这是谁的天下。 什么是爱?爱是什么?! 甜宠文。
  • 青天覆

    青天覆

    修行难!难于上青天,纵有凌云志,身死难为仙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你家大神又上线了

    你家大神又上线了

    她是游戏里公认的大神,却在内测时被心仪之人利用,害得她身败名裂。公测时她卷土重来,势要让那人付出应有的代价。她本打算复仇成功后便退游,谁知,因一个任务,系统竟给她送了一位夫君。为了自己的复仇大计,为了能让对方知难而退……她道:“我只娶不嫁。”而某人却道:“夫人,为夫早已把嫁妆备好,就等你迎娶为夫呢?”
  • 船

    嘉文与可欣青梅竹马,订婚在即。他的好朋友纪远出现了,立即赢得了可欣和嘉龄的心。纪远阳刚孤傲,敢作敢为,狩猎中误伤嘉文,同时,得到了可欣的爱情。优柔寡断的嘉文经不住这一打击,匆匆与暗中爱着他的湘怡结婚,……
  • 罗密欧与朱丽叶(英文版)

    罗密欧与朱丽叶(英文版)

    莎士比亚一生的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从26岁至30岁这一时期是其创作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写作以模仿古罗马喜剧和悲剧为主,是习作时期。当时的英国流行塞内加悲剧,即“血的悲剧”,莎士比亚写过这种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翁第二个创作时期的精品,表明他已掌握了创作艺术,文笔流畅,臻于成熟。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欢乐向上,富有诗意。1601年,莎士比亚创作了《哈姆雷特》(本辑已收录),开始了他创作的第三个时期。在整整八年时间里,莎翁洞悉了世间所有邪恶,以至他近乎悲观到绝望的程度,因此,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也是悲苦的。最后一个时期莎翁采用了新的创作形式——悲喜剧或传奇剧。他的悲喜剧宁静、庄重、趣味幽雅,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暴风雨》。《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是悲剧,但其结局却完全符合莎翁时期的喜剧标准。罗密欧和朱丽叶一见倾心,但却因封建世仇,恋爱受到阻挠,导致二人早逝。最终,双方家长鉴于世仇铸成的悲剧而言归于好。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恶习、封建压迫之间的冲突。在创作手法上,莎翁以抒情的笔调,用日光、月光、星光等象征光明的意象,来形容青春和爱情的美好,谱写了一首赞美青春和爱情的颂歌。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月夜阳台上对话的场景,已成为经典。一对相爱的青年虽然死了,但美好的事物和真正的爱情是不朽的,在付出代价之后,封建偏见是可以被克服的。
  • 玄魔黑刀

    玄魔黑刀

    我是谁?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感觉不到心脏的跳动?为什么自己的体内有着一颗黑色的珠子?一切的一切似乎自己已经忘记,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往事皆为空白。踏遍大陆,寻遍天下,只为补充失去的记忆,也只为问她一句到底为何?踏遍世间暗摘花,无心摘花香自来,这该如何是好?拯救世间,流芳千古名,女子为暗倾心,到底如何是好?欲知如何,敬请一观。
  • 职场文化:狼道VS羊道

    职场文化:狼道VS羊道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职场文化:欧美企业重视个性,所以轻松的人性化管理细节随处可见;日韩企业等级制度分明,人人要学会谦逊礼貌。而中国的职场文化又如何?一直以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企业将“狼文化”作为自己的标杆,可是在“员工不堪压力而自杀”的事件不断曝光后,曾经风靡一时的“狼文化”受到质疑,职场人士开始倡导比较温和的“羊文化”。《职场文化:狼道VS羊道》全面分析“狼文化”和“羊文化”的特点,从中提取当今企业管理运营中的优势理念,把两者结合,双管齐下,帮助企业塑造合理、新颖、有效、有活力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