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1800000016

第16章 加拿大媒介发展与女性解放(2)

诸如一些媒体报道中,女性在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新闻中的出现常常是凸显她们“妈妈”的角色,女性在这种角色中没有名字和个性。在电视上的女性往往是年轻、漂亮、苗条、被动、软弱、没主见、依赖别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梳妆打扮上,媒介有意突出她们的“女性特质”,这样的女性被板刻化,在情、爱、家庭上必然属于弱者;或被冠以“女强人”的面貌和姿态,这种女性敢爱敢恨,性格强烈,比男性更为冷血、邪恶,媒体常常强调她们不能同时兼顾家庭与事业,或者刻意突显一些“女人间的战争”,似乎女人之间的吵闹、争夺游戏比男人之间的争夺会更引人注意,更有趣,在潜意识下标识了女人彼此间对身体、欲望、情爱的三角关系的争夺,这种行为甚至会被解释为是为“取悦男人”而争执。

加拿大社会中,尤其是当代女性政治精英在媒体再现上,一直承受着双重“他者化”压力。一方面,在政治领域中,由于男权社会对女性参政的敌意与疑虑,女性面临着长期历史所型塑的被排挤、被边际化的待遇;另一方面,在加拿大大众媒体中,媒体一直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女性政治精英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化妆等,这种透过一连串观看视角、美学修辞所营造的意象,使她们同样承受被刻板印象化、被曲解塑造的宿命。

而在政经新闻中,当女性一旦进入一个完全以男性为主体的领域时,女人的身体、外貌还是最受注意的焦点,而且记者通常会以男性的观点来报道女性公众人物。

戴尔在《作为传播的广告》中指出,对广告的分析表明,社会性别是根据传统文化模式而照常规塑造的:妇女被表现得极其女性化,成为“性对象”、家庭主妇、母亲、操持家务者;而男人则处在凌驾于妇女之上的权威和主导的地位。

同时,女性主义学者还因循认知心理学的框架(Frame)概念的分析路径,重点探讨媒介如何运用符号资源建构社会成员头脑中对“女性”的基本框架,目的在于探讨社会现实如何被媒介文本(新闻、广告、解说词、电视表演等)和话语“框架化”,使人们在这样的框架下理解社会现实。由于在传统和通俗文化中都已有女性刻板印象的定式,已经形成了相对确定和稳定的意义结构,使得受众的解读在这种已成定式的意义结构下进行,必然使本已极端男性化的社会价值观进一步加固,强化了性别偏见与性别歧视。

四、女性语言=未命名语言?

长期以来,一些现象已经存在,却不被认可,不被命名,斯彭德曾经指出,不命名某一事物,即意味着重否定它的存在或否定它的重要性,也就是否定它。

长期以来,性骚扰(sexual harassment)时常发生,却没有得到命名,因为得不到命名,就不为人知,不引人注目,令人难以确认、思考,并惩罚或阻止这一现象的发生。

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存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因为长期以来,男性掌握了职场中绝大多数权力,性骚扰于他们而言,几乎不构成什么威胁,人们采用的语言也掩盖了其侮辱女性的本质和丑陋。只有在“sexual harassment”这个词出现之后,人们才将此现象定义为把性与案例、晋升等联系在一起的令人厌恶的行为,也只有在人们具有了这种意识之后,才会想方设法消除性骚扰。

女性主义研究专家南希·F.科特认为,“女性主义”一词大约是在1910年进入英语词汇的,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学者运用生物学观点中的“性别”(sex)和表示人的由社会、文化等众多因素建构的社会“性别”(gender)这两者之间的差别阐明出来。

这个典型的例子说明,命名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存在的现象,并借用符号性指称来思考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与女性密切相关的现象在语言中并没有相应符号来表现,因而被忽视,这种现象也正在改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加拿大,媒介符号系统表达性别观念并且不断复制这些观念,但这些观念并非停滞不前,相反,人们不断改变语言,以体现人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如果人们发现现有的语言不能胜任或者不合我们的心意,人们就会去故纳新。人们拒绝接受不合时宜的词语,也用新的词语来定义人们认为重要的事实,女性修改语言,也修改人们对女性和世界的看法。

五、女性主义者对媒介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改变

女性主义理论研究者的努力,对加拿大媒介符号系统有一定的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女性主义者对媒介符号“所指”的改变

1918年,在经过长期奋斗以后,加拿大妇女获得联邦选举权,“选举权”一词的所指由专门的男性意义,变成了男女均有的词汇。

1929年,她们推翻了以前的一项法庭裁决,从而打破了所谓因妇女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人身”而禁止妇女担任国会议员的局面。从那时起,加拿大的社会和妇女的生活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会议员也成为一个男女共用的词汇。

20世纪70年代之后,社会性别(Gender)一词出现,是女性对之前语言符号的反对和改变的结果。有别于自然性别(Sex),自然性别(sex)是男女的自然属性,即两性的先天的生物差异;社会性别(Gender),是指社会造成的基于性别(Sex)之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是后天习得的社会性角色,是由社会建构的差别即性构(gendered)。gender原是语言学上的阴阳名词属性,被女权主义者援用,用以区别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如同自然界中山川日月被赋予阴阳属性,人类的性角色行为模式,也由后天社会界定,且经文化模造产生。最早发现人的社会性别差异的是人类学家米德(M.Mead),米德在对三个原始部落的三种不同性别模式进行研究后,在其著作《性别与性情》(1935)中第一次揭示性别的社会性:两性差异不是生物的,而是社会的,正式提出人非生而为男女。西蒙·波伏娃(Simmor De Beauvoir)在《第二性》(1949)中进一步阐述“女性是后天养成的”。她认为,相对于男子,女性是他者,是第二性的。妇女是男子定义的,在传统的二元对立关系中是客体,与作为主体的男子相对。1972年,欧克莉(Ann Oakley)在《性别、性属与社会》(Sex Gender&Society)一书中区分了Sex与Gender为两个不同的概念。盖尔·卢宾(Gayle Rubin)在《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The Traffic in Women—Note on the“Political Economy”of Sex)一书中提出性/社会性别制度的概念,认为社会性别制度不是隶属于经济制度,而是与经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有自身运作机制的一种社会制度。

2.女性主义者对媒介符号系统“能指”的改变

以“淫秽罪”为例。1892年加拿大首次制定联邦刑法时,禁止堕胎,“任何主动提出出售、制作广告、公示广告或拥有用于出售或支配任何意图在于或描绘为预防怀孕或引致流产的药物或用品——的人”,均犯有“淫秽”罪,并受到2年监禁的处罚。

20世纪70年代初期,加拿大堕胎“非犯罪化”的趋势被女权主义者赞颂为是一个重大突破。但那一立法,仅仅在相当有限的条件上交还了女性她们的传统知识和机会的一小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安大略省的妇女终于向这一垄断提出挑战,伊丽莎白·巴格萧Elizabeth Bagshaw(1881~1982),加拿大首家节育诊所创办人。创办了第一家节育诊所,由妇女而且为妇女而运作。对这家诊所的法律抨击清楚地表明,尽管经过了几十年的积极活动,对女性生育的父权控制仍旧持续存留。

第二节加拿大媒介技术发展与女性解放

媒介技术发展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乐观主义者认为,“技术创造文明”,技术进步会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悲观主义则认为技术会破坏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

媒介技术会给女性带来什么?乐观主义者认为,媒介技术发展给女性带来了新的受教育的机会和发展的机会,而悲观主义者则认为,媒介技术的进步,并不完全与女性地位提升同步,新的媒介技术有时反而是奴役女性文化的延伸。

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超越地域、国界的全球传播网络得以建成,当我们从性别视角审视信息技术时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女性已借助于这一新技术参与到政治、经济、传媒等诸多社会活动领域及权力机构中,信息技术为女性的发展带来了大量新的机遇。

在早期人类历史中,人类要接收和储存信息,可以依据的工具不过是人体的器官——眼睛和嘴,人眼所能看,人耳所能听,人手所能感,都是非常有限的,而语言的线条性决定了语言不可能共时地再现立体的、多维的世界,语言的概括性决定了语言不可能充分地表达尽事物所包含的所有意蕴,语言功能的有限性决定了不可能独自地发挥交际与思维作用。因此在中国,有“道不可言”、“言不尽意”、“意不称物”之说,在西方,有对语言困境阐发的理性思考。而之后,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书籍、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陆续成为人类接收和储存信息的载体,这些载体解放了人类的器官,也有了更大更广的储存功能。《纽约时报(周日版)》(200余页)所含的信息,已经超越了15世纪读者可以获得的书面资料。在加拿大960万个家庭中,电视机已普及到每一个家庭,半数以上的家庭有录像机,99%的加拿大人至少可以收到三个电视频道,80%以上可以收到八个以上的频道。订有电缆电视和收费电视的用户可收到30个以上的频道。加拿大的互联网比较发达。互联网以其适时传播、双向互动、超链接等优势,极大地压缩了时空距离。罗杰斯公司提供基于有线电视网的互联网高速上网服务;而老牌的贝尔电话公司(Bell Canada Ltd.)则提供利用电话的互联网高速上网服务。加拿大的新闻机构一般都有自己的网站。在新的媒介的影响下,女性发展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空间。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学发展概论

    中国文学发展概论

    本书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概论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概论来总结中国文学发展。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从红中社西安分社到新华社陕西分社·上卷:分社简史

    从红中社西安分社到新华社陕西分社·上卷:分社简史

    本书共分两个部分,上卷是陕西分社简史,依照国家重大历史时期和分社发展的不同阶段,按时间先后或专题进行叙述,上限由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红中社西安分社成立写起,下限至2016年12月,时间跨度为80年。80年来,新华人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奋勇向前。下卷为“作品集萃”收入陕西分社多年来采访的新闻作品近200篇,作品记录了陕西省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以及科研成果和建设成就等。
  • 安全伴你成长:安全教育简明读本

    安全伴你成长:安全教育简明读本

    亲爱的同学们,学校是传播和延续人类文明的神圣殿堂,是大家求学、求职,以及全面发展的广阔天地,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最活跃的推动力的源泉。学生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力最为旺盛、思维和社会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校园里随处可见莘莘学子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身影;同时,学生时代也是学生生理与心理、个人与他人、理智与情感、专业学习与素质拓展等各种矛盾最集中的阶段,所以,充满能量的释放、交际的矛盾运动和跌宕情感的起伏也不时冲击着校园生活静静的堤岸。
  • 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管理经验与启示

    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管理经验与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护社会稳定、促使社会发展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社会管理方式,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管理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社会管理理论。《社会管理丛书: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管理经验与启示》系统介绍和吸收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的积极成果和先进经验,以部分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将其管理制度、保障制度、公共政策等逐一分析比较,展现其管理模式的优劣,并对提高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进行了系统阐述。
  • 华大讲堂(2010)

    华大讲堂(2010)

    本书收录2010年作客“华大讲堂”的龙永图、陈少峰、王长江、黄平、李慎明、唐元、李林的演讲文稿,内容涵盖经济形势、城市文化、政党政治、国际形势、全球化发展、十二五经济、中国法治建设等热点焦点问题。其视野之宽阔、分析之精辟、见解之独到、内容之丰富、影响之广泛,堪称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荟萃。本书还收录每次演讲后的互动问答,通过专家与听众的智慧交流和思想碰撞,更能激发思考、深化理解。本书内容系根据专家演讲录音整理而成,口语化的表述方式深入浅出,让人犹如身临讲堂。
热门推荐
  • 网游之天下归图

    网游之天下归图

    天下归图,皇图霸业,软玉酥香,尽在笑谈中,霸业与红颜缺一不可。→→谢谢大家支持,你们收藏是我更新的动力!这是我写的第一本小说,出现情节冲突而经常删改,请广大读者见谅。欢迎大家评论和提出建议,我会适当采纳大家的建议和意见。
  • D君之墓

    D君之墓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篇纪事性题材的小说。因为D君真有其人,她是我的朋友,也是许多人的朋友;她曾是生活在我们当中的一个鲜活的生命。她悄然而悲壮地走了,早早去了那本不该她去的地方。岁月流逝,我常思索以某种方式纪念她,以表达我和很多人对她的哀思。思来想去,还是以文学的方式比较好,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当然,我不想写成一篇哀悼文章,那样太沉重,太刻板,太故作,她泉下有知也会不乐意。最恰当的方式还是小说。小说可以天马行空,表达起来随心所欲。但我深知,写小说不是我的强项。
  • 她们绽放了我的青春

    她们绽放了我的青春

    如果没有在最好的时光遇见她们,我的青春必定是索然无味的,我这一生最大的幸运的就是这个如果仅仅只是如果……
  • 喵了个咪

    喵了个咪

    本书把猫写得妙趣横生,引人捧腹,性格呼之欲出,仿佛一篇篇寓言,不仅有猫生活,还有猫社会,说的是猫道理,实际又是人道理。百十篇文字,形成在五六年间。这里面有对猫的细致观察,也有深刻的爱和依赖,有养猫的经验和常识,也有和猫厮混的快乐与幸福。包括夸张的拟人化对话、故事,也有古时猫的典故、小段。通篇诙谐幽默,令人捧腹,抱抱、灰灰、三三等猫咪的形象生动可爱。
  • 尘封的夏

    尘封的夏

    她,一个内心极其孤独,外表的淡然,然而这样的性子促成了她注定的只会一辈子活在失去当中。他,阴晴不定的性格,做事从不带有一丝的犹豫,可当他在不断的接触她的时刻,从来只会不断的压制自己对她的情感,除去外因,剩下的是不确定。两个人都将对彼此的心压制着,直到最后,除去的一抔黄土,就只剩下的是那心中永被埋没的情感,就像夏天一样,来了去,去了来,可永远不是当年的那个夏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杀之境

    杀之境

    多少年过去后,黎斯犹记得那天清晨墨绿色的小雨。这是归云州一个名叫胡安的南方水镇,黎斯推开水阁的窗户,一封浅黄色的信笺就摇曳在风里。这封信是黎斯见过最古怪的一封信。浅黄信面画了一串葡萄,葡萄透明如同纯净的珍珠,五十余粒紧密排列在梗端。梗端中间的一粒葡萄呈现独一的红色,如血般浓稠。五十多粒葡萄上无序地写了二十六个字,黎斯将二十六个字拼凑成了话:遥遥天涯,与君相望。念念清风,可记佳人。
  • 将军抢亲记

    将军抢亲记

    奉新郡里,沈十三做了江柔的救命恩人,一刀劈下了欲玷污她的匈奴士兵的狗头,腥臭的血溅了她满身,那一刻只觉得面前的人是个盖世英雄。后来......她的盖世英雄也玷污了她,且并没有踏着七彩祥云将她娶回去。因为她不愿意。英雄是个骄傲的人,老子堂堂征北将军纳你一介草民做通房小妾你还不愿意?难不成还想做将军夫人啊?不愿意就麻溜地收拾包袱滚蛋,免得老子哪天没忍住一刀捅死你这个混账。江柔滚了。去了更偏僻的乡下躲避战火。有一天突然来了个儒雅的陌生男子向她提亲。她觉得自己也不是什么清白的黄花大闺女了,自然配不上这样清俊的男子,遂拒绝,“妾一介孀妇,配不上公子,公子请回吧。”男子一讶,“姑娘是个寡妇?”她点点头,朝门口做了个请的手势。男子面色复杂,左思右想半天,咬咬牙,走了。第二日却直接带着彩礼上门,“寡妇也娶。”于是她红绸盖头被娶进门。洞房花烛,盖头一挑,江柔惊声尖叫——她的相公被人掉包了。斯文有礼的翩翩佳公子变成了那个玷污她的盖世混蛋。“怎么是你?”“怎么不是我?”“......那个谁......去哪儿了?”惊觉她连将她明媒正娶进家门的相公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哪个谁?”她含羞带怯,“我,我相公。”盖世混蛋很不耐烦,“老子不是在这儿?”
  • 握紧你的手

    握紧你的手

    才六点不到,周围已经黑下来了。没有灯光,是那种直沉到底的黑,厚重得很。还有静,不觉得清净,而是森森的,带着透骨的冷意,直逼进骨髓里。李谦坐着吃面条,旁边点一根蜡烛,光影在墙上闪闪烁烁。有应急灯,可他没用,年轻时练出来的本事,就算伸手不见五指,面条也不会吃进鼻子里。他是吃过苦的,眼前这些算不了什么。何况还是他自己找上门的。打那通电话时,孙晓美的声音隐隐带着哭腔,一句话能说清的事,分成了好几句。听得出,是有些乱分寸了。他问她:“你和‘大富翁’里的那个‘孙小美’,是啥关系?”电话那头愣了一下,“——我是‘拂晓’的‘晓’。
  • 水君大人有点甜

    水君大人有点甜

    她,胡宝满,当代女大学生,以颓废、懒惰和贫穷著称,跌落人生低谷后,过着上顿不接下顿的日子。他是眼底清冷,不染人间烟火的水君,他从保温杯里来,俊美无俦,拔然出尘。阴差阳错,命玉被她握在了手心,他方寸大乱,始知温暖柔和,心底的万年玄冰偏偏就被她捂化了,于是四海潮生,泥足深陷。当她发现只要握着他的命玉就可以任意支配他的时候,他的苦日子就来了……她开始剥削他,压榨他的剩余价值,做了一个贪婪又万恶的资本家。斗绿茶,治渣男,从此携手走上发家致富的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