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1800000019

第19章 加拿大媒介中的女性(2)

因此,从新闻实践和研究的角度讲,女记者俱乐部给后辈的媒介女性以及研究者们提供了宝贵而翔实的资料和养分,包括当时的时事通讯、会议记录、会员文章、往来信件、剪贴簿、演讲词,以及出版的和未出版的文章底稿、甚至还有诗歌和小说。从中,人们可以读到那时的新闻女性所具有的优雅、勇敢和睿智。

从社会意义上说,女记者俱乐部的成立,增进了女记者们相互间的了解和联系,帮助她们有效地克服了社会环境给她们造成的孤立感。同时,也促使她们团结起来,为争取女记者的平等权利和提高女记者的工作地位而共同努力。俱乐部成立时,妇女们还没有选举权,在受教育、找工作时总是受到歧视。俱乐部成立后,它不仅为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女性撑起了一片天空,为她们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专业交流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她们希望通过媒介这扇窗口,呼吁建立社会平等意识,为广大的妇女儿童赢得她们应有的权益,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平衡发展。

谈到加拿大女记者俱乐部,有一个人值得一提,她就是CWPC的首任主席科尔曼。她就职于多伦多的《邮报与王国》(Mail and Empire),担任记者和专栏作家。她是加拿大第一批女战地记者,曾前往古巴报道过美西战争。

科尔曼是一个酷爱写作,极具文学天赋的人。她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然而,在经历了两次不幸的婚姻之后,她不得不独自带着两个孩子艰难的生活。为了赚钱养家,她放弃了成为作家的理想,在《邮报》做了一名编辑。可能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她竟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义无反顾。后来,她甚至放弃了可以当作家赚更多钱的机会。她称自己是“一个贫穷的报道者”,但仍然会“急切地想去报道”。

她的一位朋友,也是一名出色的加拿大女记者和小说家,曾写信劝她“不要在新闻报道上浪费时间了,去写小说,它能带给你更恒久的名誉”③。在科尔曼去世后,她的同事J.V.马卡瑞(J.V.MacAree)也不无遗憾地说,“她是加拿大报界最受欢迎的特写作家,可每周的收入却只有大约二十块钱,不知道有没有超过二十五块。但是,如果她肯去美国报界谋得一职的话,情况就肯定不一样了,她极有可能成为像赫斯特或普利策一样出色的发行人。”

然而,不管别人怎么说,科尔曼毅然坚定地走着自己选择的路。和同时期很多女记者一样,尽管都遭遇过这样或那样的不公正待遇,她凭着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对自己兴趣的尊重和追求,即使生活过得清苦,也乐在其中,心怀感激。

然而,在1971年,CWPC被更名为MCC——加拿大媒体俱乐部(Media Club of Canada),成为一个国家性的组织,总部设在渥太华。它取消了性别的限制,凡积极从事媒介传播的、够资格的人都可申请成为会员。就这样,一个曾经有着很强专业性的女性团体被一个新名词所取代了,这多少令人有些遗憾。

5年后,位于多伦多的分部宣布从MCC中脱离出来,再次更名为多伦多女记者俱乐部(Toronto Women's Press Club)。到了80年代,这个俱乐部开展了一项“将加拿大女记者俱乐部的事业进行到底”的课题——撰写CWPC自1904年成立至1971年更名前的历史,由俱乐部的终身会员Kay Rex负责收集和整理资料,进而编写成书,取名为《不是我的女儿:加拿大女记者俱乐部中的女性及其历史,1904~1971》(No Daughter of Mine:The Women and History of Canadian Women's Press Club,1904~1971),于1995年由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4年6月,加拿大的女记者们齐聚渥太华,来庆祝CWPC成立100周年。多年后的这次相聚,盛况空前,令人百感交集。尤其是当人们得知原俱乐部的许多上了年纪的成员依然笔耕不辍,坚持工作,其中更有一位94岁高龄的老者时,大家备受鼓舞。

Linda Kay是一位有着丰富报业经验的女记者。她曾作为美国圣地亚哥一家日报的体育记者,成为美国新闻界里第一批女体育记者之一;她也曾在《芝加哥论坛报》担任专栏作家;当她发现加拿大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了女体育记者,比美国早了40年的时候,她便开始以研究的目光关注加拿大的女记者。

Linda Kay来到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任教,讲授一门理论性课程《性别与新闻》。2004年6月,她作为摄影师获邀参加了CWPC的百年庆祝仪式,用镜头记录下了一幕幕值得记忆的画面。后来,她将其整理制作成一部20分钟的纪录片《勇敢的女性》。不过,她还在计划将该片改为一个小时,以表达她对加拿大早期女记者们的敬意。

第二节加拿大女性新闻从业人员的现状

“谁做的,这重要吗?”从1960年代起,女性主义者就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先不论其他行业,单把这个“谁做的”放在大众媒介中考虑,问题的答案是:重要。

一、数量上有所增长,但仍显劣势

先看一下在世界其他国家媒介女性的存在状况:

·在亚洲,女性只占所有媒体工作人员总数的21%;

·在拉丁美洲,女性所占比例为25%;

·在南非,这一比例为27%;

·在西欧和美国,为35%。

·还有一些国家,其媒介中女性的数量很小。比如,在尼泊尔女性只占所有媒体工作人员的6%;在日本为8%;在印度是12%;在阿根廷和莫桑比克是16%。

·从全球范围看,女性占媒体中所有兼职者数量的79%。

再看加拿大:

·在1993年的那次调查中,四大电视台里的男记者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63.23%,比女性的平均值高出了25个百分点;

·1998年,在对加拿大16家日报的调查后发现,只有大约20%的新闻是由女性报道的,在参与报道的181名记者中,女记者仅占22%;

·据媒介观察(Media Watch)说,在加拿大新闻系的毕业生中,女生超过了50%,每年暑假到媒体工作的实习生中,女性占了60%,可只有30%的报刊文章是女性所写;

·2001年,研究人员发布统计数据称,在加拿大报社,女编辑占28%,在电视台,女记者占37%,女编导占28%;

·2002年,加拿大报业联合会公布说,在加拿大报业雇佣者中,女性占了43%。在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这43%的女性并不全是记者和编辑,还包括了相当数量的在广告部和财务部工作的人员。而且,她们在那里占有的比例很高,分别为70%和80%。

随着西方社会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加拿大开始更多地关注媒体和女性的关系。1986年,加拿大制定并开始实施《就业平等法案》(Employment Equity Act),随后,加拿大广播电视电讯委员会(Canadian Radio-televis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简称CRTC)对媒体传播内容中的性别问题做出如下规定:加拿大广播电视系统应该通过其节目和就业机会,服务于加拿大男性、女性和儿童的需要和利益,反映他们的情况和愿望。《加拿大广播法案》(Canadian Broadcasting Act)中的平等条款也明确规定:加拿大的广播机构必须准确、公平地反映加拿大社会的多样性。那么,如何保证准确、公平地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呢?笔者认为,应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生存和发展。就媒介而言,应给两性提供平等地待遇、平等的工作空间,平等的发展机会,让他(她)们各展所长,各司其职,社会的多样性就会通过媒介较好地体现出来。

在这方面,加拿大国家广播机构——加拿大广播公司(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CBC)做出了表率。这家公营电视台制定了专门的性别手册,以防止节目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在工作人员的男女比例上,它力求人数均衡;在所办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也积极体现平等,比如其新闻节目由男女主播共同分担等。同时,在隶属于它的“新闻世界”(News World),也采用男女新闻主播混合播报,在播报内容和播报顺序上没有性别上的限制和区别。

1993年冬,加拿大四家最有影响力的电视台(加拿大广播公司、加拿大电视网加拿大电视网(CTV),是贝尔全球媒介公司(Bell Globe media)下属的广播电视公司,拥有多个加拿大知名的流行品牌,其电视信号覆盖了加拿大99%的英语家庭,为受众提供了内容宽泛的、高质量的新闻、体育、资讯和娱乐节目,在加拿大的很多省份,其收视率都位列第一。、环球和新闻世界)接受了一项关于新闻报道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CBC的女记者比例最高,为46%,其次是新闻世界为43.94%,均超过了平均数37.77%;而加拿大电视网和环球拥有女记者的比例只有26.32%和36.52%。由此可见,加拿大的公营电视台要在注重两性发展的平等和均衡方面,比商业电视台先迈了一步。

有法可依,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要真正做到两性平等,无论是媒体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需要时间来打磨,观念的形成或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玻璃屋顶”难以突破:媒体管理者中女性比例小

从表面上看,加拿大女性在媒体中所占的比例依然呈现增长的趋势,但还不能高喊胜利。正如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教授玛莎·鲁泽(Martha Lauzen)分析的,在过去的十年里,虽然女记者的能见度渐长,但前景依然渺茫,她们仿佛在攀登合伙人的阶梯。原因在于,她们还没有积累到足够的能量去冲破玻璃屋顶的限制,进入媒体高管层、拥有决策权仍非一件易事。据统计,2001年,在加拿大报业,只有5%的主编和总编是女性;2002年,成为主编的只占了8%,做到发行商的只有12%,而男性则拥有约75%的权利职位。

其实,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加拿大。根据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报告看,只有3%的媒体机构是由女性领导的,在媒体公司中位居高层的女性仅12%;1997年,国际妇女媒体基金会的调查发现,近60%的女记者中,只有十分之一拥有决策权;200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安南堡公共政策中心也进行了一次调查,其结果同样令人担忧——在美国的一流电视媒体制片人中,女性只占了13%,进入公司董事会的女性占了9%,拥有决策权的仅为3%;2002年,根据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主任联合会提交的数据显示,新闻主管中的女性仅占20%;在非洲,只有8%的女性担任广播主管,14%的女性担任印刷媒体主管;在拉丁美洲,女性在广电系统当中担任主管的比例为21%,在印刷媒体中为16%。法国妇女记者协会前任主席莫尼克·帕罗特-劳纳德(Monique Perrot-Lanaud)说,数字就可以告诉我们壁垒在哪里,我们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虽说不少,但掌权的并不多。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全球的新闻媒体,在三月里选择一天,把编辑部的决策权交给妇女。当时,来自64个国家的100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积极响应并参与了这一活动。而到了2004年,当UNESCO再次发出呼吁“编辑部让女性做一周主”时,仅有约100家新闻机构参与。大多数人的理由是一星期的时间太长了。其实,更深层次的理由是,他们认为,女性之所以没能进入决策层,是因为她们往往会为家庭花费太多的精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顾问贝琳达·霍甫金斯(Belinda Hopkinson)说,无论是谁,无论男女,无论其文化背景、种族、取向如何,一旦他(她)坐在决策者的位置上,他(她)对于节目或媒体定位上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事实果真如此。成为决策者,这件事本身就给媒介女性们增添了自信和力量。对于屏幕上或报纸上女性形象的刻画,她们多了不少发自心底的关爱和理性;对于新闻选题和节目策划,她们更关注女性和儿童的权益;在报道手法或呈现角度上,她们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奉献出别样的风采。

创刊已有80年历史的加拿大女性杂志《主妇》(Chatelaine),可以较好地说明这一点。

同类推荐
  • 孩子你慢慢来:中外精彩教育故事选读

    孩子你慢慢来:中外精彩教育故事选读

    孔子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在新课改的今天,这话是如此地合适。当我们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中走来,我们要珍惜眼前盛开的每一朵花。抬头仰视它,千万不要低头的刹那间碰落。因为,每一朵都有它盛开的理由。“悲剧是永恒的”,人们常说这话讲得颇有道理。诚然,童年的许多次欢乐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褪色,而许多的痛苦永久异常清晰地萦绕心间,挥之不去。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宽容是生活的一种香味。多美啊!学生的任何一个错误,老师不可小视。为了不使他们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应细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宽容地给他们一个改错的机会,而不是一顿粗暴的打。
  • 辜鸿铭:东西之中 (文化怪杰)

    辜鸿铭:东西之中 (文化怪杰)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中国模式研究(解析)

    中国模式研究(解析)

    本书作者多年从事经济、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对中国模式有自己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解,将多年积累整理为章节完整的专著,从中国模式的概念与外延出发,系统梳理了中国模式在基本制度体系中的含义,以及中国模式的溯源与发展,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中非教育交流与产能合作的现状前景:“中非教育交流与产能合作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非教育交流与产能合作的现状前景:“中非教育交流与产能合作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一带一路”的人文基石该如何奠定?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围绕中非教育交流与产能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相关成果对中非教育交流和产能合作的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绿色善治促社会发展

    绿色善治促社会发展

    面对当今中国面临的环境与发展困局,我们该如何选择有效的环境治理路径和方式?本讲座从分析当今中国环境问题的利益冲突特征、环境质量及环境服务的公民基本权利特点出发,探讨制度变革走向,特别是如何将政府行政管理、市场激励、社会制衡这三种调整机制相结合,通过绿色善治,在遏制环境污染、保存自然资本的同时,积累和提升中国未来发展的社会资本。
热门推荐
  • 大唐顺宗(唐朝吴老二)

    大唐顺宗(唐朝吴老二)

    下岗教师李颂,醉酒后醒来发觉:自己躺在皇帝的床上——成了大唐顺宗?!可是唐顺宗已中风多日,没几天可活了。为了找个喝醉酒再穿越回去的机会,李颂决定暂时装一下唐顺宗。可是,想找到这个机会,就要身体健康活得久些;想活得久些,就要……
  • 剑纯和腹黑夜话

    剑纯和腹黑夜话

    太虚剑意,天下无敌!纯阳有两大心法,紫霞功和太虚剑意。这两大心法被世人称为渣男神功和备胎剑意。剑三穿越文,希望读者看的开心~!记我最爱的剑三,最爱的江湖。你们的剑小纯只是换了种方式陪伴你们。
  • 清颜仙路

    清颜仙路

    这是个商业精英女子猝死在电脑桌前且穿越成古代幼婴,娘亲死而爹不疼,在继母的刁难下长大,本以为就这样平凡的过完一生,却意外的发现自己是修真文里的炮灰一枚,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却仍然踏上了修仙的不归之路……
  • 流星追逐记

    流星追逐记

    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座小城里,两位狂热的天文爱好者同时发现了一颗绕地球运行的火流星。更为激动人心的是,这颗火流星并非普通的行星,而是一颗由纯金构成的、价值亿万的“金球”!顿时整个小城沸腾了。人们群情激昂,浮想联翩。为捍卫各自的发现权及所有权,两位昔日老友展开了一场气势磅礴、闹剧迭起的疯狂大战,以致到了反目成仇的境地。两个家庭、一段婚姻亦随之陷入尴尬的僵局。国际列强也召开代表大会,展开了暗潮汹涌的利益之争。同时,这个惊人的天文大发现激发了本城一位行为怪异、头脑非凡的天才的灵感。这个怪才设计出一种神奇的机器,成功地使火流星坠落到了格陵兰岛他临时购置的私家宅地内。
  • 身边的李保国

    身边的李保国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的追求。2016年4月10日凌晨,58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李保国去世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本书是李保国生前工作过的河北农业大学编写的作品,除收录了李保国个人事迹的介绍以及媒体相关报道外,所收录的“李保国印象”部分系首次披露。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8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8卷)

    微型小说,在我国虽然自古有之,如《世说新语》《唐元话本》《聊斋志异》等,但一直属于短篇小说的范畴,未能从短篇小说中独立出来。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读者没时间看长篇大论,喜欢看短小精悍的小说。微型小说便很快盛兴繁荣起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因而一些报刊纷纷开辟微型小说栏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发表微型小说的报刊有两千家左右,每年发表的微型小说达七八万篇。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以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混杂在短篇小说中的微型作品,精心筛选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微型小说经典佳作。较之近来出版的一些标榜微型小说经典选集,更具有综合性、经典性和权威性。
  • 繁舟似锦

    繁舟似锦

    陈繁舟在国外闯荡多年,一回国就栽在秋锦这个女人的手里。不过没关系,我有特殊的追人技巧,爱情手到擒来。
  • 滇略

    滇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双溪醉隐集

    双溪醉隐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