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1900000007

第7章 杂记编(6)

语言的工具性、文化性,比起其他的声音来,更需要听觉阈限的精微锐敏。有声语言传播的“稍纵即逝”、“驷马难追”,密集信息的“吐纳珠玉”、“卷舒风云”,常会使受者“凝神倾听”、“应接不暇”。这其中,“明晰”是第一要义。

当受者提出“这个人在说什么呢?”“他(她)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这类平常但却十分尖锐的问题时,大约是两种情况:一是内容较深、词语较专,而受者知识有限,理解不了;一是内容易懂,话语不清,而受者希望了解,听觉纷乱。前一种,是对受者听觉阈限估量过高,注意改进就好了;后一种,是传者自身的有声语言达不到“明晰”的要求所致,不应责怪受者。

当受者只是要求“听清楚、听明白”的时候,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难道不该汗颜么?受者之所以听不清楚、听不明白,是因为传者的语言水平过低造成的。字头吐不清、字腹拉不开,字尾不到位,词无轻重,句无主次,缺少起码的语言功力,不会用基本的表达技巧,更谈不上时代感、分寸感了。这不仅说明传者的基本素质不高,更说明传者岗位的过度宽容,犹如烹饪师做不熟饭菜,裁剪师做不好衣服,仍然自我感觉良好一般。

有的电台、电视台,一些节目和栏目,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种状况,而且长期不见起色,竟还命为“名牌”“名人”。漠视有声语言,无视听觉阈限,在传播竞争、文化竞争的当代,是迟早要碰壁的。

的确,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我们的受众正在日新月异地提高自己的听辨力,听觉阈限也愈益变得精微和锐敏。这里,也有诸多广播电视节目不断灌输、不断引导的功劳。

但是,还有最差的音乐刺激着受者的耳鼓,那就是不规范、不标准、吐字含混、口齿不清、表达不力的有声语言。这种有声语言从广播电视传播中进入人们的生活中,直如嚼不动的米饭、穿不下的紧衣,令人难以承受。

为什么这种现象居然可以存在?那听不清道不明的话仍然如故,面对大量的无效信息、刺耳的语言废料竟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如此缺乏基本语言知识和起码语言常识的传播,如果不返求诸己,那是无法解释、无法改变的。

语言传播主体应该清醒,完全有时间当一回受众听一听自己的节目,完全有空闲“不耻下问”,当然也应该有提高语言质量的紧迫感。语言传播的节目制作者、制片人,也应该清醒,完全有时间、有能力先替受众把一把关,让主持人、播音员把话说清楚,改不了就换人。可怕的是他们的听觉阈限都太粗疏、迟钝,根本就听不出问题,找不到症结,甚至也许还因为这种语言的“自然”“亲切”“生活”而洋洋得意呢!

当语言哲学、语言美学、语言文化学逐渐充实到听觉阈限的可容性空间的时候,那囫囵吞枣的有声语言,在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传播中就不可能再有立足容身之地了!

关于视觉美感的思考——语言传播杂记之十五

电视传播在听觉刺激的同时增加了视觉刺激,比现有的广播传播只有听觉刺激的确是丰富的。人们从电视里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画面,得到了更多的官能满足,坐在某个地方,可以“周游世界”,甚至遥望日月星辰的秘密。人们在感叹科学技术的威力时,难道没有超越知识层面的需求么?

电视机屏幕的尺寸再大,框在其中的东西也是被剪裁、被截取的“沧海一粟”。在每一个瞬间,也只能看到大千世界的一小点儿天地,在转瞬之间,才能看到那另一小点儿。这正是电视传播的时空局限。夸大这一点,会放松我们的责任感,走向工具万能论;认识这一点,并切实把握它,才有可能逼近视觉美感的创造高度。

小时候,美术老师让我们作画,说看谁在一张画纸上画的骆驼最多,我们大家便千方百计把骆驼画小,连骆驼腿间都要画上个极小的。老师看着我们的画忍俊不禁。她在黑板上作示范,中间一个骆驼,前面画了一个骆驼的后半身,后面又画了一个骆驼的前半身,然后说:“我画的骆驼最多!”我们极为钦佩。从那时起,我们好像茅塞顿开,不断追寻着思维、联想、观察、捕捉、想象、创造的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化的境界,并推及语法修辞、布局谋篇的写作和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话语。

电视传播中的画面,浅层的感知给人们以“是什么”的回答,不能扭曲生活的真实、颠倒现实的关联。令人莫名其妙的画面,制作者自己可能明白,观众却糊涂了,连播出的标准都没有达到,这应是不允许的。即使画面本身清晰,对观众来说也许不知道“是什么”,那就要说明,要解释。也有时,说明白了又没有相应的画面出现,甚至只是不相关的画面,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什么”的问题仍然没有回答。这都是不应该的。

更为普遍的是图解式的画面,无异于画蛇添足。工业报道就是机器转动,农业报道就是麦浪滚滚,科研就是实验室,军事就是练兵场。更有甚者,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当阳桥前张飞一声吼,曹军中有人吓破了胆,居然用“口吐绿汁”加以图解,这还有一点艺术性么?视觉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感知觉,它有一目了然的一面,千万不要小看它;它还有视通万里的功能,更不要简化它。

由于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眼、耳、鼻、舌、身是互补联动的,视觉有其综合力、分析力、拓展力和穿透力。视听觉更是具有极大的融合力,盲人的听觉锐敏,聋哑人的眼神精微,毋庸置疑,电视传播必须“声画和谐、形神兼备”。

在有声语言、音乐、音响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时,理应带给人们视觉美感,这是电视传播义不容辞的责任。

视觉美感首先是形美。物体的精美,景色的优美,包括了光与色、时与空、动与静……人物,包括五官端正、举止大方……电视画面上的媒介人物又有更高的要求。但是,不能因为素质的重要就否认形美的必要。把主张形美与贬义的“花瓶”、“靓男俊女”的认识等同起来是片面的。花瓶、靓男俊女也有形美的一面,应予肯定,因为这也是视觉美感的要素。姣好的形象加上高深的素质才构成完美,而任何完美也不可能“无缺”。再高深的素质,如果五官不正、缺陷明显,也是不宜于“出头露面”作为媒介人物在电视上出现的。个别记者、编辑缺乏自知之明,形象欠佳却频频出镜,是对电视传播中的形美置诸脑后,对自身的“神采飞扬”过于迷信所致。

视觉美感其次是神美。物体的特质,景色的幽深,包括了坚与韧、虚与实、显与隐……人物,包括秀外慧中、气盛言宜……人们在接受视觉刺激时,理念在和谐中生发,情感在融合中起伏,赏心悦目,心驰神往,乐在其中,乐此不疲。而且没有什么干扰,不为细枝末节、芜杂凌乱的东西分散注意力。如果人物的眼神飘忽、迷离,摇头晃脑,故作多情,装腔作势等,也属于干扰范围,会失去视觉美感。

视觉美感,从观众来说,是视觉阈限精微与视觉审美意识的强化;从电视传播者来说,是视觉判断的准确、视觉艺术的把握与视觉美感生成规律的运用。电视传播者应是电视画面的第一观者,是视觉美感的第一获得者。这既是责任又是义务,要充分认识与享用。无论是审视自己的作品还是借鉴他人的优长,都十分需要。必须坚决反对向生活平面的“贴近”,摒弃对崇高的背叛、对艺术的厌恶、对俚俗化的膜拜和对原典的鄙视。我们的电视传播应该表现出对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占领时代的制高点,使观众在视觉美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劲的生命能力。

一个好的电视节目,不会有后现代的文化消费印记,也不会有殖民地文化的媚俗倾向。它是在积极自如、昂扬亢奋中造就的精神升华的结晶,是在严肃认真、倾心投入中生产的文化积淀的精品,而视觉美感正在其中。

关于语言本质的思考——语言传播杂记之十六

近些年,谈论语言的文字多了起来。这是好现象,说明语言受到了重视。但是,关于语言是什么?语言的本质如何认识?却众说不一。人们每天在使用语言,语言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那作用几乎尽人皆知。为什么仍不能确切地把握它呢?

也许这正是语言博大精深、千姿百态的反映吧!

有了人才有语言,有了人群才有了语言,人是社会的结节点,个体的人聚集成群体中的个体,人与人之间有了交往,语言便应运而生。人比鸟兽高明,因此,人类的语言便显得明晰便捷,少歧义、不含糊、容易学、方便用。使用语言,可以表意,可以传情,于是,喉头声带发达了,于是思维感情丰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借助语言而显示了自己的现实存在和发展要求。

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就是说,语言离不开声音,“心里的话”别人是听不见的,而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出来,你说的话正是你想到的意思。

后来,又从社会功能上去认识语言,说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如果只是工具,恐怕就同写字时的笔、代步用的车没什么大的区别了。说语音、词汇、语法是工具,似乎还可以,如果说一句、一段完整的话也是工具,就不大妥当了。因为那里边已经包容着说话者的目的、志向、情感、精神……了。

现在,人们逐步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显现,成为文化的载体,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进步。还有人说“言为心声”,正是语言的主体性表述。看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语言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逼近语言的本质。

认识到了语言是人的,是人群的,是社会的;认识到了语言是文化的、精神的;认识到了语言是声音的、物质的,大约就可以明确了它不仅仅是工具,不仅仅是材料,不仅仅是规则。可不可以说,语言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呢?其中,包括人文精神和音声化两个方面。

人文精神,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状况在意识形态、思辨深度上的具体反映,随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而变化,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修养、美学理想紧密相连。人文精神对个体人的观照是强烈的,几乎无时不在。人文精神可以凝结在典章器物上,打上时代的烙印,流传于后世;人文精神也可以融汇入社会交往中,显露思维的轨迹,远播于海外。一幅绘画、一支乐曲,无不是人文精神的张扬,只不过有文野、高下之分罢了。

音声化,不只是声音的问题。语言的声音不同于风声、雷声,它是人声(或模拟人声);音声化,是指人的声音,显然还要具有语音的系统性、词汇的序列性和语法的规则性这三大要素。这样,音声化就区别于色彩化的绘画、器具化的音乐了,也可以与其他民族的语言共有音声化的含义而又有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的差异了。

“人文精神的音声化”是一个整体,为了解释的方便才分开来谈,其核心,正是一个“人”字。因此,语言的本质正在于其“人文性”。

这里,主要是说明人文精神的音声化就是语言,人文精神是被音声化了的存在,而音声化本身恰恰被人文精神所充盈、所熔炼、所涵化。即使是言不由衷、口是心非、口蜜腹剑、巧言令色,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音声化,不过那是语言的异化现象,正证明语言并非万能,还要有“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等考察与约束。

人们强调语言的本体论,这无疑是正确的,应该重视语言的现象分析,重视语言的结构分析、功能分析,特别是语言规则的分析。但是,似乎不应忽视语言整体的微观与宏观分析的结合。

说到底,语言是人的,是由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人是发出、深化、驾驭语言的主体。语言现象,是语言主体进行的语言活动。语言活动的丰富生动、千差万别,是一个有极大可容性空间的语料库,规律在其中。语音的变异、词汇的扩展、语法的多样,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主体的创造性、开拓性、群众性、时代性。从人文精神的音声化层面,注重语言主体的研究,也许能冲破“工具论”的机械性,集结“文化论”的普泛性,打开语言本质的大门,推动语言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语言学的研究,在立足本土、吸收西学的过程中,应大力激发本体和主体的活力,变静态研究为动态研究,变平面研究为立体研究,变表层研究为深层研究,让语言学“门可罗雀”的“冷门”成为“举袂成荫”的“闹市”,让人们把“不学而能”的语言看做“羽化登仙”的基点。语言素质的提高将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同行共进。

我们有理由企盼语言学的鹏程万里!

关于播音标准的思考——语言传播杂记之十七

播音标准问题,自有播音创作以来就存在。创作者和接受者,包括管理者,不论是否意识到、是否明确,也时常在心里掂量,在言谈话语中涉及。任何一种传播行为,语言传播当然不会例外,都有规范,都有思想范式,不可能好坏不分、是非不辨。因此,逐步在理性上树立一个标尺,用以估量现实中的诸多现象,是一种社会责任,对播音标准的思考,恐怕不是多余的。

语言,自其产生以来就有标准:说清楚了么?听明白了么?这大概是最起码、最表层的标准了。如果说不清楚、听不明白,语言的社会功能也就消失,语言的价值只能等于零。岂止等于零,简直可以说还会产生负作用,即说的和听的反会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在现实生活中却屡见不鲜。把“站在船头看郊区”说成或听成“站在床头看娇妻”,把取得成绩“靠政策和机遇”,说成或听成“靠警察和妓女”,不是相当严重的误会么?语言的规范化,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其基本道理不是极为明显的么!为什么至今仍有想不通、不同意、无所谓甚至对着来的呢?这就属于对标准问题的认识了。

标准有范围大小:像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地方,这么点儿人,长相厮守,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语言互通就更不用说了。大如中国,南腔北调,不统一标准就很难交往了。

同类推荐
  • 迈向卓越的城市智慧化进程:基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案例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迈向卓越的城市智慧化进程:基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案例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趋势,本书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27座国际城市为案例,系统剖析了这些城市智慧化发展的理念、特点、各自所倚重的发展路径,给出迈向卓越的城市智慧化推进方法和策略,对于当今城市化大环境下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历代官学传承

    历代官学传承

    本书介绍了五氏授技的教育启示、尧舜时期的教育实践、夏商周时期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先秦儒家的道德教化、秦代法制教化的政策、汉代德育教化的举措、魏晋南北朝的官学、南北朝时期的家学、隋唐时期的儒学教化、隋唐时期的经学成就、隋唐时期的科技教育等内容。
  • 舆论现象与民意的地位

    舆论现象与民意的地位

    刘建明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关于舆论现象和民意的社会地位及作用的问题,具体包括“舆论的概念和本质”、“舆论形成的社会条件”、“舆论的几个特征”、“舆论形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讲授者以流畅的语言,生动的实例,精当的评论,丰厚的知识底蕴,向大家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地从不同方面剖析了“舆论”这一主题,对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分析。刘建明教授在无数的社会事实和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探骊得珠,总结出了“暴政的历史真相”和“民意的四个定律”,使我们获得了很多难得的感悟。
  • 电视节目质量模型与控制方法

    电视节目质量模型与控制方法

    本书系统阐释了如何理解和认识电视节目质量以及如何科学量化地评价电视节目质量,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模式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电视节目服务质量管理、控制的方法及策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当中,对电视媒体的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本书选取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私立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弗吉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等公立大学,逐一对其办学理念、学科特色、学生事务管理架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内容进行梳理,并对公寓住宿管理、法律申诉服务、多元文化教育、学生社团管理、新生入学指导、心理咨询、奖励资助、学术咨询等诸多具体学生事务的内涵、理念、实际操作等进行了描述,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者了解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务的重要参考书。
热门推荐
  • 仙尊至上:精分不好惹

    仙尊至上:精分不好惹

    身为仙界第一人,老祖级别的人物,叶烬浔翻云覆雨恣意妄为一生,从没有想过,向来眼不对眼嘴不对嘴的各路老妖怪,会强强联手狠狠阴她一把。她高傲自负,却阴沟沟里翻了船,神魂破碎,主魂误入凡间。凡间也有凡间的好,她看上一只温润如玉、君子无双的温软小美男,大佬护他,宠他,手把手将他拉扯进入仙途,那是个期期盼盼,兢兢业业,本以为,不说能养出个大神,好歹会是个小仙。谁知,她离开他一阵子,小美男摇身一变,化为披着一身邪气的混世大魔王。人人畏他,惧他,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他却啥都不管,只管找她各种无理取闹,撒泼打滚,还一言不合就动手,喊打喊杀的,说是她负了他d(?д??)叶烬浔表面笑嘻嘻,内心实则慌得一批,小美男不甜了,也不软了,但自家养大的崽子跪着也要宠下去。(非正经修仙文,萌新作者请支持。)
  • 绝不能输

    绝不能输

    一个人可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可以有予夺生杀的大权,可以有天下无敌的神功,但一个人生命中最强大的一刻,却是他心中所怀的信仰被唤醒之时。楚红江,一个自诩为天才的少年,面对残酷的现实却一次次感到挫败和无力。“我难道就这样束手无策?不,我是天才,所以我绝不能输!”
  • 漂在塔镇上空

    漂在塔镇上空

    小岳回到家里进屋也没开灯,正要脱衣上床睡觉,见床上除了他媳妇之外还有一个人,躺在自己的位置上。正想着那人是不是自己,就见黑暗中他媳妇起来了,高声骂道:“操你妈你不是死出去了吗,谁叫你回来的?”小岳还没有反应过来,就招到劈头盖脸的一顿好打。小岳就跑,抬腿刚要跑出门去,后面一个枕头飞过来正砸在他的脚后跟上,小岳一个跟头从门口摔了出去。小岳在门口蹲了一夜,第二天媳妇出门时不防备地让他给吓了一跳。气恼之中打了他一顿又把行李也扔了出来。小岳这才住进宿舍里。宿舍的主任是小岳家的一个故交,和他父亲的关系一直很好,主任看着小岳也怪可怜的,宿舍里床位又不紧张,就收留了小岳。
  • 僵尸道长之驱魔天师

    僵尸道长之驱魔天师

    道士王政被僵尸所伤,一身修为尽废,但他经历一场奇遇,重新修行,除魔卫道,替人消灾解难,踏上强者之路!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 超级妖龙分身

    超级妖龙分身

    荒古大地以武为尊,妖兽遍地。叶林意外获得一具妖龙分身,吞万物化元精,从此叶林杀戮天地四海,一柄长剑力破虚空。
  • 凤栖梧桐(全集)

    凤栖梧桐(全集)

    丞相之女夜婉凝被召入宫,她选择撞墙,被救醒后却换了个人。她再次拒绝侍寝之时,她只因一语伤及他的宠妃,他竟罚她禁食,却又到深夜亲自带人给她传膳。她不能容忍多名女子共侍一夫。结果是,皇上不让她离开宫门半步。夜婉凝终于抓住一次机会,出得宫廷,脱离皇宫。经年之后,朝堂上出现了一位与她长相一模一样的年轻“男子”, 冷月国皇上钦点“他”为御医。”当夜婉凝说出有自己喜欢的人了时,面对冷剑,毫无惧色,主动迎上剑锋……此时的他才知道,原来他醒得太迟!其实……那一年杨柳树下,他回眸淡淡地一笑已打动了她的心,但他们却越走越远,最后还是无缘相守白头。
  • 仙武之武道纵横

    仙武之武道纵横

    林辰:“乔峰,没有降过真龙的降龙十八掌,还叫降龙十八掌吗?”林辰:“项羽,来,我们一较高下,看看谁才是当之无愧的霸王。”林辰:“嬴政,欢不欢迎我也一起来争霸天下啊。”林辰:“孙悟空,你大闹天宫是在唱大戏吗?”林辰:“准提,我的枪可是一件难得的灵宝,你敢要不?”这是林辰重生到综武世界,争霸天下,打破虚空,飞身综合神界,携美逍遥自在,长生不老的故事。
  • 成为炮灰之后

    成为炮灰之后

    别人家的宿主都是勤勤恳恳的完成任务,而我的宿主,哦,不不不,她不是宿主她是女王大人,还是分分钟能上天的那种。系统感觉心很累,自己选的宿主,哭着也要继续下去。但是为什么总有刁民想要谋害(攻略)自家的女王大人哩,系统表示辣眼睛。
  • 剧场有它的灵魂

    剧场有它的灵魂

    我可以清楚记得三岁以后的许多事情。有人夸我记性好,此话倒也不假,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从小集邮,后来的工作性质又养成了我建立档案的习惯,写文章时,有记事本、底片、节目单、剪报可查。我出生在海滨城市烟台,当时这座位于胶东的小城市幽美、朴素,不似现在,变得毫无特色。记忆里第一次进的剧场,是在张裕公司往西的一条小街上,叫市府街,现在已经成了宽阔的马路。看的不是话剧,是一些革命色彩很强的舞蹈、活报剧、诗朗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