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2100000029

第29章 重写中国电影史与华语电影的视角(1)

陈犀禾,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

刘宇清,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2005年6月,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国际亚洲电影协会联合举办“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暨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笔者在对会议盛况的观察总结中指出,“华语电影”、“重写电影史”和“文化研究”成为“中国电影研究”领域的三大热点话题。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同意“重写中国电影史”,但每个人的出发点、采用的方法、针对的对象以及预期的目标都各不相同,有的从整体史学观的重新建构开始,有的从具体史实的考证入手,有的集中对史学方法进行反思,有的旨在颠覆一些根深蒂固的“历史定见”……,构成一种众声喧哗的学术氛围[1]。两年之后,这股“重写电影史”潮流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取得哪些成果呢?以下是笔者观察与反思的结果。

关于“重写”的审思

沿时解释变革与静止,是历史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历史学家对过去的研究,是要解释一组特定历史状况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些状况在后来所导致的结果。历史学家对“过去”的兴趣、民众对历史学家的信赖,大抵来自一种共同的信仰:了解过去有助于认识现在。

近年来,关于“重写历史”的话题漫延到各个学术领域:重写文学史、重写戏剧史、重写美术史……还有本文所要讨论的“重写中国电影史”。重写历史的话语之所以得到接受甚至欢迎,根源于新时期以来历史观念的解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种被称为“中学生史学”的历史观主宰了人们的头脑:真正的历史研究在于发现所有与历史问题相关的事实,并尽可能地用不带偏见的和“客观”的方式把它们呈现出来。历史学家有如一个历史证据的组织者,事实一经恰当排列,它们就“自己说话”,历史阐释远非重要,甚至可有可无。新时期以来,新的历史哲学观念启迪人们:当一个历史学家为了建构某种历史分析而利用某个“事实”时,这个“过去的事实”,才成为“历史事实”,历史学家在全部可用的历史资料中仅仅选择那些他们认为重要的历史事实;“过去的事实”并不自己说话,是历史学家把它们作为历史论据的一部分让它们说话。[2]新的历史哲学引发了历史研究重心和历史学家责任的一次重要转向:从历史编纂学到历史阐释学的转向。这次转向带来“重写历史”的契机,并提供具体的方法和广阔空间。

在中国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观念中,史官曾是一种职业,撰写历史是一种专利。官方修史一直占据正统地位,拥有主流的话语权。由于历史观念的转向,历史研究的主体不断扩大,“书写历史”不再是“专利”,官方修史逐渐向“专家/学者著史”、“民间史述”等方式转移。专利权一旦解除,一种“民主”的历史思想迅速漫延开来,“人人都是史学家”,许多人纷纷扮演起历史阐释家的角色。一些电影研究者相信:写电影史,不应再有“专利权”。每一个电影史家、电影批评家都可以自己写一部电影史。你写你的,我写我的,各不相谋,也各不相犯。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有很多“电影史”,每一部都是独立的著作,表现了自己的电影史观。成就是非常可观的。

但是,在关于重写电影史的争论,以及新近推出的电影史著述中,也发现这样一些倾向:有一种或几种电影史,是主张重写的人所不满意的。他们希望有一本新的、可以满意的电影史,出来取代那本旧的,因此才提出“重写”的呼吁。比如:有人希望重写的电影史,大概是作为教材的那些电影史(当前出版的经过重写的电影史,数量最多的就是作为教材的电影史)。作为教材的电影史,不是学术性的电影史。一个电影史家,一个电影研究者,都不能以电影史教本作为主要参考资料。从来没有一篇学术论文后面所附的参考书目中,提到大专院校教本的。再比如,另一些人不满意程季华等人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但又一点都离不开它。那是他们的第一手资料。有人打算另起炉灶,但又苦于精力有限,资料阕无。许多针对《中国电影发展史》的“重写本”,提出一系列与前者迥乎不同的观点,但是众多的“重写本”之间却对中国电影史上许多问题的评价和分析,各执一词,观点纷乱。由于不能在史料收集(历史编纂学)上下功夫,部分“新”电影史仅仅只是对“旧”电影史的注疏,“新”电影史家只是对老电影史家的研究成果进行阐释和发挥。

总体看来,在重写电影史的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值得注意的:重历史内涵的阐释,轻历史材料的发掘与编纂;重“历史定见”的解构,轻历史整体的建构;总体电影史与诸体电影史的关系不能并重;电影艺术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地位难以协调;电影史不能深切嵌入社会思想史;各种史述众声喧哗、貌合神离……。“重写”的历史契机,并没有让扎实的学术研究更加深入,也没有完全形成一种更加民主的学术氛围,倒是助长了一些狭隘的本位主义/本质主义和话语权的争夺。

就笔者个人而言,重写电影史的实质,乃是“另写”,任何一部电影史都不应该是对另一部电影史的“重写”、“注疏”、“校正”或者“纠偏”,而是对整个电影历史研究领域的补充与丰富。笔者也没有对任何一部已有的电影史感到不满意,他们都有自己的历史贡献。之所以热衷于“重写电影史”这个话题,是因为觉得已有的电影史还不够,至少,我们迫切需要一本“华语电影史”,一部从“华语电影”视角出发的中国电影史。

华语电影的视角

重写中国电影史,应该有一个更加宏观的视野,那就是“华语电影”的视野。事实上,在当代中国电影研究中,“华语电影”、“重写电影史”和“文化研究”三大学术热点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中国电影”概念相比,“华语电影”的内涵进一步扩大,成为一个更加宏观的研究范畴;“重写电影史”作为中国电影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实际是“中国电影研究”整个学科领域发展的逻辑起点,是“中国电影”概念及其内涵扩展之后的必然要求;“文化研究”则是一种带有全球性、跨学科性、跨文化性的新的研究方法与范式。以上每一个话题既是内容性的又是方法论的,既是经验性的又是理论性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含与重叠,华语电影研究是即将被命名的合法研究领域或者学科,文化研究意味着电影研究范式的某种变革,重写电影史文化哲学和历史哲学内在的目标。

同类推荐
  • 与名人一起品味小品(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与名人一起品味小品(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与名人一起品味小品》从浩如烟海的中外文海中精心挑选了一些经典美文。文章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或纯粹唯美,或质朴平实,或慷慨激昂,或侃侃而谈,不仅文字优美,文笔流畅,而且思想精湛,见识深邃,闪烁着智慧的灵光。
  • 敢于品尝苦涩人生(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

    敢于品尝苦涩人生(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

    每个人都在梦想着成功,但每个人心中的成功都不一样,是鲜花和掌声,是众人羡慕的眼神,还是存折上不断累积的财富?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成功,真正需要的都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有了健康的心理才是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心理健康对以后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 教你学弦鸣乐器

    教你学弦鸣乐器

    音乐是有节奏、旋律或和声的人声或乐器音响等配合所构成的一种艺术。其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有一定关联,是我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及关联着我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因为音乐与我们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有一定的关联。特别对我们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表达的影响作用。
  •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故都的秋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故都的秋

    本书收录了郁达夫所著的经典作品,散文篇有《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钓台的春昼》等;小说篇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微雪的早晨》等。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都充满浓浓的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在文学创作中,他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所以他常把个人的经历作为素材,解剖自我,剖析当时的社会,形成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
  • 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本书精选中国文化史上有关国学常识名词及专题若干,编选成册。全书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如熟悉经典,修身立志、博观历史,约取智慧、古老文明里的科学星火、历史经典中的集结号、流淌千年的古典文学、中华核心精神、古典艺术万花筒、诗意的中国式生活等,值得中学生阅读和珍藏。
热门推荐
  • 卧底谜案之boss请沉默

    卧底谜案之boss请沉默

    追查了许久的谋杀案终于告破。凉婵得意洋洋的对着自己的属下说:“这世上没有破不了的案子,就像这世上没有追不到的男人。”属下们立马露出了崇拜神情。被追到的男人静静的坐在一边,抬头淡淡的看她一眼:“人在说谎的时候,眼球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向左上方移动半寸,你刚才,移动了两次。”年少时的爱恋,牵出一生的纠缠。钢铁傲娇女刑警与忠犬禁欲男教授的爱情故事。智商与感情齐飞。来一场烧脑的破案之旅。本文推理+言情又名《谁念西风独自凉》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旁门左道易成仙

    旁门左道易成仙

    自古以来,旁门左道就为玄门正道和世人所不耻,认为旁门左道之人是误入歧途,难成大道,有些还被认做是邪魔外道,正道玄门人人得而诛之。然纵观华夏历史,凡正道成仙者,路有三条,上天封赏,偶的造化,最难的才是抟砂练汞,静心修持这条路,且这第三路往往苦修几十年,最终化为枯骨,也难登仙门。然天道之下,大奸大恶,妖物邪魔之徒,了却因果成仙者却不知凡几。佛家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似乎这才正合成仙正途。如果真如此,那可真是“玄门正道路艰难,旁门左道易成仙”。而这也道出了为何玄门正道道途断绝,旁门左道却绵延至今的原因。本书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流传至今的旁门左道之间发生的各种波云诡谲的故事。
  • 一鲜唆螺

    一鲜唆螺

    黄昏时分的浏阳河第一湾,仿佛由一只硕大无朋的螺坨雾化而成,远山如田螺的翘臀,由浓渐淡的青黛,旋转着的姜黄色的泥土与夕阳,近处则像是挖掉了肉的田螺口,洁净清新。公路和桥,河两旁的仿古建筑,这个离县城还有三十八公里的偏僻乡镇,呈现出一种对原始风貌的理解和尊重。他们只在桥的一侧修建了一排五百米长的低层商铺,而且是建在加高的河堤上,堤下的河床保持着原有的形态,泥沙卵石的岸滩,有人在古树下垂钓,或踩着野草散步。公路桥的下游五百米处的河堤上又修了一座人行天桥,其作用完全是为了体现古镇古色古香而悠闲的生活。公路和桥是双车道,车辆川流不息。
  • 中国留守报告:黔南阅读

    中国留守报告:黔南阅读

    这是中国第一部现场记录留守儿童内心成长的非虚构书,本书通过采访留守在黔南平浪,三都的孩子,和他们在福建霞浦下浒渔排打工的父母的生存状态,真实的记录了当下农村农民进城,孩子逼迫留守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留守儿童在今天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是必须解决和考虑的中国社会问题。本书为第一届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入围作品。
  • 梁先生的催婚日常

    梁先生的催婚日常

    梁介,站在三十的分水岭上,与爱情遥遥相望。云怀,大型催婚现场奄奄一息的惨烈少女,只愿与事业共同进退,不理风月。一个是事业半成努力寻求诗意生活的大龄单身男青年,一个是一心致力于脱贫事业的都市小白领,是谁说的事业心太重的女孩子不配拥有爱情?梁介告诉她:爱情里的酸甜苦辣,他都愿陪这个事业心爆棚的女孩共尝。梁介的催婚日常:这是一只奶萌的梁介:云怀,我帮你请假,咱们去领证好不好?(表情可参照卖萌的蓝猫)这是假装严肃的梁介:云怀,陪我去趟民政局吧!(表面风轻云淡,实则慌得不行)这是霸道总裁范的梁介:云怀,带上户口本,二十分钟后我到你家楼下接你。(内心暗搓搓的想:今天肯定行!)
  • 娇妻撩人:老婆,快开门

    娇妻撩人:老婆,快开门

    “老婆乖乖,把门开开。”厉少又被亲亲老婆关在门外了,小歌唱的声情并茂,那叫一个贱兮兮。***5年前,他负她在先,她携孕肚远走他乡。5年后,她携萌宝归来,虐他在后!厉少表示,原来我们的误会那么深。自此开启狂宠狂撩模式!江湖传闻,厉少对女人冷酷、无情,不动心!?后来江湖传闻“醋王”厉少的女人出没,想活命的所有雄性,连人带兽退避三舍!
  • 萧萧北风寒

    萧萧北风寒

    鬼子来了。其实鬼子早就来了,说是来帮东北的老百姓维持治安,打胡子,打乱匪,只打坏人不打好人,让愚昧不化的中国人过上像日本那样的文明日子。虽说前几年也曾在皇姑屯弄了颗炸弹打发了张作霖,张大帅总不是坏人吧,大大的好人呐,东北民众的父母啊,但炸了就炸了,终究也没出什么大乱子。东北军依旧在北大营好好地驻着,鬼子依旧替东北军维持着治安。但这回鬼子真的来了,不管好人坏人,只要是中国人,都杀。鬼子好端端的,怎么了这是?大概是维持腻了吧,就不维持了。民国二十年上秋,鬼子很不文明地来了。
  • 天下之朝花夕拾

    天下之朝花夕拾

    相公出轨,小三上位,分明是受害者的她却被闺蜜背叛,成了人人可欺的盗号贼。在她绝望无助之时,是那个人突然出现,他携着众人将那些欺她辱她之人杀遍。步步惊心。
  • 关东第一镖局

    关东第一镖局

    奉天城里响当当的头号镖师冯森,这次押的镖非同凡响,是东北军大帅张作霖足够装备一个团的军火。但在小孤山稀里糊涂地被人给劫了。劫镖的不是别人,正是镖师冯森磕头拜把子的好兄弟广泰。这是所有人没有料到的,也是镖师冯森连想也没想过的。冯森带着的一彪人马不明不白地就被劫了。冯森骑在马上,脸色铁青,两眼直勾勾地望着前方,一句话也不说,他的身后是一队同样蔫头耷脑的兄弟们,马队稀稀落落来到镖局门前时,杨四小姐正在镖局门前洗衣服,她做梦也没想到冯森的镖会被人给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