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2400000044

第44章 结语

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史以商务印书馆在1918年的自觉尝试为开端,以1949年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为终止,在百年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然而,这段历史却被尘封于故纸堆中,或仅得以在当代众多的电影史著述中以“点”的面目些微浮现。于是,中国民国时期的电影史往往就成为对商业主流电影或故事片的单一描绘,而贯穿民国历史发展始终的另一重要电影类型——教育电影的发展脉络也由此被遮蔽了。在中国电影百年的今天,我认为尝试清理出这段“隐形”的电影史,不仅是对中国电影史研究必要的填空,更是电影学基础领域富有建设性的工作,对于完整呈现中国电影史,重新研究中国电影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还原”历史,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历史全局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发现在民国时期的中国电影史中,并非只有作为主流的常规电影的单线突进,还有居于相对边缘的其他生产、流通、发行领域的种种特殊电影形态(如教育电影等)的发展以及无数次的突围尝试。只有当我们将教育电影的发展纳入这一视野后,历史的拼图才显得更为合理和完整。尽管从电影工业的生产、发行、放映系统来看,教育电影和常规商业电影始终处于相对平行的两个领域中,没有像商业常规电影之间那样呈现出显性、激烈、频繁的竞争或冲突,但从整个横向的时代面上来观察,二者之间存在互动与交流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中国电影史中,商务印书馆既是作为国产商业故事片的最初参与者,又是中国教育电影历史的开创者。从1918到1926年的拍片活动中,商务印书馆几乎同时推出了诸如《养真幼稚园》、《驱灭蚊虫》这样具有典型的教育电影作品和《春香闹学》、《打城隍》等这类纯粹的商业娱乐故事片。这一史实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片和商业故事片的同源性。而20世纪30年代,既是以上海——这一经济中心为主要市场的中国民营商业电影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同时也是以南京——这一国民党的政治重地为中心的官营教育电影的初兴时期。如果说,此时常规电影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发达的大都市,以市民和学生为主要观众群;教育电影则将观众群定位为分布范围更广的城乡居民。

此时,这两大电影领域虽然在生产、发行和放映系统中并无直接的交锋和对立,但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功能要求,其彼此间仍有着深刻的互动和消长关系。更为确切地说,国民党政权正是为了对抗当时兴起于上海的“左翼电影运动”,才提倡并大大地推进教育电影业的建设和发展。而同时,国民党对于电影业的控制,也就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电影史中提出的国民党的电影检查制度。毕竟,用电影检查制度控制民营影片中有悖于其主流意识(尤其是对其具有颠覆性的意识形态)仅是一种消极抑制方式,是国民党无力控制整个中国电影业,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国民党的教育电影业的设立和经营则是更为积极地宣扬主流意识,实现社会整合的手段。教育影片和常规商业影片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颠覆与抑制的复杂关系,并且对象征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争夺也长期地贯穿于民国时期这两种电影系统内。抗战时期国统区,民营电影业由于丧失了市场等种种因素而受到抑制,教育电影的制作却“一枝独秀”,从其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显示出较常规商业电影更大的优势。解放战争期间,以“进步电影”为主体,代表了新的文化走向的商业电影发展至高峰,教育电影则逐渐萎缩,并随国民党政权的覆灭而结束了在民国时期的历史。尔后,在台湾时期的国民党官营教育电影和民间商业电影之间的消长,可被视为这种互动关系的一种延续。可见,对于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史的清理,既有助于还历史以原貌,也能为我们常规电影史的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系,从而使我们能更好地“阐释”出电影史这一开放系统内部的诸多现象。

其次,将教育电影史作为一种特殊电影系统的发展史加以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以“启蒙”与“施教”为最初目的的教育电影中包含了许多的科教片和社教片。它们的发展、成型既来自中国教育电影人的实践,也来自于和其他国家同类影片的广泛交往,甚至来自对常规商业电影的借鉴。特别是在三四十年代,中国教育电影和世界各国的教育电影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从欧美、苏联等发达国家引入了大量的科教影片。这些外来影片为国产教育电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成为促成中国教育电影在“重庆时期”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电影对于教育效果的始终关注又促成了它“中国特色”的形成。从现存剧本中可以发现,鉴于中国老百姓对于故事的“钟情”,民国时期不少的教育电影多多少少地在科教片的体例中,融入了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既满足观众的欣赏需要,又完成启蒙、施教之责。并且,在这一电影业的发展中还包括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总结,如舒新城所著的《电化教育讲话》一书,就可以看作是对那一时期的教育电影的理论集成。这些理论立足于实践,具有极强的适用性。而且,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而言,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也拥有一套独立自主的发行、放映系统。这些层层相递的机构最终如毛细血管般地深入民间。在抗战期间,它就很好地担负起了发动民众坚持抗战的职能。这种效果是局限于城市大影院的常规电影所无法达到的。此外,民国时期教育电影的发展对于抗战时期及以后,中国电影向纪实美学的转向也有着促进作用。基于宣教目的以及自身摄影、放映设备轻便、操作简便和灵活性,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都呈现出较强的纪实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纪实美学来引导影片的拍摄。则教育电影在抗战时期被社会各界所接受,所大力提倡,并达到其发展史中的繁荣阶段,必然对抗战时期以及战后的故事影片创作有所影响,促成纪实美学、现实主义美学倾向在故事电影创作中的体现。

按照克拉考尔的看法,一个国家的电影比其他艺术手段更能直接地反映这个国家的心理。它是一些延伸于意识纬度之下的深层集体心理。因此,电影也是每个社会重要的文化资产之一,不论品质好坏,它们都直接提供了不同时代的生活样貌、电影工业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历史价值等的信息。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从其诞生起,便置身于国家政权、文化传统、社会集体无意识的交错影响中。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史也是这一电影工业由民间(商务印书馆时期)转为完全的国家工业的历史。1928年始,其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就直接来源于国民政府,其电影历史因而无可避免地被嵌入整个国民党官僚体制的发展、国家工业的建构等民国历史中,并直接体现了国民党党治文化的建设情况及内容。1925年到30年代前期,考察当时的教育电影文本如《饮水卫生》、《农人之春》等以及相关理论著作如徐公美的《电影教育》,刘之常、蒋社村编的《电影教育实施法》等可以发现它们和国民党本期以宣扬戴季陶主义为主的党治文化运动有着直接的联系并服务于其构建自己独立的意识形态和政党文化的努力。

这种互动关系同样可以用来解释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教育电影业的衰退终结。除了当时人民战争的爆发、国民党官员大搞“接收”等直接原因之外,教育电影业的衰败同作为其内部支撑的国民党党治文化的危机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时国民党面临着在各个层面已经分裂的社会,党治文化及教育电影主要弘扬的内容在自身逻辑上已经无法自圆其说。人民对政权的不满,共产党所提倡的与共产主义运动相统一的新文化运动的崛起,都使得教育电影失去了“教育”得以实施的心理基础——对象的信奉和期待。最终不可避免走向衰落。因而,通过对教育电影史的考察,也是对整个民国历史,尤其是对与整个教育电影产业结合得极为密切的国民党政权的全面考察,如在对国民党官营教育电影史的线索清理中,国民党整个官僚体系的建构过程也随之而清晰地展示出来。

此外,新历史主义所注重对轶事的考证以及其所谓的个人差异会对历史产生出截然不同的影响(虽然它仅是许多因素之一)的观点,也能在民国教育电影史中得到证明。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发展跟陈立夫、陈果夫兄弟对教育电影的偏好和推动也是分不开的。陈立夫早在30年代就亲自编著了《饮水卫生》一片,又于1933年出版了《中国电影事业》、《中国电影事业的新路线》两本谈国民党教育电影事业发展构想的书。陈果夫则亲自担任了成立于1942年的教育部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的指导委员主任委员,该指导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负责对该厂的生产进行指导。陈果夫还在此期间编定了《教育电影移风易俗内容述要》一书。该书详细地阐明了移风易俗教育电影编著缘起及经过、移风易俗教育电影旨趣分类一览表、节目分类一览表、各目内容述要等。费正清在其《中国之行——五十年回忆录》中也提到他在1943年拜访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时,陈对“美国教育影片表示很感兴趣”,“他希望搞到八万部这种投影机,在中国八万个农村中放映图片,介绍世界”,“他询问了微型影片工作的进展情况,还问到战后,微型影片是否还会广泛运用……”[1]

“鉴古知今”,如同其他一切历史源流,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史也有着自身的延续性。它所确立的启蒙传统,它所进行的拍摄实践和技术改进,它所培养的一批专业工作者以及它所养成的观众欣赏模式都不会随民国时期的结束而消失。从这一角度来讲,勾勒出民国时期教育电影的发展史也是必要的工作,对我们当代电影史的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本文所做的只是最初的“填空”,要真正“复原”出立体的历史仍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

注释:

[1]〔美〕费正清著,赵复三译:《中国之行——五十年回忆录》(第四部分),收入《中华民国资料丛稿》,第67页,中华书局,1983年7月版。

同类推荐
  • 音乐笔记

    音乐笔记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谈音乐欣赏,面对浩如烟海音乐世界,作者选择曾经感动自己的曲目和音乐家,娓娓道来;第二、三部分为音乐杂感,作者谈音乐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谈音乐与文化,皆从自己亲身感受出发,文字精练而老辣。辛丰年先生文字往往千锤百炼,数十年写下的文章并不算多,集其艺术精华的《音乐笔记》可算是弥足珍贵。
  • 和着春风,一起在绿草间摇曳

    和着春风,一起在绿草间摇曳

    是一部美轮美奂的诗画集,作者自己摄影并配上诗词,共分“春风篇”“夏日篇”“秋恋篇”“冬意篇”“心海篇”五大部分,传统的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摄影技术有机融合,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熏陶审美情感,消除高节奏、高压力的现代都市生活带来的疲劳无疑有着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是一部老少咸宜的阅读文本。
  • 美术概论

    美术概论

    本书分为十个章节,通过对美术解释说、美术学、美术文化、美术认识本质、美术传播、美术社会本质、美术创作、美术与批评、美术审美、美术教育等章节的编排合理,使对美术艺术的阐释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先做基础的、综合性的介绍,让读者对美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综合性的判断,再分门别类、以个案的方式具体导入美术世界。同时,本书各章节又自成一体,读者完全可以挑选其中自己更感兴趣的一章来阅读,可读性髙,能激发阅读兴趣。
  • 中国戏曲剧种研究

    中国戏曲剧种研究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项目成果,对中国剧种做了全面的研究,不仅包括京剧、越剧、昆曲、豫剧等大剧种,还涵盖了高腔戏、拉魂腔、滩簧腔、道情戏、花灯戏、花鼓戏、采茶戏等具有地方色彩的小剧种,并对这些剧种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代表剧目、代表演员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
  • 普希金绘画

    普希金绘画

    普希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像雨果和歌德一样,普希金在绘画方面虽不是专业人士,却也是才华横溢。翻阅普希金的手稿和书信,会发现文字中间嵌入的线条轻盈、极度传神的速写。保存下来的普希金绘画作品有1500多幅。普希金绘画的内容包罗万象,有自画像,有朋友、沙皇、女友、官吏们的肖像,也有马、鹰、风景等。这些画寥寥几笔散布在文字旁,显然是作者心思的表露,爱恨情仇讥诮怨讽,跃然纸上。列夫·托尔斯泰说他“用诗歌思想”,同样,他也“用画思想”。本书是高莽先生在多年研究普希金文学、绘画创作的基础上,从普希金的1500多幅画作中精心编选而成,辅以详细的说明和生动的画作解读,是一本兼具欣赏和研究参考价值的佳作。
热门推荐
  • 萌妻反扑:总裁请接招

    萌妻反扑:总裁请接招

    古裕宸第N次霸气的宣布:“从今往后,你是我的!”叶辞月一愣,“什么??”他眼眸微眯,靠近了一步,“乖,领证去。”“啊?这这这不太好吧……”她不自觉往后退。古裕宸眸光一闪,捏住了她的小手,“不太好?”“你松手!我们是不可能的!”“不可能?”他的眼里有一抹危险划过,“是谁一次又一次主动撩我的?”叶辞月脑袋发热,一片混沌之时,他的声音再次响起,“撩到手不想负责?恩?”看软萌小羔羊如何推倒腹黑大灰狼~
  • 摄影技巧指南(家庭实用生活百科丛书)

    摄影技巧指南(家庭实用生活百科丛书)

    摄影是一门随着传统摄影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摄影应用科学,它以摄影光学、摄影化学和电子技术为基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拍摄体系。本书主要介绍了摄影基础知识。给摄影爱好者带来了福音。
  • 努尔哈赤传

    努尔哈赤传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即清太祖,大清帝国的开山始祖,八旗兵创建者和统帅,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努尔哈赤的一生波诡云谲,野心、杀戮、权谋、奇情交织,既是骑马弯弓的塞外英雄,又是攻无不取的常胜帝王。本书将努尔哈赤的一生客观地一一呈现出来。
  • 秦汉三国皇帝传

    秦汉三国皇帝传

    本书主要撰写了秦朝从秦始皇(公元前247年)嗣秦王位起至三国吴灭亡(公元280年)止,共500多年的历史故事。以单列皇帝(正统)写其全传的形式,全方位介绍了自秦始皇至三国的37位皇帝的生平事迹,采取了相对按时间顺序又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写法,《秦汉三国皇帝传》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情等方面的故事。以正史为依据,既全面具体又通俗易懂,是一本详细叙史的好书。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娱乐圈大佬养成

    娱乐圈大佬养成

    林凡酒精过敏来到平行世界,调教神经粗大的老爹
  • 移风易俗(中华美德)

    移风易俗(中华美德)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的风俗和节日,大家知道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指什么吗?在这些节日中需要准备什么?有什么样的禁忌吗?大家想了解少数民族的婚礼是怎么的一种场面吗?他们的服饰丰富多彩,有着怎么的来历吗?一年分为四季,有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气是怎么形成的呢,他们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妈祖祭典、成吉思汗祭典、黄帝陵祭典是人们对先祖们表示尊敬的仪式,想了解他们有着怎样的传奇的经历吗?打开本书吧,它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
  • 璀璨进行式

    璀璨进行式

    吴遇歌粉了陆尽繁多年。他辉煌时,她的日常是舔屏舔屏撕黑粉。他落魄时,她的日常是保护老大。老大龙心大悦,于是将她扶正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翡翠镯

    翡翠镯

    在做了二十三年记者编辑后,我忽然很想写小说,我把它看成是我人生的又一次重新设计和规划。匍匐拘泥于纪实报道太久,文学的情结想象的欲望一直未曾忘却———今年春天来到的时候,我想起了那个曾经的梦想,开始了我的第一篇小说创作。都市生活有许多眼花缭乱的东西,节奏变化之快让我们疲惫,老朋友们疏于联络,最亲近的人难以敞开心扉,每个人都变得更加自我。《翡翠镯》的创作也是缘于寂寞和孤单。这两年我一直在网上写日志,网络的好处在于你打开一扇窗口就打开了无数扇窗口,同时它也使孤寂的人更加孤寂。
  • 玄天无极道

    玄天无极道

    一次莫名其妙的传送,带给他的究竟是什么?一部前无古人的功法,又能让他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一句惊人的警告,能够让发了芽的感情消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