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3500000002

第2章 导论:探寻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1)

当前中国大陆新闻界正处在深刻变化中,这个变化究竟是翻天覆地,不再走回头路了?还是瞻前顾后,进两步,退一步?目前我们很难下定论。相信这些问题必须放在多元的架构中来检查。整个变化当然并非毫无轨迹可循。

——李金铨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中国媒介转型的历史脉络与深层逻辑

中国社会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转型特征。汪丁丁认为,中国正在进行着世界唯一的“三重”转型:文化转型、社会转型与政治转型,这三重转型同时展开,决定了中国社会的特征。这三重转型都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完成这一过程尚需要几代人的时间。可以想见,今天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所观察到的中国社会还将染上转型期的特征。转型期社会为中国媒介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单子”,与此同时,中国媒介本身的转型也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单”,这是一个中国语境下极具本土色彩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可以说,“转型与变迁”是中国媒介生态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最主要的“特色”,构成我们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最主要的“脉络”(context)。转型时期的中国媒介充满了乱象:“寻租”盛行、低俗成风、专业主义缺失。“机会主义”和“实用理性”支配了媒介从业人员的行为逻辑。“总编辑们坦承患了精神分裂症,报纸前几页支持计划经济,中间几页提倡混合经济,剩下的就鼓吹市场经济了。记者们对于有偿新闻已习以为常。”显然,这一切的背后有其制度根源。李金铨在《从文化中国看当前中国媒介的深刻变化》一文中说:“当前中国大陆新闻界正处在深刻变化中,这个变化究竟是翻天覆地,不再走回头路了?还是瞻前顾后,进两步,退一步?目前我们很难下定论。相信这些问题必须放在多元的架构中来检查。”的确,没有一个多元的分析架构,没有一种历史的、具体的逻辑分析,我们就无法从现象探究到本质。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任何转型或改革都是一系列制度的重新调整。因此,媒介的转型其实质是媒介制度的变迁。这种变迁显然与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的“三重转型”联系在一起。

那么,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轨迹是什么?其内在的逻辑又是什么?

著名社会学家C.Wright.Mills说:“如果我们想理解当代社会结构中的动态变化,就必须尽力洞察它的长期发展,并根据这些发展设问:这些趋势发生的机制是什么,该社会结构变迁的机制是什么?正是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中,我们才能深入涉及这些趋势。”对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考察也是如此,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其演化的机制,并将其置入一个长时段的历史时空内进行研究。因此,正如诺思所认为的,制度分析总是倾向于变成历史学。在历史制度主义看来,历史是某种事件生发的时机和环境,任何制度都是某一历史进程的具体遗产,因此,应强调先发事件对后发事件的优先性。今天中国媒介的转型与历史显然存在密切的联系,忽视或割裂这种联系都会造成观察视角上的盲区。中国媒介制度变迁是一个长期的集体选择的过程,受到各种内源性与外源性因素的影响,它在历史中演化而成,又受历史的深刻影响,离不开对媒介历史的分析。

如果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媒介转型不是始于1978年,而是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这一进程,从邸报模式到现代报业是中国媒介的第一次转型,这一转型是19世纪以来中国大规模制度变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从那时起,中国媒介转型就融入了全球化的过程,经历了一个个“冲击调整适应”的过程,1978年以来的媒介改革只不过是这一长时段媒介转型过程中的恢复与继续。比较晚清以来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和今天正在发生的媒介改革,不论其演化轨迹、变迁机制还是影响因素都具有很多共同点。晚清与当代,显然构成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链条中的首尾两链。

因此,考察中国的媒介制度变迁,我们必须把时间回溯,把这一进程“嵌入”到19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的“三重转型”过程中。

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写道:“我国现代报纸之产生,均出自外人之手。最初为月刊,周刊次之,日刊又次之。”可见,现代意义上的“媒介”确始于19世纪初期,一开始就是“外来植入”的结果。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的初始设置会影响制度的演化与变迁。那么中国近现代媒介的这种“外来模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今天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其演化路径如何,是否存在路径依赖与锁定呢?

制度学家伊茂卡特(E.M.Immergut)认为,由于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causality)、偶发性(contingencies of history)与不规则性(irregularities of history),所以应该拉长观察制度变迁的时间序列来看待制度的变化。显然,在解释中国媒介制度的生成与演化上,历史制度主义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以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演化机制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本书力图透过各种媒介现象,看到媒介发展和演化的根本动因,对中国媒介制度的生成与演化作一个比较系统的考察,发掘现实与历史的勾连。为此,本书必须回答如下一些问题:

1.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中国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媒介制度?其特点是什么?

2.中国媒介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其轨迹与特征是什么?

3.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动因和动力机制是什么?媒介制度的变迁是否有其特有的逻辑与模式?

4.有哪些因素影响、制约着中国媒介的制度变迁?

5.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给现在和未来的中国媒介带来了什么启示,它还将怎样演化下去?

6.用什么样的理论框架可以更好地解释这种制度变迁以拓宽媒介研究的视野?

本书将考察的重点放在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上。为更好地揭示其“发生学原理”,本书提出三个基本假设:

1.媒介制度变迁遵循历史学家汤恩比与费正清提出的“挑战—应战”模式,只要存在外部挑战,内部的制度安排就会作出调整;如同生物进化过程一样,媒介制度的调整也遵循着“适应性逻辑”,“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某一历史条件下,适合“情境”的媒介制度能够被保留下来。

2.媒介制度的变迁是一个演化的过程,媒介制度的演化也是一个历史情境渐次展开的过程,媒介制度的如何演化取决于各种行动集团为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而展开博弈的过程,博弈的均衡状态即是呈现出来的媒介制度。

3.媒介制度变迁中存在着“路径依赖”与“路径锁定”现象,无效率的媒介制度可能长时期地保留下来。但从长时段的媒介制度变迁来看,只有有效率的媒介制度会被保留下来,而那些无效的,维持成本高的媒介制度最终将被淘汰。

二、概念界定:制度、媒介制度、媒介制度变迁

(一)制度

什么是制度?不同的学者对制度有不同的理解。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V.W.拉坦则认为:制度和组织没有差别。“人们常常将制度与组织区分开来。一种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一种组织则一般被看做是一个决策单位——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局——由它来实施对资源的控制。就我们的目的而言,这是一种没有差别的区分。”休.E.S.克劳福德(SueE.S.Crawford)和埃里诺.奥斯特罗姆(Elior Ostrom)在《制度的语法》一文中把对制度的看法归纳为三种:(1)制度是一种均衡。制度是理性个人相互理解偏好和选择行为的基础上的一种结果,呈现出稳定状态;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制度。(2)制度是一种规范。他们认为,许多观察到的互动方式是建立在特定的形势下,一组个体对“适宜”和“不适宜”共同认识基础上的。这种认识往往超出当下手段——目的的分析,很大程度上来自一种规范性的义务。(3)制度是一种规则。这种观点建立在认为许多所观察到的互动建立在一种共同理解基础上,如果不遵循这些制度将受到惩处或带来低效率。

可见,静态地看,制度是一种规范或规则;动态地来看,制度是一种博弈均衡。前者揭示了制度的表现形式,后者则进一步揭示了制度的形成机制。从定义的范围来看,“制度”有宽有窄。宽泛的定义将文化、传统、习俗都定义为制度,狭义的制度则仅指成文的规则。从制度的形成过程来看,制度可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内在制度是群体内随经验而演化的规则,外在制度是设计出来,并依赖正式的,有组织的机制来实施。从本书的研究目的出发,笔者采纳最宽泛意义上的“制度”定义,吸收V.W.拉坦的观点,即认为“制度和组织没有差别”,同时也将“制度”作为一种规则,一种博弈均衡来看待。

(二)媒介制度

本书中所讲的媒介制度是mediain stitution,而不是mediasys-tem,后者通常指“媒介体制”。吸收拉坦和诺思关于制度的定义,本书在最宽泛的意义上使用“媒介制度”一词:既指媒介组织,也指媒介运行的内外部规则。其定义指“嵌入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结构中的媒介组织及媒介运行的正式与非正式的程序与规则”。因此,媒介制度有两个含义,一指媒介组织;二指媒介运行的规则。媒介制度能够等同于媒介组织,是因为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制度体系,从广义上讲,组织是制度的产物。和其他组织一样,媒介组织也是以科层制度为结构特征的若干人的集合,他们遵从同一套内部制度,以实现共同的目标,这个共同的目标或者是他们各自目标集的交集,或者是各自目标集的并集。当然,狭义的媒介制度才是本书的研究重点。狭义的媒介制度专指媒介运行的程序与规则。这种程序与规则又有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涉及到政府管理、媒介采编管理和媒介经营管理三个领域和层次的成文规则与不成文规则。

媒介制度不是一个单项制度,而是一个制度系统,是由各项具体制度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媒介制度具有制度系统的共同的特征:相关性、层次性以及演化过程中的次序性。媒介制度系统的三个次级制度系统——媒介宏观管理制度(媒介体制)、采编制度和经营制度之间相互关联,具有较强的制度耦合性,但同时具有一定的可分离特征,是一种“拟分离制度系统”。这种既耦合又拟分离的关系决定了媒介制度系统的演化可能不同步,有的演化较快,有的演化较慢,这是媒介制度系统的演化规律之一。

(三)媒介制度变迁

在诺思看来,“变迁”一词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所谓的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制度框架的被打破和创新。我们也可以把制度变迁看做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但当某一种制度安排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这是最为经典的制度变迁理论。拉坦对制度变迁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制度变迁(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一词用于指(1)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的变化;(2)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3)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观点,本书所讲的媒介制度变迁至少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媒介(作为一种组织)行为的变化;(2)媒介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3)支配媒介行为及媒介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从博弈论的观点来看,也可以将媒介制度变迁看作媒介制度从一种均衡转变到另一种均衡的过程。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通过文献检查可以发现,目前关于中国媒介制度及其变迁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数不少,这些相关成果将成为本书研究的坚实基础。然而,运用社会科学中制度分析的理论范式将中国媒介的转型与演化纳入到“制度变迁”视野中来考察的研究目前还没有。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分析疏理,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关于媒介制度变迁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对媒介制度变迁的现象描述多于对内在机理的揭示。笔者检索的大部分著作对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嬗变轨迹(如广播发展史,电视发展史,报业发展史)着力很多,但对于这种变迁背后的动力机制探讨得不够。目前的新闻史偏重于平面地描述,近现代新闻史往往按照中国革命史的线索、立场及价值判断来叙述,无法揭示媒介制度内在变迁的理路;这种偏重静态的研究使制度变迁的“变”没有得到有力揭示,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动态逻辑没有还原出来。

同类推荐
  • 近忧远虑

    近忧远虑

    全书涉及历史人文、地理风俗、城市建设、时事热点、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上至人大、政协,下至机关、学校、民间团体,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拨云见日,提振人心!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以及作为政协常委、知名学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悦读MOOK(第十五卷)

    悦读MOOK(第十五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与集聚问题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与集聚问题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基于自有的“海外人才大数据平台”的动态数据,有机结合大规模信息采集、非参与式观察、海外问卷调查、远程访谈等调查方法,将学理剖析、比较研究、文献分析、GIS空间分析、分布式数据挖掘等融为一体,形成了对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群体的立体式研究架构和整体性认识。
  • 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研究

    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研究

    华语广播电视媒体使用的语言,作为华语广播电视的信息传递媒介,是受众直接感受的信息要素。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华语媒体,使用着各不相同的声音。一个媒体使用什么样的声音,看似是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包含了各种考虑。世界范围内各华语媒体所使用的语言,有更多语言之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分析华语媒体使用的语言,不仅可以了解媒体语言本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还可以了解与媒体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本书就是力图通过观察和分析各种华语广播电视媒体及使用的语言,引发人们对华语广播电视媒体使用的语言及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
  • 公共人的衰落

    公共人的衰落

    作为汉娜·阿伦特的学生和于尔根·哈贝马斯的好友,理查德·桑内特和他们两个人鼎足而立,分别代表了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的三种各不相同的学派。《公共人的衰落》正是桑内特研究公共生活的扛鼎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公共人的衰落》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而公共生活的衰落,则是入侵公共领域的人格引起的。全书通篇对此观点作了细致精辟的分析和论述。作者追述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宫廷、布尔乔亚阶级、市民阶层的社会存在和交往进行了广泛的涉猎:从文学、宗教、艺术到戏剧、音乐,再到服饰、话语、视觉、人格、角色。其中不乏对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狄德罗、卢梭等人的分析。最后还指出了人们应当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在社会中主动积极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对于正处在转型期间的中国来说,这本经典的社会著作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界限模糊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借鉴的价值。
热门推荐
  • 东野圭吾作品系列(七部)

    东野圭吾作品系列(七部)

    东野圭吾,日本推理小说无冕之王,直木奖、吉川英治文学奖、江户川乱步奖等重要文学奖项得主。本系列收录东野圭吾的《变身》《圣女的救济》《只差一个谎言》《名侦探的守则》《祈祷落幕时》《麒麟之翼》《红手指》等七部小说。
  • 纨绔兽妃:扑倒腹黑夫君

    纨绔兽妃:扑倒腹黑夫君

    一朝穿成王府妾,未得恩宠先被甩,渣男恶女排队来。夙彤表示,没关系,萌夫在手,天下我有!咦,萌夫呢?“夫君,你过来,帐外风冷。”某男弱弱地退后一步:“我…我…不冷。”夙彤舔唇:“可人家冷,来~抱紧我,就现在。”某男拢领口:“那…那个,男女授受不亲。”“嗯?如果我非要亲呢?”某男态度一变,唇角勾起:“也并非不可。”【新书已发,《萌鬼当妻:神尊,约吗》,求继续约约】
  • 燕云闱秘录

    燕云闱秘录

    花瑾君告诉月掩,“一定要好好活着。”过上娶夫生子,无忧无虑的逍遥王女生活。月掩含泪答应了,“我一定会活着。”我所遭受到的痛苦都会一个一个的报复回去的。……”你想当皇帝吗?“”可以当一当。“”那你敢杀,人吗?“”杀过,但也不介意再多杀一个。“”你很聪明也很狠毒,只要你想,你什么都可以做到。帮我,和我一起复仇,我答应你,我会和你一起死的。“……”真正爱你的人,你不爱,却爱着一个一直利用你的人,傻子。“”心甘情愿。“月掩笑了笑。她会报复每一个人,一个都不会放过……【女尊,女主绝不是白莲花也不是圣母,时而狠毒,时而懦弱,主要是“童年伤害”造成一点心理扭曲,宫廷阴谋,有点虐,可能1V1吧,有些小白请多多支持哈哈哈哈】
  • 这穿越要命了

    这穿越要命了

    作为一名资深网文迷,这些年齐思喷过的扑街小说不知凡几。但有一天他喷完一本扑街小说后却收到了作者的回怼“你行你上啊!”上就上,谁怕谁啊?可是当齐思被强制性的穿越到扑街小说中时,他才发现这穿越可真要命……这么脑残的剧情,身为主角的他该怎么跪着演绎?-——本书骚气无下限扣扣群:109853372
  • 你给的爱,似毒似瘾

    你给的爱,似毒似瘾

    楚卿说,曲珩风是她的毒,她的瘾,融在她血里,埋在她骨内,如果戒掉爱他,她会死。可是她却成了曲珩风这辈子抹不掉的恨。所以她选择死,也要带走他的爱。终于,他自由了,可当全部真相血淋淋摊开的时候。他才幡然醒悟,那个拿命爱他的女孩再也找不到了。那句珩风哥哥,成了他余生最大的奢望。
  • 爱你是我说不出的痛

    爱你是我说不出的痛

    我卑微的爱了那个男人三年,终于在一天晚上,趁着他醉酒的时候,偷偷进了他的房间。我有了孩子,他却怀疑我跟别的男人有染。可是我无法辩驳,因为,我不会说话。孩子失去的那一刻,他终于悔悟,我却早已经心冷。直到那一天,他将我推出洪水,没入漩涡的那一刻,我张口,想说爱你,却喊不出来……
  • 阳宅指南

    阳宅指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三国3:孔明出山

    三国3:孔明出山

    本书为“日本金庸”吉川英治最耀眼的巅峰杰作《三国》第三部,主要描写汉献帝时期军阀混战、群雄逐鹿的局面,重点着墨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故事。作者用颇具个性的现代手法对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进行了全新演绎,简化了战争场面,巧妙地加入原著中所没有的精彩对白,着墨重点在刘、关、张、曹操等经典人物的颠覆重塑和故事情节的丰富变幻,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极大成功地脱胎换骨,将乱世群雄以天地为舞台而上演的一出逐鹿天下的人间大戏气势磅礴地书写出来。
  • 待你千年不悔

    待你千年不悔

    后悔?不!!!如果后悔,怎能许下对你千年的誓言?守你周全是我一生所求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