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3700000029

第29章 大众传媒:现代性的想象——以《良友》画报为个案(1)

马彩红

现代性(modernity)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界的关键词之一。它几乎成为哲学、社会学、美学、政治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探索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路径和话语体系。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现代转型,人们更加关注在哲学和文化层面上的思维理念、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变化。人们在“现代”、“现代性”、“现代化”以及“后现代性”等概念中寻求“中国性”的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性方向。本文试图通过大众媒介所承载的历史记录和反映的社会现实来管窥20世纪初中国现代性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矛盾,揭示大众传媒在中国现代性上是如何使大众“现代的”。

一、“现代性”的知识谱系

从西方语源学的角度而言,不同的学者对“现代性”一词产生的年代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后现代哲学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该词早在公元5世纪就已经存在了,用以表示一种时代的分期。而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认为这个术语从17世纪开始在英国流行,19世纪在法国出现。他特别援引了让·波德莱尔的有关美学现代性的一句名言:“现代性是短暂的、易逝的、偶然的,它是艺术的一半,艺术的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的……”在这里现代性不再是现代与古代的分期标志,而是一种对现代艺术新观念的倡导。理论界对现代性概念的解读也不尽相同,比较著名的有三个:“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吉登斯;“未完成的设计”——哈贝马斯;“一种态度”——福柯。

不同视角下的文本解释,会产生不同的意义。“现代性”在社会学和哲学视野下的不同解读反映了它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就哲学的视角而言,“现代性是一个哲学范畴,从哲学的高度审视与批判文明变迁的现代结果,着眼于从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上,抽象出现代化过程的本质特征,着眼于从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把握现代化社会的属性,反思‘现代’的时代意识与精神。”对于中国而言,“现代性是用以表述1840年以来,尤其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文化的知识型概念……是确定特定文化的性质及其在世界中的角色——即为文化获得定义提供基本话语规范。”

二、研究的逻辑起点

中西方“现代性”的模式和道路是不同的。中国是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接受现代性的“后发外生”型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后,以自我为中心的“古典性”话语体系在中国终结,在“现代性”由西方向世界普遍化的过程中,中国迫切需要世界范围内的自我认同。一方面,在西方海外扩张的压力下,中国必须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另一方面,西方文明的科学技术和理性之光使古老的中国认识到,只有摆脱弱者的地位才能不被世界“边缘化”。于是,“现代性”在中国的语境下有了独特的含义,即“丧失中心后被迫以西方现代性为参照系以便重建中心的启蒙与救亡工程”。中国的现代性展开经历了技术主导、政体主导、科学主导、主权主导和文化主导的五次重心转移。

(一)大众传媒与现代性

事实上,上述主导重心的转移并非完全按照线性的发展过程进行,在同一时期,对现代性的不同诉求是相互交织、互为基础的。金耀基认为“现代性”的内涵包括工业化、都市化、普遍参与、世俗化等。其中“都市模式”导致了知识系统和媒介系统的成长;而“普遍参与”则包括政治参与和媒介参与。媒介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媒介的普及带来了思想的启蒙和社会知识的增长,公众通过媒介投身于社会的沟通网中,在媒介参与中体现了社会现代性的重要内涵之一:参与社会。媒介空间的形成是产生现代社会公共空间和舆论空间的前提。

大众传媒的兴起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特征。报章杂志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想变迁,是中国现代性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同时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也通过其自身的文化传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是中国现代性的启蒙者和参与者。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上海《良友》画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当时中国人口密集度和异质度最高的城市。据统计,1935年上海人口达370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000人。华界中,非上海籍贯人口比重达75%,公共租界中更高达79%。现代都市生活的绝大多数设施在19世纪中叶就已出现在上海租界:银行(1848年)、西式街道(1856年)、电报(1882年)、电话(1881年)、自来水(1884年)、汽车(1901年)、电车(1908年)。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和世界最先进的都市同步了。

发达的商业和便利的交通为大众传媒的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大众传媒极为发达,有几十家广播电台、上百家电影院戏剧院、上千种报刊杂志、几万种书籍,构成了一个铺天盖地、无所不在的文化海洋。作为当时世界第五大城市的上海较早地感受了西方现代性的物质形式。他们“初则惊,继则异,再继则羡,后继则效”,虽然相对于现代性的物质层面而言,精神文化层面的现代性不那么容易被接受,但对现代性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它体现在大众传媒上就是一种对西方现代性的“中国化想象”,一种对西方现代性的模仿和重塑。

《良友》画报(The Young companion)是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画报。它创刊于1926年2月15日,诞生在大众传媒最为发达、城市文化极具现代性的上海。《良友》画报在上海发行的二十年间,共出刊172期,外加两个特刊,单期最高发行量曾达4万册,仅次于《生活》周刊,位居沪上杂志销量第二位。它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引领社会潮流风尚,刊载过图片32000余帧,彩图400余幅,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的风云变幻,是考察中国现代性特征的最佳范本。

《良友》画报在第一百期纪念特刊中写道:“《良友》无人不读:主妇、现代女性、工人、巡捕、老头子、掌柜先生、戏院的顾客、茶室里的茶客、学生、小学生;《良友》无所不在:在茶几、在厨房、在梳妆台、在收音机旁、在旅行唱片机上、在公园里;《良友》的读者不乏这样的名流:老舍、叶灵凤、张天翼、黎明晖、胡蝶、金焰……”

《良友》的读者虽然未必像上文所描述的那样广泛,但毫无疑问在刊物较为固定的读者群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应该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市民阶层。他们的价值观、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往往成为其他市民效仿和追求的目标,由他们所形成的知识分子群体成为都市现代性的话语体系中心。

三、《良友》画报——现代性的想象

《良友》画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彩色画报。图文并茂是它最大的特色之一。众所周知,图像比文字更加直观、易懂、更易广为传播。但是图像结构的不稳定性和释义的模糊性又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良友》画报就是通过对中西方图像的选择与展示来传递现代性的符码和信息,从而描绘出一幅现代性的想象图景。

(一)《良友》印刷——技术现代性的体现

《良友》画报用道林纸铜版印刷,封面采用套色照片,一经面世就大受欢迎。

1930年后,《良友》率先把图片的铜版印制改为影写版印制,销量直线上升。印刷技术的提高增强了《良友》画报的现代性质,满足了读者日益成长的审美需求。

《良友》画报的封面设计最能体现印刷和摄影技术的进步为画报带来的崭新形象。穿着入时,举止优雅的现代(摩登)女性一直是《良友》封面的主要人物,她们通常位居画面中央,四边配以手绘的花边图案,这是典型的西方绘画装饰手法。最初由于摄影条件的限制,图片背景虚化,人物和背景剥离,画面显得生硬死板。后来真实的背景取代了手绘的装饰图案,以家居为主的室内环境和以湖光山色、亭廊画柱背景的外景拍摄逐渐增多,人物与景色相互映衬,刊物的封面生动活泼、引人注目。《良友》的封面照片最初是套色的黑白照片,印刷不清晰,人物形象不突出。随着印刷技术和摄影技术的改进,封面改用着色照片,即先拍照,再人工绘色,弥补了拍摄时光线和色彩的问题,使照片人物富有立体感。应该说对于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利用是中国对现代性追求的主动选择,西方的“声光化电”是中国现代性想象的初始体验和美好憧憬。

同类推荐
  • 传播研究: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

    传播研究: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

    本书集合了作者对于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篇西方传播学的批判理论研究;中篇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认同;下篇文化与社会视域中的新媒体研究。
  • 社会信仰论

    社会信仰论

    信仰可以分为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社会信仰是不同类型的个人信仰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特定文化共同体的普遍性信仰。社会信仰论严格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力求阐述社会信仰发展的一般过程,它分析了中、西方传统社会信仰的发展历程及现代社会信仰的基本形态,深入探讨了社会信仰的冲突与危机现象,并由此确立了建构当代社会信仰的基本原则。
  • 南开大学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南开大学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本书是向广大读者介绍南开大学近百年办学历程的一本普及性读物,也是面向社会大众讲好南开故事的一个尝试。书中分历史概述、南开往事、南开名人、走向未来四部分内容,并附有大事年表,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南开大学近百年来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系的发展道路、“公能育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特色、“认识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术传统,成为中国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 信用知识宣传手册

    信用知识宣传手册

    个人无信则不立,企业无信则不兴,政府无信则不威。提高诚信江苏建设水平,必须从加强诚信教育入手,大力培育诚信意识,弘扬诚信文化,在全社会倡导重诺守信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诚信氛围。
  • 底层民意:中国社会心态调查

    底层民意:中国社会心态调查

    本书是揭露“驻京办”第一人、新华社调查型记者李松又一部关注民生的倾心力作。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并往往透过社会舆论、社会情绪等体现在社会心态方面。比如中国社会底层普遍存在的焦躁疑惧、迷茫失落、仇官仇富、愤青思维、拜金主义等,就是社会矛盾的具体反映。
热门推荐
  • 遗世独仙

    遗世独仙

    上古的一场旷世大战,无敌的至尊陨落了,纵横天下的圣王也喋血,放眼望去血染长空遍地伏尸,天在哭,地在泣,万族疯狂了......苍生撒血,怒问向天,遗世绝路,仙何在!一瞬入魔易,千年修仙难,意外的遭遇,李冲来到了仙侠世界五域,为了生存,为了回归,一场仙侠传奇就此开启......
  • 重生之袁家庶子

    重生之袁家庶子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张勇,一个未来世界的游戏软件设计师,因为一次意外,穿越到了三国世界,成为了袁绍四子,地位卑微的庶子袁买。三国纷乱,庶子毫无地位,张勇能否一挽狂澜,成就大业,犹未可知。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撑过去,你终将成为更好的自己

    撑过去,你终将成为更好的自己

    或许你是刚刚步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或许你是已有一定职场心得的公司达人,不论你是何种身份,我们在应对工作时总会碰到与自身境况相关的职场问题,与其纠结于工作中的细节小事,不如开放思维,拉升格局,运用合理有效的职场技巧并坚持努力。这是一本千万读者期待的暖心励志书。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迷茫、无助、卑微的时刻,只要撑过去,你终将成为更好的自己!作者从自身丰富的职场经历出发,给出职场人切实的帮助与建议,更加细化职场目标,全方位地剖析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与沟通方式。
  • 恐怖微小说集

    恐怖微小说集

    充满灵性令人惊艳的恐怖题材微小说集。从顶尖的独立恐怖作家,到布拉姆·斯托克奖得主再到亚马逊畅销作品,一定会有你喜爱的部分。
  • 不期,而爱

    不期,而爱

    顾西昀把夏小桐从大街上捡回来做了十年的兄妹,可夏小桐却不满足做顾西昀的妹妹。成年后向顾西昀表白,得到的却是被他赶出家门。三个月后在学校相逢,他再无往日的温柔,只余深深的厌恶。本以为就此一刀两断,晚上,她却收到一条神秘的短信……推荐新书《甜妻今天又卖萌了》欢迎大家来捧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盛唐九歌

    盛唐九歌

    唐正,因排行第九,故小名九哥儿。时年其父蓝田县令唐文山,因牵连进天皇天后二圣之争被诛,唐正随母其后几年,求存于蓝田秦岭山下。史载唐正少时顽劣,年十二,家遭大难,其后,却能正其心,诚其意,修其身。在山中时,体悟自然,得知行合一之道。十八岁出山后,更是词绝天下。又因唐正丰神俊朗,浪漫多情,能处处体谅她人,时年,长安女子皆言:不愿穿绫罗,愿依九哥旁,不愿王侯召,愿得九哥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