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5700000128

第128章 当代中国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管窥

梁小建

当代中国报业集团出版社,是指当代中国报业集团在跨媒体经营中主办的图书出版机构,包括光明日报出版社(光明日报报业集团)、文汇出版社(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三联书店(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出版社(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等15家各级报业集团主办的图书出版社。它们是报业和出版业的交叉领域,在图书选题上有其特色和优势,主要有政治性强、时效性强、实用性强、资料性强、专业性强。

报业集团出版社要发挥这些特色优势,就要对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提出特殊要求。据笔者理解,报业集团出版社的人员要求包括:政治素质高、业务本领强、对新闻事件和社会心理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具有利用报业集团丰富信息和人力资源的能力,最好是同时具有新闻和出版才能的通才。应该说,这对出版工作者来说是很高的要求。为此,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必须了解报业与图书出版业的经营管理规律的差别。

一、报业和图书出版业在经营管理上的差别

图书产品的特点、图书的生产、销售、经营规律决定了出版业面对的市场环境更为复杂。出版社的工作人员(编辑)一头连着作者,一头连着读者,这都是两个未知的领域。出版社进行的每一次版权经营都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图书出版业的主要矛盾在于出版社如何做好中介工作,把优秀的作者和作品介绍给广大的读者,在版权的购进和卖出中获得经营利润,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报业市场竞争虽然十分激烈,但其生产、销售等环节较为稳定且可预测性强。报社有自己固定的记者队伍和稳定、专业的产品供应商(通讯社),在内容生产方面可控性极强。在销售方面,报纸有自己固定的订户和零售读者群,可以以销定产,把报纸卖给读者,销售方式较为稳定。党报是我国报业结构的骨干和主体,当前的形势对党报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新闻宣传上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在经营管理上要力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1]笔者认为,这正是目前以党报工作人员为代表的报业工作人员面临的主要矛盾。

当然,我们对出版业与报业工作人员各自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出版业与报业工作人员都要把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都要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都要贯彻“三贴近”等等。但如上所述,两个行业的工作人员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差别是明显的。出版业与报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用出版业的工作方法来管理报业行不通,报业的工作方法同样也解决不了出版业的主要矛盾。

二、报业集团出版社图书出版人才现状

(一)报业与报业集团出版社人员构成总体情况

毫无疑问,报业是人才高地。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截至11月7日,经核准颁发的新版记者证总人数超过18万人,达到184864人。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三个变化:一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其中20岁至30岁的有40064人,30岁至40岁的有73173人;二是新闻队伍中的学历结构以本科为主体,有向高学历层次发展的趋势,其中大专学历的有71325人,本科学历的有101127人,硕士学历的有9111人,博士学历的有343人,其他的2958人;三是用人制度多样化,聘用人员不断增加,其中在编人员144110人,聘用人员40754人。[2]作为我国报业的骨干和主体,党报更是人才济济,据一份中共中央宣传部立项课题报告透露,在接受该课题组问卷调查的603位党报工作者中,40岁以下的占66.9%,50岁以上的占9.8%;大专及以下被调查者所占比例为16.2%,本科被调查者为58.2%,研究生及以上被调查者为25.3%;拥有中高级职称者占样本数的61.3%。[3]可以看出,我国新闻工作者队伍是一支充满活力、学历和专业素质都比较高的队伍。

再看党报报业集团出版社人员构成情况。据笔者在全国报业集团出版社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05位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中,40岁以下的占52.3%,50岁以上的占17.1%;大专及以下所占比例为17.5%,本科所占比例为56.7%,研究生及以上所占比例为25.8%;具有中高级职称者占60.9%。

通过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党报工作人员与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各项指标的对比,我们发现,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情况与党报工作人员相差不大。不同的是,报业集团出版社50岁以上的工作人员所占百分比比党报50岁以上的工作人员所占百分比多出7.3个百分点。这说明,报业集团出版社50岁以上的工作人员较多。下面具体分析报业集团出版社管理层构成、员工构成和引进人才情况。

(二)管理层构成

报业是人才高地,编辑记者中人才济济,但经营管理人才相对缺乏。人民日报社人事局局长琚平和指出,人民日报社直接从事广告、发行、出版、经营管理的在编人员,占报社现有干部总数的11.5%,平均年龄近45.7岁,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50%。这些指标显然弱于党报工作者平均水平,与全国新闻从业者统计结果相比,优势也不明显。琚平和认为,报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整体力量相对薄弱,结构不尽合理,观念还有些陈旧;既懂新闻传媒,又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渠道、途径较少,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4]人民日报社的情况,应该有一定代表性。出版社是报业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层构成也可作如是观。

据研究者考察,目前报业集团出版社管理层构成情况大致为:报业集团自办出版社管理层基本上由报社委派报人担任,而兼并的出版社管理层则基本维持从前的原班人马。[5]笔者认为,前者利为来自报社的管理者熟悉报业情况,在报社关系广泛,在帮助出版社调配报社资源上有优势。其弊端为出版业管理及赢利模式与报业有很大不同,来自报社的管理人员缺乏图书企业管理经验,使得出版社在成本管理、印刷发行、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很多漏洞。后者利为原有出版社管理者熟悉出版业情况,图书出版经验丰富。其弊端为原有出版业管理者不熟悉报业情况,不知道可以利用报社什么资源,即使有利用报社资源的打算,但与报社关系生疏,资源调配难度很大。这致使出版社划归报业集团后,与母报媒体处于游离状态,既不能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敏锐触觉,也不能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的强大市场运作能力。报社与出版社处于典型的“集而不团”状态,原本弱小的出版社照样弱小,混合型媒介优势无从发挥。

“外行管理内行”的情况比较常见,利弊也非常明显。外行管理内行,其利为管理者思维不会受到新行业条条框框的限制,能够放手一搏。管理者还能带来原有行业的各种资源和社会关系,有利于新行业打开新的局面。其弊端为管理者不熟悉新行业的特点、生产、销售和经营管理规律,容易产生“路径依赖”,用管理原行业的老办法来管理新行业、新部门,结果是南辕北辙。因此报业集团出版社目前的这种管理层构成,有利有弊,关键要从新闻出版事业出发而不是从安排干部角度出发选好人才,并在利弊之间做好平衡。

(三)报业集团出版社是报业集团富余人员的安置单位

笔者在对部分报业集团出版社社长们的访谈中发现,出版社管理者对出版社人才素质普遍不满,认为有好的设想无法实现。报业集团出版社在选题方面拥有多方面的优势,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例如时政题材图书、教辅图书、少儿图书等,这种工作对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出版社工作人员从报社其他服务部门调来,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不懂图书出版。人员素质达不到报业集团出版社的人员要求,使出版社优势无从发挥。

从职业经历上看,接受问卷调查的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中只有36%的人是一直在出版业就职,14%的人是从新闻业转入出版业,另有50%的人是从其他行业转入出版业。这个数字令人吃惊,它表明报业集团出版社中有64%的工作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从事出版工作。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一半的工作人员竟然是从新闻出版业以外进入图书出版行业的。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报业集团出版社“外行办出版”的整体轮廓。出版社的编辑类似企业的项目负责人,要熟悉一本书从策划到发行的整个过程,图书出版业的职业经历是非常重要的。编辑面对的是难以预测的图书市场,要驾驭市场自然需要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如果说出版社领导层尚可“外行管内行”,对出版社进行宏观管理的话,从事大量实际工作的编辑则绝对不能是图书出版的“门外汉”。否则外行领导外行,非吃败仗不可。

(四)报业集团出版社留不住人才

从待遇上看,据笔者在全国报业集团出版社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报业集团出版社80.8%的人员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这个收入水平整体低于党报工作者月收入水平。据一份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立项课题报告透露,73.9%的党报工作者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6]报业集团出版社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人所占比例比党报工作者相应的比例多出6.9个百分点。据《中国图书商报》发布的2007年出版业薪酬调查报告披露,出版业平均年薪59275元[7],人均月收入将近5000元。这说明,约80.8%的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没有达到出版业人均收入水平。从人均收入来看,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不仅低于党报工作者,也低于出版从业者平均水平。调查显示,69%的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对目前待遇“很不满意”、“不太满意”或“说不清楚”,只有31%的人对待遇“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由此不难解释为何报业集团出版社留不住人才了。

从心态上看,对目前工作条件“很不满意”、“不太满意”或“说不清楚”的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占56%,“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占44%。接受问卷调查的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人员中,聘用人员占54.3%,在编人员占45.7%。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朱庆、经济日报发行部主任施春发等人认为,有些在编的老同志基本已经丧失了工作能力,“能够称得上编辑的人没有几个”,但也无法辞退,白白占用着编制内较为优越的待遇。这必然会打击聘用人员中优秀分子的积极性,使他们选择离开。

〔梁小建: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方向2006级博士生〕

[1]王武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2]冯文礼:《全国核发新版记者证逾18万》,《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11月8日,第1版。

[3]参见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党报在媒体格局变化中的历史方位、现状及趋势研究”课题报告》,2007年8月8日内部印刷。

[4]琚平和:《人民日报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路——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三届(2006)年会上的发言提纲》,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5]赵泓:《报业集团出版社的症结及发展对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48页。

[6]参见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党报在媒体格局变化中的历史方位、现状及趋势研究”课题报告》,2007年8月8日内部印刷。

[7]丁毅:《’07出版业薪酬调查报告》,《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11月13日,第1版。

同类推荐
  • 记者生活研究

    记者生活研究

    你眼前的这本关于记者的书确实值得一读。记者的职业性质决定了他是审视、研究报道别人的,而很少为别人所研究,报道。其实,现代人离不开媒介,而记者是媒介的核心,更是其灵魂,他(她)既是信息的报道者,真相的揭示者,也是观点与意见的提供者。可见,作为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记者,其生存的社会化程度极高,公众关注他(她)也是关注我们自己。这本书从“生存状态”着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记者的新视角。而其讨论的许多话题不仅具有现实性,更具有趣味性,其中仅仅与“三”相关的内容就很吸引人的眼球。比如,决定记者生存状态的“三大要素”,记者“撬动历史的三种角色”,记者作家的“三种主要形态”,记者屁股后面的“三把火”等等,都别有意趣。更值得提及的是,这是一位曾在主流媒体做过十年记者的人写的一本关于记者生活的书,这决定了它与出自一般研究者之手的书有所不同。惟其做过记者,其谈起这一行才不隔不玄,感同身受;惟其做过记者,其对这一职业的思考才能入木三分,“挠到痒处”;惟其做过记者,其对这一职业的“沙化”现象才会有切肤之感,对良好的新闻生态才会那样渴求企盼;惟其做过记者,其文风才能那样畅达,如同山间跳动的小溪,清新而流畅……不需恐惧渊深的学理,也不需畏难艰涩的表达。这部书别有韵致却又浅显易懂:沿着那一行行简洁明快的文字读下去,你会获得一种春日游园的惬意;而间歇掩卷,你又会浮想联翩,领悟颇多。
  •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本书聚焦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与演化过程,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详尽而生动地揭示出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发生学原理;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整合“行动”与“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本书构建了一个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四维模型”,以简驭繁,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清楚地呈现出来。全书理论深厚、内容充实,逻辑严密,新见迭出,具有鲜明的中国媒介研究的本土意识和问题意识,堪称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的扛鼎之作。
  •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本书是目前国内首部探讨20世纪以来全球知名媒体国际传播战略的教材。《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以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特别是国际战略理论为基本框架,结合媒体经营管理理论和国际传播理论,在描述BBC、VOA等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演变历程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些媒体的主要国际传播战略。
  • 新闻谈片:一个资深新闻人的采编心语

    新闻谈片:一个资深新闻人的采编心语

    本书内容包括:“对外新闻报道及其特色”、“论会议新闻及其改革”、“社会问题与新闻报道”、“青藏采访札记”、“可贵的随时倾听”、“代表素质的可喜提高”等。
  • 再造世界的100个奇迹(下)(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再造世界的100个奇迹(下)(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本书文字简洁,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富有知识性又具有趣味性,是一部精彩纷呈、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奇迹缩影。涉及到影响世界文明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宗教、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重大历史文明。以从历史中所启迪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创造人类历史的崭新未来。
热门推荐
  • 异世界的超级大厨

    异世界的超级大厨

    忽然来到异世界的主角,凭借着超高的厨艺,立志要成为海贼,,,额不对,是要成为厨师王的男人。
  • 小小农女爆脾气

    小小农女爆脾气

    从太后身前女官重生回来的陈夕,不想经历上辈子的家破人散,于是,她誓要改变爹的暴力属性,娘的包子性格,让哥哥读书做个官老爷。在她功成名就时,又遇到了那个让她痛彻心扉的身影,现在他不认识她,她跟他奕无交集,那她是该默默祝福他,还是把人弄到手,这是个大问题,她要好好考虑考虑……
  • 宫廷改造计划

    宫廷改造计划

    “前朝不留无用之人。”狂拽帝王一上台就大清洗,霸气的不得了,尚书大人乌纱眼看不保。看官家闺秀如何舍身成仁保一家老小。“后宫也不应留无用之人。”一声令下,端的是嫔飞妾跳。这么折腾的皇后真的是大家闺秀?!但是,当千军万马面前,她催他:“怎么愣着!干活啊!!”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她还真的不是一般的能!折!腾!"好啊。那就比,谁先解决他们。"夫妻混合双打,试试看喽!
  • 刀剑不笑

    刀剑不笑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英雄从来不会被人遗忘,也被无数懵懂少年崇拜和想去成为。与儿时的玩伴一一道别,不谙世事的少年跟着曾经叱咤风云的正法老师闯荡江湖,江湖的地位和游戏法则是谁人制定,江湖的生存法门又是什么,江湖的恩怨情仇兴衰荣辱本书将为你一一呈现。
  • 观音玄义记卷

    观音玄义记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自诗书藏

    我自诗书藏

    不知道别人会不会这样,思绪万千时,写一首小诗,记录下来。我便是这样。
  •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林和小林

    大林和小林

    大林和小林是一对孤儿,他们在父母双亡后,遵从父命返回到东山老家,由于他们遭遇到不同的坎坷经历,结果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其中他们经历怎样的艰难险阻,最后命运又如何?
  • 从地震的视角审视中国的崛起

    从地震的视角审视中国的崛起

    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需要经济的发达、军事的保障、科技的进步,还要有社会力量的崛起、民族精神的崛起,一个国家民族士气、凝聚力的崛起。而汶川特大地震,对中国而言,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也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全方位的展现给世界。
  • 神奇宝贝精灵纪元

    神奇宝贝精灵纪元

    来回穿梭,但无奈还是回不去,回不去那熟悉的地方,却遇到熟悉,但又不熟悉的人……新书已经开始,明天应该就可以看了,名《神奇宝贝精灵纪元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