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5700000065

第65章 浅议灾难报道的伦理规范

王军

2008年我国经受了南方特大雪灾、胶济铁路撞车、山西溃坝,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恰逢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不久,全社会看到了党和政府在对地震烈度、伤亡人数、救灾进度等灾难信息的披露上前所未有的公开与透明,看到了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

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凝聚人心、抚慰伤痛、筹集善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5月12日15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四川发生地震的新闻,随后开始直播报道。十几分钟后,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正式启动24小时直播,打破原有的节目板块,形成全天候播出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到5月16日,参与地震专题报道的全国卫星频道就已经达到14个。四川卫视全天播出“四川汶川报道”和“汶川地震特别报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表现手段,关注营救进程。这不仅提升了媒介公信力,也为中国在国际社会树立了更加良好的形象。有学者说:“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必将载入国史!”之所以受到高度评价,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次灾难报道最集中、最全面、最生动、最充分地体现了危机传播的开放性原则,从而开启了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或危机传播的新纪元。

然而在灾难报道中,也存在个别媒体和记者缺乏新闻专业精神、违背新闻界共同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原则等现象,不仅给受害者家属造成不应有的伤害,还有损于记者的形象、媒体公信力,因此,研究灾难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和应注意的伦理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一、灾难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再度伤害

再度伤害是指灾难性事件中,各路媒体记者不顾及受灾者失去亲人、丧失家园的切肤之痛,在采访中让幸存者及其家属不断地回忆其痛苦的经历,述说自己失去亲人的感受,并予以直播或报道,致使他们的精神、心理受到多次的伤害。无论是文字的叙述、照片的展现、视频的演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于受害人的不尊重和对幸存者的再度伤害。“敬礼娃娃”郎铮的照片和视频播出后,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他顿时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记者纷至沓来,反复让他讲述敬礼的原因,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使这个本来乐观的孩子在医院治疗期间出现心理障碍,总会想起房子垮塌的情景,不喜欢说话,很恐惧,不愿离开母亲,不愿接触陌生人。

(二)不当披露隐私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将肢残的身体(即便已经死去)过度暴露在公众视线中,忽视死难者的身体尊严;用特写镜头记录死难者亲属极度悲伤的情绪表情,漠视死难者亲属的精神尊严;随意披露灾难中个人医疗记录和财务数据,不当披露个人信息资料;公布未成年人的照片、姓名、所在学校、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三)侵扰悲痛

记者在意外及不幸事故发生后,侵扰一些因该意外、事故而悲伤的亲友丧亡者,这种行为在西方被称为“侵扰悲痛”。如在采访中不顾一切地拍摄受害者家属极度悲伤的表情,并使用特写镜头。5月17日凌晨三点多钟,已经连续5天很少休息的蒋敏还在某灾民临时安置点值勤,她俯身照看帐篷里一位熟睡的孩子。跟在一边采访的某电视台记者,这时问了一句非常不得体的话:“看到被你照顾的灾区的孩子时,会不会想起自己的孩子?”蒋敏的神情已经非常恍惚,听到这个问题后,她身体摇晃了一下走出帐篷即晕倒在地。

(四)漠视生命价值

在灾害性新闻报道中,为了抢新闻,不顾及伤者的伤势,要求摆拍施救细节;絮絮叨叨地采访极度虚弱的伤者;以强光拍摄刚刚获救的幸存者;干扰救援人员的施救过程;闯入手术室采访;拍摄残缺尸体等都是漠视生命价值的表现。这既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很可能因为播出这样的画面对儿童或普通公众的心理造成伤害。5月17日晚,当俄罗斯救援队救出第一名幸存者时,记者摄像机的强光灯对准了幸存者的眼睛,一名救援队员对着镜头怒吼了一声,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幸存者失明。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不满地说:“你们记者就不能照顾点儿吗?你们要抢新闻,可我们抢的是生命呀!”

(五)心态冷漠

有的媒体采取彻底“客观”的拍摄手法,用近乎冷漠的笔调报道灾难新闻;有的报道则片面追求现场的惨烈效果,给遇难者家属带来痛苦,给受众造成心理不适;有的媒体用娱乐化的方式报道灾难新闻;有的报道采用毫无人性的词句来描写新闻事实,这不能不让人们感到鄙视。某节目主持人称救灾活动是一场“大戏”。在新闻报道中,类似“活埋”、“丧命”等冷漠字眼也时有出现。

(六)缺乏人文关怀

不少新闻媒体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不是拿伤亡者的人生故事煽情,就是用悲剧镜头做卖点赚人眼泪,甚至将其低俗化、娱乐化;一些媒体在显著位置刊发学校废墟中孩子们惨不忍睹的尸骸照片;水泥板下奄奄一息者绝望、痛苦的表情……媒体经常刊登死难者的数字,但很少对冰冷的伤亡数字进行剖析,这些都是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

灾难报道因灾难来临的突发性、报道对象的特殊性、相关事件的残酷性、报道影响的广泛性而广受世人关注。如果一味满足受众,把握不好“度”,就会陷入一种误区,因此,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和记者要审慎地报道灾难新闻。

二、如何报道灾难新闻

(一)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及时、准确地报道灾难新闻

真实披露灾难事件带来的死难、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关注广大受灾者的真实心声、生存状态;重视灾后重建、灾区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生存状态,这就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如“4·28”事故,2008年4月28日12∶58,新华网发出了题为《胶济铁路列车相撞事故已致43人死亡》的快讯。该新闻是第一条对“4·28”事故有具体伤亡数字及事故具体发生的地点、原因,并配以大量现场图片的报道。虽然该快讯的伤亡人员数字后来被修改,但在第一时间尊重了受众的知情权。

(二)侵扰伤痛时奉行最小伤害原则

在西方新闻界,“采访悲伤的人,特别是在事故中失去了配偶、儿女或父母的人”常常被记者们认为是最害怕的侵扰伤痛采访任务。对于这一特殊任务,西方新闻界以“最小伤害”为准则。“记者应当同情那些因新闻报道可能受到负面影响的人,特别是儿童及没有接受采访经验的人;采访和使用那些陷于悲痛中的人的照片时,要格外谨慎;要明白采访报道可能伤害他人或使其不安。”要避免侵扰悲痛:(1)采访前要征得被访者的同意,如提问:你现在可否告诉我有关灾祸的情况?(2)采访中注意被采访对象的情绪变化,如受访者变得激动,可建议到较私密的地方进行采访。(3)注意把控采访场合的情况。如果其他记者也想采访该受害者,而你认为情况可能失控,你可让受访者选择是否终止采访,以减轻可能对他造成的伤害。(4)注意采访语气和肢体语言,及时安抚受访者,注意不侵扰悲痛。(5)谨慎使用陷于悲痛和失去理智的人的照片,要充分考虑到当事人的心理感受,使伤害减小到最小化。

(三)体现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

灾难报道体现人文关怀,要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要求媒体关注灾难中的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在直面悲剧的同时,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灾难事件中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注灾难事件中的生命个体,尤其是困难群体,关注老人、妇女、儿童等,展示他们的悲痛和恐惧,引发人们的同情和关注,进而打动读者;弘扬灾难中人性善良的一面,批判人性中的丑恶残酷和冷漠;及时报道社会和政府的行动计划,提供人性化的救助信息、服务信息。

(四)理性、冷静处理当事人及其亲属的隐私信息

在灾难现场目睹一幕幕悲惨画面,记者也会动容、动情,甚至情绪失控,这都是正常反应。但作为记者,职业要求你保持冷静、理性:未经许可不能在报道中使用当事人及其家属的详细背景资料,如公开伤者的病历记录、相关个人档案等;对伤亡者身体特殊部位损伤的影像画面要作处理,如头面部毁容性损伤、会阴部损伤、女性乳房损伤等;对未成年人的脸部和眼部画面要作马赛克处理;不能直接出现未遮盖脸部的死亡者尸体画面等。同时记者不要放弃质疑精神。采访中会遭遇太多悲情,包括受害者讲述遭遇时可能会添加感情因素,记者依然要保持清醒头脑,尽量接近多种信息源,达到三角平衡,以保证事实准确、抵达真相。[1]

(五)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奉行生命至上原则

新闻专业主义是指新闻工作者受过专门训练,以特殊技能服务大众,并在工作中遵守一些共同价值规范和道德原则。传媒要以社会利益为大前提,尊重个人隐私,采访手段正当。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内涵多元化,包括追求公平正义、人道主义、问责原则、利他精神、道德与法律基础,沟通技巧、专业知识等规范。[2]记者抢新闻是本能,但首先得把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面对灾难,对受难者给予同情和怜悯,采取诸如救死扶伤、出手相助之类的利他行为可以说是每一个社会人的责任和义务。记者应该明确,人的安危、人的情感、人的名誉,比采集新闻更重要。任何时候,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尤其重于记者从事的新闻报道本身。

三、国外灾难报道的伦理规范

很多国家的新闻伦理规范都对灾难报道做出了相关的规定,这对于规范我国记者的采访报道行为,提高记者的专业主义精神有所借鉴和启示:

美国在1996年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修订的《新闻职业伦理规范》中,“最小伤害”被列为与“追寻真相”、“独立行动”同等重要的地位,内容阐释为:(1)同情那些因新闻报道可能受到负面影响的人。特别是儿童及没有接受采访经验的人。(2)采访和使用那些陷于悲痛中的人的照片时,要格外谨慎。(3)要认识到采集和报道信息会引起伤害和不适,报道新闻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傲慢自大。(4)要明白普通百姓比公众人物有更多的隐私权。(5)公众人物、官员是刻意追求权力、影响和公众关注,而普通百姓的个人隐私权应受保护,若对公众利益有重大影响才能例外。另外,美国德特中心《灾难与新闻工作者——更具影响力的报道指南》中强调“永远怀着尊严和尊敬对待受害者——正如你想被别人对待的方式一样。新闻记者总在尝试接近生还者,但应该心怀体恤谨慎行事,知道何时停止?怎样停止?”

英国在英国,媒体申诉委员会(Press Complaints Commission,PCC)规定:(1)媒体应避免使用偏见或不敬语气,报道当事人种族、肤色、宗教、性别、性别取向或其他身体及心智疾病或残障。(2)采访悲恸或惊恐事件,决定及刊登相关消息时要注意敏感性。

澳大利亚《先驱与时代周刊》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如何采访哀伤和感情受创伤的人》,包括:(1)应该体恤所有哀伤和感情受创伤的人,并很有礼貌地对待他们。(2)如欲征求一位受伤害的当事人访问或拍照,尽可能通过中间人(如他的家人、朋友)等做初步接触,万不得已才直接接触。(3)当事人拒绝不要坚持(可以留下联络方式,等当事人压力舒缓后再考虑采访)。(4)在表明身份后,未取得当事人或其监护者明确允许,不得进入医院、殡仪馆、福利机构等属于公众人士不宜进入的地方。(5)受害人必须提前被告知有权随时终止拍照或访问。(6)进行访问时必须明白访问过程可能对受访者造成困扰,亦须明白发表受访者在灾害中透露的资料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因此要审慎处理。[3]

挪威新闻行业有关“侵扰悲痛”的规范,均将对受访者的尊重和保护置于首位,指明采访前应先征得许可,采访时必须小心谨慎、富有同情心等。

韩国《新闻伦理实践纲要》明确指出:“记者在采访灾害或事故时不得损害人的尊严,或妨害受害者的治疗,对受害者、牺牲者及其家属应保持适当的利益。”在采访医院等场所时,须表明身份,“未经许可不得对病人进行采访或拍照,也不得对病人造成障碍”。

〔王军: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1]张志安:《因为悲情,才更需要理性——由汶川大地震谈灾难报道的理念与实践》,《南方传媒研究(13)》,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2]苏钥机、陈惜姿、翁爱明:《四川地震——香港记者反思录》,香港新闻教育基金会2008年版。

[3]陈昌凤、王雪冬:《灾难报道请恪守“最小伤害”原则》,《青年记者》2008年第12期。

同类推荐
  • 中国“超级”大学

    中国“超级”大学

    本书作者在十余年大学生与大学教师的生涯中,对当今中国大学的一应信息、数据和知识进行了横向对比、纵向解剖的综合分析和思考。在资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上,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真实性、实用性、时新性,加上作者的简要精彩注评,相信能给高三即将高考的学生、大四即将考研的学生、研三即将考博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很好的参考。
  • 新时期安全教育

    新时期安全教育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安全教育的方方面面,共分17个主题,语言简洁,信息量大,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满足各类人士对安全教育的需要。本书名为新时期安全教育,重点突出在“新”字上,在编写前,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取其精华,兼收并蓄,但又不囿于传统。我们颠覆了传统的写作模式和手法,打破章节条框,让主题划分更科学,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此外,我们还想尝试探索在有限容量内传递信息的极限,突出信息量大这一特点,实现安全教育无盲点,打造百科全书式的安全教育。
  • 马航MH370失联十七天

    马航MH370失联十七天

    (限时促销价5.99元,原价18元,欲购从速哦)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客机失联,从“失联”到“失事”,MH370牵动国人走过了煎熬的一年。安邦智库首席研究员陈功从信息分析的角度,从MH370失联的当日开始,以大量的事实信息为基础,进行了连续17天的追踪,并在极短的时间里建立起专业的分析模型,提出预测和判断,率先建议将搜索区域锁定在南印度洋。在信息的洪流里捕捉理性,从混乱和无序中找出逻辑,是信息分析实战运用的极佳案例。时值事故一周年,这本书的出版既是对事故的全景回顾和深度分析,也是对生命的彻底尊重。这一天已经过去一年了,而事情远未结束,只是掀开了耐人寻味的新篇章。
  • 网络传播实务

    网络传播实务

    还清楚的记得,52年前,我第一次用笨重的德国莱卡摄影机,记录下活动黑白影像时大家的兴奋。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电脑、手机,把文字、声音、图像传给世界每一个角落。与此相伴,我们也从服装到思想都单调的“灰蚂蚁”,融入文化交融、文明竞长的“地球村”。这些变化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发生,文明的进步,受惠于传播与交流。同样,传播的丰富,交流的深入,也有赖于文化与文明的繁盛。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所以,当李双教授嘱我为“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系列教材”作序时,我对他们以此为研究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求大、多、全,唯求精炼、创新、可操作性的编著思路颇为欣赏。
  • 胡适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胡适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本书收录胡适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28篇。所选文章多为胡适先生的教育心得,能够代表胡适的教育思想,如《大学的生活》《学生与社会》《杜威的教育哲学》《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谈谈大学》等,包括一些演讲稿;此外也选编了胡适先生关于文学、人生、读书、自由等方面的文章。
热门推荐
  • 世界最具精悍性的微型小说(3)

    世界最具精悍性的微型小说(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超神代码

    超神代码

    程序员触到了天空的壁垒,代码化作了非凡的能力。灵海中的熔岩树,冲破苍穹,燃烧了不知几万里。我把稚嫩抛在了昨天,只留下一双坚硬的拳头。来吧,让我们和这个世界打一架!
  • 我的诡异老婆

    我的诡异老婆

    为了给母亲筹钱治病,我成了上门女婿,婚后,我发现妻子许多诡异、恐怖的秘密……
  • 独爱缉捕:瘾上亿万少夫人

    独爱缉捕:瘾上亿万少夫人

    从六岁开始,时溪追在容司景后头跑了十几年。她让他做她男朋友,他乖乖照办,她让他跟她结婚,他没有异议。可当她想跟他离婚时,‘乖巧听话’的男人突然变了脸。他说:“时溪,你欠我的,要用一辈子来还。”她无语又有点生气:“我对你千般好万般好,要欠也是你欠我好不好?”没想到男人一把将她压在了床上,暧昧低语:“我还,拿一辈子来还。”
  • 西归行仪

    西归行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现代婆媳

    现代婆媳

    到底有多少婚姻是因为婆媳关系不和而破裂?又有多少爱情在婆婆的权威笼罩下变成了泡沫?婚姻、婆媳、爱情,三者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千百年来的婆媳矛盾真的不可化解吗?本书向所有的婆婆媳妇们诠释普天下最最合理的婆媳相处之道。准媳妇婚前必读婆媳谈判经典语录婆媳交锋必胜宝典婆媳和睦相处必备………………这些文字写给所有与婆婆有关的媳妇们,还有所有与媳妇有关的婆婆们。感谢中国作家素材库免费封面设计。
  • 王爷请上榻

    王爷请上榻

    “王爷,王妃杀人了!”“埋了!”“王爷,有人跟王妃表白了!”“砍了!”“王爷,王妃说你又细又小,手感还不好!”“给本王绑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

    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虐恋少女之少年别想我

    虐恋少女之少年别想我

    少女双手托住下巴,冥思苦想的全是那个少年的脸……眉毛、眼睛、鼻子,一一在脑海中浮现。两年前她正准备回别墅。一群杀手却挡在前面,而她做不到以一抵十,偏偏她还是私自出来,身边无人保护,正当她闭着眼睛,等待痛苦来临之时,她却听到了啤酒瓶碎的声音。她缓缓睁开双眼,一名少年正挡在她前面拿着刀,与杀手抗衡着。……“谢谢。”少女笑得很甜美。“不用谢。”少年苦笑一声,便走远了……“血迹?难道他受伤了?”少女自言自语。可如今,过了两年,他却杳无音讯……
  • Orthodoxy

    Orthodox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