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7000000043

第43章 当代书法演进理路的反思

叶培贵

当代中国书法大致可以1977至1981年间为界分为两大段落。1977年6月上海《书法杂志》、1979年《中国书法》创刊,标志着书法借助现代传媒回到民众的精神生活和学术界;1979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招收书法研究生,标志着书法进入高等教育体系;1980年12家省级书法研究机构与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举办“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并于当年11月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筹委会”,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标志着书法回归文化体制,开始现代形态的艺术活动。

在此之前,书法也和中国其他艺术一样,遭受了“文革”的摧残,但是情形有所不同。一方面,书法在近代以来情况就不乐观,也没有分享到共和国建立之初文教昌明带来的发展机遇,主要问题是“身份未明”——是否“艺术门类”以及“艺术学科”——因为西方的艺术体系和学制中都没有这一类;另一方面,它以文字书写为艺术实践方式,与生活的关系特别密切,加上接受传统教育的耆宿硕学大量在世,所以虽然被体制和学制所排斥,但是生存空间广阔。这就造成了有趣的现象:官方半官方的文教机构中不见踪影,而文教界中人乃至普通民众对书法的热情依然很高,包括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在内的书法名家所在多有。这为书法在“文革”后百废重兴的大浪潮中扬帆疾进打下了重要基础,“书法热”持续30年而不衰,与1977年前的状况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实为文化艺术领域的罕见现象。

但是“热”只说明一个问题——书法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是国人文化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至于当代书法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相对于传统获得了多大的新进展,则不能简单地看其“热度”。这是两回事。

当代书法的演进理路大约可以分为三种,分别因应于不同的文化诉求,深刻地映现了当代中国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第一种,沿着魏晋至宋代以来渐次构建起来的“文人传统”,强调书法的精英文化品格,力图恢复晋唐的辉煌,呈现文化的博大,目标是接续温柔敦厚的伟大民族艺术传统,深含着民族文化复兴的热烈企盼,渴望强盛国家及其文化艺术的再度崛起。第二种,沿着清代构建的所谓“碑学传统”,“文革”后又扩展为所谓“民间书风传统”,其表现是赞美无名书迹的勃勃生机,寻绎突破既有笔墨趣味的新方法,目标是建立野逸自在的另一种传统,潜在地体现出对既有权威秩序的挑战及对人性光芒的呼唤,充溢着肯定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意愿。第三种,借鉴改革开放后从欧美进入的前卫艺术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书法,其表现是放弃汉字的“制约”,以笔墨的抽象构成(乃至行为、观念)为表现方式,目标是与西方艺术接轨,使书法成为“世界艺术”而非仅仅是“民族艺术”,这是近代以来“亡国焦虑”下寻求西方证明乃至融入西方的祈愿在书法领域的曲折显现,又与改革开放的大形势吻合。这三种演进理路常常又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形成纷繁复杂的局面。

每种演进理路都有很强的现实性,也都有其合理性,每一位真诚地在其中探索的艺术家都是值得尊敬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指出,因“身份未明”而导致的书法在文教体系内的长期“缺席”,对书法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造成了深远的危害,相比于其他艺术门类,书法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建设相对薄弱,每一种演进逻辑在学理和艺理方面都存在着有待进一步省思检讨之处。

传承上千年的文人书法传统的理念由宋代人最终构建而成,其典范系统包含中国历史上最有创造性的魏晋和唐代,理论和实践遗产最为雄厚,社会接受基础也最好。由于其核心精神与中国数千年文教传统充分融合,按理其发展应当最无问题。

然而并不尽然。“文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重要阶层,有其特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现在的“读书阶层”或“知识分子”,在当代其生存环境已然整体性地遭到了损坏。——事实上,这一进程从明代后期至清代已经开始,其典型表现是“布衣文人”、“布衣艺术家”的大量出现。这些被政治体制边缘化、不能为“士”的文人不得不放下身段,与农、工尤其是商等阶层相结合,以“好异尚奇”消解文人书法的“悠闲雅逸”,把原本精英的书法艺术拉向世俗生活。于是乎,文人书法最重要的“政治—道德”的“帽子”和“精神逍遥”的“里子”一并被拆解。清代以来所谓“碑学”之所以勃兴,部分地就因其“草根精神”能使边缘化了的文人获得逆反之快,反证其生命的独立价值,也因其“异”其“奇”更有利于走向世俗生活。就此意义上说,康有为等人认为“碑学之兴,乘帖学(略相当于本文所谓‘文人书法’)之坏”,虽然只涉及现象,却有道理。

更现实的是,近代以来因国家积弱而造成的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疑虑和传承断裂,特别是“文革”的损毁,使得当代书家总体人文素养和知识构成与宋元以来文人有了巨大的差异,这不是个人的、局部的现象,而是全局性的。失去了人文素养和知识体系的支撑,即使仅从技术层面上说,“文人传统”也是难以企及的。常见的两类浅近而又典型的例子是自作诗词声乖韵谬、繁简转化张冠李戴,古代文人最为基础的文、字修养都不能过关,遑论其他。显然,在文人阶层“整体性”地解体后,重建这一传统,任重而道远。

必须承认,这一传统是中国书法史上含蕴最为深广的部分,它与中国精神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无论是民族文化的振兴还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创建,对“文人传统”的挖掘和继承,都应当是重点。因而这不是要不要坚持,而是怎么坚持的问题。其关键是,应有一种开放的态度,这种开放态度,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承认这不是唯一的传统,不谋求一方独大,尊重多元探索;第二,不是简单地坚守,而是放开胸怀,吸纳其他系统资源,着眼继承后的创新;第三,从文化复兴的系统工程入手,而非局部倡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清代后期至民国,何绍基、赵之谦乃至“碑学”理论的主将康有为等即在实践方面吸纳传统文人书风,走碑帖兼综的道路。表面看来,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自幼接受十分普及的传统文人书法教育,但真正的关键则是认识到文人传统实有其不可替代之价值。所以刘熙载、杨守敬等人即在理论上提出,碑帖二者,各有其骨、各有其韵,合则两美、离则两伤,何绍基更是致力于从史学等角度对二者进行具有超越性的审美解读。这充分说明了“碑学传统”(“民间书风传统”)在精神内容的构建乃至技巧的发展上,不可能离开文人传统的扶持。清代人面对的“书法”,是由魏晋世族至宋代文人逐步“定义”的,其基本原理已成为“书法”之能成为“一物”的基础,不可置换,只可扩展,否则“书法”将异化为“他物”。

“碑学传统”由此必然面临追问。旅美学者白谦慎在《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中即尖锐地提出了问题:“经典是否可以无限度地扩展?”如果北朝的“穷乡儿女造像”(甚至古代的所有字迹)可以无限度地被追认为经典,那么现代人随手书写的字迹是否也应当享有这样的资格?因为它们同样也具有随意、不拘、变化无方等等“形式特征”和“意味”。如果同意这个推理,那么书法的边界将消失,任何随意涂写的字迹,都可能被“阐释”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书法艺术品。

“碑学传统”事实上是一种双向扩充,一方面是对书法的“文人传统”的扩充,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好异尚奇的同时扩充自身与经典主流文化内涵的关联。前一个扩充完成得极好,书法因之而丰富;但后一个扩充则有待深化。

边界问题同样存在于“现代书法”,只不过现代书法走得更远,不仅要脱离“文人传统”、“碑学传统”的畛域,有的甚至要取消汉字。现代书法最初借鉴日本墨象派,利用古汉字的象形性以及书画同源等理论作为创作依据,但实践证明这是有疑问的,唐代孙过庭早就指出了“巧涉丹青”之类的做法不足取。于是转而取消汉字,利用西方抽象构成的一系列方法乃至装置、观念、行为等前卫艺术形式。不过,许多从事这种探索的艺术家自己就没有把作品归入书法中,而视做现代艺术,所以邱振中很巧妙地为之拟定了一个名称——“源于书法”。取消汉字、抽象构成,消解了书法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边界,书法作为艺术之一门类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就成了问题,因此“现代书法”如果返身回到书法,将是颠覆性的。

在中国古典文化基础上生成的书法艺术,不可能始终保持古典形态,必然也要向现代转化。事实上,国门开放后的中国书法艺术是十分具有包容性的,绝不排斥从世界艺术中获取有益的东西来补充自身,它已经并且还在不断吸收西方现代艺术中有价值的观念和方法,在当代书法的许多展览中都能看到其迹象,有的展览甚至不惜突破边界,吸收“非汉字书作”。但是如果敞开的结果是取消,那无异于自我毁灭。因此,对书法领域内的“现代性”探索,最重要的是掌握“度”,在坚持书法最具本体性的特点的前提下寻求其现代转向。

书法在世界各种艺术门类中独一无二,在20世纪的前半段几乎被边缘化的情况下,总体而言其现代进程实际开始才不过短短三十多年。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既包括本身固有的——比如文人传统与碑学传统的关系,也有中外之间的——比如书法与抽象艺术的关系,两类问题之间又有交错,可谓千头万绪。如何把握书法艺术的民族文化特性,保持其艺术特质,同时又敞开胸襟吸纳世界艺术和当代生活的诸多养分,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持续焕发其绚丽的光辉,这是所有热爱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人们共同的责任。笔者学浅见狭,以上芹献,谬误必多,愿大雅方家赐教。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类推荐
  • 中国广播影视发言人答问录

    中国广播影视发言人答问录

    广播影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人们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坚持导向和面向市场并不矛盾,受众就是市场,占领市场就能够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
  •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

    本书乃民国七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讲义之汇编,撰写者分别为无锡钱基博、吴江薛凤昌、吴江沈昌直,时在戊午暑期,意在为初学者习国文辟一从入之门耳,三书于国文奥义、作法、根底各有侧重,惟指示大略,令习者得乎其法,明乎其径,优而游之一也,故名之。
  • 质性社会学导论:基于本土经验的社会学话语体系建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质性社会学导论:基于本土经验的社会学话语体系建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本书采用由历史及现实到未来、由方法论到认识论再到本体论、由范式特征到话语体系再到本土路径的演进方式,层层深入展开论述,提出了“质性社会学”的基本内涵框架,初步建构起质性社会学话语体系。本书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在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借鉴现代自然科学最新进展,独创性提出“社会全息论”假说,这一理论有效破解了困扰经典社会学的“代表性悖论”,奠定了质性社会学科学的理论基础。
  • 刘文典:狂士本色 (文化怪杰)

    刘文典:狂士本色 (文化怪杰)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传媒实践力

    传媒实践力

    来自传媒一线学者的经验总结。内容涵盖新闻、传播、出版、公关以及广告等方面,描绘新媒体发展现状,阐述传统媒体的行业特色;探讨手机媒体的优劣,分析网络媒体的趋势;详解新闻传播理论,梳理伦理法规脉络。持论有据,案例经典,既可领略草根博客的犀利,又可触摸学术论文的深邃。
热门推荐
  • 边军一小兵

    边军一小兵

    从边塞到盛世。从小兵到王侯将相。齐风知道,在这个乱世中蝼蚁的性命举足轻重,活下去,除了得靠自己,还可以抱大腿。——完结作品《大明第一锦衣卫》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何惧焉马困安城

    何惧焉马困安城

    权倾朝野,是她为他打下的。万里江山,是她亲手奉上的。一国大将却终将一生所愿不可求。他说,樊江,我等不了了。她手执剑柄,顶着烈日,擦了擦脸上干涸的血迹,垂眸笑道。何惧车遥马慢。又何惧焉马困安城?他叫鱼生,他叫她樊海。樊海是樊江,樊海又怎么会是樊江?小舟从此逝,江海归余生。
  • 送终者

    送终者

    关于寒江路三号,那是一个没有人愿意提起来,它和死亡,鬼魂,诡异相联着的。也没有人喜欢来到这里,尤其是晚上的时候,这里除了昏暗的灯光以外,没有一个行人。这里被称为死亡之路,它左面是一条小河,两面环山,如果这样说,这里不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地方,可是这里偏偏就是和死亡联结在一起,而且已经有百年之久了,这里阴气森森,每年这里下雾的时候也是最多,而且久久不肯散去。
  • 北国冰王

    北国冰王

    苍凉霸气的北国,一个少年仰望湛蓝的天空,俯瞰萧瑟的大地。感受着体内翻腾的两股元素能量,神色一动,手里出现一柄有着古老味道的利剑,剑刃上缭绕着淡淡的冰晶与雾气,周围的空气顿时像是恭迎王一般向着利剑雀跃而去,男子顿时豪气万丈,挥剑砍下,下方大地顿时被劈裂而去。
  • 主角光环你懂吗

    主角光环你懂吗

    当主角知道自己是主角后...什么?作者你让我矜持?不,我偏要放荡!什么?作者你让我低调?不,我偏要装逼!秦风:不是我装逼...主角光环你懂吗?你敢在我面前嚣张!我觉得你活不到下一章了...PS:(这是一个主角在小说世界中疯狂恶搞的故事。)
  • 肝的保健细节和养生(现代健康丛书)

    肝的保健细节和养生(现代健康丛书)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日益增大。我们更要关爱自己的身体,密切注意自己身体发出的各种疾病信号。肝脏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是高发区。据统计,我国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占人口总数的12%,每年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人数为120万,现有慢性肝病患者是1200万,这是一组多么庞大而惊人的数字。为此我们编写了《肝的保健细节和养生》一书。本书从肝的基础常识,肝病的日常生活细节 ,肝的饮食养生和保健几个方面入手,让更多的人对肝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力求走进自然、贴进生活、科学实用。
  • 神医枭妃

    神医枭妃

    她落败倒地,看着那举世无双的美男子。“师父,我什么时候才能让你输?”他溺宠一笑,万物顿时黯然失色,“让我输你,也很简单。”“什么?”“嫁给我!”名震华夏的皇牌杀手,一朝穿越,成了洛府嫡女洛倾风。修神功,控天火,驭万兽,药毒无双!她不再是那个人见可欺的废材弃女!渣爹狠毒,杀妻弃女,她就杀他个家破人亡!世人嘲讽,欺她打她,她定千倍还之!再活一世,却不想招惹上这么一个男人。明明是杀伐决绝的邪帝,偏偏装什么病秧子;先是霸道的当了她的师父,又装病弱扮可怜,牢牢缠在她身边!
  • 凉九一曲终羡远

    凉九一曲终羡远

    鲸穿越汪洋,虽历经三生也不可能遇见。就像人一样,在茫茫人潮中,穷极一生去找一个对的人。有的人误打误撞遇见了自己的命中人。正如,他和她。在最美好的时光中相遇,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她是个演员。在生活的舞台上演绎别样的人生。骗过了众人,亦迷惑了他。却也深陷进生活的舞台里。你,我,他与她。再次聚拢,逃不开,躲不掉。生旦净末丑,皆为戏中人。当舞台上的戏剧结束之时,波涛暗涌之际,你、我皆退出潮流。一切看似归于平静,实则––曲终人未散。斜阳落山时,风满楼;山雨来袭时,无草生;次日晨文起,一曲终羡远。
  • 我们的三生情缘

    我们的三生情缘

    他因为一次意外,来到一个连记录都没有的古国,大胆追爱,她因为爱追随他来到现代,续写前缘。这三世很长,可因有你一切变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