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7000000043

第43章 当代书法演进理路的反思

叶培贵

当代中国书法大致可以1977至1981年间为界分为两大段落。1977年6月上海《书法杂志》、1979年《中国书法》创刊,标志着书法借助现代传媒回到民众的精神生活和学术界;1979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招收书法研究生,标志着书法进入高等教育体系;1980年12家省级书法研究机构与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举办“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并于当年11月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筹委会”,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标志着书法回归文化体制,开始现代形态的艺术活动。

在此之前,书法也和中国其他艺术一样,遭受了“文革”的摧残,但是情形有所不同。一方面,书法在近代以来情况就不乐观,也没有分享到共和国建立之初文教昌明带来的发展机遇,主要问题是“身份未明”——是否“艺术门类”以及“艺术学科”——因为西方的艺术体系和学制中都没有这一类;另一方面,它以文字书写为艺术实践方式,与生活的关系特别密切,加上接受传统教育的耆宿硕学大量在世,所以虽然被体制和学制所排斥,但是生存空间广阔。这就造成了有趣的现象:官方半官方的文教机构中不见踪影,而文教界中人乃至普通民众对书法的热情依然很高,包括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在内的书法名家所在多有。这为书法在“文革”后百废重兴的大浪潮中扬帆疾进打下了重要基础,“书法热”持续30年而不衰,与1977年前的状况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实为文化艺术领域的罕见现象。

但是“热”只说明一个问题——书法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是国人文化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至于当代书法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相对于传统获得了多大的新进展,则不能简单地看其“热度”。这是两回事。

当代书法的演进理路大约可以分为三种,分别因应于不同的文化诉求,深刻地映现了当代中国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第一种,沿着魏晋至宋代以来渐次构建起来的“文人传统”,强调书法的精英文化品格,力图恢复晋唐的辉煌,呈现文化的博大,目标是接续温柔敦厚的伟大民族艺术传统,深含着民族文化复兴的热烈企盼,渴望强盛国家及其文化艺术的再度崛起。第二种,沿着清代构建的所谓“碑学传统”,“文革”后又扩展为所谓“民间书风传统”,其表现是赞美无名书迹的勃勃生机,寻绎突破既有笔墨趣味的新方法,目标是建立野逸自在的另一种传统,潜在地体现出对既有权威秩序的挑战及对人性光芒的呼唤,充溢着肯定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意愿。第三种,借鉴改革开放后从欧美进入的前卫艺术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书法,其表现是放弃汉字的“制约”,以笔墨的抽象构成(乃至行为、观念)为表现方式,目标是与西方艺术接轨,使书法成为“世界艺术”而非仅仅是“民族艺术”,这是近代以来“亡国焦虑”下寻求西方证明乃至融入西方的祈愿在书法领域的曲折显现,又与改革开放的大形势吻合。这三种演进理路常常又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形成纷繁复杂的局面。

每种演进理路都有很强的现实性,也都有其合理性,每一位真诚地在其中探索的艺术家都是值得尊敬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指出,因“身份未明”而导致的书法在文教体系内的长期“缺席”,对书法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造成了深远的危害,相比于其他艺术门类,书法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建设相对薄弱,每一种演进逻辑在学理和艺理方面都存在着有待进一步省思检讨之处。

传承上千年的文人书法传统的理念由宋代人最终构建而成,其典范系统包含中国历史上最有创造性的魏晋和唐代,理论和实践遗产最为雄厚,社会接受基础也最好。由于其核心精神与中国数千年文教传统充分融合,按理其发展应当最无问题。

然而并不尽然。“文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重要阶层,有其特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现在的“读书阶层”或“知识分子”,在当代其生存环境已然整体性地遭到了损坏。——事实上,这一进程从明代后期至清代已经开始,其典型表现是“布衣文人”、“布衣艺术家”的大量出现。这些被政治体制边缘化、不能为“士”的文人不得不放下身段,与农、工尤其是商等阶层相结合,以“好异尚奇”消解文人书法的“悠闲雅逸”,把原本精英的书法艺术拉向世俗生活。于是乎,文人书法最重要的“政治—道德”的“帽子”和“精神逍遥”的“里子”一并被拆解。清代以来所谓“碑学”之所以勃兴,部分地就因其“草根精神”能使边缘化了的文人获得逆反之快,反证其生命的独立价值,也因其“异”其“奇”更有利于走向世俗生活。就此意义上说,康有为等人认为“碑学之兴,乘帖学(略相当于本文所谓‘文人书法’)之坏”,虽然只涉及现象,却有道理。

更现实的是,近代以来因国家积弱而造成的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疑虑和传承断裂,特别是“文革”的损毁,使得当代书家总体人文素养和知识构成与宋元以来文人有了巨大的差异,这不是个人的、局部的现象,而是全局性的。失去了人文素养和知识体系的支撑,即使仅从技术层面上说,“文人传统”也是难以企及的。常见的两类浅近而又典型的例子是自作诗词声乖韵谬、繁简转化张冠李戴,古代文人最为基础的文、字修养都不能过关,遑论其他。显然,在文人阶层“整体性”地解体后,重建这一传统,任重而道远。

必须承认,这一传统是中国书法史上含蕴最为深广的部分,它与中国精神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无论是民族文化的振兴还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创建,对“文人传统”的挖掘和继承,都应当是重点。因而这不是要不要坚持,而是怎么坚持的问题。其关键是,应有一种开放的态度,这种开放态度,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承认这不是唯一的传统,不谋求一方独大,尊重多元探索;第二,不是简单地坚守,而是放开胸怀,吸纳其他系统资源,着眼继承后的创新;第三,从文化复兴的系统工程入手,而非局部倡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清代后期至民国,何绍基、赵之谦乃至“碑学”理论的主将康有为等即在实践方面吸纳传统文人书风,走碑帖兼综的道路。表面看来,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自幼接受十分普及的传统文人书法教育,但真正的关键则是认识到文人传统实有其不可替代之价值。所以刘熙载、杨守敬等人即在理论上提出,碑帖二者,各有其骨、各有其韵,合则两美、离则两伤,何绍基更是致力于从史学等角度对二者进行具有超越性的审美解读。这充分说明了“碑学传统”(“民间书风传统”)在精神内容的构建乃至技巧的发展上,不可能离开文人传统的扶持。清代人面对的“书法”,是由魏晋世族至宋代文人逐步“定义”的,其基本原理已成为“书法”之能成为“一物”的基础,不可置换,只可扩展,否则“书法”将异化为“他物”。

“碑学传统”由此必然面临追问。旅美学者白谦慎在《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中即尖锐地提出了问题:“经典是否可以无限度地扩展?”如果北朝的“穷乡儿女造像”(甚至古代的所有字迹)可以无限度地被追认为经典,那么现代人随手书写的字迹是否也应当享有这样的资格?因为它们同样也具有随意、不拘、变化无方等等“形式特征”和“意味”。如果同意这个推理,那么书法的边界将消失,任何随意涂写的字迹,都可能被“阐释”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书法艺术品。

“碑学传统”事实上是一种双向扩充,一方面是对书法的“文人传统”的扩充,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好异尚奇的同时扩充自身与经典主流文化内涵的关联。前一个扩充完成得极好,书法因之而丰富;但后一个扩充则有待深化。

边界问题同样存在于“现代书法”,只不过现代书法走得更远,不仅要脱离“文人传统”、“碑学传统”的畛域,有的甚至要取消汉字。现代书法最初借鉴日本墨象派,利用古汉字的象形性以及书画同源等理论作为创作依据,但实践证明这是有疑问的,唐代孙过庭早就指出了“巧涉丹青”之类的做法不足取。于是转而取消汉字,利用西方抽象构成的一系列方法乃至装置、观念、行为等前卫艺术形式。不过,许多从事这种探索的艺术家自己就没有把作品归入书法中,而视做现代艺术,所以邱振中很巧妙地为之拟定了一个名称——“源于书法”。取消汉字、抽象构成,消解了书法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边界,书法作为艺术之一门类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就成了问题,因此“现代书法”如果返身回到书法,将是颠覆性的。

在中国古典文化基础上生成的书法艺术,不可能始终保持古典形态,必然也要向现代转化。事实上,国门开放后的中国书法艺术是十分具有包容性的,绝不排斥从世界艺术中获取有益的东西来补充自身,它已经并且还在不断吸收西方现代艺术中有价值的观念和方法,在当代书法的许多展览中都能看到其迹象,有的展览甚至不惜突破边界,吸收“非汉字书作”。但是如果敞开的结果是取消,那无异于自我毁灭。因此,对书法领域内的“现代性”探索,最重要的是掌握“度”,在坚持书法最具本体性的特点的前提下寻求其现代转向。

书法在世界各种艺术门类中独一无二,在20世纪的前半段几乎被边缘化的情况下,总体而言其现代进程实际开始才不过短短三十多年。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既包括本身固有的——比如文人传统与碑学传统的关系,也有中外之间的——比如书法与抽象艺术的关系,两类问题之间又有交错,可谓千头万绪。如何把握书法艺术的民族文化特性,保持其艺术特质,同时又敞开胸襟吸纳世界艺术和当代生活的诸多养分,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持续焕发其绚丽的光辉,这是所有热爱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人们共同的责任。笔者学浅见狭,以上芹献,谬误必多,愿大雅方家赐教。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类推荐
  •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自1690年诞生至今,美国报纸历经沧桑变故,其报道模式亦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报道模式是指报纸在其日常新闻生产实践中所依循的准则和样式,它是报纸新闻生产的常规形式,是报纸长时间都在使用的报道方式。本文试图在“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两个维度上透视美国报纸报道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与特点,探究报道模式的流变轨迹及流变动因。“事实选择”是指报道模式中选择了什么样的事实,“事实呈现”是指报道事实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是新闻生产紧密联系的两个维度,选择了某种事实也就随之选择了与之对应的某种呈现方式,两者骨肉依存。
  • 刘文典:狂士本色 (文化怪杰)

    刘文典:狂士本色 (文化怪杰)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传媒产业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传媒产业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本书对传媒产业的法律规制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构建了一个包括传媒产业主体法、传媒产业行为法、传媒产业权利保护法等在内的完整的传媒产业法律规制体系。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 走走·看看·想想:詹得雄新闻作品自选集

    走走·看看·想想:詹得雄新闻作品自选集

    有个成语叫“敝帚自珍”,拿来形容我编这个自选集的心情颇为贴切。新闻工作者大多有这样的遗憾:一辈子写的东西大抵是“明日黄花”,有的当时大家觉得不错,但时过境迁,便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 新闻谈片:一个资深新闻人的采编心语

    新闻谈片:一个资深新闻人的采编心语

    本书内容包括:“对外新闻报道及其特色”、“论会议新闻及其改革”、“社会问题与新闻报道”、“青藏采访札记”、“可贵的随时倾听”、“代表素质的可喜提高”等。
热门推荐
  • 蜚言扉心

    蜚言扉心

    这部小说记录个人生活,现实,感谢评价。
  • 他在时光深处等你啊

    他在时光深处等你啊

    双向暗恋、久别重逢、主校园,甜文哦苏寻喜欢上一个男孩子,后来发现那个男孩也喜欢她。苏寻知道,裴轲这个人其实冷静克制,对人对事都冷淡疏离,后来发现这人明明是个超级容易脸红的害羞包。苏寻不知道的是,在她离开的那些年里,有个男孩为她红了眼,在时光里等了她很久。
  • 爱不可探

    爱不可探

    朴素干净的少女,火热明朗的夏天。看似普通,却已经有些隐秘的萌芽在躁动。接触间盗人秘密的少年,严寒的冬天。有时候,就算我们清楚又明白的看清了爱,还是会自卑又无用地探索..........
  • 斗罗大陆之龙族血仇

    斗罗大陆之龙族血仇

    龙神之死,其兄为其报仇,身负重伤!坠落与斗罗大陆,培育传人……………
  • 俞总的妻子很傲娇

    俞总的妻子很傲娇

    “你好,我是宋清南,南北的南。”“你好,我是俞燕北,南北的北。”宋清南,俞燕北。一遍又一遍,心心念念。
  • 我家有只废天使

    我家有只废天使

    本以为是个房东房客的温馨日常故事,结果一不小心画风突变——房东成了穿越者,房客变成了来自天界的天使珈百璃,故事也从都市文娱变成弹指毁天灭地的玄幻故事(假的)。不停经历各种异常事件,主角其实只想当个安静的文抄公而已……——PS:第四卷黑历史,新读者如果觉得不行就跳着看吧,第五卷恢复正常了(捂脸)。群:废天使守护协会:634024440
  • 小女人的麻辣生活

    小女人的麻辣生活

    多灾多难却又温柔善良的林家宝,一生倒霉啊!事情为什么总是忙不完?家庭、亲情,友情一样样跟着来。她都这么倒霉了,还有什么好怕的。来吧,不就是家要散了,情也没了而已嘛,她就不信她这不得宠的小女人摆不平这些!
  • 采油工老李

    采油工老李

    老李怎么也没想到,常冒轮站长将他调了,而且是在他休完假刚回到值班房的时候。皮卡就停在值班房前等待他收拾东西。副站长尹明看着手足无措的老李想帮点什么,老李总是说:“放着,我来,我来……”一个纸箱盛不下老李的书,他想了想,将卷好的铺盖松开,尹明不知道说什么好,傻傻地站着。“不该留你,”伊明说,“早知道这样的结果……”老李想起前任站长调走时征求他的意见,本来他答应了随着去,没想到新来的常站再三挽留,一口一个老叔,并许诺提老李当井长,权衡了半天的老李才答应留下了。
  • 万世轮回之神魔传

    万世轮回之神魔传

    你眼中是星辰大海,唯我满目烽火狼烟。——叶柒
  • 大魔王与英雄王

    大魔王与英雄王

    这是一个,英雄打败大魔王,拯救了世界的故事。只是,我们是站在大魔王的视角来观看这一个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