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00100000021

第21章 各国对华国际广播的播音风格(1)

陈京生

长期以来,国际广播一直是世界各大国主要的对外宣传手段。在长时间的信息封闭状态下,一般中国人很难获得海外信息。国际广播成为许多人公开和私下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通道。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海外的华语广播在中国内地有着数量庞大的听众群。为了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些媒体也十分重视对华广播的播音风格。

一、对华广播的发展

海外的华语广播,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各国政府和各大机构支持的对华广播,针对当地华人的华语电台很少。这主要是因为开办电台需要大笔投资,很少能够得到回报,赚钱的机会不多。另外,大众传播需要有较大数量的听众群,各国华人数量较少和居住分散,电台的传播效率不高。而政府机构则具有较强的财力,为了宣传自己的国家,可以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国际广播。

国际广播的建立主要是政治宣传的需要。国外针对中国听众的华语广播,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20世纪40年代前后。包括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澳洲广播电台在内的主要国际广播电台都开办了中文节目。二次大战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海外华语广播的政治宣传意味更加强烈,除了类似前苏联莫斯科电台那样的社会主义阵营友好电台之外,西方国家的华语广播在内容上多数具有冷战意味。到了60年代,中国和前苏联关系恶化,前苏联的华语广播也充满了火药味。中国所能收到的华语广播,从内容上看,大多是不利的负面宣传,很少能听到友好的声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们的目光开始移向世界的其他地方,除了从报纸、书籍了解世界之外,人们也利用更为廉价的手段,使用收音机从广播中了解世界。华语广播听众的剧增,促进了海外华语广播的发展,各国的华语广播开始进入一个兴盛期。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海外对华广播,除了前苏联的华语广播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对中国听众产生过较大影响之外,主要西方国家的华语广播,都没有产生过多大影响。

西方华语广播真正对我国听众产生影响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半导体技术的普及,便携式半导体收音机在70年代开始逐渐普及,人们开始探寻海外媒体,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70年代末,美国之音开始在广播中开办英语教学节目《英语900句》,并免费提供教材,受到当时热衷于英语学习的国内青年的欢迎,收听海外华语广播成为一种潮流。

当时的华语广播影响力较大的是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和澳洲广播电台三家电台。这些电台受到欢迎,与他们能够提供当时听众所需的新闻、娱乐和英语教学节目有关,也与这些电台播音时间长、发射功率较强、易于收听有关。尽管前苏联的华语节目更容易听到,播音时间覆盖各个时间段,但它缺少中国听众需要的内容,再加上不受欢迎的语调,听众很少。至于其他华语电台,如德国之声和日本广播电台,由于听众面较窄,影响力显然不如上述三家电台。

在华语广播影响较大的3家电台中,美国之音的影响最大。依靠美国国会提供的资金支持,美国之音提供的节目种类比较多,播出时间较长,发射功率较大,是中国国内最容易收听的海外电台。它提供的新闻及评论、外语教学和音乐节目受到中国听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它的新闻节目能及时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国内的新闻传达给听众,而这些内容,或者国内新闻机构不报道,或者不能及时报道,给美国之音这样的海外媒体提供了争夺听众的机会。美国之音的英语教学节目也是它吸引听众的手段,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很少能听到纯正的英语发音,美国之音为中国听众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英语学习机会。美国之音的音乐节目虽然较少,但当时在国内无法听到美国音乐,许多音乐爱好者只能从收音机中收听。

收听英国广播公司中文广播的听众主要是为了获得新闻信息。当美国之音的广播受到干扰时,人们可能会改为接收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它实际上起着一种替代和补充的作用。英国广播公司中文广播的新闻节目在内容覆盖面和及时性方面不如美国之音。至于其他节目,影响力并不大,作为英语的发源地,英国广播公司本应提供高质量的英语教学节目,但它的英语教学节目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远小于美国之音和澳洲广播电台。

澳洲广播电台的影响主要是它的英语教学节目和它的点歌音乐节目。它的英语教学节目风格独特,不同于美国之音的英语教学节目,吸引了许多对澳大利亚感兴趣的青年。这一节目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使许多人了解了这个地域辽阔、风貌异样的国家,促成了90年代开始的中国学生赴澳留学热潮。澳洲广播电台另一个吸引中国听众的主要是面对青年学生的所谓“你点我播”的点歌节目,所点播的歌曲绝大多数是港台和东南亚地区流行的中文歌曲。澳洲广播电台播送这些与澳洲文化无关的流行歌曲,主要是为了吸引听众,借机传播与澳大利亚有关的信息。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中国国内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大,中国听众可以较为全面、真实和及时地获得国内、国外的新闻。英语学习也有了更好的学习途径,他们可以通过学校、音像教材等手段进行更有效的学习。音乐磁带和音乐光盘可以提供更高的音乐质量。赖以支撑华语广播的新闻、教育和娱乐功能都有了替代物。再加上电视的冲击和计算机网络的崛起,国际广播进入了发展的低潮。各国对华中文广播也都进入了衰退期。大城市中的听众数量在不断减少。

随着大城市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城市人群中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为了适应这种改变,许多国际华语电台使用网站形式传递节目,但这种形式与使用收音机收听有很大不同,同样内容在互联网上可能已经有文字内容,看文字内容比听广播要节省时间。另外,用计算机收听网站广播,屏幕上没有图像显示,造成资源浪费。当然,利用网站收听可以不受广播时间的限制,可以对节目内容进行选择,这些都是传统广播做不到的。

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包括对华广播在内的所有国际广播都面临着新技术、新接收习惯的挑战。如何争取到更多的听众,再现自己的黄金时代是国际广播努力破解的难题。

二、各国华语播音的特点和风格

各国华语播音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受到各自的节目定位、播音员来源、播讲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华语播音员的来源

各国华语广播对播音员的选择有自己的条件,除去政治、身份等非专业条件,在人员选择上首先碰到的是选择母语是汉语的人做播音员,还是选择母语是本国语言的人做播音员。前者多是华人,后者多为本国人。两种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母语是汉语的华人,发音可以保持纯正。母语不是汉语,通过学习才掌握汉语的本地人,即使说得再好,也难免带有“外国人”的腔调。从做法上看,多数国家在选择播音员时,都优先选择母语是汉语的华人。有些国家在某些职业上对华人有所保留,但在华语播音上,优先使用华人是通常的惯例。有一些出于特殊考虑的国家,使用较多的本国人做播音员,且不说节目内容如何,这些人的发音就使人感到滑稽可笑,影响了传播效果。给人印象较深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前苏联莫斯科广播电台和日本NHK的日本广播电台的播音。

使用对象国家的纯正发音更容易吸引听众。这个结论已经被各国际广播电台普遍接受,并应用于实践中。现在,主要的华语广播使用的语言都是较为纯正的华语,很少听到“洋腔洋调”了。

尽管各主要华语电台都使用母语播音员,他们的发音仍然有很大的区别。这主要与他们的来源和专业素质有关。

海外华语电台的播音员主要有3种来源:原籍为中国大陆的人员、原籍为中国台湾的人员和海外华人后代。这3种人在发音上会有一些区别,这些区别不单单是声母、韵母或声调等涉及意义的语音要素的不同,还与贯穿在语句之中的高低、轻重等涉及地域特征的语调有关。尤其是大陆普通话和台湾国语,在语调上有明显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同样是来自大陆或台湾的播音员,其专业素质不同,发音和播讲风格也不一样。如果他们过去从事过播音工作,会带有播音员的痕迹,发音较为清晰,有职业语言倾向。如果他们没有从事过播音,发音往往比较随便,不够清晰和规整,但表达会比较自然。

使用什么样的播音员,取决于节目主办者的认识,节目类型和可能得到的人员资源。

20世纪70年代以前,海外华语播音员主要来自居留于海外的华人和港澳台地区华人,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员较少。因为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普遍采取敌视中国的态度,与中国断绝外交关系,国内出境人员很少,能够说纯正普通话的人更少。另外,海外华语电台出于政治考虑,对大陆人员往往难以信任,不愿意接受他们作为播音员。而处于冷战时期的海外官方或半官方华语电台,多数节目内容是反共反华宣传,过于极端的政治色彩使一些海外人士对这一职业避而远之。港澳台人员由于不存在大陆的特殊情况,与西方国家往来容易,成为海外华语电台播音员的主要来源。

70年代以前西方主要国际电台的华语播音员,很多人是从大陆去台湾的北方人。他们可以说较为纯正的国语,一些人过去在大陆或台湾就做过播音员。他们中有些人发音带着老北京味,播音方式则有40年代中国大陆旧式播音的痕迹,与新中国大陆的播音方式有明显不同。到70年代末,在美国之音和英国广播公司的华语广播中还可以听到这样的播音。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海外华语播音员的构成发生一些变化,随着人员更替,台湾的青年一代开始成为海外华语播音员的主力,老式播音逐渐衰落,代之以多少有点“台湾味”的国语,播音方式也不再拖腔拿调。与此同时,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大陆人员进入西方社会,海外电台的华语播音也出现了大陆普通话发音。

从90年代开始,大陆普通话语言背景的播音员逐渐增多,各主要华语电台的播音开始以大陆普通话为主流,尽管还有许多台湾国语背景播音员,但他们的播音也向着普通话靠拢。以大陆普通话作为发音标准已经成为国际广播华语播音的共识。

2.主要华语电台的播音风格

各国华语电台的播音风格与电台的节目内容和宣传理念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是对外广播,受到所使用的语言的影响,国际广播相关部门不可能像熟悉自己本民族语言一样熟悉外语的表达方式,因此很难对播音风格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总的来说,各个电台的播音风格并不统一,在一个台中可以听到不同风格,甚至不同调子的播音。但从大的方面去分辨,各个电台还有一些明显的风格特征。

对中国听众影响较大的苏、美、英、澳、日等国华语广播都有各自的播音风格,它们与中国国内广播的播音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

原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对人民广播的播音风格做过具体描述:我们的新闻节目和其他政治性广播和美国的、日本的、台湾的广播很容易区别出来。我们的广播是严谨的(主要是政治上的严肃,以及由此而来的正派、认真、工整等等),乐观的(大国风度的、坚定的、充满信心的、说理的)和爱憎分明的(战斗的、鲜明的、感情饱满的等等)(梅益,1998,p.1)。

中国的广播植根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它的播音风格与其政治态度、文化特点都有关系,大陆广播的播音风格来源于战争年代的战地广播,与当时的国民党广播和商业广播有明显的风格差异。这种表现在播讲方式上的风格特征,构成一种政治和区域标记。由于长久以来中国与西方都处于政治文化的对立状态,西方各国的华语广播不可能采用国内广播的风格。加上西方国家的华语播音员的来源多为台湾,在政治观点上双方也较为接近,因此,海外华语播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与台湾的播音风格近似。

前苏联的华语广播在20世纪50年代与中国广播有密切的接触,当时中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莫斯科广播电台有定期的人员交往,中央台的播音员到莫斯科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和指导工作,前苏联华语播音的风格努力向中国国内广播的风格靠拢。当时中国和前苏联的关系正处于蜜月阶段,风格贴近是亲密关系的一种体现。尽管前苏联的华语广播采用贴近中国的风格,但他们的广播始终还存在一种浓厚的外语腔,这可能与他们的人员主体仍为前苏联人,很难掌握纯正的普通话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和前苏联的关系解冻,较多能说纯正普通话的年轻人进入前苏联之后才有所改变。

同类推荐
  • 爱让我们长大

    爱让我们长大

    要想在教育这池水里,潜得再深一些、再久一些,发现其中奥妙,领会其中真谛,就必须让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氧气,而且是有质量的纯氧。曾经逝去的每一分、每一秒,汇聚成现在,并将我们引向未来。
  • 陆费逵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陆费逵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陆费逵谈教育(名家谈教育)》共收陆费逵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45篇。前面部分的文章均为陆费逵先生以一个教育家身份所撰写的关于教育的心得文章,主要收录了能够代表陆费逵教育思想的全部重要文章,如《灵魂与教育》《论人才教育、职业教育当与国民教育并重》《学然后知不足,做然后知不能》等;后面部分的文章是陆费逵所写其他方面的文章,包括他回忆《辞海》的编纂、青年时期,及谈孝道、勤俭、实业、读书等方面的文章。
  • 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已成为社会的主人。教师的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中,自己也相应得到发展。这样的一致性使教师的劳动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他们主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履行师德的规范要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竭心尽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依法执教,享有社会赋予的各种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道德与利益的统一,也是社会主义师德平等性的重要表现。
  • 素质教育在中国

    素质教育在中国

    中国的素质教育要做什么,我想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做人与成才。从古至今,海内外的教育在培养学生做人这一方面都有共识。北宋的张载和现代的陈鹤琴都论及过做人。陈鹤琴认为在具备健全的身体,创造的能力,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度,世界的眼光的基础上,不仅要做中国人,而且还要做世界人,要以宇宙为学校。要做世界人必须具备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素质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还要让他们成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现在西方社会中提出的把学生放在“适应性领域发展”的观点与朱熹的思想大致相同。
  • 心灵深处遇见你,高三

    心灵深处遇见你,高三

    本书是赵雪江老师多年经验的总结。以高三学生为对象,按月编排,根据高三学生经常遇到的心理难关,提供指导,针对性、实用性、启发性、可读性强,语言生动。不言高考却决胜高考,不语幸福却遇见幸福。高三学子的心灵伙伴,高三生活的实用指南,高三解读的全新视角,师生联袂的真诚献礼!
热门推荐
  • 媚骨天成之九儿

    媚骨天成之九儿

    她,是亡国奴隶之后代,生来卑贱受人欺凌轻视,掩盖倾城容貌沦为婢女却避免不了依然入了他的眼。他,当朝帝王嫡子,生来天降祥云受万众瞩目,注定为俯视天下之人,然天生冷漠无情的他却被一只胆小的麻雀拉动了心弦,自此便爱上了这猫捉老鼠的游戏。他说只要是他看中的东西便没有放手的道理,可在折断她双腿的时候他眼中滑落的又是什么,为何要选择背叛他,他只是为了留住她而已。
  • 余生与你两相守

    余生与你两相守

    她,名唤薄情,人如其名,性子冷漠,女扮男装,是万千大陆的神,是大陆神灵的信仰。他,名唤封宜,只是万千大陆的一员罢了。他们本该没有任何交集,可一次命运的相遇让他心底暗生情愫……(女强)
  • 英雄联盟之阴阳修罗

    英雄联盟之阴阳修罗

    当刺客信条的组织在瓦罗兰大陆中又回掀起怎样的狂潮呢?崔斯特和伊芙琳最后会在一起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明伦汇编人事典九岁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九岁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壹生够不够

    壹生够不够

    因为一块钱硬币开始的感情,欣慰一生结束。万倾沅总以为他对自己只是习惯性的温柔,却无法自控的沦陷他的温柔陷阱。曾以为是万倾沅无数次的错觉,最终真相被给她错觉的主人揭晓。其实,从壹元开始,我就喜欢你了。抱歉,你欠我壹元。抱歉,你欠我一生。壹生,够不够?
  • 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柜

    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柜

    一个毫不起眼的衣柜,竟是通往一个异世界的大门。某一天,被寒冬笼罩了上百年的纳尼亚迎来了两个亚当之子和两个夏娃之女。古老而神秘的传说,神奇的精灵和能言兽,掌控魔法的邪恶白女巫,具有神秘力量的狮王阿斯兰……奇幻的新世界里,孩子们将会展开何种奇遇?
  • 竹马好像又生气了

    竹马好像又生气了

    这部小说主要写的是夏梓雨和李俊霖的爱情故事。
  • 深衣考误

    深衣考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蛛天侠影

    蛛天侠影

    什么是英雄?是蜘蛛侠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还是罗夏的永不妥协?抑或是V怪客那样的自由斗士?一个普通大学生在被天外流星击中之后,在诸天万界的旅途中不断地找寻着英雄地真谛。世界顺序初步定为初代蜘蛛侠—魔改民国—复联二—美队三—雪中—将夜—复联三—复联四—天赋异禀—守望者(书友群609479783)
  • 博兹特写集(狄更斯别集)

    博兹特写集(狄更斯别集)

    《博兹特写集》是狄更斯的成名作,是他最早以书籍形式出版的作品,收录了他早期发表在各家报刊上的特写和短篇故事二十七篇,加上未发表的八篇,共计三十五篇。《博兹特写集》展现了当时伦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中下层阶级生活的描写尤其细致入微。作为狄更斯作品的开山之作,《博兹特写集》对于这位大文豪日后写作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博兹特写集》对于全面研究狄更斯,深入了解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社会状况,都是不可多得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