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00100000028

第28章 日本华语电视媒体语言特点(3)

2.“港台腔”式新闻播报在日本无“立足之地”

在日华语电视新闻播报丝毫未受到“港台腔”的侵袭,这与“港台腔”在中国内地大行其道形成鲜明对比。笔者从“港台腔”的句尾上扬、发音偏前、重音多且随意、播报语速快、无轻重格式等特点入手,分析在日华语媒体的新闻播报,从而证明“港台腔”难以立足的原因。

(1)身处在以沉稳见长的日本新闻播报的大环境中,加之在日本落地的华语电视新闻媒体的新闻节目中,新闻大多是以“播报”为主,这势必会影响《日本新闻》、《新闻纵横》等华语电视新闻播报的语言样态。清楚、简洁、沉稳自然成为其追求的播报风格。多年来,风靡内地的“港台腔”式的新闻播报,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句尾上扬。在处理新闻播报时,适当的连读、句式扬起是需要的,但是,句句上扬,如此单一的技术性处理,势必造成受众在信息接收上的“心理紧张”、“审美疲劳”。依赖句尾上扬所营造的新闻新鲜感显然不是“万金油”。在日华语电视媒体的新闻播报,在句式的技术处理上,以新闻稿件内容为依托,设计使用适当的语式。挖掘新闻的新鲜感、表达新闻的新鲜感、传达新闻的新鲜感,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运用积极的上扬语式,就可以达到目的。所以,从“句尾上扬”来判断,日本华语新闻播音中没有“港台腔”的痕迹。

(2)日文发音比较靠后,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英语发音蹩脚的原因所在。长期生活在日本的华语播音员早已说得一口流利的日语,倘若追求“港台腔”式的中文新闻播报的另一个特征——发音偏前,势必会出现“嘴里打架”的口腔状态,造成口齿不清,吐字模糊,影响信息传播。

(3)“港台腔式”的新闻播报特征除了发音偏前,句尾上扬之外,还有就是对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汇的过度强调。虽然重音的表达是多样的,但不能是随意的。多处的重音设计所造成的“多谷峰”的语态,在违背重音处理规律的同时,最严重的后果是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错误解读。在日华语新闻播音,在重音处理上,还是秉承少而精的原则,但比较随意(关于重音随意在后面详述)。

(4)语速快——“港台腔式”新闻播报在听觉上的特点。笔者在日期间看到的中天新闻频道的新闻节目,播音员在播报新闻时,“语速快”是最突出之处。倘若是喜气、有趣的新闻,播音员更是“手舞足蹈”,快到极点,作为观众看到的只是播音员喜气洋洋的脸,至于说的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如此快速地处理文字稿件的直接后果,便是文字信息在有声语言传播过程中的无形损耗。在日华语新闻播音以沉稳、舒展见长,这显然与“飞快”的“港台腔”式播报是不同的。出于各种原因考虑,适当的语速的目的是有效地传递新闻信息,不是为了哗众取宠,突出个人。

(5)“港台腔式”的新闻播报除了上述的特点之外,还有就是播报时没有“词的轻重格式”。正确使用词的轻重格式,目的是使语义清晰,受众接收信息过程通畅。来自中国内地的大批在日华人收看台湾新闻时,经常在信息接收上产生歧义。除了新闻内容政治倾向性过于明显之外,其有声语言表述方式影响了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而在日华语的电视媒体中的新闻播音员主持人主要来自中国内地,长期形成的语言习惯使其在轻重格式上暴露的问题大多是使用的不准确而已,例如应该是“中重”的格式,说成了“重中”格式。

(6)此外,一些语法使用上的不同,例如:“我有看到……”,“……,这个样子”;以及一些词汇的使用也不同,我们说“水平、考虑、百姓”,台湾用“水准、考量、民众”。在上述语法、词汇的使用中,在日华语电视媒体主要按照中国内地的使用规则。

3.新闻导语播报重音选择随意

在日华语电视媒体的新闻播音中,无论是发音部位,还是发音方法都与中国内地一致。其稳重的播音风格决定其在声调的使用上,摒弃了大幅度的语式变化,音高变化相对较小。

《日本新闻》和《新闻纵横》等新闻节目中,播音员主要以口播为主,口播内容通常以新闻导语为主,几乎很少涉及篇幅较长的新闻稿。由于这些播音员大多未经过相关专业训练,所以,在口播导语时,重音的选择随意性较强的现象突出,主要表现为:重音选择欠准确,语式单一,语式变化小。“由于导语位置重要且内容凝练,包含了新闻的几个W要素”,对于未受过专业训练、缺少新闻实践经验的人员会认为,“每一个词语都很重要,都得强调,进而造成了导语内部支点(重音)过多,整个语式僵直架起,语流的自然曲线运动完全被拉平,语意反而不鲜明了的现象”(高蕴英,2005,p.43)。

由于播音员在播报时,语速较慢,句尾以降调居多。与先前笔者所述的中天新闻频道——张扬、起伏不定、句式夸张不同的是,《日本新闻》、《新闻纵横》的句式变化可以用“波澜不惊”来形容了。较为单一的新闻播报语式,整体感觉较为低沉、舒缓,缺少新闻播报的新鲜感,语式缺少跳跃感。

4.新闻评论播音内容翔实、雕琢痕迹稍重

在日华语媒体的新闻节目中,除了新闻导语播报之外,由叶千荣主持的《叶千荣的新闻空间》是一档新闻杂志型节目,由于当时叶千荣身为东海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有关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等领域,这为节目制作提供了有利资源。特别是节目中就某一新闻时事发表评论,叶千荣“非媒体”角色的学者身份为其新闻评论增加力度。在节目中,叶千荣的角色是中心节目主持人,主要是就新闻时事发表评论,新闻评论内容时效性较强,所涉及信息更是丰厚翔实。因为新闻画面素材较少,所以,节目的看点自然落在了新闻评论者的有声语言上。事实证明,收看该节目的观众主要也是看看叶千荣是如何看待该问题的。叶千荣来日本留学之前是一名话剧演员,虽说普通话中稍有上海话的口音,但还算标准。但是,话剧演员出身的他,着实有些字字“夸张”,音程时间较长,这样的发声吐字在电视节目中显得比较生硬、笨拙,特别是对重音的强调处理方式上显得比较刻意,这样的有声语言表达雕琢感较强。

在《叶千荣的新闻空间》中,节目主持人叶千荣主要以“三言两语”的小言论为主,在论述内容上,注意将同一类型的材料集中整合。而在语气把握上,有时稍欠准确,暴露出点滴的说教色彩,特别是有关在日华人社会出现一些敏感问题时,通常以“先到者”的身份自居,节目中批评性的语言过多,而劝诱、解释的内容较少。

5.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信息含量低、形式单一

作为新闻节目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现场报道,在当前的新闻节目中被广泛使用。在日华语媒体的新闻节目中,现场报道所占比例不多,主要原因还是人员、技术设备条件所限。其现场报道形式以录像型现场报道为主,电视新闻节目的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主要采用的是“日常结果型现场报道”。其表现形式是:出镜记者简短的新闻导语,之后是录像报道。此种现场报道只是普通的录像报道的“变形”,出镜记者形同虚设,出镜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的形式远远大于新闻信息的传达。

由于自制新闻节目内容主要以在日华人社会重大活动为主,所以现场报道的“开场白”的语言内容已经形成固定模式,“各位观众,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今天日本华侨总会××分会在此召开×××会议(举行×××活动),庆祝×××周年。”有声语言信息含量比较低,大多数出镜记者未接受相关专业化训练,出镜报道时语态犹如背书,缺少交流感。

6.华语新闻节目中夹杂日文词汇

众所周知,中文和日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语中的大量汉字读音与中文不同,但是字意却大同小异。例如便所、整理、主义、科学等。如同在英语国家中的华人,通常在说中文时夹杂使用英文单词一样。在日华人同样在用中文交流时,会使用日语单词,与使用英文单词不同的是,使用日文单词时有时会用日语发音,还有很多时候会用“中文说日语”。例如“面接”这个词,是指在就职、考试时的面试,日语发音是“めんせつ”,但是,有时会被直接读成汉字的发音。

这样的使用习惯在新闻谈话节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通常是在采访在日华人时,对话双方身处同样的语言环境,在相互可以理解的前提条件下,在会话交流过程中,类似的“中文夹日语”、“日语中文说”的情况较多。

在节目中,除了“日语中文说”情况外,还会用“中文日文并用”的情况,这与中文中夹杂英语单词发音如出一辙,不过与国内为了赶时髦不同的是,这主要与身处日语语言环境有着直接关系。由于长期处于日语语言环境中,中文水平退步是不可避免的。在用中文谈话过程中,经常会一时想不起中文这个词怎么说的情况,情急之下会用日文来替代,以便对话顺利进行。无论是信息的传达者节目主持人、嘉宾,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不会因为这样的语言使用而影响对话的展开,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

活跃在海外的华语电视媒体,除了满足海外华人的收视需要外,更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的对外宣传的媒体重任。寄生于经济全球化的文化产品,只有依靠强势媒体才能完成文化渗透。盘旋上空的各国卫星电视频道,在大力推销发达国家制定的“全球化”思考方式、生活模式、生活标准的同时,悄然地享受着媒体文化霸权带来的附加效应。面对如此媒介生存环境,海外华语媒体路在何方。

据日本法务省入国管理局统计显示,2004年年底,在日外国人登录者超过197万人,达历史最高水平。在日华人总数已达62万4558人。随着在日华人总数的不断增加,在日华人的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定居人口增加,登记人数增长速度放缓,留学生、研修生总数上升等几个趋势。在日华人结构变化,反映出目前在日华人社会需要多元化的媒体环境,如今,简单的新闻拼盘节目根本难以满足受众的信息需要,滞后的媒介语言内容、语言表达样态,更是难以吸引受众的眼球。

事实上,在日本本土华语媒体制作的电视节目的发展一直处于低谷时期。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华语媒体发展不同的是,日本华语电视媒体自诞生以来一直处于步履维艰的境地,依靠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华语媒体生存的现状近一段时期是不会改变的。大量的、本土化的、高质量的自产节目何时敲开冰冻的河面,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高蕴英,2005,《教你播新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43页。

同类推荐
  •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本书通过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个案研究,运用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为主的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切入,对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做了一次全面和深入的观照。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能动的“迷”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并在这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本书的研究结果也为受众研究中探讨媒介使用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一书的编者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五届(2009)年会收到的大量文稿中,经作者同意在部分新闻学期刊2008年发表的有关文稿中,共选取百余篇稿件,辑成《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以飨读者,并恳请各方指正。
  •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

    本书从四个方面出发,通过调查问卷和文献研究的方式,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和概括。
  • 马航MH370失联十七天

    马航MH370失联十七天

    (限时促销价5.99元,原价18元,欲购从速哦)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客机失联,从“失联”到“失事”,MH370牵动国人走过了煎熬的一年。安邦智库首席研究员陈功从信息分析的角度,从MH370失联的当日开始,以大量的事实信息为基础,进行了连续17天的追踪,并在极短的时间里建立起专业的分析模型,提出预测和判断,率先建议将搜索区域锁定在南印度洋。在信息的洪流里捕捉理性,从混乱和无序中找出逻辑,是信息分析实战运用的极佳案例。时值事故一周年,这本书的出版既是对事故的全景回顾和深度分析,也是对生命的彻底尊重。这一天已经过去一年了,而事情远未结束,只是掀开了耐人寻味的新篇章。
  • 一起重生:三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中国灾害社会心理工作丛书)

    一起重生:三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中国灾害社会心理工作丛书)

    2015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7周年,本书全景式记录了汶川大地震中,三位普通小学老师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作为教师、丈夫、父亲和灾民等不同角色所面临的挣扎和痛苦,以及重新接受生活逐渐走出困境的努力和坚持。震后至今,社工一直与三位老师一起工作,一起成长,留下了详实的记录和全面而真实的资料。除外本书每一个个案之后都附有内地及香港的精神科学专家对个案的点评,通过专家的点评透视每个个案的生活,给人以启示。
热门推荐
  • 海的女儿(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海的女儿(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陨踪

    陨踪

    约三千五百年前,一颗特殊的陨石落于华夏大地屋脊,兴起一个与夏商同时期的封建王朝。白骨生血肉,草木开灵智,凡人得长生。深山莽林,冰川雪域,草原沼泽,江河湖海,沙漠戈壁......无数邪怪盘踞。先民遗嗣,山奴海卫,中外势力,暗流汹涌。故事要从一九八八年的夏天开始讲起。
  • 灵魂的指向

    灵魂的指向

    在以后的日子里,“坐”过火车成了我向玩伙们显耀的资本。在向他们描述火车的时候,我刻意隐瞒了它实际的脏乱和简陋,将它夸饰成了童话里的天堂。一时间,“坐”火车成了村里所有孩子最梦寐以求的向往,我也便一跃而成为他们最羡慕的对象。
  • 我和大圣是兄弟

    我和大圣是兄弟

    王虎穿越了,而且悲催的成了五指山下的一只老虎。“我去,这是要做猴哥虎皮裙的节奏?”王虎表示不服。作为一只21世纪穿越来的新时代老虎,怎么着也要和猴哥拜把子,做兄弟啊!此时此刻齐天大圣孙悟空被压五行山马上就满五百年,再有十年,波澜壮阔,影响三界格局的西天取经之旅就要开始,看王虎如何在其中搅动三界风云,与猴哥一起再掀万妖狂潮。新书《我有无限气运》正在连载中……
  • 睡美人婧落

    睡美人婧落

    2012年发掘的一件罕见奇宝,引来了两大集团的关注。江凌寒和郝凡为了争夺这一美轮美奂的宝藏而黯然使动。 2012年12月22日,郝凡密室里躺在冰柱里的睡美人突然消失了踪迹。二十一世纪的你,跟活在我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伊洛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吗?寻寻觅觅,难道终究是一场空?你那绵绵隐喻,我那深深怀恋。捕猎的情感,历经几千年,终究未变。 我用一生追寻你,用一生爱恋你,用一生成全你。 如若今生亦不能再相恋,那我愿用下一生的生命来延续我们的不了缘。
  • 葬礼异记

    葬礼异记

    我因为一次心脏病突发而死。在头七的那天,我妈去祭拜我发现我的墓被人给盗了。当时法医现场对我尸体进行了观察并没有发现盗墓者盗走我身上任何的东西。倒是密封在棺材里七天七夜的尸体让警察对我的身世产生了怀疑。我的好友洋洋特意的从美国赶回来参加我的葬礼,但是他也糊里糊涂的卷入了我的死亡事件中……
  • 盖戳儿(中篇小说)

    盖戳儿(中篇小说)

    矿上的表彰会一散,德良就知道,他和二美的事情又有麻烦了。晚上,德良满腹心事地去了二美家。一进门,德良一眼就看见茶几上摆着一个金色的奖杯,在灯光的映照下金光闪闪,晃得人直眨巴眼睛。德良凑上前去才看清楚,奖杯的底座上镌刻着一行红色的隶书:“感动矿区十大人物。”哎呀,嫂子,你看,你又得奖啦!德良的话语带着几分夸张和揶揄。嗨,那有甚呀,推都推不掉!二美的话表面上听起来带有些许谦虚的意味,可德良却也听出了一些掩饰不住的喜悦。德良来啦。一个有气无力的男声从里间屋里传出来。广财哥,是我。
  • 为爱繁华误入秋

    为爱繁华误入秋

    《为爱繁华误入秋》收录了郁达夫所著的最经典、最纯美、最精致的作品,包括小说和散文。书中的小说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有的注重内心的纷争与苦闷描写,有的侧重反映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书中的散文,无论是游记还是写景的散文,也深深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全书内容香艳而沉郁,语言感伤而率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思想风貌、创作风格以及浓郁的浪漫主义倾向。
  • 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开封繁华,市列珠玑。张正书穿越到了北宋元符元年,开启了他的逍遥人生。没事就种种田,搞搞发明,赚赚钱,娶个娇妻过幸福日子。然而,无心插柳,他获得了一个好名声。佃户、工匠评价他:“张小官人雇我做工,薪资不曾短过,过年还有福利,真是好人!”合作商贾评价他:“张小官人有好买卖都告知我,合作共赢,诚信之人!”皇帝评价他:“为国着想,为君分忧,乃大宋好子民!”唯独邻国对他咬牙切齿:“这绝户毒计是谁想出来的?实乃天底下第一恶人!”(各位书友可以加群讨论:736020426)
  • 无敌神王

    无敌神王

    太古至尊神王,灵王陨落前,曾留下预言:待吾重登神王之位,即是汝等伪神陨落之时。千万年后,平凡少年陈羽,偶然间得到了灵王意志认可,自此一路败尽天下英杰,终成就神王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