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1200000012

第12章 宗教(1)

概述

拉尔夫·巴顿·佩里[24]

总体来说,阅读宗教文本的方式有两种。首先,人们可能会选择阅读与自己的信仰有关的书,比如说基督徒阅读他们的《圣经》。这种情况下的阅读是为了从自己所信任的权威之处中获得引导或者教诲,在书里一个人能找到自己的信仰和希望的象征,这种象征是他所熟悉并热爱的。人与书产生这样的关系有着一定的前提条件,时间、传统和社会经历这三个因素共同缔造了这种关系。只有当一本书对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起到激励性影响,并且成为他感悟生命的源泉,以致化身为其每每需要立下明志或坚定信仰之时必先求助之物,它才成为这个人的“圣经”。一部“圣经”就是效果经过验证的灵丹妙药,使人们十分确信它于自己的灵魂健康有益。看到这本“圣经”,信者的心中就能联想到它曾给予自己的一切,以及他希冀从它当中即将得到的一切。因此,“圣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个象征。

当然,任一民族、任一历史时期的宗教,其圣书肯定不只是一部上文所描述的“个人圣经”,因为一个民族不是一个人所能代表的,一段历史亦不是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所能概括的。但是,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个人与“他”自己的“圣经”之间的那种个人化的关系。很明显,在这样的关系中,阅读者的态度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他对这本书的态度和他对其他任何书的态度都不一样。这就是人们在阅读宗教文本时通常持有的态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圣经”。而只有当一个文本在这个意义上成为某个人的“圣经”时,我们才称之为宗教文本。

他人的“圣经”

不过阅读宗教文本还有第二种方式,而且若是想广泛地阅读宗教文本,就必须采用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阅读“别人的圣经”。这就需要与阅读“个人圣经”完全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可能是需要培养的。希望在“他人的圣经”中找寻与“个人圣经”同样的价值,这是行不通的,同样行不通的还有根据自己的宗教标准去妄断“他人的圣经”。否则,你就会觉得“他人的圣经”读起来充满距离感、令人厌恶、迷信,甚至觉得它是异端。也不能像阅读世俗文学作品一样去阅读“他人的圣经”,否则,你就会觉得读起来古怪、诡异,能给出的最好的评价也就是说它理想化。

我们需要通过想象力去理解他人的观念,还需要通过同情心去体会他人的需求。也许在一个基督徒旅行者看来,穆罕默德教,亦即伊斯兰教的仪式只是当地一种古怪的风土民情。但是,哈罗德·菲尔丁在他的《人的心灵》一书中写道:“我想让你在日落的时刻,在穆罕默德祈祷时,走到他的面前,双膝跪下,将你的心交付于他,静静等待那必会出现的回应。”宗教蕴含在外在仪式的内在价值之中。所有宗教文本也都如此。信徒因为阅读它们,灵魂得以升华、内心充满感动与慰藉,并且产生敬畏之情,这就是这些文本的宗教意义所在。若是一个人没有信徒应该有的态度,甚至做不到哪怕是在某一个瞬间拥有这样的态度,那么他就无法理解这种宗教的意义。

可能这样的要求看起来是强人所难。一个人怎么可能让自己依次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婆罗门教和儒教呢?但是,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所有不同宗教的信徒,他们的信仰中总有些许共通之处吧?一个人是不是能暂时抛开自己信仰的宗教中特有的元素,同时保留一种所有宗教的共通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每一种宗教呢?一个英国人要想理解一个法国人,可以先忘掉自己的英国人身份,而更多地从人的共性角度去了解这个法国人。同样,一个基督徒要想理解伊斯兰教,也可以先忘掉自己基督教信徒的身份,而更多地从宗教的共性出发去理解伊斯兰教。菲尔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论你到什么地方去,也不论你信仰的是什么,只要你的耳朵善于倾听,只要你的心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你就总能听到那同一首旋律。”也就是说,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它是联结不同信仰的纽带。如果我们了解并且能够感受到这种“共通的宗教”,就能够突破自己原来的宗教信仰的限制。

很危险的是,人们可能会误解这一重要的事实。一些年前,世界博览会在芝加哥举办,“世界宗教大会”同时召开。这次会议盛况空前,对于在美国促进宗教观念自由化以及拓展人们的宗教观念,其巨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同时也鼓励了这样一个错误的观点:由于一切宗教都有着同样的宗教性,那么它们一定都是好的,都是准确无疑的。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认为由于一切政治组织形式都有着同样的政治性,那么它们一定都是健全的,都是合理的。由于一切政权都是在满足公众对秩序和正义的基本需求时产生的,那么只要为人们所接受并持续存在的政权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求。而实际上,要想了解他国的某个政权,我们必须要考察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为那个国家和那个时代做了哪些事情,就像考察我们的政权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何种成绩一样。但这并不能得出结论说,这两种政权大体上是同样健全的,也不能参照甲政权对乙政权进行纠正。同样,一切宗教都是为了满足各地各民族同样的基本需求而产生的,这种需求是普世存在且存在于每个世代的。但是甲宗教可能会比乙宗教更虔诚、更持续地满足这一需求;它可能建立在一种对人或上帝更加深刻的见解的基础上,所以在对所有宗教进行比较研究或批评研究时应该赋予它更重要的地位。

我们一定还要避免另一种错误的看法,即认为宗教应该摒弃个性,只保留共性。如果一种宗教仅有一切宗教所共有的东西,那么它压根就不是宗教了。世人对宗教既有普遍的需求,也有特殊的需求。任何一种宗教都必须满足具体的群体或者个人的需求,而绝非抽象的人的需求。或许,更严格来讲,世上有多少信徒或礼拜者,就有多少种宗教。这一点与下面要说的重要事实十分一致:生活中存在一个恒定的因素,一切宗教自这个因素中发轫,因为它的存在,宗教才成为一种普遍的需求。如果一个人要研究一种自己并不信仰的宗教形式,或者阅读与之相关的文本,他就必须铭记这个事实。为了达到目的,他必须暂时忘掉自己信仰的宗教,仅仅关注一切宗教共有的特性;他不仅要热切关心自身的特殊需求,还要积极探索那些促使一切宗教诞生的更深层次的人类共同需求。

在前面我已经提示过,这种态度是需要培养的。毫无疑问的是,现在的大多数读者,哪怕是很开明的读者,都需要培养这种态度,而且欧洲思想的发展历程也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习以为常和随波逐流有着奇怪的作用,使我们几乎看不到自己平时所作所为的真正意义。有多少遵守法律、服从权威或忠于本国政权的人思考过政府的用途?大多数人都觉得政府就应该是像目前这样的,或者根本就没有思考过政府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是仅仅执着于派系纷争或者发泄个人不满情绪。类似的,大多数人也没能把宗教视作一个普遍事实或视作一种人类制度。他们只能意识到自己所信仰宗教的特别之处,或者是非常偏执地认为宗教就是他们所信仰的“那一种”宗教,而其他的宗教都不算宗教。在大多数基督徒的眼中,信教跟信基督教就是同一回事;与他们信仰不同,就意味着“没有信仰”。然而,过去的三个世纪见证了一场巨变,我们有必要在此简单地追溯一下它的来龙去脉。

自然宗教与实证宗教

众所周知,中世纪存在一种对所有事物都见怪不怪、不加思考的趋势,现代思想正是为抵制这种趋势而产生的。当时的人们要将理性从权威、传统和迂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起初,这只是说人应该在物理学和玄学领域运用他的理性。17世纪,人可以理性地思考这些领域,却不能质疑国家、教会以及既定伦理准则的权威。理性之人只有内心是自由的,外在行为依然要保持服从的姿态。简言之,人们依然对制度这东西见怪不怪。但到了18世纪,被解放出来的理性开始质疑制度本身,并且,一种理性伦理学,一种新的政治学,还有“自然宗教”理论由此诞生。

这场运动的先驱是生活在一个世纪之前的霍布斯,他也是所有现代社会革命的发起者,此处的现代社会革命指的是源自思想的革命,而不是源自紧迫的实际需求的革命。对于宗教,霍布斯有以下评论:“有四种东西孕育了‘宗教’的种子,即相信鬼神,对自身原因的无知,献身于人类所恐惧之事以及把偶然发生之事视作预兆;又由于不同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想象力以及对事物的判断和嗜好,这颗种子就长成了迥然不同的仪式,而且一个人所用的仪式在另一个人看来大都是非常荒唐可笑的。”这段话出自1651年出版的《利维坦》。1755年,休谟写了一部名为“宗教的自然史”的专著。在该书中,他认为多神教是宗教的原型,“最早的宗教观念并非源于对大自然造化万物的思考,而是源自对生活本身的关注,源自激励人心的永无止境的希望和恐惧”。“对幸福的焦虑,对未知痛苦的忧虑,对死亡的恐惧,复仇的野心,对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欲望……”这些都令人躁动不安,“人们在恐惧中满怀着好奇心,对未来事件的发生原因细加审视,并且考察人类生活中各个不同甚或截然对立的事件。在这手忙脚乱的过程中,他们不知往哪里看才好,而且被惊得目瞪口呆,但就是在这种模糊的状态下,最原始的神迹出现在他们眼前”。

这两段文字所体现的看待宗教的方式,在当时的保守派看来不啻是革命性的,并且深感自己遭到了无理冒犯。这一新的看法意味着在某种意义上,基督教与那些最遭人鄙视的迷信没什么两样,因为它们都是从人类本性里的同一颗种子中萌芽的,或者都产生于同样的、所有人都身处其中的一般情景。人对命运的担忧,使他们希望能控制自然的终极力量以便更好地生存下去,由此他便开始信仰宗教。故而评判一切宗教时,我们都可以考量它们消除恐惧以及实现愿望的能力。于是,又出现了“自然宗教”与“实证宗教”的分歧。人们认为“自然宗教”产生于人的构造和生命的普遍现象,而“实证宗教”则存在于一些特定的制度、传统和教理之中。现在我们有了评价宗教的新标准。就像比较君主制和民主制时,可以参照二者作为政府工具的效用如何一样,我们也可以根据基督教和佛教二者对普遍宗教需求的满足程度来比较其高下。哪一种宗教能更好地实现宗教目的呢?这时候,一片新的研究领域在人类面前铺展开来,这个研究领域不再执着于比较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将宗教作为一个自然的历史事实来研究。

比较宗教学

休谟的《宗教的自然史》一书是在两个维度上展开的。首先,19世纪的人们重视历史与社会进化,关注着一切发展着的事物的源起和这些事物表现出的多样化特征,这些都促进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比较宗教学”的发展。传教士、旅行者以及近年来研究人类学和人种学的学者,广泛地搜罗了印度、中国、日本以及世界各地原始人类和野蛮种族的宗教文学,并对他们的宗教习俗进行了描述。考古学的发展使人们得以了解古代宗教。我们之所以能重现过去,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各种语言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梵文的认识使我们明白古代印度宗教的源头;对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的释义揭开了古埃及、巴比伦王国和亚述古国宗教的面纱。凭借更精妙的方法,我们对希腊和早期闪米特族的宗教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有了这些珍贵的材料,我们就有可能重新归纳宗教的一般特征以及它的起源和演进过程。

可以说,泰勒、斯宾塞、马克斯·缪勒、安德鲁·朗格和弗雷泽等人的作品,标志着人类认知领域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分支。从此,宗教作为一种人类普遍关注的对象或者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方面,得到了客观的、实证的研究。

宗教心理学

在19世纪末,心理学的发展被注入了新的伟大动力,这在休谟的《宗教的自然史》的另一个维度中有所体现,这个维度被称为“宗教心理学”。在宗教研究中,存在这样一个议题,即宗教意识是否起源于本能和情感,比如恐惧、敬畏。宗教可以根据心理学类型进行划分,比如詹姆斯将其分为“病态灵魂”和“心智健全的宗教”。研究中还存在对神秘体验的详细分析。宗教危机(比如说“改变信仰”),以及宗教危机与某些生理阶段(比如说青春期)的关系,都被赋予了重要的心理学意义。有些宗教状态近乎歇斯底里,属于变态心理学的范畴,还有一些宗教状态则显示了模仿和暗示这两种巨大的社交力量所产生的作用。詹姆斯教授的著作意义重大,因此,他的书名“宗教经验种种”被人们广为使用,并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收集、描述和归纳这种种的宗教经验。

同类推荐
  • 健康是生产力(修订版)

    健康是生产力(修订版)

    本书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对人的健康与生产力发展关系的分析,着重阐述了人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作用、健康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健康与经济文明发展的关系、健康与政治文明发展的关系、健康与社会文明发展的关系、健康与科学文化发展的关系、健康与生态文明发展的关系、健康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建设“健康中国”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 后改革时代中国城市收入的不平等

    后改革时代中国城市收入的不平等

    作者谢宇在本文中阐述了其在多年的研究调查中发现的造成收入差距以及中国社会不平等的原因,他认为目前中国仍未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政府的家长化角色仍很显著。地区差异、教育回报率、性别差异、单位制度等都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同时,他认为中国社会的不平等源于集体制度、传统的中国政治化以及政治宣传的隐患。本文结合了作者多年的调查经验,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同时兼具文学性。
  •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本书选取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私立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弗吉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等公立大学,逐一对其办学理念、学科特色、学生事务管理架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内容进行梳理,并对公寓住宿管理、法律申诉服务、多元文化教育、学生社团管理、新生入学指导、心理咨询、奖励资助、学术咨询等诸多具体学生事务的内涵、理念、实际操作等进行了描述,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者了解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务的重要参考书。
  •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本书立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阅读、教师继续教育和教育思考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给教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性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师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对当下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本书在厘定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概念、阐释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职业化背景和时代诉求的基础上,在梳理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学生管理工作的探析中,在“扬弃”哲学观的指导下,从组织保障制度、考评激励机制、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探讨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的创新与突破。本书成书过程中,正值党的十八大召开,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才能更好地领会和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充实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理论体系,也能为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参考。
热门推荐
  • 刘亚洲文集

    刘亚洲文集

    《刘亚洲文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新书一套9卷,是作者空军上将、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历时30年磨砺,首度集结作品出版,由他本人亲自遴选修订,力求将经典作品完整呈现给读者,作品覆盖多元向度,横跨政治、军事、历史、经济、科学、生动百科。全套书以全球视野开展宏大叙事,题材多样,内涵深远,文采恣意,囊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剧本、文论等多种题材,全书共有九卷本,套装出售,让读者一次看个够。
  • 邪影圣医

    邪影圣医

    巫九,本应是至尊杀手,人送称号“恶魔之翼”。一朝身死,却成东埌国人人嘲笑的废物少爷。双亲下落不明,自己还被人下了毒!下毒?没关系,她指间突现几根银针,紫眸乍现。没资本?没关系,她自空间里倒出一堆丹药。修为低?没关系,她神魔之子怕过谁?一团黑影凝聚成形,她眉头一挑,正要溜走,一玄色长袍的俊美男子挡住了她的去路,“天不怕地不怕?嗯?”她面色一囧,满脸谄媚的笑意,“不不不,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圣尊您。”
  • 浪漫星渊

    浪漫星渊

    房星儿对这个已跑偏的606年很迷茫,自己一出世就把枭雄宇文化及扇成了公公,又把应该嗝屁的杨昭扇成了小隋国的一方霸主,未来的大BOSS李世民给忽悠来叫姐,隋唐的历史英雄人物任我扇,可是为什么自己每扇偏一件史事,自己就会有一个大劫呢!这样次次玩心跳真的好吗?说好的言情剧呢?说好的正史呢?说好的无玄幻呢?导演,拿错剧本啦!爱美房星儿欢迎各位小主们光临!!!此书中女主前面的名字刘星雨是她二十世纪的名字,后面的名字房星儿是隋朝时这个身份的名字。
  • 御剑天涯

    御剑天涯

    山村少年吴逸,无意中得到上古至宝剑灵,从此踏上修仙之路,报血仇,伐妖族,倚剑携美逍遥天涯。
  • 保险丽人

    保险丽人

    全书通过描写王为涛、战应、李想想、任霞四位主人公起伏跌宕的爱情故事,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书中十几位普通营销员,历经职场磨炼,成为保险界销售精英的故事,对于保险营销人员来说,可以在阅读中分享成功和快乐,因此这是一部比保险培训教材更值得阅读和参考的书!
  • 木叶之旗木家的快乐风男

    木叶之旗木家的快乐风男

    烧卖新书《木叶之波风家的崛起》,欢迎观看!如果我E的够快,队友的?就追不上我!这是一名毫无节操的英雄联盟亚索玩家,穿越到火影世界,成为木叶白牙的弟弟,旗木卡卡西的叔叔的故事,作为编号4396的木叶忍者,他将给旗木这个充满悲伤的姓氏带来怎样的快乐呢?敬请期待!哈撒尅~~群号782095694,欢迎大家参观指导!烧卖会暗中观察的!vip群441215275,需要弟子以上粉丝值,或者全订截图。
  • 赠我霜花可好

    赠我霜花可好

    曾经,我有一个小少年,明明受这世间苦难却温暖如光,可是,阿锦弄丢了他。
  • 诗经(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推荐阅读书系)

    诗经(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推荐阅读书系)

    《诗经》是我国史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本版在历代各种《诗经》集注的基础上考据梳理,辨析订正,对诗意,主旨,产生背景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同时紧贴广大中学生的阅读需求,针对性强,能帮助学生培养国学素养,提升语文学习水平。
  • 异世任凭我逍遥

    异世任凭我逍遥

    洛秋这辈子都没想到,死后的世界竟然是这样的。当美少女问我是否要重生的那一刻,一个更为精彩的世界向我展开。
  • 大明王朝1

    大明王朝1

    明朝,取《易经》中“大明始终”之意,朱元璋,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干脆利落地灭了元朝,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他的王朝又要马上过去,化作历史的烟尘。这是中国式的王朝兴替,佛家叫轮回,经济学家叫周期,而历史学家,干脆就把它称之为历史周期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