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6800000015

第15章 孩子坐不住板凳——孩子没耐性怎么办

周末,妈妈带丢丢去上一堂英语试听课。刚一开课,丢丢就满地乱跑,一共六个孩子,就等丢丢一个人。好不容易丢丢坐稳了,但是丢丢的小手一会儿动这个,一会儿动那个,一点也不好好听,试听课上了一半丢丢就说要上厕所,妈妈带他去了厕所。回来后,丢丢就坐不住了,待了一会儿说要找爸爸,嗖一下就跑出去了,说什么也不回来上课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坐不住。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这的确很让老师家长伤脑筋。可是,明明很聪明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年幼的孩子心智发育不成熟,安安静静地坐着,或者长时间专注做某一件事情,这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他们就像无舵之船,难以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而大一点儿的孩子自制力差,则有可能是因为从小已经养成了不良习惯,所以一时改不了。更有一些孩子自制力差则可能是出于对某种事物,如学习、繁重的课业的抗议等。

自制力的形成并不全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要从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所以如果从小父母就没对孩子进行自制力的培养,那么长大点儿时,父母就应该格外重视了。

针对做事情耐心和定力不足的孩子,需要父母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在家里父母也可针对缺乏耐性的孩子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练习和培养。

父母该怎么办?

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孩子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会吸引他们,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有碍耐心的形成培养。家长应尽量避免有关的干扰,如孩子听故事时,家长尽量少走动,别打断,以免分散孩子注意力;孩子正在画画时,家长最好不要进行看电视等刺激较强的活动,应为孩子从小营造一个安静、平和的成长环境。

避免孩子过度疲劳。孩子神经系统的耐受力较差,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单调活动,便会引起疲劳,降低觉醒水平,使注意力涣散。有时父母因为孩子缺少耐心、注意力不集中而强迫孩子一再的坚持,这不仅使孩子容易疲劳,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更加不喜欢这项活动,不利于耐心的培养。

增强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活动应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内容要贴近儿童生活,方式要游戏化,使他们在过程中有愉快的体验。教孩子穿衣服时,家长可编成儿歌,使他们易于接受,如“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吱吱吱上房子。”在孩子进行枯燥的涂色练习时,家长可以用拟人的方法使孩子接受:给圆形娃娃穿五颜六色的衣服,不过衣服不要太大,不能涂到线以外等等。

不断地鼓励、支持孩子,使其有始有终。不断地鼓励、肯定孩子,给孩子自信,使他乐于此项活动,让他明了自己可以干得很好、干得漂亮。

造成孩子坐不住板凳、没耐性的原因可能和以下方面有关:

生理因素

注意力是与神经及心理息息相关的复杂能力,其发展多与脑部有关。若孩子的中枢神经活化调节能力受损,即前额叶区皮质功能不全,就会使其活化不足,当大人在和孩子讲话时,孩子便无法专心,听不进去大人的话。此外,脑中的海马结构出问题,也会让中枢神经抑制性的控制功能不足,使冲动控制能力较差。

心理因素,自我调节能力受限

当孩子被要求暂时延缓满足需求,易产生对奖赏的敏感性减弱。如果是这类型的心理因素,短时间内增强语言上的赞美和更多、更直接、更频繁与快速的回应需求是很重要的。当孩子的需求被满足后,便能较适当地掌控自己的行为。

不良的执行能力

孩子缺乏内化的自我教导,缺乏对观察的行为进行分析,情绪、动机与积极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非语言的行为记忆不足等,即拥有不良的执行能力。由于孩子缺乏产生内在动机、驱力或决心的能力,常使他们看似缺乏意志力或自律,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立即的酬赏、有吸引力的事件,他们是无法持续把事情做下去的。

环境因素

孩子缺乏合宜的社会互动模式时,容易因为做不好而遭受辱骂或嫌弃,这时他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么糟,反而会增强孩子的负向行为。而家庭的教养方式亦会左右孩子,耐性与霸性、坚持度相关,家长从小的教养态度若过于溺爱,易使孩子成为小霸王,无法接受需求被延宕,因此较没耐性。

学龄前期孩子有无耐性与家庭教养态度相关

尤其是2岁半到3岁左右的孩子,心理发展阶段处于自我中心期,这时孩子会常要求或想拥有东西,如果家长是采取完全顺从的态度,立即满足孩子的需求,将来孩子进入团体活动中时,孩子会误以为可以照这样的模式要求他人,这也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事件因素

事件不同,孩子的兴趣程度与处事动力亦不同,所以家长可以针对孩子较有兴趣或喜欢的事物作为切入点,去培养其耐性,效果会较显著。

20.他的玩具比我的好

子也有攀比心

邻居老赵家的儿子淘淘上幼儿园半年多了,一直表现良好,也学到不少东西,每次回到家里总是又蹦又唱地闹一番,把一家人逗得哈哈大笑。但最近老赵遇到烦心事了,原来是淘淘学会了享受物质生活,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他就要什么。比如今天这个小朋友穿了件新衣服,明天那个小朋友买了双新鞋子,后天又是哪个小朋友换了个新书包,淘淘记得清清楚楚,回家就哭闹着向爸爸妈妈要,有时候甚至用“罢课”来威胁,而对于自己的新衣服新鞋子却看也不看一眼……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淘淘的表现属于一种幼儿早期攀比心理。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愿落后于人、超群好强、物欲很强的内心综合流露,这种心理在成人之间比较常见,情节较轻的表现为凡事争强好胜,较重则可发展为妒忌心理,而随着物质社会的不断发展,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今不少幼儿也存在这种攀比心理。这种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起到积极作用,但长此以往会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造成其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给身心健康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

造成孩子攀比心理的因素比较复杂,受多种条件的影响。一是现代社会物质丰富,长辈的宠溺易造成孩子性格娇纵滋生攀比心。

小齐齐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由于幼时家里老人太宠溺,形成了齐齐过于娇纵的性格,入园后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他就要什么,后来甚至缠着爸爸非要买辆汽车,原因是“看到别的小朋友有大汽车接送”。

二是幼儿模仿力强,但又难分辨善恶是非,容易彼此攀比,有时也表现为爱美之心的唆使。比如看到别的小朋友穿新衣服就想要。

三是有个别幼儿的攀比来源于家长的自卑心理。比如安儿的妈妈下岗了,她怕自己的孩子被人瞧不起,无论孩子要什么她都无条件满足,自然也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有的家长会认为,我家有钱,满足一下孩子的要求没什么不好;也有的老人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确,孩子的正当要求我们应该合理对待,尽量满足。但若孩子提出过分要求而家长依然不加以制止的话,就成了过分的宠溺,只会助长其自私心理的膨胀,不懂得感恩和承担责任,长大后若失去父母长辈的荫蔽势必要吃大亏。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

父母该怎么办?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攀比心理?一位专门研究幼儿心理的专家建议:首先家长、教师应正确把握其度,适时给予孩子鼓励,保护其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比如孩子刚上学校时会害怕,觉得自己不合群,这时候家长可以选择买与身边小朋友同样的书包及文具等东西来鼓励孩子上学;其次家长不要过分宠溺孩子,防止出现攀比习惯,严防孩子形成妒忌心理;三是发挥孩子模仿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家长以身作则带好模范作用。生活中尽量不要攀比,用快乐和明朗的心境感染孩子,帮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运用一些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巧妙处理幼儿的攀比问题,比如用童话故事进行心理疏导,给孩子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也可以收集一些反面的例子,等孩子稍微长大能懂得是非善恶时讲给他(她)听。

1.让孩子学会感激。在家庭会议或吃饭时留一点时间,让家里每个成员与大家分享心怀感激的事情。

2.孩子要什么,你就给什么。这会让孩子认为“爱就意味着从别人那获得物质享受”。

3.通过跟孩子一起讨论他们未来需要的东西,如汽车、汽油、约会和储蓄等以及他们如何来满足这些需要,让孩子学会计划将来。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存钱买冰淇淋或想要的玩具,尽可能让他们自己来完成(不要急于伸出援手)。

4.如果孩子犯了错,问他:“发生什么事了?你做了什么选择或决定导致了事情的发生?从中你吸取了什么教训?将来怎么做得更好?”

5.鼓励孩子参加慈善工作,为他人提供无私的服务,如帮别人照顾孩子、帮助无家可归的人、在节假日买玩具给需要的孩子和拜访养老院等。

6.在生活中、电视上和书里观察无私奉献,比物质享乐更崇高的榜样。通过对这些榜样跟孩子强调这些故事,并与他们深入讨论。

7.抵制同辈家长间的压力,不要理会在别的家长眼里我是怎样的?相反,要问问你自己:“我怎样才能最有效地教会孩子他们需要的生存智慧?”

8.跟孩子一起看电视广告,与他们讨论广告人是如何在我们中间挖掘和创造需求的,又用什么技巧引诱让我们买并不需要的东西的。

9.你首先不要怕过俭朴的生活。除了你说的话以外,孩子还会从你的所作所为中学到很多。

同类推荐
  • 教子信札:一部英国的“傅雷家书”

    教子信札:一部英国的“傅雷家书”

    《教子信札》是英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兼作家切斯特菲尔德伯爵写给儿子的信札。当时作者的儿子远离家乡,去世界各地求学,作者就通过写信的形式,把自己积累的宝贵人生经验传授给儿子,最终把儿子培养成为一名杰出的外交家。《教子信札》是一部教人如何富有教养,善于在社会上处世以获得成就的杰作。
  • 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智慧

    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智慧

    关于孩子的人际关系处理、心结的解开、感恩教育、不同类型孩子的教育和转变、孩子的心路历程等等,叶华编著的《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智慧》中一一给我们介绍了怎样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启发孩子,赏识孩子,让孩子能在快乐、轻松、温馨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关于孩子的习惯培养,书中也介绍了许多。还有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筛选后,总结出来的一个个小游戏、小故事和小视频、常用的心理效应等许多的教育资源,在实际教育运用中,既方便,又有效。
  • 如何做孩子才爱听:父母与孩子快乐沟通的秘诀

    如何做孩子才爱听:父母与孩子快乐沟通的秘诀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家长为“不听话”的孩子大伤脑筋。家长们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自己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一心希望孩子好,可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其实,问题还是出在家长沟通的态度和技巧上。由于教育不得法,往往造成孩子不服管教,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总是和家长“对着干”。那么,究竟该怎样和孩子沟通,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呢?本书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出发,引导家长们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努力和孩子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并且提出了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的一些科学方法和注意事项。另外,就如何对孩子加以赞美和批评、激励和惩罚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 孕产禁忌专家忠告

    孕产禁忌专家忠告

    孕期不同寻常,不该做的要坚决止步。了解孕期的禁忌,例如生活细节禁忌:切勿因小失大;饮食禁忌:不让口欲留下遗憾;孕期饮食禁忌;美容禁忌:拒绝美丽后的伤痛等。
  • 不容忽略的细节

    不容忽略的细节

    每一个故事都是经典,每一本书都值得珍藏。书中那些激励人心的正能量小故事,能够激发和提升孩子们内在的豁达、进取、愉悦等正性能量,彻底改变孩子们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全书着重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做事能力,让孩子通过阅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凤女漓烟

    凤女漓烟

    她是普通大学生,穿越到未知世界,卷入了一场波云诡谲的皇家争锋中。身不由己,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地前行,以为自己早已孤身一人……回首处,却见那白衣胜雪的男子,在不远不近处等待着、守护着她。她冷眼看着那些欢欣鼓舞,那些尔虞我诈,那些背叛与仇恨,不敢再相信……可唯有他,亦只是他……沐漓烟:漓江的孩子,名字里定要带着江水的气息,这样才不会在世事变幻中迷失自己,寻不到归家的路……寒雪玉:那日你为我取名“云舒”,冥冥之中便已是上天注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The Hand of Ethelberta

    The Hand of Ethelbert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医治江湖

    医治江湖

    这片江湖病入膏肓,这个朝代奄奄一息,我是一位医生,我想救助这江湖!
  • 妖怪志异录

    妖怪志异录

    108个妖怪爱恨情仇,漫漫长夜,呐,先看哪一个好呢?
  • 异常世界求知录

    异常世界求知录

    了解越多越是接近死亡,普通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无知,那么在这样的世界追求知识又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了解一下?本书标签:伪西幻+泛克苏鲁+微二次元
  • 超越左右激进主义

    超越左右激进主义

    自中国进入改革时代以来,就存在着两种激进主义思潮,一种是要回到毛泽东时代去的左翼激进主义,另一种是主张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的右翼激进主义,虽然它们在十年前已经逐渐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被边缘化了,然而,随着中国改革中出现的困境与矛盾日益突显,它们重新在社会上活跃起来。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进一步深化的改革,化解社会矛盾,而是固步自封,一旦改革进入锁定状态,矛盾将进一步激化,长此以往,中国有可能在左与右的激进主义——民粹主义的夹攻与冲击下,陷入严重的危机与陷阱。
  • 国学之光 女性之美

    国学之光 女性之美

    从中国女性的生存现状及环境入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修养、礼仪、心态、治家、孝道、婚姻、教育等8个方面,通过理论梳理、案例剖析和实战指点,阐述了如何全面提升个人形象,提升国学艺术修养,打造优雅完美女人;如何开阔心智模式,获得自信祥和与内心笃定,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与魅力;如何消除夫妻误解,避免或摆脱家庭危机,营造爱情婚姻幸福之道;如何散发母性光环,通过科学教育方法,呵护儿女成长,培养现代栋梁之才。
  • Second Chances

    Second Chances

    Second Chances is a hopeful and thoughtful compendium of anecdotes from people who have wanted another chance at something—and have taken it. It's the big stuff like going back to college after the kids have grown up, as well as the little things like getting a judo belt when you thought you could hardly manage a push-up. The book collects the hopeful examples of people who found a leg up, another spurt of energy, a hidden talent, or even an untapped strength, sometimes with the unexpected help of friends or strangers. Combining the feel-good qualities of One Good Deed and the crowdsourcing methods of Like My Mother Always Said, Erin McHugh's latest book is an inspirational guide about letting the future win over the past.
  • 明天继续活下去

    明天继续活下去

    欢迎来到【明天继续活下去】世界,给你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