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艺术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圆满。中国人讲“和为贵”,和即圆满。可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需要你能整体地把握一些说服原则。
1.妥当性优于真实性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于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西方人讲究语言的真实性,东方人的语言更讲究妥当性。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讲,实话实说是品德的表现,但语言的妥当性只是将话说得别人更爱听,也就是让语言产生美感。语言的美感并不是用很多的修辞所达到的,而是靠语言的妥当性,妥当的语言是使他人产生好感的前提,好感就是美感。
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十分的真诚,但别人并不领情,你也许感到很不理解,是别人不识好歹?还是我们自己的表达有问题呢?其实,真实并非是最妥当的,讲话不妥当,别人听的不舒服,语言的美感也就不存在了。
英国著名作家、戏剧家肖伯纳也曾说过:“我开玩笑的方法,就是编造真实。编造真实乃是这个世界最有情趣的玩笑。”的确,编造出来的真实往往更具吸引力,而且如果运用得当,还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国演义》中,张松欲献四川地图给曹操。曹操看不起矮小、貌丑的张松,拂袖而去。曹操的主簿杨修是一位能言善变的人,斥责张松的同时,傲慢地声称曹丞相具有雄才,并出示曹操撰写的兵法书籍《孟德新书》来佐证。谁知张松博闻强记,将书接过看了一遍,便熟记于胸,而后大笑道:“这本书连我们蜀中的三尺小童,都能够背得,你怎么能说‘新书’呢?这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据为己有,也只能骗得了你这样的人物!”杨修驳斥说:“丞相私藏的书,虽然已经成帙,但是并没有流传开来。你说蜀中小儿都暗诵如流,是在欺骗我吧。”张松立即表示:“你如果不信,我现在就可以背给你看。”于是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背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得知此事的曹操也纳闷:“莫非古人与我暗合?”竟然下令将这本书撕碎之后烧毁。于是让杨修领张松来见他。
在这场交锋中,张松之所以能够灭曹操、杨修的傲慢气焰而获胜,就在于成功编造了一种“真实”,将本来没有的情况当作客观事实推出,就得到了对方的信任,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说好听的话,还可以利用人们对共同点具有的认同心理,站到对方的角度上,设身处地为对手的利益说话,使对手感到自己是为他好,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这样,对方的防线会最终崩溃,自觉不自觉地会相信你所说的话。
编造出的“真实”,由于经过周密思考和精雕细琢,往往更有可信度,虽然这不真实,但从某中意义上讲,只要运用妥当,它比真实更能打动人。
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我们最重视圆满。而要圆满,首先必须在真实性质之外,考虑其妥当性。真实固然重要,不妥当则再真实也可能达不到说服目的。
2.心悦诚服的感情回馈
《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世上的人千人千面,千变万化,每个人都面临适应人生,适应社会的问题。所谓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大千世界,抱定以诚待人,以德服人的态度来适应人们个性的不同。即便是对冥顽不化的人,也要以诚相待来使他受到感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我之德化,来启人之良知。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即使是冥顽之人朝闻道夕可死的事例也不少,何况对于一般人来说,坚持我之美德与之相处,终可德化落后之人,保持真诚平和的人际交往。
正如偌大的星空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一样,社会中的每个人无论高低贵贱、大小强弱也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每个小小的空间里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习惯。然而这个世界实在太小,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却又非常多。每个人的生存空间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纵横交错、摩肩接踵,拥挤不堪。所以要想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得以诚待人,以德服人,相互照应,尊重他人的处事方式、生活习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维护平衡,寻求和谐,共同创造良好生存环境,体现出我们宽宏大度的胸怀。
世界是拥挤的,但是只要心理空间博大仁爱,你看这同一个世界的感觉就不一样。心中塞满了苦恼、私欲、小家子气,那么你拥有整个宇宙也觉得空间太小,太压抑;反之,就是另一种感觉。人人都拥有一个博大仁爱的心理空间,懂得尊重他人,能忍受痛苦、委屈,就会减少碰撞和磨擦,世界就会在心中变大,矛盾减少,欢乐增多,阳光灿烂,生存空间也就自然显得宽阔了。
后汉时期有名的义士陈重,是一个非常大度能自我牺牲的人。有一次陈重同宿舍的人回家,误将邻舍人的裤子带走了,裤子的主人怀疑是陈重拿的,陈重没有分辩一声就买了条新裤子送给那人。传说陈重一生中做了许多这样的事,他的一个同僚负债累累,有一天债主前来要债,陈重就不声不响地帮他还清了,而且事后闭口不谈此事。
自己明明没偷,人们却怀疑自己,陈重不但默认了,顶着小偷之名还了一条新裤子,还诚心诚意地破财替人赔偿,是不是太窝囊了呢?其实不是,陈重只是暂时牺牲了名誉,破了点钱财,消除了邻居的怨气,换来的却是平安和永久的信任,因为误会总有消除的时候。
三国时期的刘备曾对其子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里所说的为与不为,就是朴素的辩证法。小恶虽小不以为然,酿成大恶就悔之晚矣,所不以能因其小而为之。小善也是善,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小善就会变大善,所以虽小善也要为之,而且对他人的所作所为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从情感教育入手,从诚意出发,促使其自觉改掉小恶,完善自己的形象,这也是与人为善的美德。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曹操断发的故事。
曹操虽然生性多疑,野心很大,但在军队中却留下了美名。一次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都躲到村外,没有一个敢回家收割小麦的。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诉老百姓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现在正是麦熟的时候,士兵如有践踏卖田的,立即斩首示众。
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杆,小心地过,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可这时,飞起一只鸟惊吓了曹操的马,马一下子踏入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曹操要求惩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我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拔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
后来曹操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自己的头发替罪。曹操断发守军纪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
“以诚待人,以德服人”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说服他人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不但让他口服而且心服。
3.皆大欢喜的双赢结局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他有一个迷惑的问题,便去找智者。他说:“请问智者,天堂和地狱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智者看着他,只说了一句话:“你跟我来。”
于是青年跟着智者来到了地狱。地狱里一片狼藉,人人骨瘦如柴。他们围坐在一个大饭锅旁,每人手里都有一个两米长的勺子,他们努力的用勺子盛饭,又费力地自己够着去吃,没等吃完,时间一到,饭锅就被人抬走了。
而天堂呢?智者引领着青年又看到另外一番景象:同样的大饭锅,同样的两米长的勺子,不同的是每个人拿勺子去喂别人吃,每个人都是那么快乐与丰满……青年明白了,这是双赢的智慧。
原来天堂是给他人满足,然后自己满足,是互相帮助和无私付出。这固然是个古老的故事,但把它放到现实身边,又何尝不能引人哲思呢?所以重要的是要改变和付出,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而无私的付出,才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说服他人时,通过自己的改变与付出,让别人得到利益,而得利方为了长期获益,转过来给付出者以回报,这样一个双赢的局面便形成了。那这样一个观念我们呼其为智慧。
铁岭市某乡,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引来了一个日商,他用10万元买下了一个村小学,一下子引起轩然大波,群众义愤填膺——那么少的钱竟买下那么大的地方,群众认为吃亏了,上访达十数次之多。但最后,由于政府主管力排众议,项目如期开工。后来有心人算了一笔帐:雇佣该村人210名,每人月资400元,上缴利税10万元/年,同时该村相继开了商店,饭店,旅馆等服务业,三年后的今天,再也没有群众上访了。
这就用事实证明了双赢结果的产生一定要有好的观念和无私的付出,这才是大智大慧。
清代有一文人,应慈禧之命在扇面题诗,他本应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由于紧张,当他写完后突然发现“尽”字漏写了,当时挥汗如雨。慈禧一旁问:“完否?”他只能答:“完毕,完毕,待奴才念就是:白日依山,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由于念得琅琅上口,老佛爷也就附庸风雅:“哼,好好,来呀,赏黄马褂。”
你看,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靠的便是智慧。这种双赢的智慧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么?
优劣是在比较中得以显现的,而补人之劣、扬我之优的一举两得也是双赢的大智慧。得此智慧方得无穷之利。
在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的选择之下,生物都在为着生存寻求出路。而其中一部分生物因其拥有如同人类一样的双赢智慧而表现出更为强大的生存能力。所有植物都需要吸收氮元素以维持生命,而它们大都缺乏大量获取氮素的能力。豆科植物也不例外,然而根瘤菌的出现给它们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根瘤菌寄生在豆科植物的根细胞中,一方面为其大量供应氮元素,一方面又受其回报,从中获取营养。这种补人之短扬我之长、互利互惠的智慧使两种生物都能顽强地生存,获得双赢效果。双赢的智慧使得这对合作伙伴在激烈的竞争之中立于不败地位。
在人类社会中,双赢的智慧往往更能解决生死攸关的问题。正当曹操率领八十七万大军南下攻吴之时,诸葛亮审时度势,作出一个可以双赢的决定,与东吴联合抗曹。此举不但为吴国抗曹补充了兵力,提供了良策,更是为了日后能够保全自己,发展自己。诸葛亮的成功,在于他善于利用自己和外部的力量,不仅为他国提供帮助,也为自己造福,只一计便获得两方的巨大收获。可见双赢的智慧乃大智慧。
军事上双赢可保国家生存。在经济和政治上,它也可以使一个国家迅速壮大起来。二战后,欧洲经济遭到沉重打击,罗斯福这时向欧洲各国伸出了援助之手。此时美国人看到的不是短期的资本外流而是长远的利益。援助计划拉动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使得欧洲强国在政治上依附于美国。这援助之手不是伸向废墟,而是伸向了金钱和权力。而欧洲一方也获益匪浅,得以在二战后迅速崛起。
双赢的智慧依靠顾全大局的能力,能造福于双方,它是人们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真正需要学习的。
谁都知道,无论哪个行业的博弈,在斗倒对方的过程中,消耗损失的钱财远比赚来的要多。而如果后退一步,懂得妥协,懂得合作,让双方都得好处都赢利,也就是双赢结局,那谁的心理都会平衡,人类的好斗习惯也会在双赢结局中得到有效的遏制。相反,如果你立志要叫对方输,你的结局也一定会是输。因为参与博弈的双方,谁都想赢。没有谁是想输的。你想成功,别人成功的心理和你一样强烈,当你把他挫败了,他能甘心吗?他能不想着翻身吗?当然想。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千方百计逼你进死角。于是,你的赢一定会变成输。
妥协,谁也没有吃亏,往往争取的是双赢结局。如果不是双赢的结局,也可能导致失败的一方因为急于翻盘,也会使出浑身解数,毒招连连,誓把赢方拉下水,能量都攻到了赢方身上,终有一天,赢方会中箭落马。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招术带来的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就更是一笔天账。当然,处于狂热斗争中,没人会算这笔账。过去都说,无奸不商,那商人为什么要奸?为了挣钱,为了利润。可这个“奸”字所包含的算计,对当事双方导致的精神和经济损失,能顶多少利润!而且这个利润要比那个“奸”所带来的利润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过去,孙中山先生讲,旧中国是一盘散沙。何谓散,就是各使心术啊,不懂得团结合作的真义,团结合作,追求的就是双赢。如果没有双赢,怎么合作?合作的精髓就是双赢。谁想吃独食,都是不成的。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别人都为我所用,那就是不懂得尊重别人。而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妥协,才能争取双赢。无论对哪一方,让对方失败得到的赢,都不是真赢;因为失败的一方肯定要反扑,那赢早晚也得变成输。只有兼顾对方的利益,懂得妥协,懂得协作,才能取得双赢。
双赢,才是真正的赢。因为大家都赢了,心里都很平衡。这个赢才是牢固的赢,才是富有安全感的赢。这就是双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