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25500000014

第14章 正心(3)

“性”即本性,“身”即我们前面讲的肉体,“保真”是道家的术语,即是真身不坏。这里包含有两重重要的意义:一是“全性保真,不亏其身”,体现出对“性”与“身”的兼顾,注重讲肉体和精神的合一;二是像儒家一样,把“性”“身”的思考,上接到了通于“天”的更高层面。

“性”与“身”的并重、兼顾,在道教产生之后,形成了“性命双修”的观点。所谓的“性”就是道德修养,“命”就是“身”,是人的肉体。张伯端《悟真篇》中讲:“道家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认为道家理论存在不足,明确地提出了“性命双修”的口号,他认为人既要断绝各种各样的欲念,同时又要能够修养自己的德行。“性命双修”,就是要让肉体和精神都能够自由,都能够保全、保真,这是道教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原始的道教有神仙思想,相信人能够长生不老,而要长生不老,即是要保证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永恒。到唐朝,人的认识得以发展,不再讲神仙学说,因为神仙可期不可学。但是神仙学说关于追求肉体和精神永恒的观念被保留了下来,经过调整,形成了“性命双修”的观点,强调生性、天性要合而为一。

佛家也讲明心见性。佛教有三本入门的读物《心经》、《金刚经》、《坛经》。《心经》主要告诉我们要能体会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谛,知道世上万事既是缘,也是幻。《金刚经》提醒我们要用智慧去斩断一切烦恼,破除一切妄念、不识,防意如防城,保持内心如金刚一样不坏。《坛经》讲顿悟之法,讲一个人从修炼到顿悟、到开悟,靠的是心灵的明澈,超凡脱俗。

可以说,整个中国哲学史都在思考并试图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天人问题,一个是心性问题。从心性的角度切入以达到“明心见性”,最后归于更高的层面,在天人问题上做到天人合一。在讲心性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即是要用自己的内心去关照万物,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清明、善性得以扩大、恶念受到压制,这就是中国几千年的儒学史、佛教史、道教史最终的答案。

所以我们讲“正心”,就要提到“性”,只有这样才能讨论清楚“心性”,进而去理解更大层面的天人问题,去解决更为完整的人生的修养与事功的问题。

把“心性”的讨论上升到哲学认识的层面,与外在事功相结合,古人用力很勤。沈近思在《读〈恽毓鼎澄斋日记〉》中讲:

养得性情和平,方可做事。看来古今莫大事业,皆从性情上做来。故圣贤之学只是理会性情。

人有七情六欲、自然有痛苦烦恼,但要摆脱痛苦烦恼,真正的至上境界应该是心情平静、性情平和的。人只有在平和时才能做事,才能沉着应对各种变局。中国有句俗话叫“无事生非”,很多人就是在闲散时生出无端的烦恼,做出不合乎规矩的事情。我们说人要有沉静的功夫,但一定不能有懒散的懈怠,所以人要把自己的性情修养用到那些正常的、健康的、有意义的事情之中。什么样的人境界比较好呢?那就是:

无事应有事,以有事应无事。

以无事应有事,即在面对非常烦琐的情况时,众人都找不到出路,只有他能够找到出路;众人都惊慌失措,只有他还能举重若轻,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卓然自立。这种举重若轻既是一种中流砥柱般的大将风度,也是能洞达事物根本的一种能力。以有事应无事,即在做事情前,能做到未雨绸缪的思考一些问题;在无事闲散的时候,能心静下来先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事情理顺,尔后指导接下来的行动。

自古以来,能做多大事,能成多少事,固然取决于能力,但根本取决于性情。中国古代的很多学堂、学校里制定一些规则,也是按照这样的观念来对读书人做出要求的。如《程董学则》就说:“修业有余功,游艺以适性。”修习学业一定要全力学习,要做到见功绩;学必有所游,要习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事,把自己的性情用在正道上。只有这样努力奋进,熟习六艺,才能把自己培养成有为的君子。

如何修养自己的性情?《礼记·乐记》讲:

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匿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正义。

“聪”是耳朵好,“明”是眼睛亮,“聪明”即是耳聪目明。君子耳目之内,不要有“奸声乱色”,不要有惑乱心志的声色犬马之事。为什么说是“内”呢?因为古人认为,这类声色玩乐之事不是绝对不可以有,即使有也不能入于本心,不能乱己之心。“淫乐”就是过度放纵享乐,“匿礼”就逾矩之礼,对于这些想都不要想,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更不要说让那些乌七八糟的想法“接于心术”了。修心,不要去触及懒惰、怠慢、奸邪、隐僻之类的事情,要维持心性修养的清澈。耳目鼻口心这些感知,要能感知于天地万物,要能完全顺应正气。总之,是要保持内心不受后天的污染,不受各种各样邪僻事物的侵袭。

清代刘源渌在《读书日记》总结存心善性时说:

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一要“耐烦”。“耐烦”即是我们前面讲过的要“耐得下世俗烦恼,放得下世事纷扰”。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把心性修养与事业结合起来,就要耐得住烦恼。烦恼一般有二:一个是无事生烦恼,在闲散懈怠、无事可做的时候易生烦恼;另一个是太忙生烦恼,事情千头万绪、理不顺、做不完的时候就生烦恼。所以太忙碌、太空闲对人都没有好处,太闲时内心易空虚,太忙时内心则易疲倦。要处理好闲和忙的关系,就要用“弹钢琴”的方法,做到忙与闲的转化自然,就像弹钢琴一样,一个键按下去,另一个键就抬起来。事情虽千头万绪,但做事总也不乱,总是张弛有度、条理分明。

二要“耐苦”。人来到这个世间,要想成就事业,苦难在所难免。只要有追求就有痛苦,求上进的念头本身就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的痛苦,人一定要耐得住、还要享受这种痛苦。

三要“耐惊”。“惊”即是惊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含有一种因世情而起感伤、遗憾的意思在里面,心总被惊起,则意不能安,不能安就不能定心做事。

四要“耐怕”。即是不畏恐惧,人要立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人做事不能畏首畏尾、瞻前顾后,要有精气神,要有胆略。

三、内圣

内圣外王是中国人讲究的修养目的,内圣出于修养之高,外王本是修养之用。要想成大事,就先要让自己高大起来。这就需要不断熏染耳目,不断长进。

曾国藩注重内圣修养工夫,他曾说:

近来每苦心绪郁闷,毫无生机,因思寻乐,约有三端:勤劳而后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忮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曾国藩日记》)

在心情烦闷、毫无生机的时候,要找一些简单而又能愉悦身心的事情做,比如安安静静地休憩一下、平心静气地淡定下来读读书。很多人出现问题,就是在独处时、私处时出了问题。我们前面也讲,人最可贵的品质在于能沉静下来。看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全在看他独处的时候做什么事情,而众人都忙忙碌碌时就看不出来高下。勤劳而后憩息,在努力奋进的间隙,稍稍慢一下、停一下,安安静静地思考一下,这是一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快乐。勤劳之后的休憩,是一种认识自己价值之后的休憩,是对自己的奖赏,真能愉悦到心灵深处。尤其是在繁华浓艳处,在急雷迅风时,能够保持淡定,不去生妄念、生忮心,不产生过度的波动,始终保持喜乐的平常心。

曾国藩觉得在勤劳之余、至淡心境之中读读书,也是为乐之方。古代人比喻一部书写得好,说这本书扔到地上就会发出金石声响,读书也是要读出金石之声,才是真正的读透、读懂了书中的道理。就四大名著来说,其中蕴涵着深沉的人生智慧,尤其是蕴藏其间的悲剧意识,最令人掩卷叹息。《三国演义》写的是历史的悲剧,《红楼梦》写的是文化的悲剧,《西游记》写的是性格的悲剧,《水浒传》写的是英雄的悲剧。读通了书中人物之所以成功、之所以失败,便可把经验、教训都在做人处事中加以借鉴。读书不一定只读中国的书,还可以读西方的文学、历史。比如内心静不下来,读一读《瓦尔登湖》,就能知道心该如何去纯净。读一读泰戈尔的《飞鸟集》、《游思集》、《新月集》,就知道如何保持灵性与平和。

若有兴趣,可以读读梁启超的家书,很多是他写给自己孩子的信,信的开头通常是“孩子们”,显得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关系很平等。他的孩子们多有成就,与良好的家教是分不开的。梁启超*是怎么修养性情的呢?他说: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

每日静坐一二小时,求其放心。常使清明在躬,气智如神,梦剧不乱,宠辱不惊。他日一切成就,皆基于此。(《饮冰室合集》)

“求放心”,是要把内心的善意全部展示出来,这只有在静坐时才能细细体会。要求放心,首先要达到“清明在躬”的境地。“躬”即是自身,自己的身心能感觉到清新爽朗,这不能外求,只能内化。如果能静静地坐在那里想一想,看看春花,赏赏秋月,自然就会神清目明。“气志如神”是另一重境界。在身心清明之际,把自己的心中的善念慢慢发展起来,人有善念,自然开阔浩大。平日里大家都营营扰扰,心神很难体会到这一层次,但是我们都有一种经验,就是在晚上朦胧入睡的时候,反而觉得感官、意识都非常清楚,夜间听雨入耳更清晰、思考问题也容易入神。原因就在于,这时候心神脱离了繁杂事情的牵缠,进入了静的阶段,即是“放心”的阶段。我们有时候做事做不好,就是心里紧张、不放松。这就要试着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达到这种“放心”的境地,做事就很顺利,如有神助。人若做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就能够树立起心性,能够成就大事功,以致“梦剧不乱,荣辱不惊”,内在修养也就慢慢到家了。

梁启超一生不能算长寿,但他搞维新、闹革命、中年流亡,写了1000多万字的文章,还养了一大群出色的孩子,一在于勤奋,二在于心境。我们常听很多人说:最近太忙了,我要是闲了,将如何如何做一个宏伟的计划。这是推脱之词,关键不是没有时间,是没有心境。梁启超在家书里经常写自己下午闲散了,读了什么诗,读了多少卷。有时候说自己昨日喝酒醉了,就跟孩子们说不要学这样子。他都是在很平常的话语、很平常的事情上表现出自己的修养和见识。梁启超说自己的一切成就“皆基于此”,心性修养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不能不使我们好好反省我们何以无成。

§§§第三节慎欲

正心,是对无底欲望、不良情绪的纠偏。人的欲望,很大程度上都起自“食”、“色”。“食”对小孩子来讲是吃饭,对成年人来讲就是要吃得好一些,这只是一个表面,实际上“食”是对满足口腹之欲的要求,是贪欲的起点。很多人在学生时代的生活很清苦,但参加工作、走上社会以后,就开始奢侈,一顿饭消费成千上万元,这正是人对自己欲望的无限扩大。尤其在中国,吃的文化很发达,纯粹的对“食”的需求之外的意义很丰富。很多时候人追求吃,不是出于营养,而是出于身份。人生一世,追求吃得好、穿得好,是人自身的一个本性,但是没有限制、没有约束,就会很容易走上贪欲的道路。

“色”就更好理解了。恋爱、婚姻对一个人来说是正常的需要,但很多时候“色”往往发展成占有,成为人的无尽之“恶”的欲望。现在很多官员为官腐败、走到身败名裂的境地,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两点:一是贪财,这是从“食”上来的贪欲使然;一是好色,贪官一般都会有非正常的男女关系,这是在“色”字上的作恶。

“食色,性也”,人的欲望既然是从这些很平常的地方生出的,那么人就一定要对自己的欲望警惕起来。欲望起自平常,起自细微,是从小事小处慢慢地变大、最终导致亡身的。中国文化对于这一点认识记载得很清楚,《礼记·学记》中说: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人怀有食、色欲望,一旦处于面对死亡、陷于贫苦的境地里,就会成为人之大恶,百身莫赎。《老子》很早之前也告诫说:

祸莫大于不知足,罪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世人总是欲望过盛,整日里想着篡权夺

位,想着贪污腐化,往往从小处不检点开始,

既得陇而复望蜀,欲望无限的膨胀,最终导致了遗恨终生的大罪、大祸、大咎的,正是从“不知足、欲得利”的心理开始的。正因为如此,孟子才讲“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要想让自己的心性发展,就要“寡欲”。如果欲望不能压下去,小可以亡身,大可以亡国,如《吕氏春秋·为欲》所言:

欲不正,以治身则夭,以治国则亡。

同类推荐
  • 向上吧!中华少年

    向上吧!中华少年

    《向上吧!中华少年》稿以时间线索为经、空间线索为纬,纵横交织。纵向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其根基,以清末第一批少年出国留学为起点,分四个阶段(清末—辛亥革命;辛亥革命—1949年;1949年—1978年;1978年—当今),全面检索大时代、大交融、大潮流、大变化背景下中华少年成长的总体特性与普遍规律。本书稿将思想性、功能性和可读性融为一体,宏观描绘与个案解剖结合,既有生动叙述,又有思想深处的共鸣。
  • 洞庭之上

    洞庭之上

    这个数以万计的候鸟家族们,从西伯利亚、从日本等地迁徙而来。冬季的洞庭湖裸露出来的湿地,无疑成了它们度假的乐园。它们热爱这个冬天里的春天,才从遥远的国度翩翩飞来,年复一年。途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它们用飞翔的姿势写诗,发表在天空的纸张上,所到之处,留下不止一路的鸟语声,还有人类惊喜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抬起来,去翻译和阅读大自然如此美妙的诗篇!人类为俗世所累的心情,刹那间得到释放。这些年来,我时常迷恋洞庭湖的这块湿地,放牧被世俗压抑的心灵,把自己还原成自然人。我喜欢像牛羊一样欢喜这里,像鸟儿一样沉湎这里。
  •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人生,不过是一段来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梁实秋一生讲究雅量,喜怒忧惧不形于色,任情不随于俗,举止不拘礼法,纵酒任性,放诞不羁,始终追求一种优雅从容的风度。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对他人概不艳羡,亦不模仿;他总是以“有趣”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即便面对令人不快的事情,他也做着愉快的文章,令人易生亲切、有趣之感。
  • 祠庙陵墓对联(下)

    祠庙陵墓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对联。
  • 大家:40位文化名人采访记

    大家:40位文化名人采访记

    本书讲述了作者闵捷独家采访过的40位科学文化大家的人生故事,如冰心、夏衍、端木蕻良、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陈逸飞、杨 振 宁、丁肇中等。作者力图透过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以全新视角勾勒出这些文化名流的独特成长历程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度思考,以及他们在各自领域里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产生深远影响。
热门推荐
  • 带着正能量去做人

    带着正能量去做人

    谁的青春不迷茫,激发你的正能量!活出最好的自己,引爆内在的能量!正能量,正流行……正能量的伟大在于,即使一败涂地,也能扬起生活的风帆。切实执行你的梦想,以便发挥它的价值,不管梦想有多好,除非真正身体力行,否则,永远没有收获。
  • 笔梦叙

    笔梦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刹那间,走进你的世界

    刹那间,走进你的世界

    这里没有天马行空般的故事情节,却有最真实的校园生活。没有霸道总裁,也没高贵少女。暨没想走就走的旅行,也没诗与远方的生活。只有两个普普通通的少男少女,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爱到相守的生活缩影,简单却很真诚。或许你会觉得这很无聊,或许你会觉得这没童话般的浪漫,但也或许你会在这个故事中看到曾经的自己。
  • 凤策天下:腹黑公主养成路

    凤策天下:腹黑公主养成路

    本是郡主的她却因为相貌和舞姿与先王后相似,被接进王宫当公主,却偶尔闯进了静宇轩,揭开了寻找身世之谜的道路,得知身份后走上了复仇之路,最终与自己的王兄恢复了身份。
  • 稼轩词

    稼轩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是曾国藩、梁启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王阳明创立了解决一切心灵问题的利器——“阳明心学”。穿越时空,让我们与这位圣哲对话,聆听王阳明的思想,以此来净化我们的心灵,塑造成功心理与高尚人格。
  • 三国之四世三公

    三国之四世三公

    朝代更替,是偶然还是必然!皇室兴衰,是天意还是人为!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袁常,四世三公汝南袁家第六子,据一地称霸,引四方云动!王朝更替,皇室兴衰竟早有定论,且看袁常如何破解束缚千年之宿命!
  • 杉杉来吃(赵丽颖、张翰主演)

    杉杉来吃(赵丽颖、张翰主演)

    赵丽颖、张翰主演电视剧《杉杉来了》原著小说。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与Boss斗,其傻无比。这就是一部小职员杉杉在大Boss封腾的磨牙霍霍下,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斗争史,他们的斗争究竟会有怎样的结局……
  • 爱你之初末

    爱你之初末

    七年前赵夫人为了两千万就将赵家的大小姐卖给了叶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他给了她极致的温柔和宠溺,与自由,直到看到她和一个男人有说有笑,她怀孕,他却让她打掉......小剧场每日芒果篇:某女在家里第一次学会芒果削皮,切块,之前吃芒果全靠啃,接下来的一个月每天切芒果给叶大少吃,叶少十分开心,每天回家吃芒果。“叶总,今天的午饭。”“拿走”“叶少,晚餐”“拿走”“叶总已经一天没吃饭了,多少吃点吧。”“不吃”每天晚上吃初沫切的芒果,想到这里,叶少就饱了。暗杀篇:“老公,我接了一个任务。”“嗯。”“你怎么不问问什么呀。”“什么任务?”叶青苏看着枕在自己腿上的那个小脑袋。“任务是杀我的亲亲老公呢,好纠结呀,一边是老公,一边是钱,好难选择呀。”还用选择?不应该直接选择亲老公吗?“可我还是选择你了,嘻嘻”然后指了指自己的嘴唇:“要不要给点奖励呀?”叶青苏失笑,将自己的嘴唇压了上去............
  • 你能不能别管我

    你能不能别管我

    懵懂的青春期,两个少年在学校里相遇,学霸对学霸,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一个遭受严重的校园暴力,一个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往,他们会发生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