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0500000018

第18章 中国海洋与海权(1)

1.远去的辉煌——海上丝绸之路

要说中国人不重视海洋,其实也并不准确,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在充分利用海洋为国家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服务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古代中国合理利用海洋的例证。

追根溯源,丝绸之路只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中国西北内陆那条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俗称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历史记载是起始于秦汉时期,经过长期不断的中西方人员往来摸索,在三国、隋朝时期得到了重大的发展,而海上丝路真正的繁荣与全盛期则是中国的唐宋时期。

遗憾的是明清时期以后,由于政府的海禁政策,这条沟通东西方的大动脉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作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早在中国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早自汉朝,中国东南亚各国已经有了往来,一部分通过陆路,更大一部分就是通过海路进行的。发展到隋唐,从中国泉州港出发的货船运送的主要货物是丝绸,这也是海外诸国最需要的物品,因此史学家就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

宋元时期,除了丝绸,瓷器越来越成为出口的主要货物,故而也有人称之为“海上陶瓷之路”。当然,它还有一个别称,叫做“海上香料之路”,那是因为回来的中国商船从海外带回来的大多是一些香料,比如最受欢迎的乳香等。

唐宋时期海上丝路发展到鼎盛,在这条线路上,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远销亚非欧,西方的象牙、犀角、药材等源源不断进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度达到了顶点。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是由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然后由“海上丝路”返回本国的。这条公元三世纪以来形成的最长的远洋航线道路从今天的广州起航,沿着南中国海经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出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洋、波斯湾,最后进入阿曼湾、亚丁湾和东非海岸,沿途经过了今天的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坦桑尼亚、也门、阿曼、巴林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现代学者有很多人都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甚至比西域的路上丝绸之路还要早。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定南越时就打通了通向南海各国的海上通道,汉武帝曾派使者前往南海海域进行官方贸易,最远到达今天的斯里兰卡。

据古籍记载,当时从岭南的日南、徐闻、合浦等地乘船,沿着海岸线航行,5个月左右可到达马来半岛;继续航行4个月,即可到达今天的泰国西海岸;在泰国西岸航行20多天后登陆,步行可以到达缅甸西南部;再从那里坐船航行60天左右就能抵达黄支国。黄支国就是今天印度南部海岸康契普腊姆,据中国史籍记载,黄支国风土人情很接近中国的海南,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繁华之地,尤其出产硕大的珍珠,而这正是当时中国上层社会最喜爱的奢侈品。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以后,黄支国开始与中国的汉朝来往,双方以黄金、绢丝、明珠等互相交换贸易,一度十分兴盛。

在公元前后,外国商人和使节已经成规模地穿梭来往于中国沿海,还多次进入内地。尤其是中国史籍记载的大秦王安敦派使团由海路来到中国,向汉朝贡献象牙、犀角、玳瑁等珍稀物品的故事,更是传为佳话。虽然现在有不少学者都质疑这个使团的身份,认为他们根本不是由罗马皇帝派遣的,因为他们所呈献的礼物与大秦王安敦的身份实在不太相符,也不是罗马当地的土特产。但是毫无疑问,这一事实充分证明,当时东西方的海路通道已经完全对接,中西方的人员和物资往来已经比较频繁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丝织物出口更为普遍。日本的和服世界知名,不过不少人可能并不知道,和服还有一个名字叫吴服,最早就是由杭州运输来的丝织物。因为杭州古代称“吴”,所以从这里产出的丝织物通称吴服。今天的日本不少服装店仍然还叫吴服店,其起源就在于此。

《三国志·魏志》的记载确切表明当时罗马商人大部分都是从海路来中国的。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效法玄奘和尚前往印度取经,去的时候走的是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回来走的就是海路。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虽然发达一时,但大部分走的还是陆路,这是因为唐代对外贸易的物品主要为丝绸,少量货物走海路。但到了宋代,海上贸易占据了当时对外贸易的一多半,因为宋代对外出口的大多是瓷器。而且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国家的强大不是依靠武力,而是依靠经济,当时的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也难怪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如果用今天的GDP概念来统计的话,当时的宋朝经济最高峰时占了世界经济的80%左右。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因为如今世界第一的美国,其经济总量也不过占了世界经济的23%多。80%意味着当时的宋朝经济相当于今天的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发达国家经济的总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海外贸易做的贡献。

当时的中国商人从杭州、明州、泉州、广州等地出发,远航至南洋群岛、印度和阿拉伯国家,与当地人交换各自的物品,这在交通发达的今天都不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中国商人带去的主要是丝绸、瓷器等日用品,而换回来的则是檀香、樟脑、大黄、丁香、豆蔻、金、银、马、象等物品。

元代虽然短暂,但也不甘寂寞,从草原上起家的蒙古人居然对海上贸易情有独钟,蒙古贵族们在泉州、上海、杭州、庆元、温州、广东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海上贸易的政府机构——市舶司,出口绢缎、瓷器,换来珍贵药材和其他急需的物品。

明太祖建国伊始就派大臣杨载等分别前往安南、占城、爪哇、日本等国家传达明朝建国的“上谕”,再遣使到安南、爪哇、琉球等宣布明朝的国策,欢迎各国来与明朝进行贸易。

清代由于初期曾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严禁海上贸易,不过民间商业往来不是那么容易禁止的,江南的丝织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生产力大大提高,急需与国外互通有无,在执行海禁政策20年后还是有限度地在广州一地恢复了海上通商。开禁之后,大量的中国人载运丝织品销往海外,更多的外国商人携带金银财宝来到中国购买他们眼中的高贵消费品。海上丝绸之路的结果是各国纺织品交流活跃,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纺织品的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使得中国商品走遍世界,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为国民带来了滚滚财富,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由于人员往来频繁,中国文化深远影响了世界,中国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领袖。可以说,古代中国的声望、国威,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海洋这个媒介而达到了顶点。

2.郑和之后……

世界航海史上,有着几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如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可以说,他们的名字代表了一个时代——海洋时代的开启。

因此现代人提起地理大发现,提起大航海时代,首功一定是记在他们的身上。但少有人知的是,如果要论真正的大航海家,哥伦布还根本不够资格,这项桂冠应该戴在一个中国人的头上,他就是中国航海的杰出代表——郑和。

明朝初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纺织、冶铁、瓷器、印刷、造船等技术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老百姓都希望能够和外国通商,东南亚各国也遣使通好,并表示希望与明朝往来。

明成祖朱棣想要宣扬国威于海外,同时也为了扫清来自海上的威胁,便派深受他赏识的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一支史无前例的庞大海军,浩浩荡荡地开始了一场航海壮举。由此也可以知道,当时的中国人已有了优越的造船技术,才能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海上活动。

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技术力量最高的船队,光是各种船只的建造技术就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郑和船队中体积最大的是郑和本人乘坐的旗舰,叫做“宝船”。

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仅是它的一个铁舵就需要两三百人才能搬动,它的舵页长达十几米,可见其船只的体积多么巍然高大,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

还有一种叫“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是专门用来在船与船之间运兵的。还有一种叫“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专门运输粮食马匹。还有“坐船”用于载人,“战船”用于保卫船队。

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分工明确细致,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的规模宏大的集团式无敌舰队,完全能匹敌现在的航母战斗群。

再看郑和下西洋的人数,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都在27000人以上,当时西方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少则100人左右,多者不过将近300人。航海人数的多少,直接反映了一支船队的实力,因为人数越多,越需要更强的后勤保障、通讯指挥与调动,更反映了严密的组织性、超强的纪律性。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按照军事组织进行编制的,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分析世界历史,对于郑和舰队,用他的评价是:明代海军在历史上比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都出色,甚至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无法与郑和率领的明朝海军匹敌。

在二十九年的时间内,郑和率领百余艘超级战舰七下西洋,航程十万余里,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区的大小三十多个国家。历时28年,郑和远航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在当时绝无仅有,表现了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已处于世界尖端水平。

郑和下西洋在我国古代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郑和下西洋将我国古代航海事业推到了顶峰,成为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时间更早、规模更大、技术更先进、活动范围更广,比西方航海家哥伦布还要早87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4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其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郑和向海外诸国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共同进步。郑和所到之处,向各国传播先进的中国科技、制度、礼仪、艺术,中国的建筑、服饰、医学等技术也进入了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甚至一度进入了非洲国家。郑和还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等技术,以及农作物栽培方法。郑和七下西洋,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郑和进行的是世界公认的和平之旅,尽管自己拥有超强的武力,但从来没有干过恃强凌弱的行径。体现了中国宽厚待人、世界大同、诸国平等的思想,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再次,郑和下西洋,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这种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郑和下西洋,发扬了中华民族重视海洋、探索海洋的科学精神,为振兴我国海洋事业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是一个既有陆域又有海域的国家,中华民族为探索海洋奥妙、发展海洋事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勇于探索海洋、经略海洋的生动写照,激励我们不断增强海洋意识,加倍努力,振兴中国的海洋事业。

然而,在这一巨大辉煌之后,却是智慧的中国人长达几百年的尴尬。一个拥有如此强势海洋力量的国家,近代以来却屡遭列强的海上蹂躏,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梁启超曾提出了一个尖锐的疑问:为什么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率领的明朝海军在舰队规模、航海技术和组织协调水平诸方面都是当时的最高水平。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事实。但是为什么以巨大的热情拥抱海洋的国家最后却退缩起来,从而错失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我们仔细分析这种反差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对海洋的重视,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政治上的需要,而根本不是对于海洋真正的重视。

明朝政府在花费巨资打造庞大舰队的同时,却对老百姓实行严厉的禁海措施,对于沿海居民的海外贸易下令严禁,“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当政府组织的下西洋被下令停止后,海洋就被彻底封闭起来了。

清朝以后,海禁政策越发严厉。清朝初期实行的是严格的禁海政策,片板不得下海,违者将被处以最严厉的刑罚。在明代中后期和满清一代几百年时间里,中国人彻底告别了大海,将自己封闭在这片黄土地上作茧自缚。而就在几乎同一时期,西方的航海家们正在全世界扬帆远航,开疆拓土,大片处女地成为了这些国家的领土,无数有主之地沦为了他们的殖民地。就在一次次征服中,西方的坚船利炮渐渐强大起来,当我们还沉浸在自己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时,强盗的枪炮已经架到了家门口。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郑和若在,强盗焉敢张狂。

同类推荐
  • 名胜:从古到今看名胜

    名胜:从古到今看名胜

    科学教育与学习,能够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小断地努力探索。在未知的及已知的领域重新发现、才能创造崭新的天地,才能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才能从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 海洋馆漫游:海洋怪象实录

    海洋馆漫游:海洋怪象实录

    放眼全球,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是海洋大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都在沿海地区。在当今国际社会,开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沿海各国的发展方向和潮流。海洋是一个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这一切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开采。青少年认真学习海洋知识,不仅能为未来开发海洋及早储备知识,还能海洋研究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 神秘的植物王国

    神秘的植物王国

    本书从植物的起源和进化入手,介绍了植物的分类及特点、植物生长特征、不同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更综合了许多特色植物的趣闻,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
  • 教科文行动:探索器物之谜(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教科文行动:探索器物之谜(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探索器物之谜》主要内容:物换星移,见证了沧海桑田;晨钟暮鼓,警醒着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时间的长河涓涓流淌,我们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也不知道它将流向何方!爱因斯坦也不过是对它作了一个相对的解释。然而,智慧而执着的人类从未停止对它的探究。
  • 土地需要我们的保护(星球保卫战)

    土地需要我们的保护(星球保卫战)

    关爱自然,热爱地球,爱她的青山绿水,爱她的碧草蓝天,爱她的鸟语花香……我们要真正学会保护地球,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筑起一道绿色的环保大堤。捍卫资源,捍卫环境,捍卫地球,捍卫我们美好的家园吧!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关注生态文明责无旁贷。
热门推荐
  • 漫威之超神科技系统

    漫威之超神科技系统

    当漫威里出现了超神学院的科技,雷鸣战神能否硬刚雷神,银河之力和绿巨人谁更硬,太阳之光是否能引爆漫威的恒星,虚空与反虚空制作出来的虚空控制器与现实宝石相比,谁更强?(PS:所有超神基因都是一人拥有)欢迎来到,我的小说世界……(书友群,蠢哭超神小分队,群聊号码:975735766)
  • 卿卿如许

    卿卿如许

    “你的嘴巴真是越来越甜了,沈医生,你的高冷呢?”“高冷是对外人,嘴甜只对内人。”——“你怎么一大早就来了?”“清晨醒来,听到窗外有鸟叫,我推开窗户,看到楼下小花园里,开了一朵山茶花,淡粉色的,碗口那么大,很美。”“所以呢?”他望着她,眼波流动,如清泉般温柔,声音低沉,似大提琴般醇厚:“花和鸟都醒了,我想来看看,你醒了吗?”——治愈系小甜文。
  • 毒妇从良手札

    毒妇从良手札

    【重活一世,立志贤良,奈何骨子里坏透了,只得画张美人皮。】“徐娇兰,朕怎么会喜欢你这样的毒妇。”“娇兰,本宫怎么会有你这样黑心的姐妹。”“兰儿,你怎么会有这么恶毒的心。”“小姐,你怎么忍心。”她,徐娇兰,大宣朝第一毒妇,谋害姨母失去主母之位,残忍设计外祖父一家背上叛国之名,甚至谋害好姐妹苏灵儿妄想成为皇后。终于,隆庆元年,她死了,天火焚身,世人皆道报应。可谁又曾知道她心狠手辣,只不过是为了助那位世人称赞的贤王登上皇位。她为他舍了至亲,背了良心,手上沾满了鲜血,却最终只是为她人做了嫁衣。一朝重生,她决定要从良,不再做毒妇。表姐不是因为自己而嫁了个中山狼吗?她就替表姐挑一个如意郎君。表弟不是因为自己而仕途受阻吗?她就把他培养成状元。佩兰不是因为自己而惨死吗?她就给她一份安稳生活。还有那个谁谁,人多的记不清楚了。怎么自己害了那么多人,没事来日方长,慢慢补偿。虽然,要从良,徐娇兰也没打算做包子,该报仇还报仇,谁也别想欺负自己。宁王不是想做天子吗?她就让他连平民也做不了。苏灵儿不是想做皇后吗?她成全她,让她嫁给异族老皇帝。红绣不是喜欢男人吗?她就把她送到青楼里。还有那个谁谁,怎么也记不清楚了。看样子,徐娇兰的从良路有点长。可是,突然冒出来的沈大人又是怎么一回事?不行,沈大人奸诈狡猾,生性凉薄,肯定知道自己的老底,为了从良顺利,她要除掉沈大人。于是徐娇兰每日日常,雷打不动的想法设法除掉沈大人。
  • 温故(之七)

    温故(之七)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忆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温故》的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1.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2.以历史的审视与反思;3.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结局

    结局

    温瑞安短篇经典小说。武侠经典,千万温迷与侠义小说爱好者不容错过。
  • 不完美天使—朝思慕想

    不完美天使—朝思慕想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在身体上,在心里上或多或少都会有瑕疵,女主翁眼睛不好,小的时候遭受不少歧视,但她乐观开朗,从不缺少爱;男主人翁看似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爱......
  • 宠妻无敌:妖孽老公从天降

    宠妻无敌:妖孽老公从天降

    她豪华婚礼上,一个酷似她的小女孩扑倒她脚下,大声呼唤她“妈妈”。一个俊美如神祗的男子忽然降临,嘴唇噙着邪魅笑容:“老婆,别闹了,我们回家吧……”她惊呆了!眼前的“女儿”和“丈夫”,她全然陌生。“我不是你老婆!我根本不认识你!”她惊慌否认。他掏出结婚证:“你看看这上面是不是你和我?”看着结婚证上的自己,她“石化”了……
  • 北京房东

    北京房东

    方悦是富人,在北京西南郊有别墅,某日她终于捉到丈夫的奸,离了婚,嫁到日本,最后又回到了中国。她的人生经历告诉她,“男人可以爱着一个人而去和别人睡觉,但女人不行。当她想用同样的方式去报复对方的时候,她的爱情就已经不存在了。”她的人生经历还告诉她:有的人有房子没家,有的人有家没房子。读者诸君你认为是这样吗?我的第二任房东是个酒腻子。他叫方长贵,40多岁,体格健壮,喉音很重,说话有一种嗡嗡的回音。我总是想,这样宽洪的嗓子比较适合于唱美声,而他却偏偏选择了喝酒——四两的啤酒杯,一扬脖便干了个精光,好像没有经过喉咙而是直接倒进了肚里。
  • 薛定谔之猫

    薛定谔之猫

    据资料显示,中日战争中是没有关中国战俘的战俘营的,中国战俘都是直接杀了或者送去做苦力。唯一的战俘营在沈阳,只关押欧美战俘。故事发生在1940年初,抗战爆发三年以后,正是中日抗战拉锯期,以雷子为首的八名战俘成功逃出日军战俘营,进入了战俘营旁巨大的原始森林山脉。战俘怀着喜悦和对未知前途的忐忑,在森林中不断深入,可迎接他们的却是一系列诡异的遭遇:没有活物的环境;异常漫长的白昼与黑夜;沉满腐尸的水潭;潜伏在身边的吸血怪物;以及一个不应该出现在原始森林中,却又确实存在的神秘机构……战俘营伪军军官邵德带领几个日军士官和一个排的伪军紧随其后进入这片森林,所遭遇到的各种奇怪现象也接踵而来:与外界离奇地没了联系;士兵接二连三死亡并消失。而紧跟着战俘逃亡路线,越来越多不可以解释的疑团出现。在这追捕过程中,邵德发现整个战俘逃亡事件与三年前同样发生在战俘营的另一起事件竟惊人般的雷同!并近乎绝望地察觉到自己和这一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自己与正被追捕的战俘雷子,和三年前同样逃出战俘营的战俘曹正等人正在慢慢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