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1400000002

第2章 前言浓缩思想精华(2)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例子。在20世纪80年代,IBM在电子业中占有无可争辩的领导地位,IBM的大型计算机和个人电脑产业都处在领先地位。但是,在80年代中期,IBM也面临着一个选择:在大型计算机和个人电脑之间,应该把精力放在哪一边呢?

最后IBM决定,把精力放在大型的计算机领域里面去,也就是说,基本上把个人电脑这一块放弃了。为什么如此选择呢?因为IBM在大型计算机这一领域里占有霸主的地位,而IBM的个人电脑是刚刚起家,而且IBM认为个人电脑的利润非常微薄,所以这样选择会取得丰厚的利润。这就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说来有趣的是,这一决定正是追求高效率的结果。这一选择的结果,导致了IBM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的严重衰退、危机,甚至在90年代到了考虑“拆散拍卖”的地步。

我们举第三个例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在80年代写了一本十分重要的书,名为《第二个工业分水岭》。他们在这本书里,以汽车工业为着眼点,分析了世界工业国家因为选择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带来了后来的工业的大起伏。他们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这样的:在19世纪产生了第一个工业的分水岭。在当时,大批量生产的技术出现了。一些国家,比如说美国、英国,选择了这种“大批量生产”的技术,而另外一些国家,如德国、日本,选择了或者说保存了以手工技术为主的生产方式。大批量生产的技术使用机械和自动技术的流水线工艺制造出了大批的标准产品,达到了规模效益。而这种技术的特点是:只需要使用专一化的机械,只需要半熟练的操作工人就可以了。而手工技术的特点是高度依赖熟练工人长期积累的技术,它使用的是多用途的机器。这种手工技术所使用的多用途机器可以用来生产各种产品,而大批量生产技术所使用的专一化的机器只能用来做某一种产品。

问题是,哪种生产技术有利于工业发展呢?答案是不一定,这取决于特定的环境条件。在20世纪20年代上半期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工业化国家进入了一个经济繁荣期,这个时候消费者对汽车、对耐用品的需求急剧增加。而且消费群体的分化性不太大,各个阶层的需求十分类似。比如,一般的家庭如果能买一辆家用汽车就很不错了,对款式怎么样,颜色怎么样,型号怎么样,没有什么太多的追求。所以,这种大批量生产的技术特别适应这种市场环境,因为它可以大规模高效率地生产出标准产品来满足需求。福特公司的“T”型轿车,实际上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这两位教授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与美国在19世纪选择了大批量生产的工业技术是分不开的。所以,他们认为在19世纪第一个分水岭时,大家做的选择影响了以后一百年各个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但是,一旦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这种生产技术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桎梏了。例如,二战以后,随着工业化国家的生活富裕,消费者的口味开始发生分化了,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大批量生产技术所制造的标准产品了。比如,现在大家对车型、车身的颜色、车的功能等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大批量生产的技术,很难生产出非标准化的产品。这种现象在1973年的石油危机后表现尤为突出。石油危机以后,节油的小汽车特别受欢迎。但是,美国车一直都是那种很大型的,所谓的豪华的、舒适的车型。

因为美国的大型汽车生产使用的是专用型机器,工人没有熟练技术,所以转而生产节能款型汽车的反应慢、成本大、过程长。与此相反的是日本、德国当时采用的技术,含有很多的手工成分在里面,使用的是多用途机器,而这些机器很容易被重新组装调整,再去生产新的产品。工人的熟练技术可以不断改善、完善以适应新的工艺流程,对新产品的开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这种条件下,日本和德国的这种生产技术,都特别适合当时消费需求的变化。因此,石油危机以后,日本和德国的汽车突然在美国市场上占领了非常强大的地位,而美国汽车工业长时期在低谷中徘徊,一直到90年代中期才有所好转。

上述这些例子,是要说明企业所面临的“追求效率和长期适应能力”之间的矛盾。

福特公司、IBM、美国的汽车工业都曾具有极高的效率和竞争能力,但是,它们都暴露出了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非常弱的缺点。这些例子还说明,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不是某个组织或某个经营者所遇到的个别问题,而是各式各样的组织都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并且,现在企业的成功和发展往往很可能为今后的危机和衰落埋下了种子。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困难是什么

如果要提出应对战略,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困难是什么。

首先,我们知道,没有一个组织可以独立生存,任何企业或组织都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发展。一个企业需要引进技术、引进人才,还要卖出它的产品,需要通过和外界环境、其他组织进行交换才能生存。大学也必须引进教学研究人才,招收学生,输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任何企业组织都必须适应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然而另一个问题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企业必须要提高效率,比其他的组织做得更好,才能得到资源,提高竞争能力,从而得以生存发展。所以,企业追求效率,可以说是对此时此地的环境条件的适应。

那么,企业是怎样追求效率的,怎样适应环境的呢?企业组织的效率和适应,是通过组织的结构化、稳定化来实现的。这里指的是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和正式结构的组织结构化、稳定化。这些组织制度对企业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保存组织学习的经验教训,协调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为组织的信誉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企业结构的稳定性促进了生产分工的精细化,提高了效率。所以,企业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资本。比如信贷机构愿意贷款给那些具有稳定结构的企业,人才也愿意流动到这样的企业。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阶层经常改革,它就很难以一个稳定可信的企业形象出现在市场上,它也很难和环境建立稳定互利的交换关系。因此,组织的效率是建筑在稳定的组织结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常常观察到,一个成功的企业特别强调要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稳定的组织结构,强调提高效率、提高竞争能力。

既然这样,强调效率有什么不好呢?经济学家十分推崇效率,我们不妨用经济学的矛来攻经济学之盾。经济学家常说的一句话是这样的: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追求效率代表着什么?追求效率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未来环境的长期适应能力的削弱。

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认识这种长期适应能力的困难。第一,稳定的组织结构,意味着有稳定的信息收集和加工渠道。高效率的组织过程,大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结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一环套一环。一个成功的企业,通常会利用企业文化来强化这种组织关系。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内部成员之间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建立的一种规则和行为规范。既然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的行为规范化,那么,组织的稳定化、信息的程序化和行为的规范化又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通过分工精细、协调有序的工艺来提高生产效率,使得一个生产过程可以把外界的干扰降低到最低的程度。但是,这样做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企业对外部市场环境的敏锐度下降了,重组生产过程的成本就大大提高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汽车业正是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二战以后,大批量生产的成功促使美国的各大汽车公司采纳了专一化的机械设备、工艺流程和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本,也就是半熟练工人,他们只会操作标准化的工艺流程。这样,一旦环境条件变化了,这些汽车公司就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

首先是旧的信息加工渠道不适于收集新的信息。设计某一类汽车的工程师很难接受汽车模型、汽车制造的最新的技术信息。其次,适应新的环境的代价是很昂贵的,因为要更换大批的固定资本和机械,还有很多的人力资本,代价是非常大的,这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所以美国汽车业花费了近二十年才走过来。

因此,组织研究发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当一个企业的效率越高时,这通常意味着它的适应范围就越窄,适应能力就越弱。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一下。经济学家Kenneth Arrow曾经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指出了这样一个现象,可称之为“近邻效应”。所谓“近邻效应”就是说,人们总是愿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附近寻找答案。例如,一个学哲学的学生如果想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他通常会选择一门和他的原来领域比较接近的课程,比如说历史系的课程。

这样,他会觉得有很多相通之处,不会觉得跨度很大。再比如,一个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化工领域,那么,在开拓新产品时,就会倾向于在化工领域或者和化工有关的领域里寻找。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途径依赖”现象。

Arrow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解释。即信息这种资源,有一个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特点,就是信息和占有者的不可分离性。有很多资源,在被出售后就和原来的占有者分离了,占有权就不存在了。但是,信息资源不是这样的。比如说,我有一项发明,我可以把这项发明的专利权转卖给别人,但是这个信息还在我的脑子里,它依然可以影响我的思想,影响我的行为。对于一个组织也是这样的,当它有了一些信息以后,它就有了相应的处理问题的办法,有了相应的经验,这些信息是通过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被保存下来的,而且很难被分离出去。信息的这个特点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呢?因为获得信息是有成本代价的,所以理性的个人、企业都试图降低获得信息的成本。而在已有信息的近邻区域去获得新的信息,比到一个崭新领域去获得新信息所付出的代价要低得多。

一个哲学系学生去修一门历史学课程,他所要花费的代价和成本,比修一门数学课程的成本要低得多。一个化工企业要得到和化工领域有关的信息,比要获得机械制造领域的信息所付出的代价要低得多。比如说,在当年福特汽车公司的“T”型号轿车大获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时,它收集、加工有关其他车型的制造工艺的机会成本就增加了。Arrow提出的“近邻效应”的重要意义在于:人们从理性角度出发对效率的追求,恰恰可能导致适应范围、适应能力的萎缩。人们很愿意集中在这个近邻的领域,很难走出这个圈套。

我们刚才讲的这个效率和适应能力的矛盾的第三个原因是,一个稳定的组织结构,常常会产生稳定的利益集团。比如说,在。IBM考虑主机和PC微机的发展战略时,受到了围绕主机销售、服务而形成的利益集团的影响。因为在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IBM的主机不是卖给各个公司的,而是把主机“租佃”给各个公司的,配套的售后服务、安装、软件的开发、软件的升级、人员的培训等等,都是由IBM一手操办,这一块利润是相当高的,而当时面对纯粹个人用户的微机,利润却是非常非常低的。IBM在大型计算机领域做得十分成功,所以,围绕着大型计算机的利益集团也是非常庞大的。而在决定IBM发展方向的时候,各种利益集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他们说服IBM集中精力发展大型计算机。与IBM相似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汽车业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这一行业中的工会这一利益集团的牵制影响。

有个美国人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做《集体行动的逻辑》,他提出了一个有关大国为什么衰落的理论,他分析了许多成功大国的演变,写成了这本书。也和我们刚才讲的组织研究的道理一样。在经济繁荣发展的社会,这些利益集团总能建立起分配利益的统一战线。他们的行为常常减慢一个社会采用新技术、适应环境变化重新分配资源的能力,从而降低了经济发展速度。分配利益统一战线的积累促使政府法令变得越来越复杂,沟通越来越困难,从而改变了社会进化的方向。

现在把上面提出的问题做一个小结。短期效率和长期适应能力两者之间,有一个深刻的矛盾,是组织现象的一个悖论。换句话说就是,对此时此地的适应性越强,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就越弱。我们上面讨论了这一矛盾产生的组织内部机制,包括组织的结构化、信息成本的最小化和建立在组织结构上的利益集团,这些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基本困境。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什么

那么,企业在面对真正的矛盾时,它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一下企业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如果企业的环境长期不变,那么,高效率的组织结构是最有竞争能力和生命力的。

如果消费者群体没有变化,那么,福特公司的“T”型轿车是最有竞争能力的。如果个人电脑的技术没有20世纪80年代的大突破,那么IBM的战略也不是错误的。如果没有70年代的石油危机,美国汽车工业也可能不会经历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的冲击和深刻危机。

同类推荐
  •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本书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之作。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十余位经济学大家重新检视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的道路,详细回顾和梳理40年的成就、经验和教训,系统阐述了为什么改革开放被称为“伟大觉醒”“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和“必由之路”,进而从市场化改革、发展与转型、三农及城市化、行政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对外开放、专项改革等方面,深刻剖析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对改革方向、改革方法、改革路径、改革主体、改革动力作了系统研究,为即将开启的新的改革探索积累更多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探讨下一个时期的改革之路。
  • 美国第一智库:白宫头号智囊兰德公司的秘密历史

    美国第一智库:白宫头号智囊兰德公司的秘密历史

    本书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站在事实的角度为读者详细讲述兰德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成为“美国第一智库”的原因。除了讲述兰德公司的发展史之外,还分析了兰德公司的发展趋势,使读者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有更多的体会。
  • 普京当政时的俄罗斯

    普京当政时的俄罗斯

    俄罗斯是我国北边最大的一个邻国,从各方面来讲,都算得上是一个实力比较强的国家。研究俄罗斯一方面对我们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俄罗斯这个国家本身也具有研究的价值。俄罗斯这个民族是个很优秀的民族,大家回顾一下,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艺术家、文学家,任何一个领域,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能够从俄罗斯找到一批。基于此,我研究俄罗斯几十年。它与我国的关系很复杂,侵略过我国,占领过我国的领土;也有过蜜月,也给我们提供过很多援助;同时我们两国还翻过脸,吵过架,甚至还打过仗;现在又开始和平发展。普京前不久说过一句话:目前的中俄关系是处在历史发展的最高水平上。我是同意这个判断的。今天我们主要不是谈中俄关系,但是作为一个引子,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在我国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就更应该对俄罗斯有个更加准确、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也是我今天的讲座的题目叫做“今日俄罗斯”的原因。
  • 邓小平与中国外交

    邓小平与中国外交

    邓小平不仅是伟大的改革者、政治家,而且也是伟大的外交战略家。他参与许多重要外事活动,促进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本书阐述小平同志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主政西南时期,领导和推动西藏的和平解放,一直到八十年代,他与苏联关系正常化谈判以及对苏东问题的正确判断等,着重讲述他高超的战略决断能力和外交斗争艺术。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对当今时代的伟大指导性意义。
  • 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向何处去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们向哪里去?所走的道路选对了,我们就可以避免发展中的陷阱;走错了,我们就可能跌人社会政治动荡、经济低速发展、人民长期不富裕、国家竞争力不强并下降等发展的“中国陷阱”之中。
热门推荐
  • 乌兰孤烻

    乌兰孤烻

    在新时空7021年的神奇大陆上,新旧文化相生相克,复古与创新并行。乌兰孤烻一个努力、心地善良、讲义气的女孩,虽然有一点傲娇,但也无伤大雅,目前在TS学府上学,已经是一名出色警探,官任北方,侦办了许多大案,目前因为一些事情,被上层领导冷落疏远,被派往小城护送武器,在此期间竟与一些人又扯上了关系,陷入了新的麻烦。不过也因祸得福,她找回了童年密友曾一航,解开了与发小们的误会,结识了穆天星、欧阳东羽、白丽倾心等人,真正的摆脱孤独。一次外派办案,意外遇到了皇族展恒王——晏守恒,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孤烻被迫成为晏守恒的公开女友,竟与曾一航渐行渐远......
  • 我不是魔帝

    我不是魔帝

    萧浩天带着古玉和羊皮卷进入天山深处寻找恋人,不料误入魔塔…… 等醒来后,他发现自己进入到了乱世江湖,并成为大清奇人马辰宇。江湖之路并非他想像中那么简单,而马辰宇留给他的东西更是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
  • 嫡后逆袭:艳满京华

    嫡后逆袭:艳满京华

    阴森潮湿的大牢里,尖细的嗓子刺得人耳根子发疼。蜷缩在大牢一角的南初雨一个激灵,扑到牢门跟前,殷切地看向大牢外的宁公公——越王赫连楚的贴身宦官,心里无限欢喜,他来接我了!他果然来接我了!
  • 黑雀

    黑雀

    江布从没想到过,自己这个从小忍饥挨饿的穷苦孩子,体内竟然蕴藏了无人可比的巨大能量。
  • 重生之我是个演员

    重生之我是个演员

    前世的职场精英重生成为北影00级学生,觉得这届星光不够璀璨,于是苏辰说,行吧,让我来。
  • 两亩地

    两亩地

    一棵白菜,拍卖到百元。二亩有机蔬菜,收到5万元订单。当有机农业遭遇土壤污染,一切会如戏剧般发生逆转吗?犁铧刚过,我舅舅就急忙抓起一把土,闻了闻,泥土温润的清香,令我舅舅的胃意外蠕动起来,好像手里的土,完全可以就这么吃下去。又用手搓了搓,见泥土松软易散,我舅舅才“噗”的一声,吐掉枣核,脱口而出,好地!这样,我舅母笑得就像眼前这块刚犁开的地,感觉她和我舅舅后半生的好日子就开始了。
  • 文青轩

    文青轩

    有因就有果,但有果有时却无因,谁是因谁是果,几千年的谊又如何再继
  •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请求支援

    请求支援

    《请求支援》是百年百部微型小说经典系列丛书之一,作者周海亮是国内最受青年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一滴泉小说、超短篇小说或百字小说等。具有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三要素。微型小说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一种新鲜的思想。这本收录的就是微型小说,共收小说67篇,包括:《穿过正午的马车》、《一条鱼的狂奔》、《请她来吃顿饭吧》等。
  • 许你清眸辰光

    许你清眸辰光

    高中时,她喜欢过一个人,但最终无果,还没萌生的爱意就这样无疾而终。她的离开与成全,换得这个人的感谢。但她不想接受,单纯的不喜欢。时光展转流逝,过高三,斩高考,她考到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她原以为会平淡过完大学生活,然后进入工作岗位,平平凡凡地过完一生。谁知,一少年,星眸带笑,闯入了她的世界,打乱了她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