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2000000010

第10章 德行(2)

新中国成立后,范文澜写书从来不拿稿费。他的《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和《中国近代史》上册,发行量很大,稿费很多,但他从不经手,都由人民出版社保管,每年底都写信给出版社,将稿费作为党费上交。范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也不要稿费。他曾对人说:“我的贡献没有我的工资高,我已经觉得很对不起人民,如果再拿稿费,不是更对不起人民了吗?”有人问起陈翰笙当年营救国际友人的事情,他摇摇头说:“人老了,许多事情记不得了。我记得的,是自己做错的事情。因为那是必须改正的。”“文革”期间,陈翰笙在遭受迫害的同时,还不忘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职责,在自家办了一个免费英语学习班。来上课的,有普通民众,也有当时的“黑帮”子女,陆续达三百多入。周围的人劝他说,“不要惹火上身!”而陈则答以:“我免费收学生,并不犯法。”一位当年的学生回忆道:“当时翰笙老师的视力几乎丧失。我们的教材,都是老人家自己摩挲着在废稿纸上写出来的。他身体并不很硬朗,但即使发高烧也坚持给我们上课……”陈翰笙后来享受的是部长级待遇,但他从来都把自己看作是布衣百姓。一次,他从广州结束调查研究回来,在上海作短暂停留。当地报社记者很想趁此机会对他进行采访,但就是无法找到他的住处。到部长级干部常住的大宾馆饭店查询,回答都是:查无此人。几经周折,才在他妹妹非常简朴的弄堂房子里找到了他。据说,每次到上海,下榻在这里的一张旧床,已经成为陈的老规矩了。

从1936到1937年,周培源到美国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参加爱因斯坦亲自主持的关于相对论的研讨班,成为中国唯一在爱因斯坦身边长期从事相对论研究工作的学者。研讨班结束后,周特意到爱因斯坦家中话别,并在书房为爱因斯坦拍照留念。后来,周的女儿问周:“当时你为什么不跟爱因斯坦合个影呢?”周答:“他是这么伟大的人,我怎么可以随便和他照相?!”周培源每次出国开会,都要在经费上精打细算,多坐巴士少打的。

他85岁时,去德国开会,住在德国一家小旅店,为了少交一天住宿费,不顾旁人劝阻,中午退房,然后坐在街头长椅上,困得打盹,回国后反向财务退款。

在向达的一份档案材料中,曾有这样的评语“富于正义感;自高自大,有学术独立超然的思想,有士大夫的坚贞,无士大夫的冷静;解放后对党极其拥护,但对民主人士非常不满,骂他们××,对50年代前期的一系列政治运动表示不理解。”向达深受北大“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影响,又“为人憨直、是非分明、毫不宽假”。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自认为是党的诤友,曾公开表示:“我们现在要监督执政党,使他做得好,不让他变化。”陈岱孙素以助人为乐。1957年北大一位青年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劳动,冬天没有衣服穿,当时无人敢借给他。陈则不避嫌疑,给他邮去一大包衣服,而且不忘在邮包上大书“陈岱孙”三字。陈的一位学生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流落街头靠乞讨度日,陈知道后,每月挤出5元钱寄给他,连续达8年之久。陈家原有一个侍候他母亲的“管家婆”。

母亲病逝后,陈对管家婆说:“姆姆的东西用得着的你尽量拿。你的生活我管到底。”王竹溪指导弟子王正行翻译海森伯的《量子论的物理原理》,译作出版之前,出版社想请王竹溪写篇序文,他断然回绝:“海森伯是大科学家,我没有资格给他的书写序。”01931年,江泽涵谢绝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拓扑学大师S.Lefschetz教授的诚聘而回国,原因是江认为不能“只口喊科学救国而无自己要赶超世界水平的雄心壮志”。江回国的目标是使拓扑学在中国生根发展,团结同事共同奋斗,“期以五十年,一定要使中国也跻身于国际现代数学之林”。

1991年9月,北京大学数学系决定设立江泽涵奖学金,江泽涵以他和夫人的名义捐赠5万元作为奖学金基金。当年12月,江写信给北大数学系,他在信中说:“我已年近九十,难以再从事数学工作,我寄希望于青年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强不息,为祖国的数学事业,发挥聪明才智。我意在九十岁时,检点自己平生积蓄,尽个人薄力,来支持和勉励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叶企孙视学生如子女。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国家为了照顾北大著名学者,给他们“特供”一些牛奶,叶企孙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当叶看到自己所教班级中有学生患浮肿时,就把自己的牛奶一定让这些学生喝下去,他说:“我没有什么可以帮助你们的,这点牛奶你们一定要喝下去。”1950年夏天,邓稼先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同年国庆节,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从国外带了什么回来?邓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1979年,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原因,必须有人到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然后就穿了件简易的防护服,走进原子弹摔碎的地区,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强烈的射线严重地损害了邓的身体。1985年,病床上的邓对妻子和当时的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邓稼先生前,曾有不少人问他:“原子弹成功后,你得到多少奖金?”邓总是笑而不答。直到1986年6月邓病危时,杨振宁到医院去看望,提起此事。邓才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又问:“不开玩笑?”邓回答:“是真的,不开玩笑。”并解释说,1985年颁发原子弹特等奖的奖金总数是一万元,单位里平均分配,按10元、5元、3元三个等级发下去,邓拿的是最高等级的奖励。邓去世后,国防科技成果办公室曾经追授奖金3000元给邓,邓的家属又把这些钱全部捐给了九院的科技奖励基金会。

1986年7月7日(邓稼先逝世前12天),国务院总理李鹏以及罗干、朱光亚、蒋心雄等到医院探望邓稼先,李鹏代表国务院授予邓全国劳动模范证书。邓提前拔掉输液管,准备发言稿,穿着整齐,等待领导的到来。他在发言的最后,离开稿子说:“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部分应该做的工作,只能作为一个代表而已。”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1928年,傅鹰的博士论文在美国宣读以后,得到好评。美国一家化学公司立即派人以优厚的待遇聘请他去工作,他和同在美国留学的女友张锦商量之后谢绝了,决心回到祖国去。他们认为:“我们花了国家许多钱到外国留学,现在若是留下来为美国做事,对不起中国人。”1929年,他应东北大学之邀,先离美返国。当乘坐的轮船航行在太平洋上时,傅鹰填词一首,赠给仍在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有机化学博士学位的张锦,其中有一句是“……待归来整理旧山河,同努力!”“文革”时期,军宣队命令傅鹰“批孔”,傅回答说:“再过几年,现在这些批孔老二的文章就没人看了!我从小念孔夫子那一套,不觉得有什么错。”政治学习要求读报纸,傅指着报纸说:“上面的数据都是假的,至少百分之八十是假的,假话不可信。”、1955年,北大生物系和中科院联合组团,一起前往山西吕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已经60多岁的李继侗是北大的带队老师。当时野外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出外考察的交通工具仅有一辆二十个座位的汽车,而考察团共有六十多人。李自始至终都不坐车,徒步考察,并对北大师生说:“我们北大师生全部不坐车,这样别人也不会去抢座位,让出来给老先生和体弱的同学坐。”有人问张岱年是否曾对学生发火,张回答说:“不多,但也有几次。这说明我的修养还不够,还得加深修炼”。

同类推荐
  • 伤痕惋语(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伤痕惋语(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那么慢,那么美:三生三世里的宋词

    那么慢,那么美:三生三世里的宋词

    宋朝文人的自由培育了优质文化的佳酿,然而也是因为太过自由,而显得凌乱、散漫,每每励精图治的最后都是人去朝空。如果非要为宋朝的历史寻找一个可以匹配的标本,应该就是曾卓的那首诗,“一棵悬崖边的树”。她被历史的风吹到悬崖边,因为崖边的晚照、晴空、如茵的绿草、奔流的小溪而变得绿冠成荫。也因为这种滋养,宋朝的大树生长得越来越丰盈。可惜枝繁叶茂的时候,她也负着危险。她总像是即将要展翅飞翔,又像是会倾跌进深谷里一样。“物极必反”,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能够明辨这一层,便会对宋朝的风华有不同的理解。
  •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

    世间有趣典故信手拈来,有吃茶喝水的悠然过往,也有大航海时代的漫漫征途,有背带裤和家具贴面的别致往事,还有春药男风的野史传说。替我们身边的器物讲一讲它们的故事。
  •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增订版)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增订版)

    汉语史上有两本天书,《易经》和《红楼梦》。重新发现“红楼”,重新发现“中国”……《红楼梦》的问世,既标记着对以往历史的颠覆,又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中国历史文化的全息性,得以在《红楼梦》里获得淋漓尽致的呈现。李劼此著问世已有二十年,仅在大陆就出过好几版,本版今扩至十六章,增订内容是近年在美国西部伯克利大学所作的一次演讲长文,即《红楼梦》与西方文艺复兴经典之间的对称性,从而补足了此前未曾充分展开的想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既解读了《红楼梦》,又解读了中国文化及其作为参照的西方文化之背景。
  • 杨春荣

    杨春荣

    最后一个去西班牙参战的中国人是杨春荣。他到西班牙时已经是1938年3月14日了。西班牙共和国在西方国家的“不干涉主义”下,买不到军火补给,一路从内陆战退到东海岸,背向地中海而战,急需新血补充,杨春荣的到来,正是时候。国际纵队立刻将他分派到第14旅第4营第一连当步兵。当时杨春荣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而是46岁的中年人了。1938年以前,像他这样岁数的人来加入国际纵队,通常是不分派当步兵的,而是充当救护人员。就像跟他差不多岁数的张瑞书和刘景田,1936年他们从巴黎到西班牙后,想加入机关枪队,可是因为他们年岁大了,所以不准许,最后把他们俩人派到卫生队去当担架兵。
热门推荐
  • 带着感恩的心工作

    带着感恩的心工作

    《带着感恩的心工作》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活态度。其实,对生活感恩,就是善待自己,学会生活。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可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却抱怨生活不够富裕;面对关爱我们的父母亲人,却抱怨他们太过唠叨;拥有了平静安稳的婚姻,却抱怨生活太平淡,缺少激情;看到别人升迁,便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我们似乎已经忘却,曾几何时,当我们还在贫困中挣扎时,是那样渴盼能过上温饱的日子,哪怕只有一天,我们也会感恩;当我们在失意的痛苦中徘徊时,是那样渴盼真诚的问候和鼓励,哪怕只有一句,我们也会感恩;当我们跌倒了无力爬起时,是那样渴盼能有人过来搀扶,哪怕只有一下,我们也同样会感恩。
  • 中外探案推理故事经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中外探案推理故事经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共收有400个侦探推理故事,完全按照福尔摩斯的四大思维进行归类定位,但每个侦探故事却不是福尔摩斯的探案故事(因为福尔摩斯探案故事集图书市场上各种版本很容易找得到),而是从每一个思维出发,进行了主题的再选择再开掘。这些故事有古有今,有中有外,里面包涵较广,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大侦探、大警官,也有不为人们所知的小侦探、小警官,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运筹帷幄的智慧、敏锐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掌握多种技能的科学知识、无所不知的百科万事通。
  • 天书战界

    天书战界

    “要是我的小说也能拍成电影,那……”陆天傻笑的同时,眼睛一闭一睁,身边景物已经完全不同。一幕幕熟悉又陌生的场景映入眼中,他惊呆了……我靠,比电影还夸张!老子居然穿越到了自己的书里!身为造物主,天下辛秘自然无所不知,作为创世神,大陆宝贝全都为我所用至于敌人……全都踩死!
  • 道德经三帝注

    道德经三帝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胜义空经

    佛说胜义空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清明

    清明

    话剧《清明》,是我省著名剧作家姚宝瑄、卫中先生继《立秋》之后的又一力作。话剧《立秋》着力演绎历史大变革中晋商诚信形象。剧情波澜壮阔,扣人心弦,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晋商三代人的艺术形象。自2004年4月27日首演至今,9年内共演出660场,是山西省“十一五”期间文化建设的重要收获之一。本刊2005年第5期推出《立秋》未演出本,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本期刊发的《清明》仍为话剧未演出本。
  • 华佗传人在都市

    华佗传人在都市

    普通学生华晨,意外获得先祖华佗传承,从此一朝翻身,走上巅峰之路,打脸各种二代。
  • 那些素锦华年

    那些素锦华年

    她与他本是青梅竹马,却因大一时的一场意外分手。两人时隔十年后再次重逢。他是上司,她是下属。他是资产阶级,她是无产阶级他是地主,她是农民她的口号是:好马不吃回头草,兔子不吃窝边草,更何况还是塞牙的老草?她的口号是:改革开放啦,劳动人民解放啦。所以她要翻身农奴把歌唱。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草原上的情人节

    草原上的情人节

    故事会编辑部编著的《草原上的情人节》为“中国当代故事文学读本”社会写真系列之六,不仅收入了当今故事界优秀作者的短篇精品力作,还首次整合了《故事会》杂志创刊以来尚未开发的社会写真中篇故事资源。故事严肃深刻,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鞭辟入里,让热爱社会写真故事的读者尽享故事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