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2000000012

第12章 雅量(1)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大肆烧杀掳掠。事后,编修官刘廷琛上疏参劾礼部尚书孙家鼐失职,孙坦然受之。以后,光绪皇帝下诏令大臣荐举御史,孙独保刘,并称:“往日他以大义责我,故知他忠鲠必不负国。”张百熙任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时,十分注意延揽人才,经多方寻觅,决定聘任桐城派领袖人物吴汝纶为大学堂总教习。张称吴“学问纯粹,时事洞明,淹贯古今,详悉中外,足当大学堂总教习之任。”向朝廷专折举荐,加五品卿衔。但吴却不愿受命。张便着大礼服,匍匐跪请于吴前,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生徒拜请也。”并答应了吴先往日本考察学制三个月,再归以报命的请求。吴才答应接受聘任。

1904年2月,日、俄两国在中国辽东半岛爆发战争,清政府竟宣布中立。京师大学堂学生义愤填膺,爆发拒俄运动。慈禧太后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遂令京师大学堂官学大臣张百熙,严惩带头闹事的学生。张却认为学生的行为实属爱国,便对学生网开一面,不予追究,并在学生上管学大臣的信函中批示道:“本大臣视诸生如子弟,方爱惜之不暇,何忍阻遏生气,责为罪言!”还建议学生以后讨论国家大事,如果确有见地,可以随时写成论文,呈交他批答,以增长学识。严复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时,主持预备班学生的淘汰考试,在复查学生的试卷时,发现一篇佳作被汉文教习斥为“悖谬”,只给了40分。严对此文十分欣赏,动笔为之稍加润色,便成上乘之作;又自己出钱,奖赏该生10元,以资鼓励。甚至还遗憾自己的女儿太小,不能许配给该生。

蔡元培追述他在北大的治校经验时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蔡元培说:“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既被公认,能完全实现之者,厥惟大学。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掣。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蔡元培认为,思想自由,就是在学术问题上,?一己之学说,不得束缚他人;而他人之学说,亦不束缚一己。诚如是,则科学、社会学等,将均任吾人自由讨论矣。”1917年,蔡元培从欧洲访问归来,出任北大校长。梁漱溟拿着自己的论文《穷元决疑论》登门求教。蔡告知:“我在上海时已在《东方杂志》上看过了,很好。”让梁没有想到的是,蔡接着提出请他到北大任教并担任“印度哲学”一门课程。梁大吃一惊,谦虚地表示,自己何曾懂得什么印度哲学呢?印度宗派那么多,只领会一点佛家思想而已,“要我教,我是没得教呀!”蔡回答说:“你说你不懂印度哲学,但又有哪一个人真懂得呢?谁亦不过知道一星半点,横竖都差不多。我们寻不到人,就是你来吧!”梁总不敢冒昧承当。蔡又申说:“你不是喜好哲学吗?我自己喜好哲学,我们还有一些喜好的朋友,我此番到北大,就想把这些朋友乃至未知中的朋友,都引来一起共同研究,彼此切磋。

你怎可不来呢?你不要是当老师来教人,你当是来共同学习好了。”蔡的这几句话深深打动了梁,他便应承下来。

1919年4月1日,蔡元培在答复林纾的责难信中说,他选择教员的标准是以学问为主,“教员中间有喜作侧艳之诗词,以纳妾、狎妓为韵事,以赌为消遣者,苟其功课不荒,并不诱学生而与之堕落,则姑听之。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朱海涛曾如此描述老北大时期的自由风气:“你爱住在学校里,可以(只要你有办法弄到房子);你爱住在家里,也可以;你爱和你的爱人同住在公寓里,更可以。你爱包饭,可以;你爱零吃,也可以;你爱吃一顿面,再吃一顿大米加包子,更可以。推而至于:你爱上课,可以;你不爱上课,也可以;你爱上你爱上的课而不爱上你不爱上的课,更是天经地义的准可以!总之,一切随意。”老北大时期,北大课堂极为开放。朱海涛就说当时最痛快的事情就是到北大来求师。他说:“北大的学术之门是开给任何一个愿意进来的入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全国只有北大无忝于‘国立’两个字。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去听任何一位先生的课,绝不会有人来查问你是不是北大的学生,更不会市侩也似的来向你要几块钱一个学分的旁听费。最妙的是所有北大的教授都有着同样博大的风度,绝不小家子气地盘查你的来历,以防拆他的台。因此你不但可以听,而且听完了,可以追上去向教授质疑问难,甚至长篇大论地提出论文来请他指正;他一定很实在地带回去,很虚心地看一遍(也许还不止一遍),到第二堂带来还你,告诉你他的意见。甚至因此赏识你,到处为你揄扬。这种学生是北大极欢迎的。虽然给了个不大好听的名称——‘偷听生’。”因此,在沙滩红楼一带,就形成了一种“浓厚而不计功利的学术风气”。

五四运动过后,无政府主义在北大盛行,1920年创刊的《北京大学学生周刊》便出一期“教育革命专号”,主张北大既为学术,则不必考试。所登文章主张“把考试的‘笔’抛去”,认为“考试是一种最坏的制度,等于摧花的风,啮果的虫”。在校内产生极大影响。蔡元培则答复:考试确有甚多坏处,但合理的考试还是必要的。解决的办法是:考试废除与否,“则以要不要证书为准,不要证书者废止试验,要证书者仍须试验”。当时的学生朱谦之、缪金源等17人接受这一办法,自由听课不要文凭。后来《北京大学日刊》公布了这17人的名单,当时同学戏称他们是北大的“自绝生”。这一公文是由蒋梦麟代校长签署的,在上面还称朱谦之为“谦之先生”。梁漱溟称:“这位校长未免太客气了吧!”有一年,北大招生考试阅卷完毕。胡适在招生委员会上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能录取这名有文学天才的考生。”校长蔡元培和其他委员都同意了。最后翻阅这名考生的成绩,发现数学是零分,其他各科的成绩都很一般。但蔡、胡等人都无反悔之意。事后才知,这名被破格录取的学生就是罗家伦。

老北大时期,课堂上一直遵循“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传统。

当时在北大旁听和“偷听”课的学生很多,旁听生是指没有选这门课的北大学生,偷听生则根本就不是北大学生。有一次,胡适在课堂上问:“你们哪位是偷听生?没关系,能来偷听更是好学之士。听我的课,就是我的学生。我希望你们给我个名字,是我班上的学生。”胡的一番言语让所有的偷听生都大受感动。胡对偷听生的态度和做法很能反映北大当时的“兼容并包”的学风。

一日,胡适上课,提到某小说,说“可惜向来没有人说过作者是谁”。有一学生马上站起来,说:“不对。有人说在什么丛书里的什么书中见过。”胡适又惊又喜,以后上课,逢人便说:“北大真不愧为大。”据张中行回忆,老北大时期,有一次师生汇聚一堂,就佛学专题展开讨论。胡适发言很长,正在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一个姓韩的学生气冲冲地站起来,不客气地说:“胡先生,你不要讲了,你说的都是外行话。”胡答道:“我这方面确是很不行。不过,叫我讲完了可以吗?”在场的入都说,当然要讲完。张中行分析说:“因为这是红楼的传统,坚持己见,也容许别人坚持己见。深究起来,韩君的主张是外道,所以被否决。”有一次,北大学生因为学校派代表去南京聆听蒋介石的训话而罢课。蒋梦麟校长召集全体学生开会,劝学生复课。胡适继蒋之后发言,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遭到了很多学生的反对,在台下起哄,要给胡难堪,但胡丝毫不以为忤,让北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胡的“能容”。当时的学生朱海涛记下了这一幕:“就在蒋校长那次召集的学生大会上,我们见到适之先生的气度和他那种民主精神。当时他继孟邻先生(即蒋梦麟)之后上台训话,一开口,台下就起了哄。反对他的(多半是左倾学生),用喧闹、踏脚、嘶叫来盖他的演讲。拥护他的(多半是右派)用更高的声音来维持秩序,来压制反对者的喧哗。顿时会场上紧张起来,形成了对垒的两派,他的声浪也就在这两派的叫嚣中起伏着,断断续续地送入我们的耳鼓。这是篇苦口婆心的劝导,但反对他的那些年轻人却红着脸,直着脖子,几乎是跳起来地迎面大声喊道:‘汉奸!’他也大声,正直而仍不失其苦口婆心地答道:‘这屋子里没.有汉奸!’终其演讲,这些年轻人一直在给他当面难堪,而他始终保持着热心诚恳、恺悌慈祥的声音态度。”朱海涛感慨地说:“这天给我的印象极深,我看到了一个教育家的气度,应当是多么大!我也看到了适之先生的‘能容’。”据邓嗣禹回忆,胡适任北大校长时,校长办公室就几乎等于教职工的俱乐部,全校教授,皆可进见校长,不必预先约定时间。有一次,邓去造访胡,“一进室内,工友照例倒茶,其中已有数人在座,彼此随便谈天,开玩笑,胡适亦参加闲谈,并略言及徐志摩跟陆小曼的恋爱故事。”邓看到此番场景后,莫名其妙,觉得校长办公室“就好像香港广东饮茶的地方”,然后深叹胡适作风之平和民主。

中文系有一讲师,姓缪名金源,极怪异,因受胡适赏识而留校教大一国文。缪第一节课给学生介绍参考书说:第一,《胡适文存一集》;第二,《胡适文存二集》;第三,《胡适文存三集》;第四,《胡适文存四集》。他虽讲课不错,但如此开列参考书,学生自然不满,于是派代表面见胡适:“缪先生教的不行,思想太落后了,还留在五四时代。”胡适闻言大怒,拍着桌子说:“什么是五四时代?你们懂什么?太狂妄了!缪先生是好老师,不能换!”学生只好败兴而归。

沈从文在北大课堂上说:“胡适之先生的最大的尝试并不是他的新诗《尝试集》。他把我这位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大学里来教书,这才是他最大胆的尝试!”五四时期,胡适提倡白话文,章士钊则坚持文言文,观点针锋相对。1923年,章发表《评新文化运动》,批驳白话文,引起新文学界的强烈反对,鲁迅、周作人、郁达夫、成仿吾等纷纷著文反驳。其时胡适正在杭州养病,潘大道去看望,章让潘带口信说他给胡出了一个新题目,务必请胡著文应答。胡毫不客气地告诉潘:“请你告诉行严(章士钊的字),这个题目我只好交白卷了,因为行严那篇文章不值得一驳。”潘问:“‘不值一驳’,这四个字可以老实告诉他吗?”胡说:“请务必达到。”不久,胡回到上海,受邀同时和章在一位朋友家聚餐,席间,胡方知潘碍于情面,并未将自己的话向章如实转告。于是,胡便当众宣称章的《评新文化运动》“不值一驳”。章闻言,毫不在意,照样谈笑风生。散客后,朋友对胡说:“行严真有点雅量,你那样说,他居然没有生气。”1932年8月,国民党当局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陈独秀。第二年3月,苏州高等法院对陈进行公开审判。陈的好友、全国知名的大律师章士钊知道陈请不起律师,便自告奋勇出庭免费为陈辩护。此前,因章参与“三一八”案,陈已与章断交。但章的一片热心让两人重新和好。当日在法庭上,陈慷慨陈词,发表了自撰的辩诉状,洋洋数千言,引经据典,文言与白话并用,证明自己无罪。陈讲完后,章以律师身份为陈辩护,其词5000余言,侧重法理,逻辑性很强。条条针对审判长的讯词,逐一辩驳。最后认为从为国家保存读书种子的角度出发,法院应该宣判陈无罪。章的陈述,在情在理,但与陈的政治主张有所出入,让陈很是不满。章刚一讲完,陈就站起来声明:“章律师的辩护,只代表他自己的意见。我的政治主张,要以我的辩护词为准。”章未曾料到,自己绞尽脑汁所做的辩护,竟然被陈一口否决,这让他感到十分尴尬,但又能够理解。有人事后问起此事,章却并无多少怨言,只是笑言:“我弱冠以来交友遍天下,惟有三人难交,陈仲甫便是其中之一。但是,大家相知有素,朋友关系始终如初,故而从无诟谇。”陈原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后又改判为8年。章的出庭辩护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类推荐
  • 普希金诗选

    普希金诗选

    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字,早已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从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前辈作家介绍和翻译普希金开始,经过后来者们的不断耕耘,至今,普希金的作品已经以众多的散本和不止一种的文集、全集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本书精选了广为流传的《自由颂》《纪念碑》等二百首抒情诗,它们充满对自由的向往,富有优美的爱情旋律。普希金的诗篇为当时的俄国社会灌注了勃勃生机,也给后人提供了留传百世的艺术珍品。
  • 少年书剑在津门

    少年书剑在津门

    故乡是一部读不厌的书,那页页行行,写着我和俦侣们的青春——它经历的路程,它焕发的风华,它遭受的苦难,它蕴含的情怀……《少年书剑在津门》是一部随笔集,也可看作是作者周汝昌的一部自传集。《少年书剑在津门》分为四大部分:沽水年华、津门忆旧、沽湾琐话及地杰人灵。
  • 闲情偶寄(中华经典随笔)

    闲情偶寄(中华经典随笔)

    《闲情偶寄》是清初文人李渔的一部所谓寓“庄论”于“闲情”的“闲 书”,包涵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内容。本书编选校注点评者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主要依据雍 正八年芥子园《笠翁一家言全集》本并参照康熙十年翼圣堂本,选取了《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的几乎全部文字,《居室部》的大部分 文字,其他各部的少量文字,约十万言,占全书篇幅的二分之一。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对书中个别难懂的字句,尤其是典故、术语、人名和地名等等,尽量详细地作了注释。
  • 亲情独白(读者精品)

    亲情独白(读者精品)

    我深深地知道:系念着漂泊天涯的我,只有母亲;然而同时感到凄楚黯然,对月挥泪,梦魂犹唤母亲的,也只有你的女儿!节前许久未接到你的信,我知道你并未忘记中秋;你不写的缘故,我知道了,只为规避你心幕底的悲哀。月儿的清光,揭露了的,是我们枕上的泪痕;她不能揭露的,确是我们一丝一缕的离恨。
  • 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

    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

    继《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之后,蒋勋先生全面系统梳理中国文学脉络,以美学视角诠释从先秦到现代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学之美。在本册中,蒋勋先生凭借深厚的美学功底及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洞察,以平实的语言将唐代至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娓娓道来,以文学特有的意境,观照当下人们的内心世界,帮助大家重拾对美与生命的感动。
热门推荐
  • 妖言录之一本妖书

    妖言录之一本妖书

    什么?神兽也能当明星、当作家?冥王居然是铲屎官?凶兽做的蛋糕你敢吃吗?一家开在街角的咖啡店,一群隐藏在人类中的生灵。前世约,今生情;缘起时,恩难灭。佛曰:“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谓之七苦。”众生皆历,不外乎这些活了千八百年的家伙们,他们利用人类的外表努力的隐藏在人世之中,体验着别样的人生...
  • 青春阁

    青春阁

    所有的遇见都是命中注定...司南阁从未想过苏小小这个名字对他那么重要...苏小小觉得她好像和“南”特别有缘分...折一架纸飞机,写上你和过去,轻轻的放在风里。纸飞机快飞吧!不管未来多变化,抛开烦恼,保留属于我们的年少时光。
  • 创造生活的科技文明

    创造生活的科技文明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促使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本书选取了对于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些科技发明,以通俗的语言和简单的故事方式进行讲述。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
  • 我成了书中主角

    我成了书中主角

    当你知道自己穿越到了一个书中世界,自己的每一步,每一个举动,每一个想法,都被作者安排的明明白白的时候,你该怎么办?这是方浩穿越书中世界,靠着编书系统,不断与安排好的命运,斗智斗勇的故事!
  • 柳絮翩飞笛声飘扬

    柳絮翩飞笛声飘扬

    一个立志伪装小透明的天才少女,却在遇到帅气老师之后频掉马甲。柳笛:柳笛,你要忍住!徐飞扬(温柔的笑):柳笛同学,下次认真一点,好吗?柳笛(毫不犹豫):好!(我是谁?我在哪?我说了什么?)——这是一个关于轻度颜控和重度妻管严的故事。
  • 神奇的倒霉蛋

    神奇的倒霉蛋

    本书讲了一个狠心的爸爸,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生的哑巴,狠心的把自己的孩子扔到深山老林里,孩子意外地被狼收养了十年,十年以来,小狼和老狼对男孩儿特别好,男孩儿与狼为友。于是,这个“狼孩儿”既有人性的善良,又有了“狼性”的坚韧。后来,他无意间遇到的外星人,并且借助外星人的魔法重返人间,从而发生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
  • 时间里的简单物质

    时间里的简单物质

    《时间里的简单物质》收录了诗人成路的代表性作品30余组(首)。这部诗集是从成路的体温和血液里流出来的,融合了现代汉语、方言、古汉语等语言材料,大量使用单音节词语,尽量排除修饰性语汇,并通过个性化的有机组合,形成了古直简括却极具包容性的语言风格,带来陌生化的审美效果。诗人在作品里追索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聚合,中华大地是一个大地域,追索地域文化就是追索民族文化),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诗性观照,沟通了生命存在的现时与既往。而方言和古语正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交融和固化的结果,携带着特定的文化因子。《时间里的简单物质》依附在生命之上的文化源头这一巨大根基,横跨中国大陆版块,给诗歌赋予了生命体和地理属性。本书中许多作品是第一次结集出版。
  • 闺训千字文

    闺训千字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海贼之召唤萌妹

    海贼之召唤萌妹

    罗迪穿越到了海贼王的世界,得到了一枚召唤果实,拥有了召唤各种二次元女性角色的能力。什么赫萝、小鸟游六花、御坂美琴、夏娜、阿尔托利亚、夜刀神十香、微笑的迪妮莎、战栗的龙卷……等等,她们到底是谁?只看过三大民工动漫的罗迪,表示自己真的一个都不认识!
  • 看不见的美国(译文纪实)

    看不见的美国(译文纪实)

    在地下一百五十多米的地方,珍妮·拉斯卡斯问一个名叫斯密提的矿工:“人们对你们了解得这么少,你觉得奇怪吗?”他回答:“我觉得,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运转的。”《看不见的美国》,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每日辛勤劳作,维持我们的生活运转,而我们却从未将其放在心上。看不见的世界林林总总:俄亥俄的矿业公司,阿拉斯加的石油钻塔,缅因州的外来劳工营,拉瓜迪亚的空中交管中心,得克萨斯的肉牛牧场,加利福尼亚的垃圾填埋场,衣阿华的长途卡车司机,亚利桑那的枪支店,以及辛辛那提猛虎队的啦啦队员们。啦啦队员?是的,她们也代表着你看不见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