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3300000002

第2章 序言

众所周知,所谓逻辑学(此指传统逻辑,又叫普通逻辑,形式逻辑)是以思维的形式及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源头在古希腊,发端阶段代表人物有芝诺、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至亚里士多德才使之成为一独立学科。亚氏的《工具论》是该学科的奠基之作。后经斯多葛学派等的继承与发展,使古典演绎逻辑渐趋完善。从16世纪至19世纪英国人培根、洛克、穆勒(弥尔)倡言归纳,使逻辑学内容除演绎外,更趋全面。可见,逻辑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国外传人的。

其学科名称“逻辑”一词是外来语,像无线电、坦克、咖啡等词—样是夕卜文翻译过来的。

第—个将逻辑这门科学介绍给中国人的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学者李之藻(1565—1630)。他于明崇祯二年(1629)与人合作将一本原文是拉丁文的葡萄牙高因盘利大学耶稣会会士的逻辑讲义译成中文。书原名直译是《亚里士多德辩证法概论》,此处辩证法系指纯抽象的推理方法即形式逻辑。中文取名《名理探》。李之藻把拉丁文逻辑一词Logica音译为“络日伽”,意译为“名理”。

时光流逝,两个多世纪过去,到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英国来华传教士艾约瑟(1823~1905)将英国人耶芳斯(1835~1882)写的一本英文逻辑书《逻辑初级读本》译成中文,取名《辩学启蒙》。他把英文Logi(逻辑)译为“辩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著名学者王国维(1877~1927)译了耶芳斯另外一本逻辑教科书,原名直译是《逻辑基础教程》,中文则译为《辩学》。同样是把英文Logic译为“辩学”。

清末民初,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1854-1921)将Logic译为“名学”。他先后于1902年、1908年两年翻译了两本英文逻辑书。一本是英国人穆勒(今译弥尔)写的《逻辑体系:演绎与归纳》,译成中文的书名是《穆勒名学》。另一本是耶芳斯的《逻辑初级读本》(与艾约瑟译的《辩学启蒙》依据的是同一本书),严复译成中文书名是《名学浅说》。值得注意的是,严复除了将Logic意译为“名学”外,在译作所加的按语里第一次将Logic音译为“逻辑”两个汉字。

严复虽然第一个将英文Logic音译为“逻辑”两个汉字,但并未提倡、推广、使用。

刻意提倡以音译“逻辑”

两个汉字作为学科名称的人,是学贯中西的章士钊先生(1881~1973)。辛亥革命前后,他先后发表了《论翻译名义》、《论译名》、《论逻辑》等论文多篇,与不同意见者展开论战,力排众议,力主取音译“逻辑”二字作为学科名称。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始有人用“逻辑”作为著作名称。此后,逻辑一词才在我国较为广泛地使用起来,逐渐取代名学、辩学、名理学等译名成为学科名称。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前辈先贤引进逻辑之初把Iogic译为名理学、名学、辩学呢?也就是说为什么他们认为名理学、名学、辩学这些名称可以指称代表逻辑这一学科呢?

这是由于我国古代就有着丰富的逻辑思想。在先秦即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即产生了以《墨经》和《荀子·正名》为突出代表的粗具体系的逻辑学说——名辩学,并达到了我国古典逻辑的高峰。

章士钊说:“逻辑之名,起于欧洲,而逻辑之理,存乎天壤。”那么,作为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存于中华大地的逻辑之理是什么样子呢?中国古代把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一类学问即逻辑之理用什么名称去称谓呢?研究中国逻辑之理的人算什么家、什么派呢?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古代“这些关于命名立辞的方法论学说与西方古希腊所谓逻辑约略相当。……在中国则称为‘名辩之学”一。我国古代把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论辩术一类的学问称为“名学”、“辩学”或“名辩之学”,其研究者称为“辩者”、“辩士”或“辩察之士”。“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汉朝人始称这类人为“名家”。

我们有什么证据或理由说名学、辩学或名辩之学指称的就是中国古代的逻辑学呢?孔子在我国最早提出了“正名”理论;公孙龙著有《名实论》;墨子教育弟子有“谈辩”一科;荀子有《正名》篇;墨子之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派而“俱诵墨经”。《墨经》又称《墨辩》。西晋鲁胜作《墨辩注》,其序言说:

“墨子作辩经以立名本。”以上理论或著作无不与名、辩有关。近人严复在其译著《名学浅说》中指出:“夫名学为术,吾国秦前,必已有之。”可惜的是严复之言似嫌笼统。但其言之凿凿,必有所据。是否受了光绪二十三年(1897)孙诒让(1848~1908)致梁启超一封信中的观点影响不得而知。该信中有这样一段话特别值得一提:“尝谓《墨经》揭举精理,引而不发,为周名家言之宗,窃疑其必有微言大义,如欧士亚里大得勒(亚里士多德)之演绎法,培根之归纳法,及佛氏之因明论者。”孙诒让认为《墨经》是先秦名学的代表,其中一定有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培根的归纳逻辑及古印度因明学相类似的内容。严复以名学指称逻辑,而中国古代秦朝建立之前必有名学,不言而喻,中国古代就有逻辑,当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学说。比严复更加明确地称中国古代逻辑为名学的人是胡适(1891~1962),他在留学美国期间的博士论文,英文题目直译为《中国古代逻辑方法的发展》,他自己译成中文则是《先秦名学史》。这是我国第一本中国逻辑史断代史专著。此后,郭湛波著有《先秦辩学史》,于193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研究的内容是名学,评述的是辩者。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名辩学指称的就是中国古代的逻辑学。

古代人为什么给搞逻辑的人起个辩者、辩士、察士这样的称呼呢?首先看“士”字。汉许慎《说文解字》:

从一从十。孔子日:“推十合一为士。”

“士”字构成与十、一有关。“推十合一”是什么含义?为什么能“推十合一”的人就称为士呢?清朝人黄生有一个解释:“《说文》引孔子‘推十合一为士’,言能综万理于一源也。”士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善于分析与综合。如果从逻辑的角度看,“推十”是否由一般到个别,而“合一”却相反,是从个别到一般呢?如此,则前者即“推十”是演绎法,而后者则是归纳法。“推十合一”

四字简洁表达了人类思维进程中两个不同的方向。当然,这是一种推测,真正成立,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清朝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说:

凡能事其事者称士。《白虎通》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故《传》日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意为能成就某项事业,胜任某项工作的人就称为士。

学识渊博,古往今来的事都懂,能判别事物的正确(然)与错误(不)的人就称为士。可见,能称为士的人,不是一般的人。

再看辩、察。辩、察指人的大脑特有的属性或功能:

思维。《墨子·经上》说:

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

能听,是耳朵的功能,依据听到的声音而了解讲话人的思想,这是通过大脑的思维作用达到的。讲话,是嘴的功能,根据所说的话而使得人的思想得以显现,这是通过大脑的思维作用达到的。古人认为“心”是人思考的器官:“心之官则思。”心的辩、察作用即人的大脑的思维作用。

这样看来,辩士、辩者、察士就是搞思维的形式与规律的研究的人。这些人当然是搞逻辑学研究了,当然并不仅仅限于逻辑研究。到了汉朝,才统称先秦这些辩士、察士为名家。《汉书·艺文志》正式列名家一派。

同类推荐
  •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

    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西方电影理论”概念。过去人们以为,所谓“当代电影理论”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在符号学、结构主义、意识形态批评、女权主义、文化研究等等影响下的电影研究。而作者在对历史的追溯中令人信服地指出,事实上,西方电影理论有两个传统。我们所熟知的只是欧陆传统下的电影理论,而在欧洲大陆之外的英美电影学术圈中,影响更深远、且在目前更具有生命力的,是另一个传统——分析哲学的传统。
  • 教你中国绘画史

    教你中国绘画史

    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实例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但近年来,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
  • 舞思(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舞思(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舞思》分为四编:评论、论文、人物追思、文化观察与思考。前三编是以舞蹈为核心,第四编包括跨学科的文化思考,完整地表达了作者的舞蹈思想。文集中的论文、评论,是对“舞蹈生态学”方法论的运用与发展,文集中回忆的人物都是教导、帮助、感动过作者的已故恩师益友,文体接近于散文、随笔,却蕴涵着较多的舞蹈理念,记录了她(他)们在作者成长中的引领、启迪与促进作用。文化观察与思考是作者在舞蹈专业之外的社会实践所引发的对许多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其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居多。
  • 淡渍堂三种(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淡渍堂三种(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淡渍堂三种》由文选、剧选、诗选三部分组成。文选收录了作者关于戏曲理论研究的一些文章,剧选收录了《海陆缘》、《青萍剑》、《合银牌》、《琵琶记》、《刘青提》,这些剧本都是从古典名著、传统剧目改编或改写的,诗选收录了作者100多首诗词,重在表现作者的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
  • 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本书是对电视艺术何以审美化生存的探讨。作者在梳理电视艺术审美历程的基础上,对电视艺术审美化生存所涉及到的几个层面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和研究。第一,探寻电视艺术的审美形态、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嬗变的轨迹;第二,对电视艺术审美生成进行分析和阐述;第三,引入电视艺术审美价值的视角,探究其审美化生存的意义;第四,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第五,通过电视艺术的几种主要形态——纪录片、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的现存问题来切实探讨电视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化;第六,从美育与电视艺术的关系角度探讨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热门推荐
  • 我心柔软,自有力量

    我心柔软,自有力量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人都认为柔软、敏感等特质是人身上的弱点,以为背上坚硬的外壳,就能变得强大。殊不知,把那颗柔软的心隐藏起来,戴着盔甲负重前行,才真正让人疲惫不堪。本书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人们,我们要正视柔软、敏感等特质,它们其实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和正面意义:敏感的神经让我们洞察更多美好的存在;感性是对理性的最好补充;懂得感恩,生命中的美好就会扑面而来;自己简单,世界就不会复杂……因此,每个人都要有接纳自己、省视内心的勇气,这样才能唤醒内心深处的纯真与美好,更真实自在地迎向新的人生旅程。
  • 倾城雪

    倾城雪

    当我不再是我……你可曾还记得、还爱着?当我不在记得……你是否也早以忘怀?……当逗比遇上冷酷,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 时空猫的生命基因

    时空猫的生命基因

    当索斯被强制绑定生命基因进化系统后,它的奇妙旅程就开始了。在罗梅罗的末日梦境看着世界毁灭,体会着人类最后的歇斯底里,也守护着那最后的人性光辉。走过死亡之神的倒影镜面,颠倒世界,你看着影子时,也许对方也在看着你。只有四个象限阶的生物链中是否存在第五象限阶,索斯走在进化的道路上,寻找着独属于自己的生命基因。(异兽,不变人,有无女主待定)
  • 我的女巫妹妹们

    我的女巫妹妹们

    罗唐穿越到一个陌生的世界,成了一个小镇的领主。小镇边上的河里不但有鱼虾,还有水妖,森林里不但有野兽,还有女巫、妖怪、巨龙……好在还有一些可爱的女巫,招揽女巫,发展领地,有趣的女巫种田文。
  • 阶上

    阶上

    人的一生生了死了还有一个一字就是这天地一蜉蝣
  • 你在荒废时间的时候别人都在拼命

    你在荒废时间的时候别人都在拼命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凭借着爹妈给的好脸蛋儿畅通天下;有些人操持着祖上给的好家世一生无忧;些人天赐一身好才华走南闯北,还有些人智商超群得尽乖巧便宜。这些人是上天的宠儿,是幸运至极的,但凤毛麟角。更多的人,仿似你我仍需通过努力、奋斗、拼命、吃苦、忍耐从而获得理想生活,只为吃半辈子的苦能换来半辈子的幸福。
  • 鲁特伯格故事(壹力小经典)

    鲁特伯格故事(壹力小经典)

    《鲁特伯格故事》是美国著名作家卡尔·桑德堡创作的童话故事集。故事发生在鲁特伯格国,斧头叔带着两个孩子搭上火车去寻找童话中的王国,他们在旅途中发现了之字形铁路、戴围嘴的猪、用烤箱烤制的马戏团小丑、肝和洋葱村,还有奶油泡芙村……
  • 天仙子,踏莎行

    天仙子,踏莎行

    就是很想写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理想和追求。
  • 让孩子安全成长

    让孩子安全成长

    不知道您是否知道一个重要的日子——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这个日子是在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周一。可见,安全教育已经上升到全民、全国的高度。安全,是一个沉重而严肃的话题。安全,是生命的保证。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保障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安全隐患有很多,而孩子却很难应对突发的意外状况,尤其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生命是异常可贵的。今天,很多突如其来的意外很难预料。
  • 城之北歌如潮

    城之北歌如潮

    本书是为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由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杯”征文活动的获奖作品结集,书稿体裁主要由诗歌和散文组成。作品用充满激情和韵味的文字,记录了城市变迁、心性纯净与生态自然间的和谐统一。作者以大气和真情,把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与一方大地人的生活喜悦紧紧相联,从不同角度,把美好写进了百姓的生活,信念化作了说不尽的欢乐幸福,唱不完的追求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