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3500000027

第27章 游于方外无生死(8)

他的两个随从史孔梁和丘据也跟着他流泪,说:“君主说的对呀!臣下依赖君主的俸禄生活,虽然吃的是粗米淡饭,乘的是瘦马旧车,也还不想死呢,何况君主如此富有,如此享福呢?”

这时只有站在一旁的大臣晏子在笑。齐景公擦干了脸上的泪水责问他:“寡人今日在这里忧伤,史孔梁和丘据都能体察寡人的心情,跟着寡人一起忧伤,为什么你却笑呢?”

晏子回答说:“假如贤明的君主能长久活在人间,那么太公与桓公将会长久活在人间;假如英勇的君主能长久活在人间,那么庄公、灵公将会长久活在人间。如果这些君主都还活在人间,君主您只能披着蓑笠、立在田间耕作土地了,怎么会身居君位而拥有国家呢?只因为前代的君主相继去世了,所以您才有可能得到国家,成为君主的呀。可是您却因为人都要死而忧伤,这不是很可笑吗?不仅如此,还有您手下的这两位大臣,见到君王办了可笑的事,不但不去矫正,反而逢迎献媚,跟着陇伤,这不是更可笑吗?”

景公听了很惭愧,举起酒杯自己罚了自己一杯,又罚了史孔梁和丘据各一杯。

齐景公忧死,是因为他怕丢失己有的国家。他没想到,正是因为人皆有死,他才得到了先王的国家。这种只见一面而不见另一面的思维方法自然会引人发笑。

按照晏子的观点,人皆有死给齐景公带来了可怕的前景,人皆有死也给齐景公带来了优越的现世。也就是说,齐景公之所以成了君主,是人皆有死这个规律赐给的,齐景公之所以将要离开君位,也是人皆有死这个规律决定的。齐景公做君主只不过是人皆有死这个规律展现的过程而已,它不为齐景公喜欢继承君位而不让先君去世,也不为齐景公担心离开君位而让景公长存。齐景公的忧伤不但是片面的,而且是无用的。人不会永久活着,因此既不必为自己的在世而欣喜,也不必为自己的离世而忧伤。即来之则安之,将去之则顺之。

列子在《杨朱篇》中通过杨朱之口说出了一番生死的道理:

有一次,杨朱的学生孟孙阳请教杨朱说:“有一个这样的人,他特别珍惜自己的生命,特别爱护自己的身体,以此求取不死。

可以做到吗?”

杨朱说:“做不到。世上没有不死的道理。”

孟孙阳问:“以此求取长生可以做到吗?”

杨朱说:“做不到。世上没有长生的道理。生命不是通过珍惜就能不死的,身体不是通过爱护就能长久的。况且为什么一定要追求长生不死呢?长生不死有什么好处呢?人的情欲与好恶,古代与今天是一样的;人的健康与疾病,古代与今天是一样的;世上的劳苦与欢乐,古代与今天是一样的;人世的变易与治乱,古代与今天是一样的。既然这些东西都听过了,都见过了,都经过了,为什么一定要再去听,再去看,再去经历呢?活一百年那已经是很令人厌烦的了,时间太长了!这么长的时间还嫌不够,还想活得更长,那是多么累,多么苦啊!”

孟孙阳说:“照先生这么说,早死要比长生好了。如果真是这样,不是赴汤蹈火、身试锋利便可如愿以偿了吗?”

杨朱说;“世上的道理可不像你说的这个样子呀!人既然已经生了下来,就放开任其生活下去,想要怎么样就让他去怎么样好了,一直等到死,才算了结。人将要死时,就放开任他去死,想要怎么样就让他怎么样好了,一直到他完全死去,才算终了。

因此,对待生死,没有什么不可放任的。是生是死,随它自然去吧,何必要管什么是早,什么是晚呢?”

这个故事首先讲人生必有死,这个道理前面的故事已经谈到了;其二是讲长生没有意义,那会很苦很累,暗含着死后可以得到休息,这在前面的故事中也有涉及;其三是讲,不必要追求长生,也不必要追求速死,是生是死随其自然,这是本故事的大旨,也是道家最基本的生死观。

“子贡倦学”的故事意义与此相近,但却有所侧重。

《天瑞篇》中说:

孔子的学生子贡感到学习太累了,想要休息一段时期,于是便向孔子请假。他说:“学生近日感到学习得非常疲倦,想要休息休息。请先生能够准许。”

孔子感到很奇怪,说:“人一旦来到世间便没有休息的地方。

你要休息那怎么可能呢?”

子贡说:“照先生的说法,学生连休息的地方都没有吗?”

孔子说:“有倒是有,那就请你看那旷野之中高高的、圆圆的坟墓,坟墓中那上宽下窄的棺材,那就是休息的地方。”

子贡听说后感叹着说:“真是伟大呀,这个死啊!君子认为那是休息,小人认为那是倒下了。”

孔子听子贡对死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很是赞赏,说:“子贡,你真是把人的生死看透了。现在的人只知道人生的快乐,不知道人生的痛苦;只知道人老的疲惫,不知道人老的安逸;只知道死是可恶的,不知道死是休息。齐国的大夫晏子说过一句话,他说:‘生活在古代的人不厌恶死。仁义的人以死为休息,不仁的人以死为倒下。’实际上,死是人的归宿。古人以死人为归人,意思是回到家的人;以活人为行人,意思是走在路上的人。走在路上的人不知道回家,那是抛弃家的人,将受到社会的谴责;而现在天下大多数人都不愿死,都抛弃家,人们却不知道谴责。一个人离乡背井,丢弃亲人,抛掉产业,游历四方而不回家,这是一种什么人呢?人们必定说他是狂荡的人。而另有一人重视贤才,自以为心灵手巧,所以凭借自己的小聪明在那里追求名誉地位,到处张扬而不知收敛。这是一种什么人呢?人们必定说他是有智谋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都是不可取的,可是人们却褒一个而贬一个。只有圣人才知道如何正确地评价他们。

“子贡倦学”在以死为归的学说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死是一种休息,是一种快乐。之所以说它是快乐,主要是针对人生而言的。

因为人生在世总是处在不停地操劳之中,不得休息。为了求生,为了荣名,不停地奔波,无休止地奋争。这是一种痛苦,是一种煎熬。立足于此,死是这种痛苦和煎熬的解脱,所以是陕乐。

这种观点没有明显脱离生死随其自然的基本思路,但却发展了以生为苦、以生为累的思想,并对以死为归的思想表示赞许。

列子还在《杨朱篇》中表述了一种“生为暂来”的思想。

他说:

长沮子见杨朱每日无拘无束地活着,逢水喝水,逢食进食,无水亦不觅水,无食亦不求食,唯恐对他身体不好,于是劝杨朱好好保养,以求长生。杨朱不以为然,说:“有人愿意长寿。长寿有什么好处呢?活一百岁可以说是够长的了,一千个人中很难。有一个。可是你想一想,在这一生中,婴儿时期还不懂事,年老之时已经衰退,这两个要别人照顾的时期就占去了人生的将近一半。晚上睡着时无知无觉,白天有了知觉又忙忙碌碌地不得空闲,这样的日子又几乎占了一半。再加上病痛疾苦、忧虑疑惧,在人的一生中几乎又占了一半。算下来,在几十年中,真正无忧无虑、闲适自在的日子,大概没有几天。你说人活在世上到底为的是什么呢?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有人说是为了享受丰厚的物质、动听的音乐和悦目的美色。

可是物质并非时刻都能满足,声色并非可以长久赏玩,而且还得时刻注意法规的限制、名誉的好坏,往往为了一时的名声和死后的荣誉,不让自己的眼睛去看愿看的东西,不让自己的耳朵去听愿听的东西,注重自己心中的是非标准,放弃了自己当时能够享受到的快乐。这和囚禁在牢笼之中有什么区别呢?

“太古时期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知道,人生是暂时来到这个世界,人死是暂时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既然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那就随着自己的意愿去行动,不违背自然的需求。遇到愉悦的事情不回避,不受名誉好坏的束缚;放纵本性去生活,不限制对万物的喜好;不追求死后的荣名,也不触犯人间的刑法。至于名誉好坏、寿命长短,都不是自己所要考虑的事情。”

这个故事的归结点是不考虑名誉好坏、寿命长短,坦然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基本思想仍然属于顺随自然的范畴。

不过在表述的过程中,用否定人生快乐的方法去破除追求长寿的观念,因此显得颇有一些悲观厌世的情调。又用放任情性的方法去表述不违背自然的思想,因此显得略有一些纵欲的色彩。然而其宗旨却是随其自然,不加人意之束缚。

《力命篇》中表述了一种“人本无有”的思想:

魏国有一个名叫东门吴的人,很喜爱他的儿子。可是当他儿子不幸夭折之后,他却没有一点点忧伤的样子。他的管家觉得很奇怪,问他说:“先生爱儿子可以说是天下少有的了,可是现在您的儿子死了,却不见您悲哀和忧伤。这是为什么呢?”

东门吴回答说:“我原先本来就没有儿子,没有儿子的时候并没有感到悲哀和忧伤。现在儿子死了,不是与原先没有儿子一样吗?既然与原先没有儿子是一样的,那为什么要悲哀和忧伤呢?”

这个故事是从人的演变来看待生死。认为人本来就不存在,死后也不存在,所以生前与死后没有什么区别。既然生前与死后没有什么区别,那么死后也就不应该有什么哀伤了,因为他在生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哀伤。

生死随其自然,立足点在于人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个过程。说它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个过程,其意义有两点:其一是,人是自然而生的,也是自然而死的,非旦自然生死,而且既已出生则必然要死,因为这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任何人都不可能违背。既然如此,人在生死面前则是无可选择的。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则应抱有生死随其自然的态度,这是一种明智。

反之,明知生不可求而强求,明知死不可免而强免,明知未至死地而趋死,明知前有生路而不行,岂非自讨苦吃?岂非愚昧?其二是,人从无有而至有,又从存有而至无,处于无有之时无知无欲、无苦无乐,回归无有之地也会无知无欲、无苦无乐。既然如此,人生不值得追求,人死不必要回避。

客观一点说,这种观点是一种自然的观点,实在的观点,通达的观点,透彻的观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揭示了生死的真相,驱散了死界的迷雾,消除了对死的恐惧,进入了自若的境界,对人类有解除迷信,唤醒睡梦,启迪理智,脱俗归真的作用。

人们生活在世上,大都害怕死,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死将改变人生的一切,丢掉生时的家财,抛弃亲友与家人,割断情丝和爱恋,把人带人一个陌生的世界;因为生与死的中间隔着一个不可琢磨的分界线,是痛?是苦?是惊?是惧?谁都不知道,而别人临死时那种难受的样子却给人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因为死后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人们全然不知道,加上一些鬼怪传说的渲染,那里十分可怕便成了一般人对死的心理预感。

不过怕有什么用呢?怕也得死,不怕也得死。既然如此,与其害怕,不如正视它,研究它,以顺随客观规律的态度对待它。

这是最正确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正确,是因为它是对人的生活和身心最为有益的态度。列子生死顺其自然的观点与这样的态度是基本吻合的。

死是必然要来临的,拒之亦来,迎之亦来,这是人生的客观规律。列子正是立足于此提出了拒之无用而迎之不必,未来之则安于生而既来之则安于死的观点。由此可见,列子的观点不是随意的妄言,它建立在了对生死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死是一种乐事,因为它是劳累之后的休息、烦恼之中的解脱,所以死不应拒之,亦不必惧之,随其自然而应之。列子这种观点不能说是科学的,因为死后无知无觉,既谈不上苦,也谈不上乐。然一而这种乐观的态度却扫除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心理,而且以劳累后的休息、烦恼之中的解脱作比喻,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生前一无所有,死后也一无所有,人从无而变有,又由有而归无。据此列子提出生前无忧、死后亦无所沈的的观点。在这里,首先列子确立的前提是真实的、科学的,他客观地展示了人在生前死后的真实世界;其次他的眼光是深邃的,思维是非凡的,他把人的视野从有限的现世拓展到了不可目视的彼岸,将人的视角从人的生命体调整到了宇宙空间,使之具有了高度的洞察功能和透视功能。

正因为这样,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脱俗的,显得那么沉静、泰然、洒脱、自在,一派圣哲风度,使人仰而观之。

由此我们说,列子生死随其自然的观点是中国古代的一面明镜,大可照亮人的心田,使人活得轻松,死得自然。

不过有些人并不同意这个结论,说列子的观点导向颓废、放纵、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这倒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列子讲述过几个相关的故事,我们在下面作一介绍,以供分析。

3.尽欢穷乐死则皆空

在列子讲述的故事中,的确有主张人生享乐的,但这种主张的理论依据并不是生死随其自然,而另有所主。请看“子产兄弟”和“端木散财”两个故事。

“子产兄弟”的故事出自《杨朱篇》。故事说:

春秋时期,郑国曾由子产执政。子产很有才能,只用了三年时间,便创造出了国治民安的局面,善者服其教化,恶者畏其刑法,邻近的诸侯也都心怀忧虑,怕郑国越来越强大。可是有一件事情总使子产放心不下,成为他担心而又束手无策的难题。这就是他的兄长公孙朝好酒,弟弟公孙穆好色。

在公孙朝的家里存放着千种好酒,已经是喝也喝不尽了,可是他还在大规模地酿造,酒糟堆放在那里像个小山。路经他家,离门口还有百步之远,就闻到了酒糟味,那个浓劲,呛人鼻喉。

说起公孙朝的喝酒来,那就更不用提了。酒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乐趣,除此之外,什么世道的安危、人间的吉凶、家境的盛衰、九族的亲疏、国家的存亡,一概不知,即使是水火兵刃危及他的生命,他也毫无知觉。

同类推荐
  •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分为三篇:第一篇,艺术与审美经验;第二篇,美、美学与哲学问题;第三篇,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等。在该著作中,作者将视角从现象学、存在论拓展到生成论,对艺术、美学与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叉式的研究,并力图展开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的对话。该著作还涉及艺术、时尚与文学,以及中西思想的语境等诸多方面。
  •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以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为研究对象,以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为基础,对“自然历史过程论”、历史决定论和意识反映论等已经成为“常识”的基本观点进行新的阐述;对实践是人的生存本体、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等过去被忽视、“遗忘”的基本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对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从后思索”、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等一些马克思有所论述、但末充分展开,同时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观点,进行充分展开和详尽论证。
  • 系统思考之“道”:探索东方哲学与系统思考之共性

    系统思考之“道”:探索东方哲学与系统思考之共性

    老子在2500年以前写下的《道德经》和今天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出现而日益受到重视的“系统思考”之间,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本书将引领我们去思考有关“系统思考”的永恒的智慧,并在我们试图解决未来的许多难题面临诸多挑战时,指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而贯穿全书的理念是,我们在当今世界的状况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当我们对于我们个体及人类这个物种有了更清楚的认知以后,我们又能如何改变或改善。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Ⅲ(第13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Ⅲ(第13卷)

    本卷是经典著作研究第III卷,收录关于经典作家巴黎公社时期以及其后的相关研究文章,展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之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本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关于这一时期著作的相关卷次前言,第二部分是一般性的研究文章。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民族学笔记以及相关著作的研究文章单独成为本从书的第14卷,因而本卷不包含那些方面的研究文章。
  • 庄子白话全译

    庄子白话全译

    本书的导读是对《庄子》各篇思想的总结和梳理,让读者对庄子的核心思想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使《庄子》更加清晰易懂。译文字斟句酌,不仅保证准确无误,还力图还原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特色,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庄子的思想,其间的精妙故事,为人处世上或许于读者会有感悟和帮助。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褚氏遗书

    褚氏遗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从蛇化龙

    从蛇化龙

    本书轻松升级,张贤重生为蛇,看看一条现代蛇,究竟怎么成为一条神龙。怎么兴云布雨。本书纯虚构,请不要拘泥文中的细节。
  • 慕上莲心

    慕上莲心

    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你面前你不知道珍惜,幸运的是,当你回过头时你发现那份感情还在原地,不幸的是,却已够不到它……
  • 怪兽:怪兽部落的见证(青少年科学探索营)

    怪兽:怪兽部落的见证(青少年科学探索营)

    本书介绍了兴风作浪的海蛇、海洋中的不明潜水怪、加那利群岛水域海怪、长白山天池怪兽、新疆喀纳斯湖怪、尼斯湖怪物的来历、阿拉斯加海湾海怪、福州左海湖水怪、青海湖出现精灵水怪、神农架长潭水怪泌阳铜山湖水怪等内容。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权宠悍妻

    权宠悍妻

    国公府的嫡女,嫁与将军为妻,助他成为一代名将,却被夫君婆婆厌弃,怀孕之时,他宠爱小妾,以克星为由剖腹夺子,更拿她顶罪屠之。杀身之仇,涅槃重生,她杀心机姐妹,诛恶毒继母,夺回母亲嫁妆,渣男和小妾都一一死在她的剑下。重活一世,她不再痴恋,可偏遇那不讲道理的霸道元帅。“我这个所谓国公府嫡女说白了只是个乡野丫头,配不起元帅,不嫁!”“嫡女也好,乡野丫头也好,本帅娶定了!”“我心肠歹毒,容不得你三妻四妾,元帅若不想后院血流成河,最好别招惹我。”
  • 权倾天下

    权倾天下

    后主刘禅被迫迁到魏都洛阳,一日权臣司马昭请他赴宴,极尽戏耍,由此引出“乐不思蜀”典故。回到后宫之后,因伤心哭倒于地,头痛欲裂,精神恍惚,差点被人夺舍。后经努力,基本守住一丝清明,与对方,来自现代的府兵,被枪决的吴仁义(无仁义)展开殊死搏斗。数载之后,两个魂魄既斗争又联合,各取所长,终于搞出了一些奇异光怪,歪打正着之下,收拾了权臣司马氏,恢复了大汉王朝的辉煌。
  • 你要记得我曾来过你世界

    你要记得我曾来过你世界

    她,是所有家长和所有老师眼里的乖乖女加好学生。第一次遇见她,朦胧之间没有看清楚她的样子,正要去寻找,却不见她的踪迹。第二次遇见她,是在一个好学生学习的地方,他跟她抢着同一本书。渐渐的,他见她的次数多了,心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绪,像是喜欢的种子,正在慢慢生根发芽。他明明知道她是好学生,却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见她、去找她,去寻她。他明明知道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却还要试图去追上她的步伐。明明知道他们之间根本就不可能,却还想要亲自去试一试。其实啊,从他们相遇开始,缘分就已经注定了……
  • 说说成长那些事吧

    说说成长那些事吧

    写一个自己所想,所感,其实我也是不知道我要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