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不如行动。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朝着希望的方向去主动争取,去努力,去拼搏。不要指望别人来帮助我们,只有自己的努力拼搏,才能实现我们的愿望。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人把自己辛苦得来的新构想取消或埋葬掉,因为他们不敢行动,他们过于保守,总是处于等待和观望之中。更可怕的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些构想又像噩梦似的回来折磨他们。
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此时你就要认识到:一个人如果制订了目标,但并不去行动,这目标就等于虚设。冥思苦想的计划如何实现,我们绝不能停止不前而不去做。行动才是化目标为现实的关键,行动才是潜能的引爆器。
有一个鹰蛋,被上山游玩的小孩子拿回了家,家人把这个蛋放到了鸡场里和那些鸡蛋一起孵。后来,鹰蛋里的鹰和小鸡都孵出来了,小鹰和小鸡一起长大,但是鹰一直都很伤心,因为鹰的长相,一点都不像其他伙伴。因此,鹰不能和鸡伙伴们一起玩,只能独自发呆,就这样,鹰一直和鸡生活在一起。随着时间的过去,鹰对自己的生活越来越不满足,它发现,自己的内心里有一种奇特的感觉。它一直在想“我一定不只是一只鸡!”只是它一直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有一天,鹰和鸡在鸡场外面玩,一只老鹰从天空中飞了过去,然后又飞了回来,一直飞了好几个来回。和鸡在一起的鹰感觉到自己的双翼有一股奇特的力量,感觉胸膛里的心正猛烈地跳着。它抬头看着老鹰的时候,一种想法出现在心中:“养鸡场不是我待的地方,我要飞上蓝天,栖息在山岩之上。”鹰从来没有飞过,就算是从高处往低处也没跳过,但是,鹰内心飞翔的力量和天性让鹰展开了双翅挥动起来,经过不断地努力,鹰飞了起来,鹰飞到了房顶上,然后飞到了一座小山上,最后,鹰飞到了更高的山顶上,直冲天空,在天空中飞舞时,鹰才知道自己原来这么伟大。
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普通人只发挥了他蕴藏能力的1/10。与应当取得的成就相比较,我们不过是在沉睡。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自身资源的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一直在荒废。我们身体里蕴藏着的这些巨大潜在力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认识、去开发。这种力量,一旦引爆出来,将带给你无穷的信心和能量。
大凡前进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们,可能会一次又一次地处于逆境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是艰难的,生活中所有的不顺都跟他过不去,做这样或那样的努力都是毫无用处的,他不可能成为赢家。自此,这个人也就会灰心丧气,认准无论自己怎么做,都不会有好结果。可是,他们没有发现,他们身上那种可以改变自身的力量被封锁了,没能发挥出一丝作用。他们没有分辨出这种力量,甚至并不知道这种力量的存在。
所以,我们为了使行动容易,必须要把工作环境整理好,或把周围一些令心情散乱的事物消灭掉,这是必要的措施。但最重要的是你开始要做的“欲念”。在报社这种喧闹的环境中工作的记者,或在忙碌的证券和股票堆中工作的营业人员,只要他们有去工作的意念,仍然可以将周围的嘈杂从心中驱逐出去,而全神贯注于自己的行动上。
事实如此,看看我们所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哪一点离开了行动呢?的确,我们的每一次成功都源于行动,人们常说,心动不如行动。“我当时本该那么做,却没有那么做。要是当初做了,我今天早发啦!”这等于废话,毫无价值和意义。再好的主意、计划、打算,若只是说说或写在纸上,根本未去付诸行动,那只是自欺欺人或使人空留叹息罢了。反之,如果真的彻底实行了,办了,那当然会带来一定的效益。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想到了就立即付诸行动,我们就会很快地有所收获。
同样的道理,在一个公司里,如果我们的员工都能够保持积极主动,时刻把“心动不如行动”永记心中,让工作成为一种追求,这样,纵使面对缺乏挑战或毫无乐趣的工作,也终能获得回报。当新员工养成这种立即行动的习惯时,他就有可能成为企业领导者和部门管理者。那些位高权重的员工就是因为他们以行动证明了自己勇于承担责任、值得信赖。
马林先生在《再努力一点》这本书中曾这样写道:“心动不如行动。希望什么,就主动去争取,去促成它的发生。我们无法指望别人来实现我们的愿望,也不能指望一切都已经成熟,然后轻松去摘取果实。永远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要彻底打消这样的念头。”
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有一种积极行动的意识,我们要相信:成功完全是自己的事情,没有人能促使一个人成功,也没有一个人能阻挠一个人达成自己的目标。只有我们把想要办成的事付诸行动,才能走向成功。
激发潜能:靠行动打开成功的大门
行动是成大事者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只坐在那儿想打开人生局面,无异于痴人说梦。只有靠自己的双手,行动起来,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性。
有一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位住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年轻艺术家就是靠他行动起来,从而才走向成功的。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居住在多伦多的这位年轻艺术家的全家几乎全靠救济过日子,这段时间他急需要用钱。此人精于碳素画。他画得虽好,但时局却太糟了。他怎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呢?哪有人愿意买一个无名小卒的画呢?
他可以画他的邻居和朋友,但他们也一样身无分文。唯一可能的市场是在有钱人那里,但谁是有钱人呢?他怎样才能接近他们呢?
他对此苦苦思索着。最后他来到了图书馆,从那里借了一份画册,其中有大型企业家的正式肖像。他回到家,开始画了起来。
他画完了像,然后放在像框里。画得不错,对此他很有自信。但他怎样才能交给对方呢?他在商界没有朋友,所以引见是不可能的。但他知道如果想办法与他们约会,他们肯定会拒绝。写信要求见他们.但这种信可能通不过这位大人物的秘书那一关。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对人性略知一二,他知道,要想穿过总裁周围的层层阻挡,就必须投其对名利的爱好。
他决定采用独特的方法去试一试,即使失败也比主动放弃强,所以他立即行动。
他梳理好头发,穿上最好的衣服,来到了某位银行总裁的办公室并要求见见他,但秘书告诉他:事先如果没有约好,想见总裁不大可能。
“真糟糕”,年轻的艺术家说,同时把画的保护纸揭开,“我只是想拿这个给他瞧瞧。”秘书看了看画,把它接了过去,她犹豫了一会儿后说道:“坐下吧,我就回来。”
她马上就回来了。“我们总裁想见你。”她说。
当艺术家进去时,总裁正在欣赏那幅画。“你画得棒极了,”他说.“如果我想把这张画买下来,你打算要多少钱?”年轻人听总裁如此说,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他舒了口气说:“我只要500元。”结果如何呢?他们成交了。
为什么这位年轻的艺术家的计划会成功?就源于他刻苦努力,精于他所干的行业。
他想象力丰富:他不打电话先去约好,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被拒绝。
他有洞察力:他能投总裁对名利的喜好,所以选择了他的正式肖像是明智的,他知道这肯定对总裁的口味。
他有进取心:做成生意后,他又请银行总裁把他介绍给他的朋友。
他敢于另辟蹊径:在采取行动前研究市场,认真估计第一笔生意后的事。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敢于行动,相信行动能够战胜一切。而且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在行动时,充分地应用了他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敢于行动,立即行动的精神。
当然,他在做构想、做计划以及解决问题时,并没有让精神役使住,而是灵活地加以运用,从而使自己取得了成功。
那么,作为我们普通的人,应该怎样运用这种精神呢?我教你运用你的精神的秘诀是:先准备好纸笔,即使是一支两块钱的铅笔也无所谓,往往这些廉价的铅笔也会替你带来无限的财富,因为它是使你精神集中的最佳道具。
当你在纸上写出某种想法时,你所有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思考里,那是因为精神一方面在做着思考,另一方面和思考不一样的事也能显示出来。你在纸上写下所思考的事时,你在心理上也应该写着,你把某一想法写在纸上时,那事会更正确、更长久地记在自己的脑中,这可以当成是一种凭借。
当你一旦养成集中精神使用纸和铅笔的习惯时,你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思考,“心情萎靡时,我就执笔写作。”最终他成为了诗人,可见他对集中精神的道理是颇具心得的。
有一个人就是应用了这种方法,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人是一个雅典人,他没有口才,可是他非常地敢于思考,敢于行动。有一天开大会,许多人做了精彩的长篇演说,许诺说要办许多大事。轮到这个人发言,他站起来,憋了半天只说出一句话:“大家说的事情……我都要做!”但就是这一句话,却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所以,即使是坐享其成,守株待兔,也还得去“坐”、去“守”。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哪怕是最微小的事情、最简单的事情、最省力的事情,也只有行动,才能让你获得成功。温馨提示:
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快乐的人。那么你需要记得随手关上身后的门,学会将过去的悲伤、错误、遗憾都抛在脑后。尽量向前看。
如果在你的事业生涯中,感觉有些事情对你很重要,同时你也很想做到,那就马上让自己行动起来,现在就应该去做,将你的全部能量投入到为成功所做的努力中,这样,结果往往会令你满意。最重要的是,不要考虑失败,不要考虑万一,只要你行动起来,就会有收获。
马塞诸塞州的州长安德鲁在1861年3月3日给林肯的信中写道:“我们接到你们的宣言后,就马上开战,尽我们的所能,全力以赴。我们相信这样做是美国和美国人民的意愿,我们完全废弃了所有的繁文缛节。”1861年4月15日那天是星期一,上午他在华盛顿的军队那边收到电报,而第二个星期天上午九点钟他就作了这样的记录:“所有要求从马塞诸塞m动的兵力已经驻扎在华盛顿与门罗要塞附近,或者正在去往保卫首都的路上。”
安德鲁州长说:“我的第一个问题是采取什么行动,如果这个问题得到回答,第二个问题就是下一步该干什么。”
那么,行动的步骤有哪些呢?把它们一一列m来,然后,开始逐项实行。今天马上行动!明天也不能懈怠!每天都要持续行动,起步向前走!这就好像当你要扩展销售业绩,你的行动项目就应该包括增加拜访客户的次数。如果你只拜访了几个客户,那你就应该再多拜访几个,设定每天的目标,并且遵守它。
总之,如果下定决心立刻去做,往往会激发潜能,往往会使你最渴望的梦想能够实现。因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普通人只发挥了他蕴藏能力的1/10。与应当取得的成就相比较,我们不过是在沉睡。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自身资源的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一直在荒废。我们身体里蕴藏的这些巨大潜在力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认识、去开发。这种力量,一旦引爆出来,将带给你无穷的信心和能量。
我们前进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可能会一次又一次地处于逆境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是艰难的,生活中所有的不顺都跟他过不去,做这样或那样的努力都是毫无用处的,他不可能成为赢家。自此,这个人也就会灰心丧气,认准无论自己怎么做,都不会有好结果。可是,他们没有发现,他们身上那种可以改变自身的力量被封锁了,没能发挥出一丝作用。他没有分辨出这种力量,甚至并不知道这种力量的存在。
杨晓冰正是如此。杨晓冰是一个非常喜欢过休困生活的人,每当星期六的时候,他就会带着钓鱼竿步行50里到金沙江边去钓鱼,直到星期天的晚上才回来,虽然他看上去精疲力竭,满身污泥,但他却感到快乐无比。
这类嗜好唯一不便的是,他是个保险推销员,有一次,他又来到了金沙江边,就在他准备回家的时候,他突发奇想,在这荒山野地里会不会也有居民需要保险?那他不就可以同时工作又可以在户外逍遥了吗?经过他的调查走访,他果真发现就有这样的人:他们是内昆铁路公司的员工。他们散居在沿线八百公里各段路轨的附近。他可不可以沿着铁路向这些铁路工作人员、农村人员和外来打工的人拉保呢?
杨晓冰就在想到这个主意的当天,就开始让自己行动起来。他向一个中转站的负责人打听清楚以后,就开始着手整理他的投保计划,开始了他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停下来让恐惧乘虚而人,自己吓自己会使以后认为自己的主意变得很荒唐,以为它可能失败。他也不左思有想找借口,他只是沿着火车铁轨步行下去。一站接一站地去拉保。
杨晓冰沿着他能拉保区域的铁路走了好几趟,那里的人都叫他“步行的杨晓冰”,由于他为人幽默,又好于助人为乐,即使没有人投保,人们也都非常喜欢他。同时,他也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不仅如此,他还学会了理发,替当地人免费服务。他还无师自通地学会煮饭。每当到一家的时候,他就会拿出自己随身带的东西,给那家人理发和煮饭,他的手艺当然使他变成最受欢迎的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