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9100000021

第21章 学海泛槎(8)

有的学者认为要解决这些弊端,比如环境污染,只有发展科学,发展技术,发展经济,才有可能最后解决环境问题。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为了保护环境决不能抑制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这个大前提是绝对正确的。不这样做是笨伯,是傻瓜。但是处理这个问题,脑筋里必须先有一根弦,先有一个必不可缺的指导思想,而这个指导思想只能是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否则就会像是被剪掉了触角的蚂蚁,不知道往哪里走。从发展的最初一刻起,就应当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念念不忘过去的惨痛教训,想方设法,挖空心思,尽上最大的努力,对弊害加以抑制,决不允许空喊:“发展!发展!发展!”高枕无忧,掉以轻心,梦想有朝一日科学会自己找出办法,挫败弊害。常言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到了那时,魔已经无法控制,而人类前途危矣。中国旧小说中常讲到龙虎山张天师打开魔罐,放出群魔,到了后来,群魔乱舞,张天师也束手无策了。最聪明最有远见的办法是向观音菩萨学习,放手让本领通天的孙悟空去帮助唐僧取经,但是同时又把一个箍套在猴子头上,把紧箍咒教给唐僧。这样可以两全其美,真无愧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主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而取代不是消灭。全面一点的观点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分析已快走到尽头,而东方文化寻求综合的思维方式必将取而代之。以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将随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这种代之而起,是在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所达到的水平的基础上,用东方的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这种“取代”,在二十一世纪可见分晓。所以结论是: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用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行动,济西方“征服自然”之穷,就可以称之为“东西文化互补论”。东方的“天人合一”是带有普遍性的一种思想,中国、印度都有。即以中国儒家为例,《易经》中有“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中庸》有“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子》有“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更是典型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些都是综合思维方式的典型例子。

2001年10月,七十六位中华文化研究者,其中也有我,发表了《中华文化复兴宣言》,肯定: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和日本的高速发展,都吸收了中华文化思想的智慧。当前西方一些有远见之士都在尽力研究中华文化,并提出“西方的病,东方的药来医”,形成了“东学西渐”。这些都说明了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仍有无穷的价值!

我们知道,十六至十八世纪的“东学西渐”给欧洲思想界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哲学对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收入“东学西渐丛书”的朱谦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经济学家魁奈甚至有“欧洲孔夫子”之称。儒家的理性精神和人道原则,无神论和“人性本善”的思想,都被启蒙思想家用来作为同基督教神学作斗争的武器;道家崇尚自然的原则也对法国唯物主义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能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中国哲学,他不讳言,自己的二进制直接受到《易经》中的阴阳八卦卦序的启发。其大弟子沃尔弗同样热爱中国文化,曾因发表《中国的实践哲学》的讲演而受到迫害。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是莱布尼茨——沃尔弗学派的嫡传,他的“理性”一词被认为来源于宋明理学的“理”和老子的“道”。

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传教士起的作用不可抹杀。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西学逐渐地传到了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通过传教士传到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居住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或多或少都有了解。他们把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译成西方的文字传到欧美,诸如《大学》、《中庸》、《论语》、《易经》等。在东学西渐中,有两个人与青岛有联系,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是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一个是翟理斯(Herbert Giles,1845~1935)。

卫礼贤原名理查德·威廉,因为酷爱中国文化,便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卫礼贤。他是德国基督教同善会的一名传教士,1899年来中国,在青岛传教,也从事于教育和慈善事业,在中国生活了二十余年,1924年回德国。在华期间,曾与康有为有交往,与劳乃宣相识颇深,并在劳乃宣的帮助下,着手翻译《易经》,在德国以德文出版。他还创办了礼贤书院,潜心研究中国儒家学说。从1903年起,卫礼贤发表了大量有关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论文,并着手翻译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已出版的有《论语》(1910年)、《老子》、《列子》(1911年)、《庄子》(1912年)、《中国民间故事集》(1914年),《易经》(1924年)、《吕氏春秋》(1928年)和《礼记》(1930年)等。回国后,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创立中国研究所,出版杂志《中国的科学与艺术》,成为“中国在西方的精神使者”。德国的学者们给予卫礼贤高度和充分的肯定,法兰克福大学授予他汉学荣誉博士,他成了中国古代圣人的诠释者。通过他,西方思想界的一大批代表人物接触了中国文化,从中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启迪。如荣格认为从他那儿得到的教益比从其他任何人得到的都多。对卫礼贤翻译的《周易》,荣格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通过《易经》的帮助和启发,荣格提出了“共时性原则”,并将这种“共时性原则”,作为自己的分析心理学发展的内在基石,认为建立在共时性原则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在《易经》中表现最为充分,是中国思维方式最集中的体现。而对于西方人来说,这种思维方式,从赫拉克利特之后,便在哲学史上消失,只是在莱布尼茨那里出现过一些低微的回声。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在青岛居住并游学,1903年青岛啤酒创立,译名就是采用他和威妥玛式拼音,而为Tsingtao Beer,他在中国担任过多处英国领事,后来担任英国剑桥大学第二任中文教授,治学勤,著作多,有“其书满架”之誉。他对东学西渐有很大贡献。他著有《中国历史及其它概述》。他编的《华英辞典》,提到很多中国文人,附有各个汉字的广东、客家、福州、温州、宁波等九个方言区的方音拼法。他著《古今姓氏族谱——中国人名大辞典》,介绍了从先秦到十九世纪的中国历史人物,其中有不少是文学家。另著《中国文明》、《中国文学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提到过这部外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他翻译的作品也很多,有《英译汉诗》,1898年他从《聊斋志异》的四百五十五个故事中选译了一百六十四个故事,并根据其中的《梦》(即《莲花公主》)改写了一部芭蕾舞剧《蜜蜂》,1916年该剧上演后在欧洲引起轰动。他还有两次重译的《佛国记》(1877年、1923年),1905年写《中国绘画艺术概要》,1911年编《古今图书集成索引》。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在1929年完成《离骚》的英译时,他和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R·Tagore)作了序。他还著有《儒家及其竞争者》(1915年),并对《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思想经典作了部分翻译。他和他的儿子对《庄子》都很有兴趣,各有自己的《庄子》节译本。1957年,英国出版了他用三十八年时间编成的《大英博物馆藏敦煌汉文写本目录》。他的知名度很高,孙中山1897年春复函给他(时任剑桥大学教授),并应其所请写了一篇自传,谈到自己初次出国的感受,“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至于教则崇拜耶锦,于人则仰中华之汤武暨美国华盛顿矣”。孙中山的这些感受与文化交流有关。

在翟理斯和卫礼贤几十年之后,二十一世纪的第四年,青岛大学《东方论坛》又开设了“东学西渐”的专栏,这不知是巧合,还是策划者事先有意安排的。我希望这个栏目能够吸引更多的学者参加,都来关注文化交流。我希望把这个栏目办好,办成一个有特色的栏日。

2004年

“天人合一”新解(1)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中外治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哪一个也回避不开。但是,对这个命题的理解、解释和阐述,却相当分歧。学者间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理解的角度,也不尽相同。这是很自然的,几乎没有哪一个哲学史上的命题的解释是完全一致的。

我在下面先简略地谈一谈这个命题的来源,然后介绍一下几个有影响的学者对这个命题的解释,最后提出我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说是“新解”吧。对于哲学,其中也包括中国哲学,我即使不是一个完全的门外汉,最多也只能说是一个站在哲学门外向里面望了几眼的好奇者。但是,天底下的事情往往有非常奇怪的,真正的内行“司空见惯浑无事”,对一些最常谈的问题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而外行人则怀着一种难免幼稚但却淳朴无所蔽的新鲜的感觉,看出一些门道来。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很容易解释,在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并不稀见。我希望,我就是这样的外行人。

我先介绍一下这个命题的来源和含义。

什么叫“天人合一”呢?“人”,容易解释,就是我们这一些芸芸众生的凡人。“天”,却有点困难,因为“天”字本身含义就有点模糊。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笔下,天有时候似乎指的是一个有意志的上帝。这一点非常稀见。有时候似乎指的是物质的天,与地相对。有时候似乎指的是有智力有意志的自然。我没有哲学家精细的头脑,我把“天”简化为大家都能理解的大自然。我相信这八九不离十,离开真理不会有十万八千里。这对说明问题也比较方便。中国古代的许多大哲学家,使用“天”这个字,自己往往也有矛盾,甚至前后抵触。这一点学哲学史的人恐怕都是知道的,用不着细说。

谈到“天人合一”这个命题的来源,大多数学者一般的解释都是说源于儒家的思孟学派。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狭隘的理解。《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这是很有见地的话,这是比较广义的理解,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我现在就根据这个理解来谈一谈这个命题的来源,意思就是,不限于思孟,也不限于儒家。我先补充上一句: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为了方便起见,我还是先从儒家思想介绍起。《周易·乾卦·文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里讲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人生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孔子对天的看法有点矛盾。他时而认为天是自然的,天不言而四时行,而万物生。他时而又认为,人之生死富贵皆决定于天。他不把天视作有意志的人格神。

子思对于天人的看法,可以《中庸》为代表。《中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孟子对天人的看法基本上继承了子思的衣钵。《孟子·万章上》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天命是人力做不到达不到而最后又能使其成功的力量,是人力之外的决定的力量。孟子并不认为天是神;人们只要能尽心养性,就能够认识天。《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到了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董仲舒是当时儒家的代表,是他认真明确地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说:“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阴阳义》中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是非常明显的。他的天人感应说,有时候似乎有迷信色彩,我们不能不加以注意。

同类推荐
  • 吉狄马加的诗

    吉狄马加的诗

    汇集作者自发表诗歌以来的的代表性作品,重返展现了作者迄今为止的诗歌诗歌创作全貌,以及这一方面的发展路径。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得惠于其民族文化的滋养,得惠于经年不断的汉语创作的锤炼,也得惠于其长时间文化管理工作培植出来的视野,其社会效益毋庸置疑。
  • 诗酒江湖:东篱杂文

    诗酒江湖:东篱杂文

    这本杂文集,收录了近两年来的文章,多发表于头条号和微信公众号。内容包括,诗词介绍,生活随感,影评,历史人物评传等。没有详细分类,就随便杂糅在一起,大概是按照写作时间顺序排列。这样也有好处,可以通过看这些文章,了解作者这两年都干了些什么,写作很随机,泥沙俱下,当然也可能在泥沙中发现一两颗珍珠。作为一个理科生,觉得生活本身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不用非要分门别类的去编辑,那样看文章就会有到了丰台世界公园的感受,一进门是希腊雕像,再往里走,就见到埃及金字塔,一回头,哇,还有法国凯旋门在脚边,很容易惊喜…
  • 春日勃勃生机

    春日勃勃生机

    春天的三月更是生机勃勃,富有活力。晨雾像轻纱似的笼罩着小山村,山村变成了一座小岛,缥缥缈缈、若隐若现,像天上的仙境一般。一身乌黑的小燕子,带着剪刀似的尾巴,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轻快而又敏捷,一会儿飞到田地里,转眼间又落到屋檐下了。我有点不放心,拿着手电筒去找我的同学,他还在悬崖上心惊肉跳着,毕竟我是他的朋友,总不能置之不理。夜幕已经降临,他竟还没有回家。
  • 述而批评丛书:竭尽全力的轻盈

    述而批评丛书:竭尽全力的轻盈

    轻盈同时也意味着明澈,意味着不依赖面具就讲出艺术和生活的真理。上海最具潜力的文学批评家,书写批评新浪潮。萧红、台静农、张大春、苏珊·桑塔格、翁贝托·埃科、科塔萨尔、约翰·欧文……作者的笔触自如穿梭于中外古今,善于娓娓道来,亦不乏侃侃而谈。不做高头讲章,只以性情文字,品味文学带领日常轻盈飞升的奇妙力量。这些批评文章本身也可看成优美的随笔,处处有洞见与惊奇,每一篇都让你看透一句话、一本书、一位作家。《竭尽全力的轻盈》收录了作者在近几年撰写的多篇文章。文集所讨论的作家、文本大多具有一定分量,对近年重要的文学类新书和引起文坛关注的作者多有触及。文章分为5辑:辑1,“文学的千分之一”,谈论的是文学作品和文学史书写本身,所评论的对象包括林达、骆以军、张大春、毕飞宇等当下知名作者,和文学史上更为经典的萧红、台静农等作家;辑2,“作为复数的生活”,谈文人、知识分子的回忆录和杂文、随笔,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时代、人生与自然;辑3,“纸上的爱”,讨论文学中的爱和温情;辑4,“跟着自己的心写作”,评论的是苏珊·桑塔格、埃科、伊坂幸太郎等外国作家及其作品;辑5“亦新亦旧”里都是诗论,话题涉及诗歌写作的技艺、诗歌翻译的得失、具体诗人和作品的评论。
  • 闲庐诗稿

    闲庐诗稿

    《闲庐诗稿(竖排版)》内容包括:从帝国大厦顶层俯瞰曼哈顿、贺康晓阳四十岁生日、记梦、谒随州厉山神农故里纪念祠、游芒砀山、题刘邦斩蛇处、题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二首)、其一、其二、过宁远古城怀袁崇焕、过二郎山、入海螺沟、随州听编钟古乐、五台山游记、暮游龙泉寺……
热门推荐
  • 包孝肃奏议

    包孝肃奏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鬼魂律师

    鬼魂律师

    你相信世界上有鬼吗,当一个绝对无神论者可以看见鬼,她的内心是怎么样的,世界观崩塌?惶惶不可终日?都不是,她要带着这些鬼一起生活,一起帮她赚钱。正义or金钱,爱情or事业。你怎么选!人生的选择题很多,每个人的选择不同,结局也各不相同。说她是伸张正义的律师,可她还是利用鬼魂的守财奴。说她自私自利只为金钱,她却自愿签下了和鬼魂共生的契约,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名校毕业的天才律师,家人同学眼里的正义使者。一夜之间变成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还当什么律师啊,没有良心的,都害死人了,居然没被抓起来,听说执照被吊销了,活该!罚的太轻了!”“他们为什么叫我灵魂律师,因为我能看见鬼!既然这样,那就叫鬼魂律师好了。”
  • 三生劫:明凰血令

    三生劫:明凰血令

    初见时:他十二岁,父母双亡,流亡为乞丐。她九岁,锦衣华服,予他一饭之恩。再见时:他十五岁,他迫于生计,沦为盗贼,一时偷窃被抓。她十二岁已经是风华初绽,容貌清丽,轰动定州城。她从张宏文手中救下他,并收留他在郭家为奴。终于不用再为温饱发愁,他却发现迷失了自己的心...他从最卑贱的乞丐成长为一代帝王明凰始终不离不弃,伴他左右“吾之王朝将冠汝之姓氏,曰:大明王朝。”是一位少年的成长史书,亦是一代帝后在乱世相爱的倾城恋曲。(仿明朝历史的架空文,既有江湖的刀光剑影,又有朝堂步步为营,不乏战场的血雨腥风。)
  • 石破天惊荆山玉

    石破天惊荆山玉

    和氏璧重现人间,一场腥风血雨难免。游历祖国大江南北,遍寻天下,终得见和氏璧真容!
  • 被凉

    被凉

    胆小、懦弱、遇事怕担责任,成为慕容蓝云的代名词,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以往脆弱的他变得坚强起来,颠沛流离,一路坎坷,一度尝尽人间各种辛酸,命运最终给予了他回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进击吧网球王子

    进击吧网球王子

    在美国长大的网球天才少年越前龙马被父亲召唤回到了日本,随行的还有一位可爱的‘男孩子’千叶?,他们两个一起进到网球名校青春学园。在这里,他们遇到从今以后网球路上最好的伙伴。队长手冢国光、副队长大石秀一郎、腹黑的不二周助、元气满满的菊丸英二、数据控乾贞治、热血的河村隆、活跃的桃城武以及外冷内热海堂熏。各具特色的前辈给龙马和千叶带来不一样的冲击,以及对友谊、团队的认知。在这所青春学园里究竟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 秦先生,隐婚请低调

    秦先生,隐婚请低调

    第一次见,她被男友劈腿,伤心买醉,第二次见,她遭遇极品男被纠缠。明明是富可敌国的男人,却小心的将她护在怀里,视若珍宝。“你愿意以结婚为前提,和我交往吗?”她想,嫁给这个男人,或许不错。--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魂断幽冥风月情

    魂断幽冥风月情

    一个在江湖上风行了数百年的黑暗杀手组织,一段绝艳倾城的爱恋,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诡异神秘的风月令、威力无比的天玄剑、邪恶骇人的残阳剑、绝美无双的寒冰剑,无不是令世人倾倒的神兵利器,惊然现世,各自惊艳,一个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物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步步杀机,处处惊心。“薇开、血灵现、风月出、天下乱”个千百年的咒语,江湖再起争斗,欲爱不能,欲恨不休,无情的剑,多情的杀手,难断的恩仇。绝美冷艳的幽冥界阿修罗王、权倾天下的金河国国君、少年得志位高权重的少将军、才情出众深得民心得义军首领,明争暗斗,难道只为一个绝色倾城的公主?幽香不尽美人笑,笑里藏有多少泪,五百年前的情仇,为何却要今生还报?一连串离奇的暗杀、扑朔迷离的案件,悬疑迭起,这阴险的计谋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惊天的秘密?伴随着一个个有着神秘身份的人物相继出现,谜底逐渐揭晓。
  • 乏人问津

    乏人问津

    动机简单的抢劫,让正值十八年华的赵登走进监狱。正当他以为全世界都要抛弃他的时候,好友典爱和林赠慢慢走入他的视线,给予他一定的支持。可就在他生活开始有所起色的时候,女友姚缘再的死却再次将他打入谷底,而这一次,却牵出了沉睡了二十多年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