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1000000043

第43章 广告中的劝服(14)

在没有禁止这种形式的情况下——不大可能是由于很多的原因——这也许是解决像布拉德那类问题的最好的办法。持续使用这种标识可以抵消使人们相信他们是在看别的东西而不是在看广告的企图,同时也会让那些最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们保持警戒。其实这也是有先例的,例如,在印刷媒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广告作品”或“特别广告栏”这类字眼,它们经常出现在读者不易分清广告内容和编辑内容的地方。

然而无可置疑的是,这种要求会减低某些广告主对这种广告形式的兴趣,从而影响一些站点和网络的收入。此外,肯定有人会说,这是限制广告主在商业上的发言权。

是否商业信息片就是不道德的?是个别的还是集体性的?但不论是是坏,它们都要存在下去。只是它们的存在究竟应该怎样从伦理上加以完善?

42.市场营销的“西大荒”?——网络广告在1994年的一篇社评中,《广告时代》杂志的观察家预言因特网“将超来越成为一种大众型的媒体,其现实生活中的使用者会越来越习惯于在上收集由广告主发布的信息”。’无论是好是坏,他们的估计看来是正确的尽管两年之后在同行业报纸上刊登的另一篇社论悲叹:“市场营销人员都到哪里去了?”同时《新闻周刊》指出因特网“至今还未能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市场营销工具。”

然而这些都没有削弱媒体教育中心((ienter for Media Education)对网络的关注,它称那些在网上作广告的活动是“具有操纵性、欺骗性和剥削性的”,并且要求制定一项在网络世界针对儿童进行营销活动的全国性规定类似于现在的控制电视广告面向儿童播放的条例。但是目前,联邦贸易委员会要求制定一项自愿性的行业法规而不是一个行政管理大纲。

问题在哪里?毕竟,因特网最终是作为一种双向式的媒体而受到人们欢迎的,在双向活动中潜在的消费者完全掌握了通路的主动权,而且,在动过程中决定是获取更多的信息,还是不理睬广告主的商品宣传,只不过按动几下鼠标就可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这样,关于“消费者自主权的解释又有了新的含义,是不是?

现在按照波特图式的要求让我们来努力说明一下下列情形。首先是当前在因特网上的广告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

1.广告主创建自己的网页,在网页上给潜在消费者提供各式各卡的选择,它们代表了诸如利维·施特劳斯公司,高露洁·棕榄化妆品,田及其他一大批广告主。这些网站可能会或多或少地是以产品为中的,信息范围从关于产品特性和功能的全面信息到消遣娱乐性活动力面的信息,比如利维斯就提供了一个电子杂志,专门介绍有关流行音乐唱片节目主持人、俱乐部和其他“顶呱呱的网站”等信息。

2.从其他网站购买广告,或是传递特定的信息,或是引导上网者自己公司的站点。例如,豪华汽车制造商凌志就发现它的网上造访者绝大多数是经由他们在“雅虎!”(一种常见的网上搜索指南)上的“广告旗”转过来的。加现在,暂且抛开那些关于广告主是否应在网上发布广告这种悬而未决的问题不谈,我们最关心的是那些专门针对孩子的网页的使用情况。目前看来有两种主要使用方式:(a)直接推销产品给青少年;(b)并从那些青少年中收集资料,这些资料可使广告主“瞄准目标”,针对孩子们的不同的兴趣需求,精心设计出对孩子们有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例如,把孩子们喜欢的电影形象和电视形象与玩具或麦片等产品联系起来)。¨一个孩子用鼠标敲击了凯洛格俱乐部会所的站点……可进入一个“文娱活动室”,里面有卡通明星斯纳普、克拉柯尔和泼普向来访者问好。

孩子的鼠标击到哪里,卡通人物就会给他展示一份早餐菜单,为他送上卡通明星发来的问候邮件,或者帮助孩子们把凯洛格的问候卡片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别的朋友。

在另外的站点,这个小孩可能会被邀请参加一个俱乐部或一场比赛,所有这些活动都要求孩子们回答一些问题,这些可以随后由广告主们用来更好地瞄准儿童作为他们的顾客。(这是严肃的商业活动,萨奇萨奇广告公司有一个子公司叫做“儿童联线”,专门研究家庭使用电脑的情况,以及提供建议怎样通过网络世界向这些家庭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媒体教育中心的主席凯瑟琳·蒙哥马利警告说,使用因特网这类双向式媒体的广告活动提出了一些独特的令人关注的问题:

假如孩子的父母能意识到……这不是电视上的一个人物面对所有的孩子在谈话,而是一个人物和我的孩子在对话,以她自己的名义。是我的孩子不断收到从“网络角色代言人”那里,也就是说,从广告主那里,主动发来的电子邮件。

她的组织要求对因特网上的儿童广告要有所限制。她特别注意有关电视广告的规定,这项规定,从1972年起,就“禁止在节目演播中放映介绍该节目中的人物或东道主的商业信息片,并且……禁止把产品促销作为节目内容的一部分。”

广告行业显然已经开始处理至少部分上述问题,主要是关于向孩子们收集资料的问题。提议的几项自我约束条款包括:

禁止主动提供的电子邮件。

全面突出地披露市场营销人员的身份及其对所收集的信息资料的使用情况。

消费者不仅有权阻止市场营销人员出售或与其他人分享所收集的信息,而且也有检查个人信息资料的权力。

正如1996年年中,卡夫食品取消了孩子们在进入他们的奥斯卡·梅网页时必须登记名字和地址的要求,凯洛格也声明它已在自己网页上“增加了新的保护措施”。

不过,《广告时代》仍有报道称,“一些消费者团体说他们感到行业协达成的自愿准则还是不足够充分的。”

看来很清楚为什么一些消费者团体根本不相信提议的自愿准则将能足他们对广告面向“网上儿童”问题的关注。现在让我们更仔细地看看当提议的这些自我约束条款:

禁止主动提供的电子邮件: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在操作一个具有双性优势的媒体,他/她凭什么不去拜访他们原先就要找的广告主呢为什么会放弃这个与之交流的机会?特别是还有获得奖品的承诺。

全面突出地披露市场营销人员的身份及其对所收集的信息资料自使用情况:当孩子们找到了广告主,他们很可能会寻求进一步的系,提供给予更密切承诺的信息。

消费者不仅有权阻止市场营销人员出售或与其他人分享所收集自信息,而且也有检查个人信息资料的权力:这也许只是一个某些母关心的问题,而不大可能涉及那些正处于双向交流状态的孩子们,尽管最近提议的自我约束指导准则要求网站的设计者在搜集息时要寻求孩子父母的参与。

因特网上儿童广告的批评家们主要关心的是广告的内容、广告的形以及信息的收集状况。在第一种情况下,他们会寻求联邦贸易委员会这的政府机构来帮助扩展现有的对网络世界儿童广告的限制。而消费者对于广告的最初的反应完全是关于应用自我约束指导准则来处理第二方面的题的——孩子们作为有关他们自己的信息的提供者——而这个自我约束于导准则,正如我们在前面说到过的,看来是在理论上说得好听,操作起来难。

一项最近的有关现实情况的调查表明,批评家们所关注的问题在最近的将来不大会有减轻的趋势。例如,《广告时代》上有一个题为“对儿童的市场营销”专栏,上面有一篇文章标题是“一键之遥的孩子们——商家的福音”,以及一个叫作“96网络广告”的专题会议提供了一个索引文件“如何把世界带入你的网站”。正如我们在本节的导语中所指出的,在广告活动的伦理性方面一直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它的极具诱惑力的单向劝服的特性。因此,在本节结束之前再来回顾一下这个问题是有启发意义的,现在它内容已经扩大了,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当广告变得越来越双向性,越来越个人化时,它的操纵的可能性就越大,尤其是对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

对于把网络广告看作是“西大荒”可能麻烦最少的一个方面,广告主们明显地选择了一个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态势——我们将改变从孩子们那里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范围)。但是广告与潜在消费者或现有消费者之间更多的个人双向交流的可能性看来已非常现实,孩子们的名字不过是用来便利这种交流罢了。

批评家们正在寻求一种道德标准,期望产生同样的规则能像现在适用于电视一样对视觉媒体发挥作用。但是截至目前,广告主们看来极不情愿作出让步;他们的意思是做些微小的变动,现有体系就会对各方都发生作用。

我们从哪里开始,就在哪里结束,关心着那些特别易受诱惑的人群,在一种充满吸引力和活力的、崭新的媒体的作用下而兴奋着。

伦理性的问题,如同广告本身,是不无复杂的。

【注释】

1.John Kogler,JW Greensheet的出版者引自Kevin:Blake,“what’s Wrong with Infomercials?"’Consumers’Researc^,1996年4月,p.11。

2.出处同上,p.14。

3.同处同上,p.12。

4.Kathy Haley,“Infomercials,”专业广告部分,Adyertising.4ge,1996年3月11日,p.2A。

5.“Flamers on theInternet,”Advertising Age,1994年5月2日,p.24。

6.“Where are the Marketers?”,Advet。tising Age,1996年9月6日,p.26。

7.参见Kathie Hafner和Jenni~i-Tanaka著“This Web’s for you,”Newsweek,1996年4月1日,P.74。

8.Lawne Mifflin,“Advertisers Chase Young People in Cyberspace,”New York Time1996年3月29日,D.A12。

9.Hafner和Tanaka,如前所引,P.76。

10.出处同上。

11.Mifflin,如前所引。

12.出处同上。

13.出处同上。

14.出处同上。

15.出处同上。

16.Ira Teinowitz,“FTC Chairman Seeking Voluntary Web Rules,”Advertising Age,199年6月10日,P.42。

17.出处同上。

18.出处同上。

19.“Web Smart,”Advertising Age,1997年4月28日,P.24。

20.Leah Richard,‘‘Kids a Touch of a Button Away—to Marketer Delight,”A dvertisirAge,“Speci~Report—Marketing to Kids,”1995年2月13日,P.s4。

21.Flyer for“Web Advertising’96”conference,in New York City,1996年10月31日:

11月1日。

同类推荐
  • 论语通解二(精装)

    论语通解二(精装)

    本书是已经出版的《论语通解(一)》一书的姊妹篇,续集,内容包括作者第十四讲至二十四将的内容。本书作者以亲和力的语言和轻松的讲座方式呈现给读者。作者通过自己对《论语》经典著作的深刻地理解和切身地体悟,结合当前读者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进行了通俗地讲解和阐释。
  • 不朽箴言:悟透一句,改变一生

    不朽箴言:悟透一句,改变一生

    从《道德经》、《庄子》、《吕氏春秋》等经典古籍为着手点,把不朽箴言和现实相结合,引出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学习的古人哲学智慧。人生就是这样,若想得到一样东西,必然要敢于放弃一些东西,所以需要舍得;大智若愚,懂得这点,才能成为这样的智者。诸如此类的例子让人从书香中感悟人生,耳目一新,放松心情。悟透一句,便可改变人生。
  •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本书针对目前新课程教育改革中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老师在课堂上怎样把自己的知识更好地传给学生,使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如何处理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与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真正的知识;怎样展现和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这些已成为许多老师经常反思的问题。本书对这些问题做了诠释和解答。
  • 隐公元年:一部另类的中国思想史

    隐公元年:一部另类的中国思想史

    《春秋》对于古人来讲,长期都被尊为政治哲学的圣典,并被认为是所有儒学经典中一部孔子亲手编撰的作品,因此而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其地位长期凌驾于儒家所有经典之上。但《春秋》同时又是费解的,甚至连遍注群经的朱熹都退避三合,孔子的微言大义在历代经学家的解读之下变得越来越芜杂,越来越让人看不清楚。我们若想从《论语》、《春秋》等经典的字面本身来了解儒家思想,这几乎就是一种缘木求鱼式的努力,因为真正在中国历史上发生巨大影响的那些所谓儒家思想、孔子真义,其实和孔子本人并没有太大关系,和我们所熟知的“四书五经”、“十三经”本身也没有太大关系,而真正发生巨大影响的却是何休版孔子、杜预版孔子、郑玄版孔子、孔颖达版孔子、朱熹版孔子、王阳明版孔子……这是一个人们不断地赋予经典以意义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给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赋予意义的过程,这些被人们所赋予的意义反过来又深刻影响着人们自身。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对经典的种种所谓正解与误读不断地冲突、互补、融合、灭亡、新生,许多由不靠谱的考据引申出来的“大义”真实地在现实社会政治思想中发挥着巨大影响,又不断衍生出新的义理与新的政治思想。
  • 黄石公语录:素书

    黄石公语录:素书

    “西晋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时有盗墓贼掘西汉留侯张良之墓,在玉枕中发现黄石公著《黄石公语录(素书)》,从此,《黄石公语录(素书)》》流传世间。《黄石公语录(素书)》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三十六字。字数虽少,但字字珠玑,语语精华。内容融汇儒、道、兵、术、势诸家之精,重德、崇义、讲谋略。书中语言精炼,人性把握精准,处世谋略独到。史传,张良得此书,遂辅佐刘邦,成就霸业。”
热门推荐
  • 羿王传

    羿王传

    无数人修炼一辈子也难有所成,可青年捕快尹天成经历了一场奇遇后,竟发现自己只要接触过对方的手后就能复制别人的法术。照这样下去,他岂不是要成为三界无敌,天下第一了吗?所以他嘴角露出猥琐的笑容,满腔热情的与那些懵逼的天才们握手。“朋友,手别抖啊,我又不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
  • 胡子有脸

    胡子有脸

    香港文学经典,西西短篇作品集。本书共收录西西短篇小说十二篇。胡子有脸,是什么东西?胡子有脸,是一个人的外号。当胡子有脸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最喜欢一天到晚问问题,而且,他的问题总是多得问不完。问问题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事实上还是一件好事,不过,胡子有脸的问题,常常叫给问的人很难答得对,譬如他问:为什么抽屉有桌子?“你选择了我,我很高兴。”如果你真想表达一下你喜欢这书,你就抚抚右耳;不然,抚抚左耳好了。至于不知是好是坏,就抚抚鼻子吧。
  • 唐先生的小娇妻

    唐先生的小娇妻

    一次相亲遇见了他,从那以后唐太太、、、、、、、、、、、、、
  • 帝尊请三思呆萌帝后又跑了

    帝尊请三思呆萌帝后又跑了

    整个天地分为四类,仙界,魔界,妖族,人族,传说中,妖王娶后三万年无儿无女,却在一个雪天捡到一名女童,取名“郁雯汐”,此女单纯可爱,聪明机智,深受妖王和妖后的喜爱,因疼爱她,妖王把她禁锢在一个地方,不许她出去。若不是一次意外碰到了恰巧下界的他,怕是她永远也只会是那个什么都不懂,集宠爱于一身单纯的“妖族公主”吧。待身份一点点被解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她而去,她堕落了,入了魔道,杀红了眼,却突然被某个曾疼她入骨的人抱住“我不管你是谁,都是吾的至爱,永远都是!”
  • 乾坤之匙

    乾坤之匙

    不在逆境中成长,就在逆境中灭亡。轮回路一次次轮回,唯有一人,跳出了这轮回路!任你是绝世神王,任你是绝代天骄,统统镇压!青年徐浩,身份成谜,一次偶然间的遭遇,获得上界青帝传承,从此开始走上踏天的无敌路。
  • 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为孔子后人子思所作,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呦呦鹿鸣:锁门师妹是只鹿

    呦呦鹿鸣:锁门师妹是只鹿

    文武双全的一梦天涯关门二弟子苏域被一级修仙门派无渊山辞退,回到师门后,竟发现自己多了一个锁门师妹?态度冰冷的他一次又一次被这个不知羞的师妹撩到爆粗口!批错的丙级案例问题大出,苏域带着不知羞的云简儿前去历练处理,然而,丙级案例的真实情况或许并不是那么简单,灰暗的回忆慢慢被拉出水面,修仙路上的难言之隐如何能向彼此说出口来?
  • 千古汉武

    千古汉武

    本书成功地塑造了汉武帝、司马迁,以及董仲舒、卫青、霍去病、张骞、司马相如、桑弘羊、主父偃、苏武等十大历史人物的形象,刻画了他们极其矛盾的心理,情节错综复杂,扣人心弦。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