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1100000023

第23章 耳听 心听 神听(1)

文子跟李耳来到函谷关后不几天,突然接到他的学生范蠡托人送来的书简,说是他现在陪同越王勾践率领大军与吴国交战,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越国国力兴盛,眼下正是报仇雪恨之时。一旦胜利后,他会按照李耳送给他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教诲去做的。范蠡忘不了文子领他在京都拜见李耳时的情景,他有一件宝贝东西要送给李耳,那是他在卢氏的一个地方(即现在的卢氏县范蠡镇)拾到的,现在他老家的一个地方放着,叫文子立即去取。

文子接到书简后,去找李耳。可李耳那天刚好外出,找不到,便找尹喜商量该怎么办。尹喜正与楚国的一位大夫交换文书,那位大夫准备小憩后返回。文子急急忙忙把事情说了一遍,尹喜略一考虑道:“李耳外出,不知几天返回。现在你要去楚国范蠡的家乡取东西,刚好这位楚国大夫正要返回,你们同路岂不更好?等取回东西再交给李耳也不迟!”

于是,尹喜叫孙景给文子牵了匹白马,打发他和楚国的那位大夫上路了。

文子照着范蠡给他写的书简,骑马过卢氏来到楚国南部宛地的一个地方(即现在的南阳内乡县),那是范蠡的家乡。

文子下马询问范蠡过去住的房子,可问了许多人,都摇头说此地没有叫范蠡的。这下,文子可为难了。难道范蠡给他写的地方不对?他取出书简,又把这个地方仔细看了一遍,明明是在这儿,怎么人们会不知道有此人呢?这时,过来一位上了年纪的人,看到文子在纳闷,便问了他关于范蠡的一些情况。当文子讲了后,这位上年纪的人忽然拍掌大笑:“你原来说的范蠡,就是我们这里的范疯子呀!我们只知道他叫范疯子,根本不知道他叫什么范蠡的。他原来住的地方,就是前边不远的那间破茅草屋。”上了年纪的人用手给文子一指。

文子朝前一望,那间破茅草屋已倒塌一半,像一堆垃圾堆在那里,会有什么宝贝东西!心中不免有些恼怒。何况这位上了年纪的人说他是疯子,总是有它的由来。别看他是范蠡老师,但只管把李耳过去教给他的学问全都倒给范蠡,从不过问范蠡过去的事。于是,便问道:“老先生,范蠡过去怎么会是疯子,能讲给我听听吗?”上了年纪的人说:“那有什么不能讲的,在我们这里,他的疯子事是家喻户晓的。也正因为疯子的事,他后来才发了迹,由小官爬上了大官。”

“那您就快给我讲讲,”文子催道,“我还没有听说过疯子能当大官的!”

“你既然千里来了,不嫌耳朵累的话,我就给你讲讲。”

范蠡年轻的时候,狂放不羁,为世人所不容,整天喝得酩酊大醉,狂骂世道不公平,是远近有名的酒鬼。

文种当时是宛地这里的地方官,得知本地有一个狂放的书生,就派了一位小官去请范蠡。有人早早把这件事告诉了范蠡,叫他务必小心做好准备,不要像往常那样喝得醉醺醺的,像个疯子似的乱骂。

范蠡听后,不屑一顾:“是他来请我,又不是我请他,准备什么!”

那天,一位小官骑着匹马,刚走到范蠡住的村边,就见一位穿得破破烂烂的人,手里提着酒瓶,喝得满脸通红,身上沾着猪粪,摇摇晃晃走了过来,对着骑马的小官喊道:“你就是文种派来的官吧!告诉他,哪有这样请我的。你,你快给我滚回去,这哪是干大事情人的做法!”说着,他把酒瓶朝马头摔去。马一受惊,把那位小官摔了下来。小官没有去追受惊的马,而是恼羞成怒,挥着马鞭朝范蠡身上抽来。范蠡在地上打了个滚,像碌碡似的滚走了。

小官回去以后,就把事情的前前后后对文种讲了。文种听后,范蠡的那句话总是在脑际回旋:这哪是干大事情人的做法。他觉得这话有理,于是,第二次让小官抬着大轿去请范蠡。

这位小官让人抬着轿,又来到范蠡家。一看门上落着大锁,放下轿后,把整个村子都找遍了,就是不见范蠡的踪影。眼看天就要黑了,一个放羊娃抱着一身烂衣服,摔到轿跟前,“范先生讲了,他的身上有点痒,去找一位医生看病了,叫你们把这衣服抬回去,就能交了差!”

小官只好把范蠡的脏衣服放进轿里,抬了回去,向文种交差。

文种瞧着脏衣服,真的有点气恼了,“不识抬举的家伙!”他用脚去踢那脏衣服,脏衣服一滚,露出了一块白帛布。文种拾起来一看,只见那上边用苍劲刚遒的流利笔锋写着:“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这不正是自己心中所想的吗?”文种拿了起来,不断地念着。“怎么这位疯子范蠡知道自己的胸中大事。定倾者与人,定倾者与人……”他嘴里不断喃喃自语。

求贤若渴,文种当即叫仆人给他收拾行装,他要连夜去见范蠡。可天黑路远,不能行装前去。

第二天天刚亮,文种就步行着去见范蠡。范蠡呢,这天也早早起来,向邻人借了套新衣服,穿戴整齐,在家门口迎候客人,嘴里不断说着:“今日有贵客,我也要以礼相待。”引得旁人都叽笑他,“你两次都把人家给疯走了,今天哪会有贵客来,真是白日做梦!”

话音刚落,文种就走上前去,握着范蠡的手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前两次多有冒犯,请您多多包涵。今天我是专到府上求教,请多多赐教!”

“走,到屋里坐。”范蠡像老朋友似的把文种拉到家里。他俩整整在屋里谈了一天一夜,谈得是那样投机,那样亲切,两人都相见恨晚。

他俩在屋里谈话,一会儿鼓掌大笑,一会儿掩面大哭,共同的语言,撞击命运,撞击人生。笑吧笑吧,笑到太阳落山;哭吧哭吧,哭到月亮升起。原来他俩早就相互倾慕,相互敬佩。

总得要有分手。文种最后恋恋不舍地离开,范蠡则步步相随远送。文种说:“我等你到来,完成大事业!”范蠡说:“时机一到,我定会前去找你的。一言为定,驷马难追!”

就这样,他俩相互告辞。过了些年,范蠡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决定去找文种。他走的路线正好经过卢氏,不知怎的,在卢氏的一个地方又停了些时候。

上了年纪的人讲到这里突然停住,想了一下说:“前些日子卢氏来了几个人,到范蠡住的地方翻腾了一阵子,说是范蠡在他们那个地方教老百姓养蜂,教老百姓修渠引水、灌溉良田,还抽出时问给老百姓看病,在那里留下了一串串好事。他们为了纪念范蠡在那个地方做好事,就把原来叫榆树沟的地方叫范蠡了,所以他们到范蠡老家来找纪念物,说是修庙祭祀用的。说不定你要找的宝贝叫卢氏的人拿走了。”

文子听了上年纪人的话,走到塌倒的房子跟前,根本进不去,他翻腾了一阵,什么宝物也没有找到,只好再返回卢氏范蠡住过的地方,去寻那宝物了。

文子骑马返回卢氏,沿洛河东行,两岸青山相连,鸟声不绝于耳,山花烂漫,香气袭人。眼前洛河清流,晶莹见底,河湾中鱼群如梭,两岸人隔河相望,渔歌互答。他顾不得欣赏洛河两岸迷人的景色,只顾策马赶路,走着走着,前边的留村挡住了去路。只见村口放着许多养蜂箱,几乎把通往村子的路都放满了,成群结队的蜜蜂在村子的上空飞舞着,就像一把飞动的伞,在村子上空飘移着,遮下一片片黑影。

养蜂老人看见文子来了,连忙抱了一罐蜂蜜递给他:“尊贵的客人,请下马歇歇,喝罐范蠡先生给我们留的蜂蜜吧!一来解渴,二来清火,看你都跑得满头大汗了。”

文子也真的渴了,下马端起养蜂老人递过来的蜜罐,喝了两口,道:“好甜呀!怎么这蜜蜂是范蠡教你们养的。”他真想不到范蠡竟然会养蜂。

“是这样的。”养蜂老人像数家珍似的,讲起了范蠡当年教他们养蜂的事:

留村原来住着一位祖传养蜂的老人,每年收获蜂蜜数千斛,蜂蜡也相当多,有时他家的财富比得过一个侯。老人死后,他的儿子继承养蜂业,但不到一个月,有的蜜蜂就开始全窝飞去,可他却不闻不问。没几年功夫,蜜蜂全飞光了,他的家境也就贫困了。

范蠡接到文种的书简,叫他前去越国,可他的一位好友病了,需要几种名贵药材,听说卢氏的药材好,便到这里来找。

范蠡“出山”前非常注意一个地方的商情变化,当他在这里采了几味药后,觉得过去这里养蜂曾热气腾腾,现在却萧条荒芜,原因何在?一位老人告诉他:“从前这家老人养蜂,园里有草屋,屋里有人守护,把木头剖开挖空当蜂房,既没有缝隙,也没有烂木的臭味。那蜂房的安放也疏密成行,新旧有序,坐落有秩,窗口有方向,二十五座为一排。一个人掌管着它们,注意它们的生息,调节蜂房的冷暖,修固连缀的木架,按时用泥涂塞漏洞,除掉那些蛛蝥、蚍蜉,覆盖那些土蜂、蝇虫的滋生地。蜜蜂繁殖多了,就顺从它,分开它;少了就给予它,聚集它,不使它们同时有两个蜂王。夏天不让烈日晒,冬天不使冻成冰,狂风吹来不动摇,大雨浇灌不被浸。到收取蜂蜜时,分割出那些多余的就可以了,不能全部割光而用尽。由于这样做,使老蜂安宁,新蜂能得到生息,养蜂老人不出门就能得到它的好处。如今他的儿子就不是这样了。园屋不修整,污秽不清除,干湿不调理,开关无节制,居处动摇不安定,出入有障碍,而蜜蜂当然不喜欢它居住的环境了。时间久了,毛毛虫爬进了蜂窝还未发现,蝼蛄、蚂蚁钻进了蜂窝却还不禁止,白天鹩鸠掠取它,晚上狐狸盗窃它,却没有人察觉,直到蜂蜜取光了为止,这样又怎么能不冷冷清清呢?”

范蠡听后十分感叹,觉得这位老人不单单是在讲养蜂,治理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把养蜂老人讲的话认认真真记了下来,不断回味着养蜂老人的这些话,又把当时各国的形势分析了一下,觉得“出山”的时机还不成熟,就决定先在这里住了下来,发动山民们来养蜂。完全按照养蜂老人说的办法去做。没多长时间,这里的养蜂业又蓬勃发展起来,而范蠡呢,则从这养蜂中悟出了治国之道。

有一次,范蠡采药归来,骑着一头毛驴在山路上走,走着走着,忽见道上沥沥拉拉洒着一溜血点儿,他下来仔细一看,血还是新鲜的呢。他趴在地上用舌头舔了舔,马上骑着驴飞跑,还嫌驴跑得慢,惊得路上的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他在驴身上大声喊:“快让开路,不然少妇的命就没救了。”他策驴快跑,顺着路上血迹,来到一片坟地,那儿正在埋死人。他跳下驴双手分开人群,对着墓坑吼道:“这个少妇不能埋,她还没死!”

正埋的人都愣了,不知出了什么事。范蠡望着墓穴中棺材说:“这少妇没死,快把棺材拉上来,我来救她!”

少妇的男人一听,忙拽住范蠡胳膊,结结巴巴地问:“先生,她确实是怀孕生不下孩子死的!我们刚埋的,难道你能把死人救活?”

“快开棺材,别废话,不然时间就来不及了!”

旁人听说能救活死人,赶紧把棺材拉了上来,迅速打开了盖。

范蠡从随身带的药囊里拿出一包药,用小姆指盖儿挖了点儿,放进少妇的鼻孔里。随后,产妇慢慢有了气儿,越喘越大,一会儿,“哇”地一声,不但活了,后来还生了个胖小子。众人又惊又喜,没想到范蠡不但教他们养蜂,而且还会医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不敢相信,都把他围了起来,问他是如何懂得医术的。

其实,范蠡学医已是很早的事了,只是他平时不显露罢了。他高超的医术还挽救了楚国王朝的一次危机。有一年夏天,楚王让一位有学问的衡做令尹。衡对楚国王宫的事不十分了解,便询问一位楚大夫。楚大夫告诉他,楚王年轻而庞臣又多,他做令尹不好办,于是衡就装病推诿。楚王不信,派御医前去查看。当时正是五黄六月,天气很热。可御医到衡家里一看,见衡躺在病床上,身上穿着厚厚的棉衣还捂着个皮袄,一点儿都不觉得热,身上还冒着凉气,整个屋子都是冰凉冰凉的。御医在屋子里冻得直发抖,连忙跑出去向楚王报告,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怪病。走到路上刚好碰见范蠡,他知道范蠡懂得医术,便把衡的病情说了一遍。这引起范蠡注意,就说:“让我再去看看。”

范蠡来到衡的病床前也被寒气打了个冷颤,他仔细端详了一阵,对御医说:“病是弱到了极点,不过气血正常!你回去向楚王报告,就说他的病吃上几副药就好了。”

御医走了后,范蠡才对衡说:“先生,你病的确实不轻,过了今天不救,明天就活不成了。”

“什么,我明天活不成了!”衡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我根本就没有病。”

“是的,你这是弄巧成拙。”范蠡指着他的床下说:“你在床下挖着冰窖,身旁又放着冰,才使你穿上皮袄不觉得热。可时间太久了,寒气已浸到了肌骨,再不治就没命了。”

衡看到范蠡揭穿了他装病的原因,大吃一惊,没想到范蠡竞观察得这么仔细,这是要犯欺君之罪的。这时他才感到后悔,忙问道:“先生,您说我现在该怎么办?”

“刚才我不是当着御医的面讲了吗,吃两副药就好了。”

“呦,正像您说的,我病得确实不轻。”衡感到身体有些异样,似有一团火,从额头上升又往身下行。凡是火过的地方都冒起了血泡,他急得有些呼不出气,胸口像压着块大石头,作垂死的挣扎。

也就在这时,只见范蠡冲到衡身边,掏出自制的药丸,给衡灌了下去。不一会儿,衡就苏醒过来,感到那团邪火没有了,身体也好了许多,连忙起来谢恩。

范蠡连忙拉住他道:“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叫你的家人赶紧把这几副药熬后吃了,才能从根本上治好你的病。”

同类推荐
  • 道德情操论(经典超译本)

    道德情操论(经典超译本)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出版的第一本主要着作,他一生中共修订过六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与思考,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该译本可从任何一页翻开阅读,精致的排版与精巧的开本适合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翻阅,特别适合非专业、非学术人群。
  •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一书源于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对于死亡,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有了对死亡的深刻意识,才会有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了解。蒙田说:“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 价值理性与美好生活: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

    价值理性与美好生活: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

    本书是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20届(2015年)年会暨“价值理性与美好生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集了20余篇会议论文,集中展示了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研讨的成果以及近年来陕西省价值哲学的研究成果。书中收录的论文分别从价值理性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性、中国传统价值理性、西方价值理性、价值理性综合研究、价值理性应用研究等不同专题展开讨论。
  • 中和论道·第一辑

    中和论道·第一辑

    “道”曾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揭示终极的本体存在。《礼记·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者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贵和尚中形成了中国儒释道文化“有容乃大”的和谐包容性格及其源远流长。在现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今天,更需研究中西文化深层交流以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更新与转化的问题。本书便是此项探索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书分专题探讨了笛卡尔、海德格尔、阿伦特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探讨了《论语》中的人生智慧,儒家道德形而上学;并对希伯来文明中的《约伯记》、希腊文明中的《俄狄浦斯王》、屈原《天问》、《离骚》中的苦难、悲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本书是多位专家学者针对上述问题的演讲及师生互动问答的汇集,形式新颖,语言生动,深入浅出,是有兴趣探索中西文化、哲学、宗教比较及会通问题的读者喜闻乐见的入门书。
  •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下)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下)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百年前现代学者以西方哲学为参照重树中国思想传统的一种学术建树,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热门推荐
  • 密宠隐婚

    密宠隐婚

    苏妤被男友背叛后,跑进酒吧为了证明自己不古板,还见义勇为救了一个男人。那个男的竟然是帝都的顶端帝王,冷酷无情,不近女色的陆琛。之后,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帝王竟化身小忠犬,缠着她要以身相许。
  • 万宇战尊

    万宇战尊

    大夏神洲,万国林立,武道繁盛,强者为尊。天生断脉,无能废体,唯有恒心,可证万古。少年齐岳,偶得一块神秘魔石,从此逆天改命!挑战无上神威,横扫无数神魔,登临万界踏破诸天!待到有朝一日君临天地,万宇称尊!QQ交流群:455513988
  • 快意小书生

    快意小书生

    行星观测员李尘,魂穿古代成为一介穷书生,意外发觉大脑推算能力发生惊天变化。可这世界没有最强大脑平台,只有一个六国并横,七道争锋的天下。再一看家中已无粮,仓无粟,除了一位可爱的小丫环外,啥都没有。众村民纷纷指着他腰,说道:“快看,李公子还有肾。”李尘:“......”且看小书生如何一展风华。
  • 终极大武神

    终极大武神

    艾冲浪即将离岛入世之际,突遭袭杀,意外魂穿,人生航线从此改写…勤学苦修、天降巨饼、奇遇不断、强势崛起、快意恩仇…经历诸多曲折离奇,终成一代大武神!
  • 华山神门

    华山神门

    一个五岁男孩从一场蓄谋已久的大火里逃生,在狼嘴里救下一个孱弱的女婴。十年后,一个叫余宇的少年带着一个叫豆豆的女孩来到了一个叫圣城的地方。纵火案的复仇之路将在这里徐徐展开!(ps:此“华山”非彼“华山”)书友群:422591099,欢迎朋友们加入!
  • 鬼话连篇

    鬼话连篇

    一个因为车祸拥有了传说中的“阴阳眼”,一个精通佛、道两家却又不工作四处旅行的怪人,他们的组合堪比是中国的福尔摩斯和华生,他们穿行于古老的乡村和喧嚣的都市之间,编织如寓言般精妙的诡谲世界,带你领略一桩桩或寒入骨髓或暖人心窝的异事,奇特的降头、古老的茅山术、怪诞的棺床、心惊的婴声、怪事频发的女生寝室、玩死人的迷藏游戏...看似平淡的一言一语,竟步步暗藏玄机、令你心悸......
  • 驱逐倭寇:戚继光

    驱逐倭寇: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其父戚景通任漕运官员(今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戚继光亦出生于此地。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驱逐倭寇:戚继光》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驱逐倭寇戚继光传奇的一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生活酸甜味

    生活酸甜味

    90后农村姑娘的婚后生活,有笑,有泪,有后悔有不悔!
  • 情真话自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情真话自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