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1300000015

第15章 技术史描述(11)

18世纪还见证另一项声名不相上下的发明:鼓风炉中焦炭的使用。焦炭是含有沥青的精制煤。业界很早就用它炼铁,但是焦炭用在鼓风炉上大约始自1709年,是由亚伯拉罕·达尔比(Ahraham Darby)率先用在熔炼上的。新近对钢铁工业的研究驳倒了以下广为流传的荒诞说法:焦炭熔炼是由于木头的匮乏所触发的,铁厂厂长出于保密而阻碍了这项发明的传播(Flinn,1978;Hyde,1977,pp.25—29)。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长期以来,用焦炭熔炼的铁含有聚硅酮,这造成把用焦炭熔炼的生铁加工为熟铁的成本更加昂贵(Ty|ecote,1976,pp108—9)。炼焦法的使用、之所以在l750年以后越来越多,这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去除了聚硅酮,尤其是达尔比的儿子成功地在所谓的“铸造炉”中熔炼了生铁。其他的技术改进包括:在形似蜂窝的密封炭窑中制备焦炭,新式水力鼓风筒(多面手约翰·斯密顿发明于1760年前后)取代了老式风箱。1760~1790年间,焦炭取代了英国铁熔炼业中的木炭,并逐渐引进到欧洲大陆。鼓风炉变得更大、效率更高,以更低的价格生产品质更佳的铁。另一项主要突破是由苏格兰人詹姆斯·尼尔森(James Neilson)所取得的。尼尔森偶然想到了一个主意,使用鼓风炉所产生的煤气对炉内的空气预加热(1829)。预加热鼓风炉工艺安装便宜,同时使燃料的要求降低了三倍。它所产生的温度很高,足以使用与含有聚硅酮的焦化煤不同的燃料,例如无烟煤。1828~1840年间,苏格兰制造商的生产成本大约降低了三分之二,不过随着这项技术向整个英国的传播,生铁的价格下降了,伴随而来的利润也下降了(Hyde,1977,pp.15一52)。正是这个工艺使得有可能利用位于苏格兰的黑铁矿石矿藏,并使苏格兰能够同黑区(位于英格兰中部)和威尔士在生铁加工领域竞争。

在钢这种产品上的革新所受到的抵制最为顽固。钢在化学上是一种中间产品,介于近似无碳的熟铁和高碳生铁的正中央。钢可以由铁制成:在低碳熟铁中加入碳(渗碳法);去除高碳铸铁中的碳(脱碳法);或者把高碳铁屑和低碳铁屑混合在一起(混合法)。钢的第四种加工方法是直接从矿石中生产:把填充了特制木条的矿石放进坩埚中加工。加工出来的产品被称为伍兹钢。伍兹钢起源于印度的海得拉巴。钢具有令人满意的物理性质:弹性、韧性和可塑性,是制造刀片、武器、剪刀、弹簧和机器部件的理想材料,不过其价格却昂贵得令人不敢问津。在西方,钢是用渗碳法制造的,这种方法最初在大约公元前1000年前为小亚细亚人所熟悉。这种“泡钢”产品就是“烤制”熟铁:在加热熟铁时,熟铁同木炭直接接触,同时长时间地锤打,以便让碳渗透到整个金属中。鼓风炉可以精炼高碳铸铁,也可以把低碳熟铁条融合到熔化的铸铁中,从而为炼钢提供了新的机会。而且,锰含量较高的铁矿石可以更好地控制碳的去除,从而可以在铁中留下某种程度的碳。到17世纪,欧洲人已经学到,在极高的温度下对小块小块的钢进行回炉熔化和锤打,就能够使碳扩散得更为均匀,从而改进钢的品质。大约在1740年,本杰明·亨兹曼(Ben—jamin Huntsman)使用焦炭和反射炉产生足够高的温度,从而能够把泡钢加热到熔点,这样就完善了这种高质量的钢制品。亨兹曼以这种方法制造了坩埚钢(或铸钢),这种钢很快就得到了仪器制造者和钟表制造者的青睐。坩埚钢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可以被浇铸,最终有可能通过许多坩埚的联合协作制成更大块的钢锭。德国的钢制造者阿尔弗雷德·克虏伯(Afired Kmpp)率先在铸造钢加农炮时采用这些技术。在1851年召开的水晶宫博览会上,他铸造的加农炮成为轰动一时的一大胜景。该炮由铸钢制造,能够发射6磅重的炮弹,是重达4300英磅的庞然大物。可是在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钢还是太昂贵了,所以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直到1860年之前,主要的冶金材料仍然是熟铁而不是钢。

纺织技术

纺织技术的中心问题是纺纱。自远古以来,纺纱工艺中的关键操作“部件”是人的手指——千百万妇女的大拇指和食指。这些妇女向粗纱中的原材料给送“经纱”,制成纱线。手纺车虽然提高了纺纱工的工作效率,却没有取代人的手指作为改造原料的工具。英国人刘易斯·保罗(Lewis Paul)首先着手探索取代棉纺工艺中人的手指,他率先提出了这样的想法是:在抽取纤维时使用滚筒代替手指。他在1738年取得了专利,但是人们通常把纺纱工艺机械化的功劳归之于三十多年以后的理查德·阿克赖特(Richard Arkwright)。阿克赖特发明的机器被称为“画眉机”或者“水力纺纱机”,它在一个方面与保罗的机器不同:阿克赖特使用的是两对滚筒。这两对滚筒以不同的速度移动,二者的间距大约等于最长的被纺纤维的长度。其结果是,阿克赖特的机器起了作用,而保罗的机器却没有。水力纺纱机不能纺更细的纱线,因为把这些纱线缠绕在线轴上时它们会突然折断。

珍妮机的出现弥补了水力纺纱机的不足j珍妮机虽然在画眉机一年之后取得了专利,但实际上它是在1764年发明的,其发明者是詹姆斯·哈格里夫(James Hargreaves)。据说,他是偶然得到这个想法的。他曾注意到一台手纺车在侧翻之后继续纺了几秒钟,他意识到“垂直牵引经纱”完全是有可能的,即,不是通过手指动作而是通过纺车本身的适当旋转就可以给送经纱。珍妮机是这样缠绕纱线的:通过旋转纺锤,纺锤从线轴上牵引粗纱,其中,利用金属拉杆充当人的手指,经由一根下垂金属丝把被纺纱线引导到纺锤上。哈格里夫的珍妮机所驱动的不是单个纺锤而是多个纺锤,这样一来,同一时问就可以纺很多根纱线。然而,纱线的质量相当不均匀,只适合纺纬纱。此外,珍妮机操作起来极不方便,它迫使成年纺纱工弯腰将近180度(Hills,1979)。把画眉机的滚筒和珍妮机的多个纺锤结合起来就产生了骡机。骡机是由赛缪尔·克朗普顿(Samuel Crompton,1753—1827,英国纺纱机发明人)于1779年发明的,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发明之一,也是最终形式的纺织机。骡机有一个被来回推动的车架。这样一来,安装在车架上的纺锤就会快速转动,并同滚筒一道把经纱给送到纱线上。然后纱线就可以被缠绕在线轴上了。纱线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没有受到很大的拉力,因此大大减少了被折断的可能性。所以骡机可以生产出迄今更便宜、更精细、更坚韧,也更均匀的棉纱。结果,棉织业成为前人未曾见过的成长性行业。直到克朗普顿以前,英国纺出的棉纱还不够牢固,不足以充当经线,因此棉线同其他纱线配合使用。骡机使得全棉织物成为可能。它尤其适用于较精细的纱线;继续用珍妮机纺粗纱线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粗纱更便宜,而且可以随时用于手工业生产。珍妮机、水力纺纱机以及骡机全都在手工业生产中试过,不过人们很快就发现,工厂才是这些新式纺纱技术更为适宜的场所(Landes,1986)。尽管如此,这并不能担保工业革命一定是同工厂系统的崛起联系在一起的;手工业生产也经历了某种程度的技术进步,其中一些进步同工厂系统结成了共生关系。

后来人们对纺纱技术进行了改造,然而主要技术的突破直到1780年才得以实现。18世纪80年代,蒸汽动力随后应用在这种新式机器上,尽管畜力和水力在刚开始的几年里占优势。理查德·罗伯茨(Richard Roberts)取得了自动骡机的专利(1930年又作了改进),这是英国工程学的一大胜利,用马恩(Mann,1958,p.290)的话来说,它是“一台近乎完美的机器”。自动骡机使得机身的运动自动地牵引和缠绕纱线,这样一来,移动机身、让下垂线归位的操作工就无事可做了。尽管自动骡机具有显而易见的优点,但是它的采用却相当缓慢,以至于专利当局把本专利又延长了七年。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原因似乎是自动骡机比较昂贵,而且用于固定资本的长期信贷的来源较为缺乏。其次,直到大约1860年以前,自动骡机还是更适用于粗(低价值)纱线。再次,为了适应普通骡机而建立的劳动力结构中,男性“看管人”执行管理和监督职能,这种结构本身就具有惰性,这是因为自动骡机不需要熟练的操作工,纺纱工只需同机器看管人差不多即可,这会削弱男性“看管人”在工作场所的职权,所以出于显而易见的利害关系,看管人会抵制新设备的引进。发明自动骡机的直接目的旨在削弱这些操作工人讨价还价的能力,不过并没有获得成功(Lazonick.1979)。所以,自动骡机虽然有可能节约成本,但是成本节约上所受到的限制减缓了自动骡机的传播速度。为了对改进程度有一个概念上的了解,我们可以从查普曼(chapman)对纺100磅纱线所需要的小时数的计算得知。印度手动纺纱机是一项“旧技术”,大约费时50000小时。而在18世纪90年代,阿克赖特的滚筒和骡机将该数值降低到大约300小时,自动骡机则降至135小时。

虽然纺纱技术上的改进最引人注目,但棉织品其他工序上的进步同样令人印象深刻。1793年,埃利·惠特尼(Eli Whitney)发明了轧棉机,这保证了廉价原棉向英国的工厂源源不断地供应。1740年,刘易斯·保罗取得了梳理机的专利,后来阿克赖特对它进行了改进。阿克赖特曾经率先使用大型滚筒为水力纺纱机制备粗纱。精制纱线使用氯气来漂白。该工艺是由法国化学家克劳德·贝托莱(Claude Berthollet)于1784.年发明的。1799年,查尔斯·特南特(charlesrennant)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他把氯同熟石灰结合起来制成了漂白粉。氯漂白技术意味着工艺的基本变化,因为它是通过氧化处理、而不是经由对彩色织物进行漂洗来完成的。研究化学工业的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道,“在18世纪后25年里,在纺织业的精加工部门所取得的进步中,没有什么比得上漂白技术”(Clow and low,1952,p.186)。1783年,托马斯·贝尔(Thomas Bell)发明了在精制棉上印上图案的金属印染滚筒。爱德华·贝恩斯(EdwardBaines)是研究英国棉花工业最早期的历史学家之一,他断定,贝尔的滚筒印染法与木版印染法(直到当时仍用于棉布印染业的手动技术)的关系等同于画眉机与手纺车的关系(Baines,1835,p.265)。在织布技术中,机器的引进更缓慢。最初,技术改进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手工业的装置,这一点解释了为什么家用手摇织布机能够长期繁荣和存续。1805年,托马斯·约翰逊(Thomas.Johnson)取得了手摇织布机的专利,该机自动移动布轴,无需额外付出努力就可以加快织布过程。埃德蒙·卡特赖特(Edmund CanWTight)是一个富有进取心和理想主义的牧师。1785年,他建造了第一台动力织机,不过严格来说,这种机器在大约1815年以前一直都没有工作起来,而且直到19世纪30年代之后,动力织机才纺织更精细的纱线。

因此,在1760~1800年这个简短的时期,发明热潮的注意力集中在棉织品的生产上。棉织品有多个品质得到消费者和制造商的青睐:吸附染料好、容易洗涤,除了比亚麻和羊毛的透气性能好,而且棉纤维更适于机械化操作。此外,棉花这种原材料的供应具有弹性。于是,在纺织业中,棉织业以前所未见的速度增长,并被视为工业革命早期阶段的成长眭行业的典范是不足为奇的。

自16世纪以来,英国的毛纺业包括两个分支:粗梳毛纺和精梳毛纺。在精梳毛纺生产中,羊毛在预梳处理上的机械化最迟。虽然许多专利同精梳机有关,但是成功的精梳机直到1827年以后才可以用到,而且直到法国人海尔曼(Josue Iteilmann)于1845年为其精梳机取得了专利,精梳机才得以完善。另一方面,阿克赖特的双滚筒装置极其适宜纺精纺毛纱。在毛纺业中,机械化的顺序刚好颠倒过来:预纺设备的机械化发生在纺纱设备之前。水力梳理机于18世纪70年代在约克郡运转,而经过改造、用来纺毛纱的骡机直到1816年以后才让人满意。在纺织方面,动力织机在1820年以后应用于精梳毛纺,不过这种机器的传播比在棉纺业上更慢。在毛纺设备方面,毛纱线对于动力织机来说太脆弱,所以直到19世纪40年代才机械化。手摇织机在粗梳毛纺业中比在棉纺业和精梳毛纺业所存在的时间更长。在毛纺工业的完工工艺上,虽然革新遇到了某种程度的抵抗,但是实践证明,这个方面的机械化也是必不可免的。

同类推荐
  • 买房的革命

    买房的革命

    在当今中国对于高房价的一片喊杀声中,本书可能是迄今唯一一本教人们如何脚踏实地战胜高房价的书。本书作者通过对中国社会发展大趋势的深刻洞察,用宏大的视野、科学的论证、真实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中国高房价的历史成因、时代必然性和社会依赖性,并指引读者,放弃幻想和抱怨,用实际行动,走出“用观念革命跑赢高房价”的突围之路。贯穿本书中的人生智慧与财富理念蕴含了丰富而独到的见解,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 激荡百年:大国农业

    激荡百年:大国农业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没有哪一段历史能像1912年至2012年这样精彩,就在这短短的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从军阀混战、割据分裂到内忧外患、强敌入侵再到建国统一、繁荣富强的坎坷历程。就在这激荡的百年时光里,中国农业在波动与革新中不断发展,逐渐进入平稳上升时期。在此后的发展中,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中国农业已经开始走向世界。
  • 你不可不知的12个关键经济指标

    你不可不知的12个关键经济指标

    本书谈到的12个经济指标是大多数分析工具都会参照的重要经济指标,浅显易懂地阐释了每一个重要经济指标的涵义、应用、计算依据及解读方法。无论你是投资者、投资中介、研究人员、新闻工作者还是学生,通过阅读《打开央行行长的公文包:你不可不知的12个关键经济指标》都能够独立地对经济指标和经济走势做出更加客观的分析和判断,而且《打开央行行长的公文包:你不可不知的12个关键经济指标》也是普通读者学习现代经济学的一本很好的入?性读物。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是各国中央银行(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第一大职能,也是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那么,央行又是依据哪些经济指标来制定货币政策的呢?
  • 幽默图解经济学

    幽默图解经济学

    GDP、CPI、通货膨胀、失业率、附加价值、边际效应……这些耳熟能详的经济名词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经济学究竟学什么?你是否真的了解它?本书把经济学还原为生活,让你以更经济、有效率的阅读方式读懂经济学,了解经济学的本质,并轻松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经济学知识。你会发现,原来经济学可以这么有趣、好玩、幽默;经济学可以这样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笑着学,躺着学,玩着学……从现在开始,向板着面孔的经济学说再见!
  • 经济学常识1000问

    经济学常识1000问

    作为如今社会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经济”当之无愧——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经济学更是大行其道,成为最热门的研究领域,科学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的学问。一门科学,必有一套自己的概念和体系,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古代大臣们对经济问题的真知灼见,也许有不世之功,但不系统、不规范,都不是经济学。经济学这门学问,是对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进行理论的、应用的、历史的以及有关方法的研究的各类学科的总称,是20世纪的显学,其根本作用是富国裕民。照理说,这样的学问一定历史悠久,可是,正相反,经济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
热门推荐
  • 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

    一个男孩,暗恋邻家女孩,却不知如何开口,饱受煎熬;一个女孩,她找到了理想的另一半,渴望拥有新生活,却缺乏改变现状的勇气;一个男人,眼看已经三十多岁,却一事无成,整日面对乏味的工作和鸡飞狗跳的家庭;15个故事,15种深深的孤独。从少年、青年、壮年直至暮年,这本书照见了人生各阶段无处安放的孤独。无论你是谁、多少岁、在哪里,你能从中找到自己。
  • 赶尸匠的子孙(中篇小说)

    赶尸匠的子孙(中篇小说)

    我是赶尸匠的养子,为人顶缸坐了两年零七个月的牢,出狱那天,养母去世,她和养父的双穴早些年养父去世时就已经建好,但是乡政府不准埋,要火化百分百,说是为了发展旅游。正在我愁得要死时,儿时玩伴给我出点子:到火葬场开一张证明。火葬场的证明从哪里来?抬个死人去烧。死人从哪里来?嘿嘿,天机不可泄露。反正,从此我干上了卖死人的生意。过清水江朝南,朝山里头去,一直去,翻过鸡公岭再向西,一路向西,西到落日的尽边头,有个去处叫天堂山。这里三省搭界,地广人稀,深山老坳,天高皇帝远,自古就是个避乱求安的地场。
  • 尘缘(全集)

    尘缘(全集)

    仙界天河边的一块青石,因为听得一巡界仙人颂读天书九卷,得以脱却石体,修成仙胎。刚刚化成人形的青石,无意中纵走一只天妖,被降罪打入浊世,而那位巡界仙人也因此被清退仙班,在堕入轮回之前,两人相约百世。
  • 超凡者的神奇无限网游

    超凡者的神奇无限网游

    这是一场神奇的游戏,在这里你能够实现自己的一切愿望,但是这又是一场炼狱般的厮杀,或者命运的玩笑,总之活在最后的人,方才是胜者但是智慧和勇气也是必不可缺的。在游戏中你分不清这是现实还是游戏,在这里人生本就是一场游戏,你玩也是玩,不玩也得玩。
  • 十日谈(下册)(译文名著典藏)

    十日谈(下册)(译文名著典藏)

    《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叙述1348年佛罗伦萨瘟疫流行时,10名青年男女在一所别墅避难,他们终日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其中许多故事取材于历史事件和中世纪传说。卜伽丘在《十日谈》中歌颂现世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和美好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对封建贵族的堕落和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作了有力的讽刺。作品采用了框形结构,把一百个故事串联起来,使全书浑然一体,作品语言精练幽默,写人状物,微妙尽致。
  • 超级主神系统

    超级主神系统

    没有丹药?主神空间给,没有法宝?向主神空间要,没有功法?直接兑换就是了,没有小弟?这还不简单,一颗神丹下去不知道有多少人求着当你的小弟呢。岳雨,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自从得到主神空间以后就开启了他那神挡杀神,鬼挡灭鬼,河水见了都得倒着流的旅程。“我要这天再也遮不住我的眼,我要这地再也埋不了我的心,我要这众生都为我颤抖,我就是主神空间的主人岳雨。”得到主神空间的岳雨装逼般的向天空大喊了起来。"
  • 让学生掌握沟通艺术的66个故事

    让学生掌握沟通艺术的66个故事

    成长是—道道色彩的流动,鲜艳的连衣裙,粉红的蝴蝶结,庄重的校服,这一切都记录着我们多彩的、快乐的人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不见了童话书上多彩的封面,多了教科书那严肃的面孔。—切浮躁归于沉静,昔日绚丽的色彩只去装点青春的梦境。
  • 厨后灵泉

    厨后灵泉

    药膳大师重生成为官家嫡女,嫁给留名千古的大人物,惊险传奇而又幸福尊贵的一生。原本娇滴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欧阳锦华,一夜之间性子大变,没事爱进厨房,欧阳府的人自此有了天大的口福。生父弃医入仕科考探花,生母绝色倾城嫁妆丰厚,弟弟俊美无双风流倜傥,大伯朝堂高官老奸巨滑,小姨身居皇宫圣宠不断。她聪明伶俐,活泼大方,拥有梅雪灵水,以食为药,为亲朋好友养生延寿,将药膳推广天下。夫君俊逸洒脱,毒舌犀利,善权谋术,野心勃勃,不喜女色,独爱她一人。本文延续《药女晶晶》(出版名《君心不悔,青春作证》)、《家有拜金娘子,嫡女玲珑》温馨甜宠风格,一对一。请亲们收藏阅读支持,评价分请打5分,如入VIP,请把月票全部投下来。谢谢!
  • 贼江湖

    贼江湖

    《贼江湖》讲述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纵横东北各省的大盗窃团伙“南下大队”的故事。“南下大队”是一个神秘的盗窃组织,他们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作案手段高明,反侦查意识强。几年间,在东北各地作案无数,但作案之后又迅即逃之夭夭,一时间老百姓闻之胆寒,谈之色变。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南下大队”肆无忌惮到处犯案时,公安干警的天罗地网已经布下了。在京广列车线上,反扒大队与五大头目为首的这一盗窃团伙展开了一连串斗志斗勇的较量。终究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最终一团伙各成员统统落入法网。《贼江湖》中,有对盗窃团伙的作案手段的深入描写,也有对公安干警的反扒方法的详尽介绍,对读者认识盗贼,了解盗贼,防范盗贼,与盗贼做斗争都大有裨益。《贼江湖》内容是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加工而成,带有传奇和纪实的意味,与一般的探险、悬疑小说有所不同,算是小说中的另类,这能保证本书从众多小说中脱颖而出。
  • 靓女的礼仪与魅力修养(女性生活百宝箱)

    靓女的礼仪与魅力修养(女性生活百宝箱)

    女性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美丽最有滋味的景致。每一个女人都是一道风景,每一个女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香氛,漂亮的、能干的、聪明的、温柔的、风情的、个性的、幽默的……但却只有一种女人的风景和香氛持久而迷人,那就是魅力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