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2400000010

第10章 如何在唐朝做一名合格的吃货(5)

酒博士晃过来,先打量打量您,见穿戴打扮比较普通,张口报上亲民类的酒品:“白酒清酒小店皆有备。”

白酒?茅台还是五粮液?清酒?日本进口的?唉,客人您想啥呢?真是的,为了让您对唐朝的这两种常见酒有直观认识,我们先各来一坛子。

拍肩,没关系啦,一坛子酒醉不死人,真的。先上来的是最便宜的白酒,博士开封,用个木勺把酒舀出来,倾在您面前的酒碗里,您定睛一看,不由得大叫:“这是什么?”

只见酒碗里的液体,呈浅绿色,不但浑浊不清,而且上面还浮着一层细白的像蚂蚁似的漂浮物。闻闻味道,略有酒味,但很可能也略有酸败味。客人您别这么皱眉捂鼻子的一脸嫌弃相,好吗?这种白酒,在唐朝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很有名,因为有诗坛大手笔给它打广告啊。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①

如果您还是觉得白酒的叫法太坑爹,而绿蚁酒的名字太生僻,那么这种酒另有一个更加大众化的名字,叫“浊酒”。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②“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③“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④

您就问啦,卖相这么差的酒,为什么历代文人墨客还挺喜欢的?原因很简单,它便宜啊。

其实,档次高一些的酒楼酒店,没准儿都不预备这种酒,“浊酒”更多的是自己家里酿出当日常饮料喝的。做法很简单,您也来学学吧。

第一步,先做酒曲。这是类似于发酵粉的东西。您可以从外面买或者邻居家借,或者用自己家留点儿的酒药做。每年六七月间,用粳米或者谷子,跟酒药混在一起捣熟,热水和成饼状,放在干净地方,控制好温度湿度让它慢慢发酵,发酵到一定程度以后,绑悬起来挂在灶上熏着,能保存挺长时间。

第二步,投料。把大酒瓮洗刷干净,往里投入酒曲、米和水,比例大致控制在1∶10∶10,也就是要用1斗酒曲的话,同时配投1石米和1石水。这个根据对酒质的要求,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增减用量,比如您希望酿出来的酒比较浓郁,那么就少放点儿水,多放酒曲,多放米。

第三步,开坛。酒曲、米、水在瓮内发酵时间需要多久呢?也是根据个人要求,如果您是个急嘴子,做了酒就想喝,那封酒六七天以后,马马虎虎的也就能开坛取酒了。不过这样倒出来的酒,只能是上面您在酒店里看见的“浊酒”,酒精度数低、卖相差、很便宜、很山寨。

如果您能沉得住气,等上两三个月再取酒,倒出来的酒就清亮多了,酒精度数也高。不过不要直接倒啊,如果要获得更高级的酒,还得经过几道加工程序。

第四步,加灰。在开坛取酒的前一天,往坛子里倒进少量石灰、石炭、草木灰之类的玩意儿,这个是为了结束坛内的微生物发酵过程。否则酒取出来以后,还在继续发酵,很容易放酸败了。

第五步,榨酒。这是为了把酒液里那些漂浮的酒糟分离出来。用木制的酒床、槽床或者竹器,甚至您一时人品发作还可以用自己的头巾,把瓮里的原生态酒液倒进去,过滤出来的清亮无杂质部分,就是“清酒”了。剩下的满是酒糟的浓浊液,也不要倒掉,可以拿来加工食物,也可以作为“浊酒”喝掉。

第六步,客人您别急着喝啊,这样做出来的酒叫生酒。您要是一顿能喝完也就算了,如果喝不完留起来,还是有变酸败的危险,喝了可能拉肚子哦,所以最后这些酒还是要加热一下来杀菌。加热的方法,分高温加热和低温加热两种。高温加热又叫“煮酒”,您听着这词儿熟不?两个大男人对坐,一边谈论天下英雄,一边在火上把酒煮得沸腾冒泡什么的……不过这种煮沸过的酒,据说味道变异得很厉害,很多唐朝人不喜欢。

①出自白居易《问刘十九》。

②出自范仲淹《渔家傲》。

③出自杨慎《临江仙》。亦为小说《三国演义》开篇词。

④出自陶渊明《饮酒》。

唐朝人比较喜欢“烧酒”,是用微火慢烧,把生酒加热到六七十摄氏度就可以了,既能杀菌,也不至于沸腾变味。用这种方法最终做成的酒叫“烧春”,唐朝的四川一带出产的最有名的酒叫“剑南烧春”。

现在明白了吧,酒店博士跟您说的白酒,是“浊酒”,一种类似于现在的醪糟、低酒精度的便宜货。至于清酒,是把“浊酒”过滤以后又经加工的粮食酒,酒精度稍高一点儿,价钱也稍贵。

不过不提名号的清酒,多半是店家自酿的,贵点儿有限,酒精度估计还不如现代的啤酒高,所以我说您喝掉一坛子也没问题。

您要是带着狐朋狗友美女佳人来喝酒,想挣面子,那这两种便宜酒都不要。瞪一眼博士,叫他把店里珍藏的好酒一一报上来,如果店子实在太小太穷,那哥换一家去喝算了。

博士一看铆上了,也不示弱,张嘴就是一大串:“小店有郢州富水、乌程若下、荥阳土窟春、富平石冻春、剑南烧春、河东乾和葡萄、岭南灵溪博罗、宜城九酝、浔阳湓水、齐地鲁酒。客人若中意京师佳酿,本店也有西市腔、新丰酒及虾蟆陵之郎官清、阿婆清。”

听蒙了?很正常,这天南海北的一大串,谁能记住这么多啊。那您该点哪种酒呢?笼统来说,如果您想喝用稻米酿的清酒,那去点原产地在南方的郢州富水、乌程若下、岭南灵溪博罗、宜城九酝这些比较稳妥;要喝高粱酒糜子酒,就点鲁酒或者长安本地的西市腔、新丰酒、郎官清、阿婆清算了。

酒端上来倒进碗以后,怎么才能分辨它是好是坏,值不值您多付的那些钱呢?

最简单的办法,看颜色。唐朝没有无菌化车间,酿酒过程中经常有各种微生物混进酒里,导致酒出来以后呈绿色,后世的“竹叶青”这个酒名就是从此来的,所以什么绿蚁、绿醅,其实都说明制酒环境一般,操作不太经心,绿色的酒大都是便宜货。

如果生产者在制酒过程中比较注重保持酒曲和酒液的纯度,那么酒曲制出来是红色,而酒液则会呈黄色,最好的呈琥珀色,跟现代的黄酒已经比较接近了。白居易有云:“世间好物黄醅酒。”①更有名的一首诗,人人能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②

很好,您面前这碗酒,就是隐隐泛着琥珀色,看上去黏稠浓腻,说不定还会挂壁。端起碗来,尝尝吧。

嗯……没啥辛辣刺激的感觉,反而觉得很甜。您说这是兑了糖精的假酒?

哎,别掀桌,听我说,作为一个现代人,您习惯的那种动辄四五十度的高烈度白酒,是用蒸馏法造出来的,这个技术要到元朝才传入。在此之前,唐宋时代酒精度最高的酒,也不会超过二十度。跟酒曲发生化合反应的酿酒粮食,大部分是被糖化了,糖化后只有一小点儿还能继续酒化,所以唐朝的酒主要味道是甜,而不是辣。

也之所以,以李白为代表的“饮中八仙”,拿扎啤杯子一顿酒喝十扎,主要不是考验他们的肝功能,而是考验胃容量呢。

您还是觉得怪怪的,喝不惯这甜酒,想喝点儿跟现代口味接近的酒?也行,再把博士叫过来,让他给您上一坛“河东乾和葡萄”。

这是啥?这个就是小资们最爱手擎一杯装十三的红葡萄酒啊。

葡萄酒传入古代中原地区,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的张骞通西域。但是在唐朝以前,中原人自己不会酿造葡萄酒,只能从西域输入成品,卖得很贵,一般人喝不到。

①出自白居易《尝黄醅新酎忆微之》。

②出自李白《客中作》。

唐初唐军开西域,把高昌国也就是现在的吐鲁番地区设置成唐朝的一个州,同时,当地的特产马奶子葡萄和酿酒技术,也就传入了中原地区。

在天可汗的亲切关怀下,唐朝工匠在内地酿造葡萄酒成功,而且实现了较大规模生产。大概是因为地理气候的原因,当时的河东地区(今山西省的中南部)成为内地葡萄酒的集中产地,“河东乾和葡萄”从此名扬天下,而且是皇家贡酒。

唐朝的常见酒,说得差不多了。除了粮食酒、葡萄酒以外,唐朝人也跟很多现代人一样,喜欢往粮食酒里泡各种药材食材,号称喝了能滋补养生。什么菊花酒、松节酒、虎骨酒、生蛇酒……甚至还有鸡粪酒、猪膏酒、猪胆苦酒、猫头鹰酒……

那边有客人抗议了,说他对酒精过敏,度数再低的酒也不能入口,否则过敏休克了上哪儿给他找肾上腺素注射去。行,我们单为您点些无酒精饮料。

现代的饭局上,当主人准备给男宾客强灌烈性酒的时候,同时也会问女宾:“喝什么饮料?酸奶还是果汁?”

唐朝主人请客,席上的无酒精饮料,同样是这两大类:奶制品和果饮,以及其他植物类饮品。

唐朝的“酸奶”一般叫酪,采用牛、羊、马等牲畜的乳汁经过加工制成。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得出来的成品也有酥、酪、醍醐等不同名称。奶制品在唐朝,特别是北方地区很普遍,很流行。那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国人没有食用奶制品的习惯”,在唐朝是不成立的。

果饮的名称就很多了,一般是根据所采用榨汁的原料来称为乌梅浆、葡萄浆、桃浆等等。当时最普及的是蔗浆,用甘蔗榨的汁,不但在南方很常见,在长安这样的北方地区也已经作为家常饮品了。还有一种用罕见的南洋果品制成的三勒浆,也很是风靡了一阵子。

最后说,长安的夏天很热,冰可乐……呃,冰镇饮料相当流行。皇室有专门的官员按照明文规定负责冬天藏冰、夏天取冰;一般贵族大臣家也经常自己弄藏冰窖,皇帝还经常在夏天对大臣赐冰。甚至在长安市面上,也有向普通百姓卖冰的商人,当然卖得很贵,穷人就不要奢望了。

本篇参考文献&深度了解推荐:

王赛时.唐代饮食.济南:齐鲁书社,2003

同类推荐
  • 三国军神

    三国军神

    (新书《赵公子》已发布) 穿越东汉末年的陈旭,他的身份只是一介平民。在这个世家林立的时代,他本来只想让自己家人生活得更好。然而,天不遂人愿,被压迫的陈旭,最终愤然投奔注定失败的黄巾军,谱写出另外一段历史。在血与火的历练中,他由一个悲天悯人之辈,逐渐蜕变成为一代枭雄,以及战无不胜的军神。
  • 历史不忍细说:李国文讲最后的王朝

    历史不忍细说:李国文讲最后的王朝

    本书是李国文的历史散文精选集,选取了李国文著作中谈及中国古代著名文人的部分作品,篇目有二十余篇,其中包括李白、韩愈等诗人,也有张居正、谭嗣同等改革家。文章深入浅出,语言嬉笑怒骂,漫谈一代大师、风流才子与忠臣佞臣,并以严谨的历史相间叙说。
  • 在古代开网店

    在古代开网店

    欢迎光临李家小店,我是店长,为您服务,来看看需要点什么?
  • 三国之凌秦霸业

    三国之凌秦霸业

    这本书讲的是读大三的学生凌秦,一觉醒来穿越回到三国时期的故事。没有任何系统辅助和金手指,一切全凭主角的机智应变。
  • 我要做门阀

    我要做门阀

    西汉中期,民生聊困,国势日衰。无数士大夫名士,纷纷高呼:张生不出,奈天下何!?于是,谚曰:张与刘,共天下。本书扣扣群:73927047
热门推荐
  • 我有一颗摇钱树

    我有一颗摇钱树

    以前赵浩总是觉得那些晒车,晒房的人便是土豪,有钱人。自从有了摇钱树后赵浩忽然发现只有那些装的起X还能让人道一声佩服的人,才是真正的有钱人。
  • 青云战神

    青云战神

    一个落魄的穷小子,带着一条肉呼呼的大青虫,得到美女大小姐的青睐,开启开挂人生。
  • 大佬爱了我好几千年

    大佬爱了我好几千年

    (已完结) 易峥,从不良少年到首富总裁,人狠话少,桀骜不驯。整个G城无人不知。人们好奇:这样一个男人以后会找个什么样的女人。其实很多年以前,易峥心里就已经住了一个小仙女。她娇柔温婉又美丽。她一笑,易峥连命都是她的。(双洁+青梅竹马+校园+都市+异能+前世今生,甜文,很甜很甜的噢!)【读者福利v群,1017080288】
  • 伊索寓言(上)

    伊索寓言(上)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过后人的不断加工,终成现在流传的故事形式。从该作品的内容来看,其时间跨度很大,内容多是来自民间的传说。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所反映的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及其智慧。
  •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从父母的修养、处世、学问、智慧、威信、意志、心态、习惯、方法以及理解孩子等方面,全面总结了父母应该怎样“修”自己的“身正”,辅以“教育孩子的方法”,从而让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真正行之有效。孩子就好像是父母的镜子,你总能够在他的身亡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孩子是看着你的背影长大的。所以,父母必须品行端正,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千万不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外面一个样,在家又是一个样。父母先做到,再要求孩子做到。父母自己做得差,却对孩子提出高要求,孩子是不会接受的!
  • 黑彼得

    黑彼得

    选自福尔摩斯探案故事集,包括《黑彼得》《三个大学生》《铜山毛榉案》等多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离奇曲折、引人人胜。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个性鲜明,写作中把病理学、心理学等融人到侦探艺术中,形成了侦探小说独特的风格。
  • 醒园录

    醒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本书从人们日常使用的成语中精选出300多个普及型较高的。这些故事的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升文化修养。
  • 中国树

    中国树

    本文收录了杨如风的:中国情结、中国树、孤独的灵魂、石头、孤独的猫头鹰等诗。
  • 美食小饭店

    美食小饭店

    “系统,兑换个菜谱呗!”“请确认!”“确认!”许久,江阳回忆着脑海里的知识,努力练习着……“所以,为什么我兑换了还要练习才能学会?”江阳问道。系统:“??”父母留下的饭店,一个只能兑换和练习的系统,江阳一头闯进美食的世界!新人新书,求点击!求收藏!求支持!